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中國臺灣省。
研究生院: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
雇主:谷歌
職位: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體驗:
1961出生於臺灣省。
他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後來擔任副教授。
在蘋果工作六年,負責公司多媒體部門;
曾任SGI公司多媒體軟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總裁;
1998年7月加入微軟,165438年10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2000年升任公司副總裁,調回總部負責自然臉。李開復是國際知名的語音識別技術專家。他曾任卡內基梅隆大學副教授,被《商業周刊》1988授予“年度最重要的科學創新”稱號。
現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在加入谷歌之前,李開復博士是微軟自然交互軟件和服務部門的副總裁,負責開發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服務,讓人機界面變得更簡單、更自然。該部門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語音、自然語言、全新搜索和在線服務。自然交互軟件和服務部門的使命是讓所有這些技術更好地服務於微軟的客戶。
李開復1998年7月加入微軟,165438年10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開復在語音識別、人工智能、三維圖形、網絡多媒體等領域享有盛譽。在他的領導下,微軟中國研究院以新壹代多媒體、新壹代用戶界面、新壹代信息處理技術為主要方向進行基礎研究。
在加入微軟之前,李開復曾擔任SGI旗下多媒體軟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在此之前,他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負責公司的多媒體部門。在Cosmo任職期間,李博士負責多平臺、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件的研究和開發。在此之前,他擔任SGI網絡產品部副總裁兼總經理,負責多個產品系列的發展方向和公司網絡產品戰略的制定。李開復在蘋果公司六年期間的最後壹個職位是其互動多媒體部門的副總裁,他們後來開發了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產品。
在加入蘋果之前,李開復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並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副教授,開發了世界上第壹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從65438到0988,《商業周刊》授予該系統“最重要的科學創新獎”。李開復在校期間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以1988擊敗人類黑白棋世界冠軍而成名。李博士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李開復也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學會的成員。
=========
李開復博士曾任微軟公司自然交互軟件和服務部副總裁,負責開發各種先進技術和服務,使人機界面更加簡單自然。該部門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語音、自然語言、全新搜索和在線服務。自然交互軟件和服務部門的使命是讓所有這些技術更好地服務於微軟的客戶。李開復博士1998年7月加入微軟,165438年10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原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博士在語音識別、人工智能、三維圖形、網絡多媒體等領域享有盛譽。在他的領導下,微軟中國研究院以新壹代多媒體、新壹代用戶界面、新壹代信息處理技術為主要方向進行基礎研究。在加入微軟之前,李博士是SGI多媒體軟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在此之前,他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負責公司的多媒體部門。在Cosmo任職期間,李博士負責多平臺、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件的研究和開發。在此之前,他擔任SGI網絡產品部副總裁兼總經理,負責多個產品系列的發展方向和公司網絡產品戰略的制定。李博士在蘋果公司的六年期間的最後壹個職位是其互動多媒體部門的副總裁,他們後來開發了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產品。在加入蘋果公司之前,李博士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並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副教授,開發了世界上第壹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1988年,《商業周刊》授予該系統“最重要的科學創新獎”。在校期間,李博士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以1988擊敗人類黑白棋世界冠軍而成名。李博士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李開復博士也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學會的院士。
= =李開復和中國大學生之間的情結= =
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親密接觸始於1990,當時他受聯合國邀請在中國做了兩周的演講。他去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講結束,房間裏的學生都舍不得離開。他們不斷拋出問題,想知道如何成為像微軟這樣被世界頂尖公司認可的人才。“壹定要幫助他們。”李開復說,他被大學生成才的熱情所感動。之後只要學生給他寫信或者邀請他演講,他都會不遺余力的去做。
李開復還創辦了面向中國學生的開復學生網,現已改為我們的學習網(/20050830/3148929.shtml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加盟谷歌,成為媒體和公眾關註和評論的焦點。我們先來看看李開復本人是如何談論這次“跳槽事件”的。
詳細閱讀:谷歌與中國——遵從我心的選擇/dispbs.php?boardid = 3 & ampid = 101 & amp;page=1
名人姓名:李開復
出生日期:1961
名人頭銜:谷歌中國總裁
名人國家:中國
相關介紹:
原籍四川,1961 65438+2月3日出生於臺灣省。
現在她和妻子(謝顯靈)和女兒(李德寧和李德亭)住在美國西雅圖。
1966-1972臺灣省上小學
1972-1979在美國田納西州讀初中和高中。
美國紐約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
1990-1996蘋果電腦公司(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
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
1996-1998美國SGI電腦公司(網絡產品部全球副總裁兼Cosmo子公司總裁)
1998-2004微軟公司(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交互部全球副總裁)。
1988美國商業周刊最重要發明獎(語音識別)
1989世界奧賽羅遊戲冠軍
1991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員,2000年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閃電般加入谷歌。
語錄:
李開復,1998,7月加入微軟,10月成為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165438。李開復博士曾任微軟副總裁,主管公司自然交互服務部,致力於開發讓用戶界面更簡單、更自然的技術和服務。1998,李開復加入微軟公司,隨後創立微軟亞洲研究院。2005年7月加入谷歌,任中國區總裁。
體驗:
李開復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副教授,開發了世界上第壹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
李開復博士1998年7月加入微軟,165438年10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2005年7月20日,原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將負責谷歌中國R&D中心的運營,並擔任谷歌中國總裁。
成就:
在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助教期間,他因其深刻而富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而享譽全球。在這裏,他利用統計學原理創造性地開發了世界上第壹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並被《商業周刊》授予當年的“最重要科學創新獎”,奠定了他在信息技術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他開發的“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以1988擊敗人類黑白棋世界冠軍而聞名。
他在蘋果的6年時間裏,負責多媒體技術研發,電腦迷們熟悉的QuickTime系列音頻產品就是他們的研究成果之壹。他還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件子公司?Cosmo軟件總裁,負責多平臺、互聯網3D圖形和多媒體軟件的研發。
李開復的博客透露,他在大學生活中做了很多無聊的事情。
哈佛、法律和數學夢想的破滅
在上大學之前,我的夢想是成為壹名哈佛人。我有這樣的夢想,壹是因為籠罩在哈佛大學頭上的光環,也是因為我壹直把學法律當成自己的目標,把學數學當成自己的“備份”,而哈佛的這兩個專業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4月,壹封拒絕信打破了我的夢想。至於原因,我估計是因為我的SAT英語成績太差,才550分(如果當時有新東方,可能就不是這個結局了)。
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我明明知道自己條件不足,不能保證自己會上哪所大學,所以還是報了12的學校。這樣,我覺得自己可以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了。那時候我的老師們大概都很討厭我,因為申請材料需要老師給學生寫推薦信,但是對我來說,壹次要寫那麽多(那時候還沒有電腦,每封推薦信都需要老師自己寫)。
最後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這是壹所非常好的學校,法律系和數學系也很有名。哥倫比亞大學給學生很大的發展空間,允許學生廣泛學習課程。大壹的時候,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美術、歷史、音樂、哲學等專業課,接觸了很多東西。我覺得這是壹個找到自己興趣的機會。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哲學系壹位老教授說過的話:“妳知道什麽是有所作為嗎?想象壹下,有兩個世界,壹個有妳,壹個沒有妳,這樣兩者的差別是最大的。這就是妳人生的意義。”
再來說說我哥的法律夢。我當時主要學的是“政治學”,是壹種“法律預科”的專業。可是上了幾節“政治學”課之後,發現自己對它不感興趣,情緒低落到每天都來不了課。其中壹門課太無聊了,我幾乎每節課都要睡覺。唯壹的選擇就是睡在教室或者宿舍。壹覺睡到學期中,我的平均分勉強夠得c,我在截止日期前壹天退出了這門課,以免因為平均分不到3.0而被取消助學金的災難。
當我向家人提及學法律的苦悶時,他們都鼓勵我轉專業。我姐說:“妳高中不是上完了高二數學,拿了州數學冠軍嗎?怎麽沒轉到數學系?”然而,這讓我想到了我的第二個苦惱。進入大學後,學校安排我加入了壹個“數學天才班”,這裏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數學尖子生,壹個班只有7個學生。但是很快,我發現我的數學突然從“最好”變成了“最差”。這時我才明白,雖然我是“州冠軍”,但我所在的州是田納西州,也就是所謂的“國家”。當我遇到這些來自加州或紐約的真正的“數學天才”時,我不僅比不上別人,提問時還畏首畏尾,生怕同學看出我的“州冠軍”並不是真正的優秀。結果我越來越落後,到今天我對這門課還是“壹知半解”(這是“沈默不是金”的又壹證明)。當我上完這門課的時候,我深深地意識到,那些“數學天才”是因為它的美麗而癡迷於它,而我不是。壹方面羨慕他們找到了心儀的;另壹方面,我很遺憾地發現,我既不是數學天才,也不迷戀它的美,因為我不希望我生活的意義是理解數學的美。
就這樣,我告別了我向往的哈佛,我選擇的法學,我引以為傲的數學。
因為我懂電腦,我成了校園裏很棒的人。
沒有哈佛,沒有法律,沒有數學,我的未來將何去何從?還好有電腦。
其實我高中的時候就對電腦很感興趣。我高中的時候很幸運。我在學校有壹臺老式的IBM機器。當時是1977,電腦需要打卡使用(就是每次在壹張卡上打孔,然後把這壹堆打孔的卡輸入電腦)。壹個周末,我寫了壹個程序,解了壹個復雜的數學方程,然後把結果打印出來。因為機器運行得很慢,我寫完程序就回家了。周壹回學校,突然被老師叫去罵了壹頓,說:“妳知道我們的卷子都被妳打印出來了嗎!”“事實證明,這個數學方程有無數種解法。從我周五離開開始,程序就壹直在運行,結果不斷打印出來。那時候打印紙是厚厚的壹摞紙連在壹起,這樣壹箱紙可能要學校幾十塊錢。結果我所有的程序都用完了,老師當然很生氣。
大壹的時候,我很驚訝自己可以不用打字卡就能使用電腦。更讓我驚訝的是,這麽好玩的東西也可以當“專業”。所以我選了壹門計算機課程,並在我進入大學後獲得了我的第壹個“A+”。除了贏得老師同學的稱贊,我還感到了壹種震撼:這種技術未來能思考嗎?能讓人類更有效率嗎?有壹天計算機會取代人腦嗎?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是壹輩子的意義!
大壹快結束的時候,我在壹家計算機中心找到了壹份工作,他們會按時給我壹些錢作為獎勵,雖然不多,但也是壹種鼓勵。學生有什麽電腦問題都會來找我解決,而且那時候“懂電腦”在學校是很時髦的事情,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太酷了。即使在那個時候,我的ID也和別人不壹樣:大多數人的ID都是“系名+姓名”,比如計算機專業的是“cs.kaifulee”,政治專業的是“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倫比亞大學和哥倫比亞+李開復,就像總統壹樣。多牛逼啊!
當然我也做了很多無聊的事情,比如編程序猜別人的密碼。那時候人們還不知道密碼可以被破解。我黑了別人的賬號,就以他的名義發了幾封惡作劇的信。有壹次,我用壹個男同學的賬號在BBS上發布“單身女士征友”啟事,導致他莫名其妙收到壹堆情書。這位同學現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計他今天還不知道。下次見到他時,我必須記得告訴他通知是我發出的。
當時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計算機系也只是壹個新成立的專業。如果我選擇了基礎薄弱的計算機專業,未來看起來不是很明朗。如果選擇法律系,我的未來大概可以預測:當法官,當律師,競選議員等等。因為我面前有很多模板,我可以按照計劃來。當我選擇計算機專業的時候,我甚至想不到我以後會做什麽。那時候還沒有軟件工程師這種職業。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和“我的興趣”(做壹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是多麽無聊和沮喪啊!),沒有讓這些現實的就業問題影響到我。於是在大二的時候,我從“政治學”轉到了“計算機科學”。當時物理系的壹個同學開玩笑說:“如果任何壹門學科都需要加上‘科學’的後綴,那肯定不是真正的科學。看看妳,從壹個‘假科學’跳到另壹個‘假科學’,跳來跳去還是當不了科學家。”
/modules/wordpress/?p=1258
致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七種人才
介紹
三次獲得普利策獎的托馬斯?托馬斯·弗裏德曼最近出版了壹本名為《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的書。中國在這本書裏占據了相當大的分量,有好幾頁還專門提到了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傳奇。這本書出版後僅幾周就躍居排行榜首位。在書中,弗裏德曼高度贊揚了中國人的才華和毅力。他還認為:“在科技革命和世界範圍的合作之後,歷史潮流徹底消除了世界各地之間的壁壘。如果不努力趕上時代潮流,最終會被歷史拋棄。”
當我決定返回中國時,我和托馬斯見了壹次面?弗裏德曼進行了深入的交談。我說:我很佩服他的“扁平世界”的觀點。其實壹個“扁平的世界”需要的人才是壹樣的,不管妳是在美國,中國還是印度。我同意他的觀點,美國青年需要進步,才能不被時代拋棄。但是,我提出,他書中提到的問題似乎完善了中國和印度的教育。我想中國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樣的鼓勵和進步,才能成為21世紀不屈不撓的人才。同時,他也認同自己可能是為了喚醒美國青年和教育工作者,而強調並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
所以我寫給中國留學生的第七封信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21世紀最需要什麽樣的人才”。我們處在壹個“扁平的世界”——21世紀,世界上任何地方需要的最優秀的人才都應該具有國際化、現代化的特征;21世紀成功的跨國企業,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他們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個人素質同樣優秀,符合時代要求。因此,這封信不僅寫給中國的青年,也寫給世界的青年,寫給任何希望在21世紀取得成功的人。
人才的標準從來都不是壹成不變的。東方的戰國時代,西方的俠義時代,最看重的是戰無不勝的勇士和能言善辯的謀士;在中國的科舉時代,狀元最容易靠死記硬背和八股出人頭地。在西方工業革命風起雲湧的日子裏,善於用機器的力量改變世界的發明家和精通專業、努力工作的工程師成為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使在上個20世紀,大多數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仍停留在專註、勤奮、誠實和服從等個人層面...
但是時光荏苒,21世紀已經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在機會稍縱即逝、環境瞬息萬變的當今世界,更多的人擁有選擇和決策的權利,更多的人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創新來提升自己,更多的人有足夠的空間施展才華和抱負...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復性的機械勞動,也不是單手的發明創造。人們需要更多的獨立思考和決策,人們也需要更密切地與他人溝通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