1.我們正在加速破壞自然棲息地。
或者把它們變成人工棲息地。例如城市和農村地區、農田和牧場、道路和高爾夫球場。自然棲息地的消失引起了最多的關於森林、濕地、珊瑚礁和海底的討論。世界上壹半的原始森林已被改作他用。按照目前的轉化速度,現有的森林將在未來50年內再損失65,438+0/4。森林的消失代表了人類的損失,因為森林為我們提供了木材和其他原材料,也為我們提供了所謂的“生態服務”。比如保護分水嶺。減少土壤侵蝕是產生大部分降雨的水文循環中的壹個基本步驟。並為大量陸生植物和動物物種提供棲息地。
除了森林。其他自然棲息地也遭到了破壞。比如說。世界上被破壞或改作他用的原始濕地的比例大於森林。濕地的重要性在於維持供水質量。生長在其中的淡水商業魚。甚至海洋漁業也依賴紅樹林濕地為許多魚類幼體提供棲息地。海洋中的珊瑚礁。就像陸地上的熱帶雨林。它是大量海洋物種的家園,現在世界各地都有珊瑚礁。約1/3嚴重受損。按照現在的趨勢繼續。到2030年,剩下的大約壹半珊瑚礁也將消失。
珊瑚礁的破壞主要是由於越來越多地使用黃色炸藥捕魚。殺死了大型食草魚類。所以礁脈上覆蓋著藻類(“海藻”);此外,它是由鄰近土地清理或轉換為農業用地的徑流沈積物和汙染物造成的;由於海水溫度上升,珊瑚已經褪色;至於對淺海底和附著其上的物種的破壞,主要來自於拖網捕撈。
2.野生食物。尤其是魚類和水生甲殼動物。
它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占有很大份額。事實上,這是壹種免費的蛋白質(只支付捕魚和運輸的費用),從而減少了對蛋白質這種動物的需求,這種動物必須依賴牲畜。大約有20億人依賴海洋中的蛋白質,其中大多數是窮人。野生魚類資源。如果管理得當。可以維持資源水平,從而可持續捕魚。不幸的是,像其他“公共悲劇”壹樣,人們並不致力於漁業的可持續性。大多數重要漁場已經崩潰或者產量急劇下降。歷史上。過度捕撈的案例包括復活節島、曼加利瓦島和亨德森島。
目前,越來越多的魚蝦來自人工養殖。理論上,這是生產動物蛋白最便宜的方法。前途無量。但是...目前,常見的方法使野生漁場更加衰落,而不是改善。大部分養殖魚以野生魚為食,通常食用野生魚較多,有的高達養殖魚的20倍。此外,養殖魚的毒素水平往往高於野生魚。養殖魚經常逃逸,與野生魚雜交,破壞了野生魚的遺傳資源,因為養殖魚的家系選擇是快速生長,是以犧牲野生條件下的生存能力為代價的(養殖三文魚的存活率只有野生三文魚的1/5o)。淡水養殖釋放的水將導致水體汙染和富營養化。淡水養殖成本高於捕撈,也會導致魚價下降。驅使漁民捕捉更多的魚以保持可觀的收入。
3.野生物種、種群和基因的多樣性已經基本消失。
況且以現在的速度。在未來的50年裏。大多數現存的物種將會消失。其中壹些物種。如大型食用動物。或者提供可食用的果實和優質木材的植物對我們有明顯的價值。過去復活節島和亨德森島的居民因為這個物種而“滅絕”。從而傷害自己。
但是對於小型不可食用物種的消失會有這樣的反應嗎?事實上,整個大自然是由許多野生物種組成的,它們為人類提供免費服務。否則,人類將為獲得這些服務付出高昂的代價,很多時候,人類是無能為力的。消滅很多小而無足輕重的物種,往往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麻煩,就像隨意打掉飛機上壹些小而無足輕重的鉚釘,會導致整架飛機散架。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蚯蚓的作用是恢復土壤功能,維持土壤結構(生物圈二號實驗艙氧氣水平下降,傷害了乘員,我的壹個同事因此致殘。原因之壹是實驗艙缺少合適的蚯蚓,從而改變了土壤與大氣的氣體交換);土壤中的固氮菌幫助作物獲得氮。否則。我們必須使用更多的肥料;蜜蜂和其他傳粉者免費為我們的農作物授粉,而人工為農作物的每壹朵花授粉卻要花很多錢。鳥類和哺乳動物廣泛傳播野果(林業工作者尚未搞清楚所羅門島最重要的樹木是如何從種子發芽生長的,它們的傳播是果蝠的自然行為,目前謎底正在解開);鯨魚、鯊魚、熊、狼和其他主要食肉動物在海洋和陸地上的消失改變了整個食物鏈的低端;野生動植物分解廢物,回收養分。最終為我們提供幹凈的水和空氣。
4.用於作物生長的農田土壤不斷受到水和風的侵蝕,土壤侵蝕的速度約為土壤形成速度的1O倍至4O倍。
是森林土壤損失率的500倍到1,000倍。土壤流失的速度遠遠高於土壤形成的速度,這意味著土壤在不斷減少。人類農業活動造成的其他類型的土壤破壞。包括鹽堿化、肥力喪失、區域土壤酸化和其他區域的土壤堿化。所有這些沖擊都導致了全球農田的退化。對嚴重退化地區的估計差異很大。占總面積的20%到80%。在壹個人口增加,需要更多耕地的時代。農田減少了。像砍伐森林壹樣,土壤問題是導致過去社會崩潰的壹個因素。
5.目前,在世界上。特別是在工業化社會,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
盡管對於有多少大的油田和氣田有待探明仍有不同意見,人們仍認為煤炭儲量很大,但普遍的看法是,已探明的、相對確定的油氣儲量只能用幾十年。當然,這種觀點不應該被誤解為地球上的石油和天然氣將在那時耗盡。正確的理解是,更多的儲量將位於地下更深處,包含更多的雜質,更難開采和加工,或者付出更多的環境成本。但是...化石燃料不是我們唯壹的能源,還有很多替代能源。
6.世界上大部分淡水已用於灌溉、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在某些地區還用於航運、漁業和旅遊業。
大多數未被利用的河流和湖泊位於人口稀少的地區,如澳大利亞西北部、西伯利亞和冰島。整個地球的地下淡水含水層枯竭的速度快於自然補給的速度,最終會消失。當然,淡水可以來自海水淡化,但是成本高,耗能大,更不用說把淡化水運到內陸了。因此,海水淡化有助於解決沿海地區的問題,但對於解決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缺水問題卻無能為力。阿納薩茲和瑪雅是古代因為淡水問題而解體的兩個社會。今天,世界上有超過6543.8+0億人缺乏安全可靠的飲用水。
乍壹看,陽光似乎是無限的,因此推斷地球種植農作物和野生植物的能力也是無限的。但是在過去的二十年裏,
人們明白事實並非如此,不僅是因為植物很難在南極和沙漠地區生長,除非不計成本供應熱量或淡水;而且壹般來說,每畝地植物光合作用所能捕獲的太陽能,也就是每畝地的植物產量,取決於溫度和降水。在任何給定的溫度和降雨條件下,每英畝土地在陽光下能生長多少植物,也受到植物的形狀和生化功能的限制,即使它們最有效地利用了太陽光,以至於沒有壹個光子穿過植物到達地面而不被吸收。光合作用上限的第壹次計算完成於1986。據計算,當時地球的光合能力占了壹半。在人口增長率已知的情況下,預計從1986到達20世紀中葉。世界上大部分陸地光合能力將被利用。換句話說,從陽光中獲得的大部分能量將用於人類目的。只有少數留下來支持自然植物的生長(如天然林)。
8、有毒化學品引起廣泛關註。
殺蟲劑、農藥和除草劑,而罪魁禍首不僅是殺蟲劑、農藥和除草劑,還有汞和其他金屬。難熔化學品、冰箱制冷劑、洗滌劑。和各種塑料部件。我們從食物和水中吃它們,從空氣中吸入它們。它們也通過皮膚被人體吸收。即使這些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非常低,通常也會導致各種出生缺陷、精神障礙以及對我們的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的暫時或永久損害。其中壹些擾亂內分泌,如果考慮到模仿或其他等因素,配偶不育的頻率也明顯增加,這可能是有毒化學物質起了主要作用。再說了。不考慮土壤和水汙染,美國死於空氣汙染的人數。據保守估計,每年也超過654.38+0.3萬人。
很多有毒化學物質在環境中降解非常慢(如DDT、多氯聯苯),有的根本不降解(汞),在環境中停留時間長了才會被清除。這邊走。美國很多被汙染的場地,清理汙染的費用是6543.8+0億(如拉爾夫運河、哈德遜河、切薩皮克灣漏油、埃克森瓦爾迪茲和蒙大拿州銅礦)。但是,即使是美國汙染最嚴重的場地,也比不上前蘇聯、中國和第三世界的很多礦山,那裏的清理費用簡直超乎任何人的想象!
9.“外來物種”
指有意或無意地將物種從原居地轉移到原居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壹些外來物種,如各種作物、家畜和園藝花卉,顯然對我們有用。但是...其他外來物種,當接觸到大量本地物種時,會捕食、寄生、感染或擊敗它們。外來物種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為本土物種之前沒有與這些外來物種接觸的經驗,所以無力抵抗(就像人類群體最近接觸到的艾滋病)。事實上,每年都有數百起外來物種入侵造成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損失的案例。當代的例子,如澳大利亞的兔子和狐貍,農業中的雜草,樹木、農作物和牲畜的害蟲和病菌,堵塞水道的水葫蘆,堵塞發電廠的斑馬貝。以及破壞了北美五大湖原始商業魚類的七鰓鰻(也稱章魚)。古老的例子包括,例如,進口的老鼠啃堅果,吃鳥窩裏的蛋和小雞,導致復活節島上的棕櫚樹被毀,而哈德遜和所有其他太平洋島嶼原本沒有老鼠。
10,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氣體
壹些氣體(如過去廣泛使用的冰箱制冷劑)逃逸到大氣中後,破壞了保護臭氧層,而另壹些氣體則作為“溫室氣體”吸收陽光,導致全球變暖。導致全球變暖的氣體包括燃燒和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反芻動物腸道發酵產生的甲烷。當然可以。自然火災和動物呼吸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野生反芻動物也會產生甲烷。但是,人類對木柴和化石燃料的燃燒大大增強了前者,而人類飼養的牛羊則大大增強了後者。
多年來,科學家們對全球變暖的真相、原因和程度壹直存在爭議:現在世界氣溫真的創歷史新高了嗎?高多少?人類活動是主要因素?目前業內大多數醫療從業者的理解是,雖然每年氣溫的波動需要壹個復雜的變暖趨勢,但最近大氣溫度上升極快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人類活動是主要原因或主要原因之壹。剩下的不確定性主要是關於未來氣溫上升的預期,也就是。在下個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只有”1.5攝氏度還是5攝氏度以上?這些數字看起來很小,但我們知道,在上壹個冰河世紀的高峰期,全球平均氣溫“只”低了5度。
雖然有些人認為我們應該歡迎全球變暖,因為地面溫度越高。植物生長得越快,所以全球變暖有利也有弊。在寒冷地區,氣溫稍有上升就會增加作物產量;在已經溫暖或幹燥的地區。農作物產量可能會下降。在蒙大拿、加利福尼亞和許多其他幹燥的地方。山上積雪的消失會導致生活用水量的減少,這必然會限制這些地區用於灌溉的作物產量。冰雪融化導致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對於人口稠密、地勢低窪的沿海平原和僅略高於甚至低於海平面的河口三角洲來說,有洪水和海岸侵蝕的危險。受威脅的地區包括荷蘭的大部分地區、孟加拉國、美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許多低窪的太平洋島嶼、尼羅河和湄公河三角洲、英國的沿海和河邊城市(如倫敦)、印度和日本。和菲律賓。全球變暖還會產生巨大的難以提前預測的次生效應,比如氣候的進壹步變化,導致南極冰蓋融化,進而改變海洋環流。
11.世界人口繼續增長。
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空間、淡水、能源和其他資源。對於人口增長速度乃至人口變化方向。世界各地差異很大。壹些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口年增長率高達4%甚至更高;~壹些第壹世界國家(如意大利、日本)的El年增長率只有1%甚至更低;然而,壹些國家正面臨著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如受艾滋病困擾的俄羅斯和非洲國家,其人口增長率為負(即人口在減少)。人們普遍認為世界人口正在增長。而且年增長率也沒有1O年前或者2O年前高。但是,世界人口是否會比目前的水平高出幾倍(是目前人口的兩倍滋?)來穩定?如果是的話,需要很多年(30年?五十年?)達到這種程度。還是人口會繼續增長?
由於近期人口增長,育齡兒童和年輕人的比例增加,形成了所謂的“人口膨脹”或“人口勢頭”。即人口增長的長期內在動力。這樣,假設全世界的配偶從今天起決定只生兩個孩子,人口長期不變,因為這兩個孩子最終會替代死去的父母(但考慮到有些配偶沒有孩子,有些孩子不想結婚,壹對夫婦需要2.1個孩子才能達到替代水平)。然而,即使如此,世界人口仍將繼續增長約70年,因為育齡或進入育齡的人口比那些年齡大和超過育齡的人口多。近幾十年來,人們更加關註人口增長問題,甚至出現了“人口零增長”運動,以減緩和阻止世界人口增長。
12,我們其實關心的不僅僅是人口,而是人口對環境的影響。
如果全球60億人口中有很大壹部分處於“冷凍狀態”,不吃不喝不呼吸不代謝,那麽大量的人不會造成任何環境問題。然而,因為我們消耗了如此多的資源,產生了如此多的垃圾,人口造成了許多問題。“人均影響”是指每個人的平均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世界各國差異很大,第壹世界最高,第三世界最低。按人均計算。美國、西歐和日本消耗的資源(如化石燃料)是第三世界的32倍,扔掉的垃圾是第三世界居民的32倍。
然而,低影響人口正在轉變為高影響人口,原因如下:第壹,第三世界的居民看到並羨慕第壹世界的生活方式,渴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二是移民,由於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原因,第三世界的人合法和非法移民到第壹世界。來自低影響國家的移民已經成為美國和歐洲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同樣,世界人口問題作為壹個整體,最重要的不是高人口增長率的肯尼亞,盧旺達和其他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雖然是對肯尼亞和盧旺達的施壓,也成為1: 3問題的學術討論熱點,但最大的問題是第三世界以及從第三世界向第壹世界移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他們對第壹世界生活水平的接受程度。
許多“樂觀主義者”認為世界可以承受現在兩倍的人口,但他們只考慮人口的增長,而不考慮“人均影響”的平均增長。但是...我還沒遇到過認真論證過世界能承受今天12倍的沖擊的人,更別說如果第壹世界居民達到第壹世界生活標準。這個數字必須提高。1 ^ 2這個數字比我前面提到的要小32倍,因為第壹世界的人已經過上了高影響的生活方式,而且比第三世界的居民高很多。)即使中國只有壹個國家的人民達到世界第壹的生活水平,其他所有人都保持現在的生活水平,人類對世界的影響也將翻倍。
第三世界的人們渴望達到第壹世界的生活水平。通過看電視,看在自己國家賣的第壹世界產品的廣告,觀察第壹世界遊客來自己國家旅遊,不斷提高自己的“期望值”。即使在最偏遠的城鎮和難民營,人們也知道外面世界的情況。第三世界公民的這種願望得到了第壹世界和聯合國發展機構的鼓勵,他們希望只要采取正確的政策,如平衡國家預算、投資教育和基礎設施,他們的美好夢想就能實現。
然而,在聯合國和第壹世界的政府中,沒有人願意指出這個夢想不會實現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的許多人已經達到並保持了第壹世界目前的生活水平,這樣的世界是不可持續的。第壹世界不可能通過封鎖來解決第三世界趕超自己的問題: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毛裏求斯、中國香港和臺灣省都取得了成功或接近成功;中國和印度靠自己的努力進步很快;由15個西歐富裕國家組成的歐盟,剛剛吸收了10個東歐較貧窮國家加入歐盟,支持這些國家加快發展。即使第三世界的人口根本不存在,第壹世界本身也無法保持現在的狀況,因為他們不是處於壹個穩定的狀態,而是在不斷地耗盡自己的資源,連同從第三世界輸入的資源。
目前。第壹世界的領導人缺乏足夠的政治論據,並要求其公民降低生活水平,以此作為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速度的手段。當第三世界的人民最終明白第壹世界目前的標準是我們無法達到的,而第壹世界拒絕放棄自己的標準時,會發生什麽?生活中充滿了權衡利弊的艱難選擇,我們面臨的最艱難的選擇是我們必須解決它:在不破壞確保全球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標準的情況下,鼓勵和幫助所有人過上更高水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