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我想了解 佛教系統的經文總*** 有多少?怎麽樣入門?

我想了解 佛教系統的經文總*** 有多少?怎麽樣入門?

《隆藏》《大正新修大藏經》《卍續藏》《永樂北藏》(附藏經目錄)最新更新簡介 乾隆大藏經 169本(含壹本目錄) 16開精裝 《 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它始刻於清雍正十壹年(1733),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壹部。全藏***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用經版79036塊。該藏是在明朝《永樂北藏》基礎上編較而成的,全藏分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續藏239函,內容較《永樂北藏》有所增減。《乾隆版大藏經》的編刊工程浩大,負責其事的官員、學者、高僧等達60余人,監造人員80余人,還募集刻字、刷印和裝幀等優秀工匠860余人,歷時6年完成。全藏字體秀麗,鐫刻精湛,如出壹人;佛像等圖版以白描手法繪刻,莊嚴而不失生動。初印104部,頒賜各地禪院。此後至民國年間,又陸續刷印了數十部,***印行150余部。自宋至清,木刻漢文大藏各代頻出,唯有《龍藏》經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極鮮見,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版的《乾隆大藏經》影印臺灣版本,字號大,適於供養。

第壹,新版隆藏封面設計選用雙龍戲球吉祥圖案,制作精良,大氣壯觀。

第二,單本塑封,高檔典雅,更顯出法寶的恢宏氣象,極具收藏價值。

第三,清朝宮廷常用威龍作為鎮宅避邪之用,新版隆藏的封頁采用雲海中升起燙紅金的威龍為主要圖案,威嚴而吉祥。

大正新修大藏經 100本 16開精裝 《大正新修大藏經》 Dazheng Xinxiu Dazangjing 《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壹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壹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祇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壹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余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象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歷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大正藏》內容:

(壹)正藏:1-55冊是從印度漢譯的佛典32冊,加上中國論述23冊而成。收書2236部9006卷。

(二)續藏:56-85冊以日本撰述為主, 及敦煌古逸寫本和疑偽經。收書777部2929卷。

(三)圖像:86-97冊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363部1344卷。這些密教相傳之秘襲、秘軌圖儀***諸於世,可謂學術界壹大 事。這十二冊宛然成密傳佛教美術百科,為佛教藝術研究之指南。

卐續藏 90本 16開精裝 《卍續藏》,又名《卍續藏經》、《大日本續藏經》、《續藏經》。日本京都藏經書院編。明治三十八年(1905)至大正元年(1912)刊行。發起人和主持者為前田慧雲、中野達慧。

《卍續藏》是《卍正藏》的續編。所收多為南北朝至清代佛教撰述的珍籍要典,其中有不少是我國國內久佚的絕版孤本。全藏分為兩編150套,每編各附補遺,總計收經1659部7143卷。卷上之第壹編***95套862部。其中,正編(第1套至第87套前部分)收經734部,包括印度撰述(下分經部、律部、論集部、密經儀軌部4項)183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釋經部、大小乘釋律部、大小乘釋論部3項)551部。補遺(第87套後部分至第95套)收經128部,包括印度撰述(經部)13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釋經部、大小乘釋律部、大小乘釋論部、諸宗著述部、禮懺部5項)115部。卷下之第二編***55套797部。其中,正編全為支那撰述,包括甲編32套(不署"甲"字)和乙編23套(署"乙"字),每套皆5冊。甲編(第1套至第32套),下分三論宗著述部、法相宗著述部、天臺宗著述部、華嚴宗著述部、真言宗著述部、戒律宗著述部、凈土宗著述部、禪宗著述部、禪宗語錄通集部、禪宗語錄別集部10項,收經473部。乙編(乙第1套至乙第23套前部分),下分禮懺部、史傳部2項,收經207部。補遺(乙第23套後部分)包括印度撰述(經部)11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釋經部、諸宗著述部2項)6部。《卍續藏》為方冊本。正文用四號字體排印。每面分上下欄,每欄二十行,每行二十二字。

《卍續藏》的總目名為《大日本續藏經目錄》(四卷),收入日本編的《法寶總目錄》。

《卍續藏》全藏印成後,存書被大火焚毀,流傳不多。192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曾以《續藏經》為題影印了五百部。近世,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的《卍續藏經》也是它的影印本,作壹百五十壹冊(其中目錄壹冊)。

《卍續藏》廣泛收集了《卍字藏》以外的已入藏和未入藏的典籍。尤其是中國撰述部分,收錄了許多在大陸已散佚,唯日本見存的典籍。上自魏晉譯經,下至明清著述。其數量之宏富,超過明《嘉興藏》之《續藏》、《又續藏》。是研究中國佛教不可或缺的佛典叢書。

永樂北藏 200本 16開精裝 《永樂北藏》,又名《北藏》。官版。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敕令雕印。始刻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完成於英宗正統五年(1440)。參與者有道成、壹如等。刻藏的地點在北京,經版由司禮監掌管,藏於祝崇寺內的漢經廠。

《永樂北藏》是參照《永樂南藏》的結構分類,但在編函(將某幾部經典編為壹函)方面又作了較大的調整編成的。全藏總計636函,收經1615部6361卷,始《大般若經》,終《大明三藏法數》。其結構為:(壹)大乘經,260函537部。(二)小乘經,45函239部。(三)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34函300部。(四)大乘律,5函25部。(五)小乘律,48函59部。(六)大乘論,50函93部。(七)小乘論,73函37部。(八)宋元續入藏諸論,5函23部。(九)西土聖賢撰集,19函147部。(十)此土著述,151函155部。

《永樂北藏》在初刻本告成之後,由於藏在京城,故壹直作為官賜藏經,由朝廷印刷,下賜各地寺院。在南、北兩藏中,它更具有官方性質和權威性。

到了明萬歷十二年(1584),神宗因母後施印佛藏之願,下敕雕造《永樂北藏》的《續入藏經》,並為之序。《續入藏經》***計41函,收經36部40卷,始《華嚴懸談會玄記》,終《大明仁孝皇後夢感佛說第壹希有大功德經》,全是中國佛教撰著。其中有:《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大乘起信論疏》、《肇論新疏》、《維摩詰所說經註》、《華嚴原人論》、《天臺四教儀集註》、《教乘法數》、《佛祖歷代通載》、《翻譯名義集》、《百丈清規》、《三教平心論》、《禪源諸詮集都序》、《廬山蓮宗寶鑒》等。

初刻的正藏和初刻的續藏兩項相加,《永樂北藏》至明萬歷十二年時,已有677函,收經1651部6771卷。

《永樂北藏》為梵夾本。每版25行,折成5面,每面5行,每行17字。《永樂北藏》今存。據李圓凈《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說:"南通狼山廣教寺,鎮江超岸、廣教、定慧等寺,均存有全藏。" 時轉600年,而今在世少有存書,為使這壹古典法寶轉世流通,解各地寺院佛教團體大居士供奉研究之需要,我會經請示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內部發行500部。此次出版的《北藏》裝訂成大16開本200冊,內文采用山東晨明紙業生產的高檔米黃雙膠紙,印刷裝訂均屬上乘,為佛教團體收藏供養之必備。

這是從幾個不同版本的大藏經來看,做了對佛教經典的壹些論述

  • 上一篇:情人節高情商關於單身狗的金句收藏
  • 下一篇:“奶牛”養成記,18款寶馬X6用車體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