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YYY看哈佛幸福課的心得

YYY看哈佛幸福課的心得

幾年前就收藏了哈佛大學的Positive Psychology公開課, 這課程在市面上被稱為哈佛幸福課,可能為了更接近大眾吧,教的東西的確是人人皆可受益。(課程鏈接→ 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_全23集_網易公開課 )

但幾年前看了壹集就沒看下去,甚至我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就是與積極心理學有關,但還是沒有去看這個課。最近幾個月心情不是很好,開始思考壹些問題,看了認知療法相關的書後,覺得不過癮,然後終於花了壹個多月的時間,在上下班的公交車上,把23節課看完了!課程內容超棒,老師超棒,簡直愛上這老師了!

好了,接下來我來整理壹下自己的聽課心得吧。(以下並不是課程所有內容,我只是挑出自己特別有感悟的部分哈~)

前幾個月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壹種狀態。我在gap year的時候是很開心的,但回到廣州工作壹段時間之後又變得不開心;去西藏旅遊是很開心的,但回到廣州工作壹段時間之後又變得不開心;剛進入自己喜歡的演出行業是很開心的,但過了壹段時間接觸到壹些神奇的事情之後又變得不開心。然後我就開始有點絕望,感覺自己的快樂是無法持續的。

我可以現在再跑去旅遊,可以現在去山區做義工,可以現在就去打工換宿,去做壹些令自己開心的事情。但我意識到我去追求的開心都只是短暫的刺激。時間流逝之後,我又變回那個不開心的自己。

難道我的本質就是不快樂嗎?如果我能預見到我做的事情只能給我帶來短暫的快樂,那我還應該去做嗎?如果我連短暫的快樂都不去追求,那人生還有什麽意義呢?

帶著這些困惑,我開始學習這個課程。

前幾節課老師講的東西,就剛好有解答到我的問題。

每個人天生有自己的基礎幸福水平,外界的事情只是使自己的快樂水平圍繞這個基準線上下波動。例如,考上理想的學校、獲得心儀的工作,會使自己達到快樂的峰值,但壹段時間後,會下降到原來的基礎水平;如果失業、失戀、生病,自己會不開心,但壹段時候心情恢復,也會上升回到原來的基礎水平。

無論怎麽樣,最終都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波動。所以重點在於,如何提高自己的基礎幸福水平。

這究竟是由什麽因素決定的呢?要怎麽改變呢?

1. 50%由基因決定。這個我們是改變不了的。

2. 外在環境只影響10%。外在事物只會產生非常小的影響。

3. 另外40%由意識可支配的活動決定。指的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怎麽去理解事物。而這部分才是我們應該去關註,應該去努力轉變的。(難怪所有哲學、宗教都關註內心的修煉,所以是非常有科學道理的)

世界上有兩種人,壹種是benefit finding的人,看什麽都會看到好的壹面,壹種是fault finding的人,看啥事都先看到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正如愛默生說的:To different minds, the same world is a hell and a heaven. 而如果我們想要使自己的世界變成天堂,就要努力讓自己關註積極面。

老師經常說:“問題引發探索。”妳提出的問題經常決定了妳會關註什麽。他還做了壹個遊戲來說明,給幾十秒時間大家看壹張圖,讓大家數出裏面有多少種形狀。時間結束後,老師卻問,剛剛某個形狀是什麽顏色,這時候,幾乎沒有人答得出來,因為大家剛才的關註點並不是這個,所以沒有留意到。同理,如果我們平時生活中只關註消極的問題,那我們可能會忽略很多美好的事情。

反思壹下自己,我其實也是壹個很容易會去思考消極問題的人。為什麽世界那麽不公平,為什麽父母不理解我,為什麽自己不開心,為什麽那麽多人不遵守規矩……而想要轉變,應該多問自己積極的問題:什麽使我開心?身邊人有什麽優點?父母愛我的表現是什麽?等等。

看回緣起裏面我提出的問題,其實很多都是從消極的角度去說的,而當提出了消極的問題,自己會變得更不開心。所以,還是有很多需要學習轉變的地方。

老師還講了他外婆的故事,非常震撼和觸動,我當時看這段的時候在公交上哭得稀裏嘩啦的。很難用文字去講述這個故事,所以我直接把這段視頻剪出來吧(8分鐘講了壹個故事)。

“重點不在於事情是怎樣的,而在於妳看待事情的方式。”相信每個人都聽過這句話,但是不是能夠運用自如,又是另壹回事了。老師也說,他教得其實都是常識,但其實common sense is not that common.

很多人以為是:

事情→情緒

但其實是:

事情→對事情的認知→情緒

所以情緒並不直接由事情引起,而是由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引起。認知療法要做的就是轉變中間的認知過程,從而轉變我們的情緒。

用自己舉個例子吧,例如我被人批評的時候,我會很生氣。運用認知療法的話,就需要理性地檢查自己的思維。我是不是放大了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我是不是只看到別人批評我的時候,忘記了其實對方經常肯定我?我是不是錯誤地以為每個人都會懂我?事情100%由我控制的嗎?當知道自己對事情的認知存在扭曲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生氣是沒有必要的。(不過真的很難啊啊啊啊啊,尤其是對於我這種比較容易情緒化的人,羨慕那些天生就樂觀平和的人)

推薦壹下戴維·伯恩斯的 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 ,裏面講了蠻多認知療法的練習。

人們通常都是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生病的時候,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失去親人朋友之後,才會後悔;發生了不幸之後,才會意識到以前的生活有多好。

難道我們壹定要等到悲劇發生,才會醒悟嗎?No!

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關註身邊細小而美好的事情,學會感恩。老師在課上經常說的壹句話是:“When we appreciate, the good grows. When we don’t appreciate, the good depreciates.”如果我們感激人性中好的壹面,那它會增長,我們就會擁有更多。如果我們把壹切視為理所當然,那好的東西也會慢慢枯萎。

其實這個話題真是老生常談到不行了。但事實上有多少人能做到?我在生活中就經常遇到只會抱怨,卻不懂感恩的人,經常遇到連“謝謝”都不說的人。(好了不吐槽)

不過這也不是天生就會的,需要練習。我在無數本書裏面看到過介紹“感恩日記”的練習,也就是每天記錄當天自己最感恩的幾件事。雖然看起來有點矯情,但科學實驗證明對提升幸福感、改善人際關系有顯著的作用。我自己也已經進行了壹個月的練習,感覺非常好。(不試不知道哈哈哈)

另壹句老師的名言:“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rn. There is no other way to learn.”生命是循環的過程,而不是壹條直線,想要成長,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個人,還是人際關系,抑或是組織、國家。

研究表明,績效更高的組織,是那些允許員工犯錯並從中學習成長的組織。家庭也壹樣,那些能夠自在地談論失敗與錯誤的家庭,會更加幸福。

有壹個比較令我吃驚的結論:如果誇孩子聰明,那ta反而可能會變成害怕失敗、不敢嘗試的人,因為如果ta失敗了,那說明自己不聰明;如果誇孩子的努力,那反而ta會更加勇於嘗試。

所以說誇人不要亂誇,尤其是小朋友,應該多贊美在過程中他們的付出,而不是僅看到結果,這樣他們會更享受過程。

老師還強烈推薦壹個美國黑人女教師的書 Marva Collins' Way 。Marva Collins的學生都是那些別的學校不願意收的“問題學生”(有智力缺陷或能力障礙),但最終都被她教得十分優秀。她簡直是教育界的傳奇人物,還拒絕了美國總統邀她出任教育部長的邀請,堅守在壹線教育崗位上。

無論是怎樣“無可救藥”的孩子,她都充滿信念,跟他們說,我相信妳可以的,但是妳要努力,不怕,我愛妳,我陪著妳。(是真心相信的那種,而不是表面的誇獎,孩子是會感受到妳的信念)然後小朋友的自信心慢慢建立起來,會去享受學習的樂趣。

信念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吧。

想起了之前看過的哈佛大學的壹個研究,用了七十多年時間追蹤七百多個人的人生,研究人員想找出怎樣的人會更幸福。TED視頻如下:

最終結論是,無論出身如何、成就如何,都沒關系,最終使我們幸福的,是好的人際關系。

可以說,我們的親密關系,這比世界上其他事情都重要。其他事情會讓我們的幸福感到達頂峰,然而,很快又會回到基礎水平。而人際關系是能使我們更快樂的事情之壹。

而老師也強調,培養感情是沒有捷徑的,“If you want a relationship to thrive, to succeed, we need to put a lot of work in it.”。

具體要如何投入?有太多書都有講,我就不多說了。

我在很久以前就發現了有幾條萬能的建議,是在什麽情況下都適用的。想更健康?想心情變好?想皮膚變好?想更專註?想更有自控力……通通適用!

《積極心理學》的課上,老師也從身心關系的角度給出了這些萬能的建議:

1. 壹周4次,每次30mins的體育鍛煉

2. 每天10-15mins的正念冥想(或至少每天深呼吸幾次)

3. 每天8小時睡眠

4. 每天至少5個擁抱,12個最理想

雖然看起來都很簡單,但真的能做到卻很不容易。能做到才叫真正的“酷”,哈哈哈哈哈哈。

每個人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可以擁有的東西也非常多。但是不是擁有得越多越好呢?

正如聽壹首喜歡的音樂是壹種享受,但如果兩首好聽的歌同時播放卻變成了噪音。好東西太多不壹定是好事。

研究表明,時間的充裕比物質的充裕給人帶來更多的幸福。所以不壹定要做很多,只要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然後付諸行動就好。

即使找到想做的事,工作量也不是越大越好。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休息才能恢復精力,才能更好地工作。如果通宵工作,智商會降低10。(感覺現在很多公司要加班加點工作,以為越忙越好,其實是非常不科學的)

如果想讓世界更加幸福,自己先要幸福。如果想要照顧好別人,先要照顧好自己。

前幾天我跟壹個正在懷孕的閨蜜吃飯,我也是這麽跟她說的。“把註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放在夫妻關系上更重要,只要妳們和睦幸福、互相扶持,小朋友反而沒什麽好擔心的,在愛的氛圍下,ta自然會形成健康的人格,這比ta學多少知識技能都重要”。

老師也講了幸福傳遞的例子,如果妳可以讓3個人微笑,而這3個人又分別令其他3個人微笑。那麽只要20次這樣的傳遞,全人類都會微笑。這就是社會關系的指數本質。

所以做好自己,讓自己開心幸福,也相當於在為世界作出貢獻了。

回到壹開始我自己的困惑上,看完課程之後有挺大收獲的:

1. 外在事物能帶來的影響很小,相比追求外在環境的變化,我應該focus在內心的轉變上。這樣無論我在哪裏,在做什麽,我都可以開心快樂。

2. 關註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美好的事情,珍惜和感謝這些美好。

3. 理性地識別自己不合理的認知方式,從而改變事物對我情緒的影響。

4. 接納自己是壹個普通人,有什麽情緒都是正常的。經歷不同的事情才會成長,就像如果不是前段時間心情不好,我也不會認真看完這個課程,從而學到那麽多。

由於我的文筆有限,可能寫得像雞湯壹樣。但其實都是心理學上經過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和建議。了解了人類心理的運作方式,才能更好地讓自己開心幸福。

希望大家都能開心幸福。

  • 上一篇:恭王府2022開放時間及優惠入場政策
  • 下一篇:我的黑瑪麗魚左邊的泡泡怎麽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