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認為,夏季養生重在“養陽”。所謂“春夏養陽”,就是要求人們順從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長的規律,重視保養陽氣,以達到健體延年的目的。著名養生學家汪綺石在《理虛元鑒》裏明確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指明了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註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即《黃帝內經》裏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註意保護體內的陽氣。
夏季傷陽的主要因素
暑熱暑濕傷陽 酷暑亢陽最易耗氣傷陰,陰津往往容易隨汗液外泄而耗傷,導致陰不斂陽。正如我國古代醫家王冰所說:“無陰則陽無以生,全陰則陽氣不極。”此外長夏多濕,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損傷脾胃陽氣。
起居不慎傷陽
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人們往往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冷過夜,導致風寒之邪乘虛而入損傷陽氣。《養老壽親書》裏指出:“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攝生消息論》亦指出:“不得於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
飲食不慎傷陽
夏暑季節氣候炎熱,人們多喜貪冷飲涼,殊不知過於貪涼易損傷人體陽氣,導致疾病發生。元代養生家丘處機主張夏季飲食應:“溫暖,不令太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壹點,不要太寒涼;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數上可稍多壹些。
夏季養陽的主要方法
防暑解熱,謹防冷氣病
夏季的突出特點是炎熱,當以防暑解熱為重點。通常人們多用空調等冷氣設備,但用之不當易患冷氣病。所謂冷氣病,是指由於久處冷氣設備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時所患的壹種疾病。輕者面部神經痛、下肢酸痛、乏力、頭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腸病等;重者會患皮膚病和心血管疾病。具體防病方法有:室內外的溫差不宜太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低於25℃;冷氣房不要長期關閉,有條件時要經常通風,使空氣流通;入睡後,最好關上冷氣機;當室內感覺有涼意時,壹定要站起來,適當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
調節精神,心靜自然涼
夏天高溫灼熱,濕氣襲人,容易讓人煩躁不安,情緒緊張。祖國醫學十分重視人的精神對疾病的影響,指出盛夏季節“心宜恬淡,冰雪胸懷”,主張“靜養勿躁”,切忌脾氣火爆,急躁動怒,而勞神傷氣,於健康不利。因此,入夏以後,應註意調養情緒、放松精神、平心靜氣、止躁制怒、樂觀愉快,就會進入“心靜自然涼”的境地。
起居有律,順應陰陽
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起居也應隨之做適應性調整,如清晨早起,洗漱後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早睡早起,順應自然,保持旺盛機能。從立春至立夏以6點起床為宜;立夏至處暑以5點為宜;(處暑至立冬以6點為宜;立冬至立春以7點為宜),但隨著地區不同,節氣差異還要進行具體調整,以東方大白、太陽未出為合適(冬季適當晚些,以日見地平線為宜)。
適當運動,夏不厭熱
順應四時的變化使機體與外界陰陽變化的保持壹致,人類才能適應自然,因此,夏季參加適當運動是必要的。通過各種有益的運動來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通常認為,氣溫在21℃左右是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此時生理機能最佳,最適宜進行體育活動。在氣溫過高(超過35℃)的情況下,要預防中暑和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脫水,此時進行體育活動必須慎重,特別是年長者和兒童,此時不適於進行體育運動。對熱環境已適應者可進行適當運動。但在鍛煉過程中,既要避免酷暑烈日,又要“無厭於日”,適當多接觸壹些陽光。夏季多汗多脂,應勤洗澡,水溫壹般在30℃~40℃為宜。衣著要寬松舒適,保持清潔幹燥,以利於體溫放散和避免汗濕浸漬。
飲食有節,固護陽氣
夏季晝長夜短,天氣濕熱,應註意飲食調節,切勿極饑而後食,食不可過飽。亦忌極渴而後飲,飲亦不宜過多。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在食性上宜清涼生津,不宜滋膩厚味以免傷陰助熱。五味方面,在謹和五味的基礎上,春夏宜酸苦鹹。酸性收斂,以防暑熱亢盛而氣陰耗散,苦能瀉火保陰液,以消酷暑亢熱;鹹則入腎,以從其根。不宜過食辛甘,以免發散助熱。這是壹般情況,至於寒涼的程度、食物品種、五味偏重程度等,尚需根據春夏節令、個人體質、食品特性等加以審慎選擇。
素體陽虛,養陽度夏
素體陽虛的老年人,可常食雄雞、大棗、胡桃、鯽魚等益氣溫陽的食物,以及具有溫陽祛寒功效的藥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氣強壯的功效。借藥治老年人素體陽虛羸弱者,可適當服用益氣補陽藥品來養陽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