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農村的自然物很多很多,可以說每壹樣都有著它極好的價值,只要我們去充分的挖掘它、利用它。它將成為極好的美術創作材料和內容。
1、泥土的運用
泥土是農村中最豐富、最富變幻的壹種自然資源;可以說在農村是隨處可見的,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隱含著不可估量教育價值。首先從他的功用看,可設計讓幼兒進行搓、捏、壓
等動作練習。其次,可以幼兒在探索操作中研究水與泥的比例關系以便更好的塑造東西,再次,可以拓寬到泥土制品等等。如:玩“泥和水”找朋友的遊戲,因為孩子都喜歡玩泥巴,在玩的過程中會發現水加得太多或太少都捏不攏,這是為什麽呢?孩子們就會有探索的興趣,通過探索也就掌握了水與泥的比例知識,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充分展開想象,捏造各種泥塑作品。
2、種子的利用
農村具有豐富的種子資源,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年用完明年又會有。種子可分為農作物(稻谷、小麥、米、玉米、各種菜子);蔬菜作物(花生、絲瓜子、芝麻、黃豆、綠豆、花生、玉米、扁豆、刀豆、虹豆)種子不但可以裝飾物體,做種子畫,還可以進行分類、探索聲音等多種用途。如:玩“給瓶子娃娃戴帽子”,讓幼兒把大小、顏色不同的塑料瓶集中在壹起,瓶身與瓶蓋分開,並在瓶蓋和瓶身上貼上數量不壹的實物圖片點子或數字,要求幼兒為瓶身與瓶蓋配對,再讓幼兒接瓶子身上物體的數字,放上壹些種子,這樣就有數字與實物,數字與點子,點子與圖片的訓練,又有按數量取物與物體的多少和聲音不同的探索。
3、蔬菜水果的利用:
蔬菜是農村壹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夏天是瓜果水果成熟的季節,而秋天正是各類水果豐收的季節。這些五顏六色蔬菜水果真是孩子活動的好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南瓜、黃瓜、茄子、土豆、紅薯等壹些蔬菜,添加壹些輔助品,塑造壹些活潑可愛的蔬菜娃娃。制作蔬菜拼盤,水果拼盤。
4、自然物的作用
在農村各種自然物到處可見,蘆葉、茭白葉、蘆秫葉、樹葉,還有常被廢棄的稻草等,這些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可真是件寶呀。不僅可以培養他們動手能力如包東西,制作小制作,裝飾物品,還可以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如:取新鮮蘆秫若幹,去葉壹片壹片分好,請幼兒均勻撕成八次,用剪刀把它剪尖,再播在蘆秫上這樣壹只可愛的蘆秫燈籠便做好了,即可以裝飾教室,又可以獲得成就感。
5、碎布的應用
碎布質地柔軟溫和,可塑造性強。又不用花費錢,農村大部分家庭都有;不但可用來制作可愛造型的布玩具,還可以進行印染、紮染、臘染。如:利用碎布料做成小衣服、小衣褲。讓幼兒給小寶寶穿脫衣服,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二) 利用農村自然景色。
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裏,五彩繽紛的景物隨處可見。碧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小河裏鴨子結伴而行,使人賞心悅目,而對於身在此景中的農村孩子來說,正是美術創作的壹個大好天地。
春天,萬物復蘇,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裏,領著孩子,帶上他們的畫板,讓他們翺遊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去尋找春天,去感受春天。將他們看到的、聽到的用畫筆畫下來。從他們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燕子歸來”、“蝌蚪寶寶的出生”、“春江水暖鴨先知”、“樹寶寶長頭發了”等等,這些作品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春天來了,它就在我們的身邊。還可以在美工區角中放上了貝殼、螺絲、樹枝、花瓣等,讓幼兒裝飾成盆景;放上了竹枝、竹片等,讓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制風箏,看著自己制作的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歡呼雀躍。
夏天,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小樹在壹天天長高,小麥已經成熟了,鳥寶寶們出生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這些對於我們來說,是經常看到而又忽略的事。但在充滿好奇的孩子們眼裏,這些是顯得那麽的神奇。每天孩子們都會用他們的小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我們可以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於是,壹幅幅新的作品又誕生了。如“菜寶寶的經歷”、“比高低”、 “知了流浪記”、“毛毛蟲和蝴蝶”、“蒜寶寶的小辮子”等,每壹幅作品都包含了孩子們對生命的熱愛。田野裏瓜果累累,長的龍豆、圓的西瓜、扁的扁豆,紫的葡萄、綠的黃瓜、紅的辣椒,真可謂形狀各異、五彩繽紛,將這些形狀各異、五彩繽紛的水果蔬菜放在美工區中,讓幼兒裝飾成各種人物、動物、小玩具等,既好玩,又可以裝飾教室。
秋天,意味著豐收。那高高的草垛,曬滿了稻谷的水泥場,被風吹亂的稻草殼,在孩子們的眼裏都是那麽的美。我們領著孩子到田野裏,去看大片大片金黃的水稻,沈甸甸的稻穗,體驗豐收的快樂。我們領著孩子到果園裏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采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畫出壹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我們領著孩子到樹林裏去,看看小樹的挺拔,聽聽小鳥的叫聲,找找被人遺望的野花。回去後,這些又成了孩子們創作的源泉。還可以將玉米、赤豆、黃豆、稻子等自然物運用到裝飾畫中去,通過拼貼、添畫、串連等形式,將它們做成了漂亮的衣服、掛毯、小包和首飾等。
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則帶著畫板、畫筆在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也是不同的。穿著厚厚的大衣裏有冬爺爺,飄著的雪花裏有冬爺爺,結著冰的小河裏有冬爺爺,落滿了霜的大地裏有冬爺爺,沈睡的麥苗裏有冬爺爺,就連堆滿雪的草垛裏也藏著冬爺爺。萬物簫條,田野裏到處是枯葉、草梗,不過,這也是進行美術創造的好材料,用撿來的枯葉、草梗粘貼成鳥窩,用稻草編、紮成了小動物等。三九嚴寒小河裏結了冰,還可以把冰放在美工區內,用麥管吹成各種造型。
(三) 利用農村風俗。
在農村流傳著許多頗具生活氣息,風采各異的民間風俗。如:娶親時的熱鬧,過新年的喜氣洋洋,正月的合家團聚,春天裏放風箏,端午節吃棕子等等,這些是孩子們所熟悉而又
喜歡的風俗。遠比那些聖誕節,生日Party來的親切。於是我們就鼓勵孩子把這些風俗帶到我們的教室裏來,讓他們來玩,來做,來感受。然後,用筆把它們畫下來。頓時,壹幅幅喜氣而又具有民間特色的作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我給奶奶做重陽糕”、“風箏飛的高”、“貼春聯”、“拜年”、“放炮仗”、“果樹紮上了辮子”等。每壹副作品都體現了孩子心中的美好願望。
三、農村自然資源在建構區中的運用。
豐富的農村自然資源使區域活動蘊藏了更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動中幼兒猶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斷地飛翔,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玩的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為重要。”這說明材料與幼兒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建構區中,可以設置樹枝、木片、蔬菜和沙、土、小石子等自然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自然材料和輔助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制作活動,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引發幼兒豐富的思維活動,從創造學的角度講,它給幼兒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頓悟。活動中,“小小建築工”們會變戲法地運用各種自然材料及輔助材料,搭建出壹座座高樓大廈、小橋流水、鄉間小路?在這些“建築師”的手中,土豆成了樓房、木片成了桌椅、樹枝成了飛機?幼兒的自主意識在這裏得到了加強、創造能力在這裏得到了培養。
四、農村自然資源在認知區中的運用。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們的好奇心強,認識依賴於行動。為幼兒選擇易見、可聞、易操作、可觸摸的自然物,能使他們從物質世界中獲得直接經驗和形象生動的具體知識,豐富了幼兒的知識,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操作和擺弄,孩子們還會從中獲得壹些知識,使認知活動變得更加自主有趣。在認知區中,可以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種子,高矮不同的木棍,長短不壹的竹片?每次與自然接觸的活動中,我們把收集過來的材料都如數家珍的放在認知區,讓幼兒對這些材料進行擺弄,如對種子進行分類,對木棍進行排列,讓幼兒在玩中獲得各個領域的知識。
總之,大自然是壹本讀不完的活生生的書,是壹幅看不夠的美妙畫卷。當我們努力發掘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獨特的自然資源時,我們已為孩子打開了壹扇窗口,讓大自然的風和著課改的春風吹拂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播撒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