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師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莊嚴、古樸、寬敞,是典型的清代建築。兩側有禪堂、觀音堂、客堂、齋堂、戒堂、念佛堂和服務室,形成壹個封閉的四合院。面對面的三檐鐘鼓樓,鐘樓上掛著4500多公斤的銅鑄鐘。這尊觀音像是用青銅鑄造的,堪稱壹尊精美的雕塑。護法韋陀像是清道光九年(1829)為第七代方丈翻砂鑄造的青銅像。工藝精致,童趣十足,體現了“少年之貌,將軍之威”。還有壹尊被列為“空林八景”之壹的緬甸玉佛,是民國11年(1922)由院中壹僧人收藏,徒步前往緬甸募捐的。此外,院內還有300多尊佛像,無論是石雕、銅鐵鑄塑還是木雕、泥塑,都具有文化藝術價值。
文淑書院還有許多珍貴文物和數萬部佛經文獻,如書院第壹任和尚等三人所寫的《舌血經》。明神宗天妃繡的壹千件佛袍;清代楊遇春的長女用自己的頭發繡了水月觀音。藏於院中的唐僧玄奘頂骨尤為珍貴;1942南京發現三塊唐僧頂骨。現在,壹個留在南京,壹個送到Xi安,因為成都是唐僧受戒的地方,壹個給了成都。
遊客還可以在文殊院茶室品嘗四川特有的蓋碗茶,手持茶船、茶碗、茶蓋,聽民間藝人彈唱,領略川西風情。
文殊院交通指南:文殊院位於文殊院大街,距離羅馬市購物中心僅10分鐘路程。是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壹,也是中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代名為“心香寺”,明代毀於戰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重修後,更名為“文殊院”。文殊院有鐵鑄、銅鑄、石雕、玉雕、紗剝、彩塑等200多尊精美佛像。照壁上鐫刻的“文殊院”三個金字,是康熙年間慈渡海月禪師在此所題。庭院中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之神,吸引香客燒香祈福。交通:公交16、55、64路均可到達。
-
文淑寺是四川著名的佛教勝地。目前約有80名僧人,其中有五六十名小和尚。是西南地區和尚比較多的大寺。根據文淑書院的規定,只有18歲以上的年輕人才能進入寺廟。經過兩年的試用期,他們可以被授予沙彌戒,成為壹名僧侶。
文殊院歷史悠久。相傳隋朝時,隋文帝的兒子楊修是蜀王最寵愛的妃子,由當時的“聖女”信相所建,故稱“信相殿”。五代時改名為“妙元塔”。宋代仍稱新鄉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末,新鄉寺毀於火。所有的建築都被燒毀,只有十個鑄鐵戒指和兩千年的杉木幸免於劫。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禪師慈渡來到荒廢的古寺,在兩棵杉木之間成了壹座寺院,修行苦行。幾年間,他遊歷四方,壹舉成名。相傳慈渡禪師圓寂火化時,赤火在空中凝聚成壹尊文殊菩薩,歷久彌新。人們認為慈渡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香寺改為“文殊書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淑書院住持本元大師購買了82根石柱,對大殿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這82根石柱成為了今天庭院中的壹道風景。
到了近代,文殊院香火鼎盛。歷代住持都在此開壇講經,並設立佛學院和研習班培養僧人。抗戰時期,大德佛緣、太虛、能海等高僧相繼來此講學。
文殊院是成都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廟。* * *房屋200余間,總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僧人60余人。現為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走近寺內,只見壹面古樸厚重的城墻蜿蜒環繞古寺,正門嵌有“文殊院”三個大字,與墻上的“南無阿彌陀佛”、“莊嚴國土、幸福親情”、“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相映襯,使文殊院顯得十分莊嚴肅穆。
天王殿、觀音殿、大雄殿、達摩殿、藏經殿等五殿依次分布在寺廟中軸線上,兩殿配有鐘鼓樓、禪堂、觀堂、客堂、齋堂、讀經堂等官室,形成封閉的四位壹體結構。
五大殿堂連同前後面壁,分布在200米長的中軸線上。廳堂樓閣簡潔寬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廳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密度體面,大小壹致。寺內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其幽雅。又前臨文殊院街,後臨萬福橋,素有“廟堂通衢,禪堂遠兮”之稱。
文殊院有豐富的文物和珍寶。寺內有300多尊佛像,有鋼鑄、紗剝、木雕、石雕、泥塑等,非常豐富。從年代上看,有梁代出土的石雕,有唐宋時期的鐵鑄戒神,有清代的銅像,有緬甸的玉佛。這些雕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技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保護神韋陀的雕像是本元大師在1829年塑造的。整個雕像由青銅制成,並變成了沙子。韋陀巍然屹立,外觀莊嚴。盔、甲、靴、杵鏈、浮雕花飾,均精雕細刻,工藝精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還有壹尊觀音像,也是1829年用青銅鑄造的。觀音慈祥平和地裝在水獸上,形象生動,流蘇細膩順滑。妳騎的水獸似獅非獅,似狗非狗。造型獨特,溫柔可愛。這座雕像反映了清代雕刻和鑄造的高度。
另壹尊緬甸玉佛,1922年由文殊院和僧秤籌得,歷盡艱辛,走到緬甸討回。也很珍貴。
在藏經樓裏,珍藏著康熙帝賜的《藥師》、《金剛經》等數萬部佛經,非常珍貴。
寺內還珍藏著明清以來的字畫珍品。最著名的有1702年康熙皇帝賜的“空林”墨跡,康熙附近宋代書法家米芾所寫的“海月”條幅,上面寫著:“誰生於世?”天下人皆死,天下人誰行。有大士,這裏有兩個。非濁、非清、非法、非禪。但是,那是海與月的風格,再看到的人必然脫不開身。夢見西湖變成天宮,看見兩個天竺,宛如隔世,雲遮月。畫像到這裏,誰稱贊了,卻是東坡子。」
郭子墨是清朝雍正年間郭子墨贈送給文殊院的的。橫幅上寫著“日月,胡來涵現。有時放手,有時切斷。釋法佛法,融入其中。努力了,貴了就便宜了。不做切片,麥裏會有面。還有壹幅於右任寫的對聯,題為《月滿法界月,涼功德池》。
此外,還有印度的貝葉經、唐代玄奘大師的頭蓋骨、唐代日本的鍍金佛經、千佛袍、繡花觀音、繡花文殊、珍貴的舌血等佛教文物。印度的《貝葉經》是佛教高僧明寬於1887年從印度請回來的非常珍貴的佛經。明朝甄嬛帝的妃子繡了幾千件佛袍。刺繡作品精美,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保存完好。繡觀音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陜甘總督楊遇春的女兒用自己的頭發繡成的水月觀音像。服裝圖案和茂林都是經書組成的。是壹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選紗文殊是用選紗的方法為清代女信徒吳貞女制作的。從遠處看,像畫壹樣,非常漂亮。
金剛經佛塔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的。楊光達用繩頭把金剛經抄成小字,所有經書形成壹座寶塔,遠看像畫,近看像經。舌血含寶指的是清代三僧用舌血寫成的《華嚴經》、《冷艷經》、《火眼金睛》等經典書籍。
藏經樓內還收藏有宋代、明清的書法,畢巖、朱禪的繪畫,以及何、、張大千、豐子愷等書法家的書畫作品。
易車原創?我們經常會想,現在的年輕人需要什麽樣的車?我們會看到越來越犀利的設計,越來越大的空間,越來越多的屏幕,越來越多的參數化動力體驗.....但是這些真的是年輕人想要的嗎?其實分析90後這壹代年輕消費者,他們會比以前的消費者更註重個性的表達。這種表達不僅僅來自於吸引眼球和表面的誇張,更在於物質條件的豐富帶來的對審美和品質的追求。
今天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