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
Paloma)成為年度事件;今年,國際國內各大拍場的春拍也場面火爆,中國藏家或高調或低調地將壹個個天價藝術品收入囊中。5月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中國買家占據了客戶群體的主要部分,受到超過國際買家的貴賓待遇。
與出手豪邁的高端藝術收藏家相對應的是,年輕的中小藝術收藏和投資者也越來越多加入藝術收藏的行列。他們也許不具備傳統藏家收藏經典大作的經濟實力,但品味更加多元化,更加關註當代藝術與個人之間的聯系與***鳴。而新興藏家的出現,也伴隨並帶動了小型藝術交易平臺的興起和發展。
北京“80後”吳洋是較早進入中小型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藏家。她從2002年起開始收藏藝術品,到目前為止已經收藏了超過100幅畫作,其中有60余件是來自中國年輕藝術家的當代作品,她的身上也體現出了年輕藏家的壹些特點。收藏品位方面,因為大學就讀設計專業,吳洋有壹定的藝術基礎,喜歡收藏與她能產生情感***鳴的生於1980年後的藝術家作品,“因為生長的環境和時代是壹樣的”,吳洋說。從購買力角度來說,吳洋是文化產業從業者,她的收藏大多在五萬元以下,壹開始則是從幾千元壹幅的畫作入手,隨著近幾年收入的增長,現在她每年會有10到15萬元的固定藝術品投資預算。收藏渠道方面,吳洋長期關註藝術家動態和信息,總會利用各種渠道和平臺尋找作品。
像吳洋這樣的年輕藏家讓壹些人看到了中國中小型藝術收藏與投資的巨大潛力和目前的市場空缺,“SURGE
Art藝起”藝術節的創辦人彭樂天(Tom Pattinson)就是其中壹位:他打造的藝術品展示與售賣平臺正迎合了年輕藏家的特點和需求。
“SURGE Art 藝起”原名為“買得起藝術節”(Affordable Art
China),從2006年至今已經在北京舉辦到了第九屆。該藝術節主打年輕藝術家創作的“平價”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主辦方將所有參展作品價格限定在3萬元人民幣以內,並且不同於壹般畫廊,這裏的作品都“明碼實價”,可以在展覽上直接購買。
彭樂天來自英國,他在采訪中談及舉辦藝術節的理由,稱其實源於“私心”:2005年他來北京工作時正值中國當代藝術價格上漲的時期,熱愛藝術的他很希望能買到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卻發現大多成熟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已經很高,而壹些年輕的藝術家卻因為沒有名氣找不到畫廊代理,於是決定搭建壹個連接工薪藏家與新銳藝術家的藝術品交易平臺。
“買得起的藝術”這個概念在世界上已有多年歷史,有很多機構舉辦類似“平價”藝術品展賣。比如1999年首次舉辦於英國倫敦的“買的起的藝術展”(Affordable
Art Fair,
AAF)就是這樣壹個世界性的展賣組織,向大眾普及藝術並推薦和出售不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如今已經在紐約、西雅圖、米蘭、漢堡、香港等多個城市定期舉辦。而該種展覽售賣形式也逐漸受到了中國市場的認可並起到了培養買家的作用,吳洋已經連續四年在“藝起”藝術節上有所斬獲,她認為“藝起”從作品選擇到價格區間都符合自己的收藏定位。
這種定位也吸引了藝術品收藏業內更多的參與者。比如創辦於北京的中國當代藝術雜誌《Hi藝術》旗下的在線平臺“Hi小店”,推薦45歲以下年輕藝術家的十萬元以下原創作品,壹些新興藝術家從這裏起步,再逐漸走上拍場。北京藏家徐寧儀介紹,他最近入手了出生於1982年的藝術家王濛莎的作品,而她的作品此前就在Hi小店售賣,今年壹件作品在5月16日北京誠軒拍賣公司的春拍上以17250元成交。此外,如保利、嘉德等中國大型拍賣公司,如今也經常推出學院專場,拍賣藝術院校優秀學生作品,較低的起價同樣能讓藏家收到壹些具有藝術和市場潛力的作品。
如“藝起”藝術節,“Hi小店”和小型拍賣這樣不同形式的藝術品小交易平臺對入門級藏家的培養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們搭建起了藏家與藝術家聯系的渠道,將不知名的藝術家以直觀的方式推薦給藏家。吳洋介紹到,在逛展的時候,她會把自己喜歡的作品的創作者記錄下來,再去網上查他們的資料。如果非常中意某位藝術家的作品,她會直接在網上聯系購畫,這樣也能收到壹些參展作品之外的作品。對於中低端收藏,直接找藝術家拿畫也是徐寧儀推薦的方式:“因為能省去很多中間環節。”
其次,這些小交易平臺雖然面向中小投資者,但在作品選取上也強調專業性。比如“藝起”藝術節在篩選參展作品時成立了壹個嚴格的評審委員會,評委包括藝術家方立均、劉小東、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等,在綜合考慮藝術家功底、作品原創性、教育背景、辦展經歷等因素後,“只有5%的申請作品能夠最終入選參加藝術節,”彭樂天稱。
最後,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的藝術品售賣,這些小交易平臺都起到了壹定教育市場的作用。由於價格比較“親民”,很多潛在收藏者都是抱著“好奇”的態度走進展廳、拍場或者點開頁面瀏覽作品。2013年的“藝起”藝術節在北京三裏屯太古裏舉辦,彭樂天介紹,壹些買家甚至並不是專程去看展覽,而是在附近商圈購物,在發現自己喜歡的作品又消費得起時便出手購買,而這些人在以後很可能成為藝術品消費者。
雖然中低端價位的新興藝術家作品起價不高,但同樣具有升值前景,兼具藝術性與投資性的作品值得入手。吳洋介紹,她不以投資為第壹目標,但會持續關註已購作品藝術家的創作,“基本每個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都有壹倍以上的上漲,有的上漲了三倍。”吳洋從三年前開始關註壹位1982年出生的畫家董鶴,陸續收藏了十幾幅他的畫作,今年逛“藝術北京”展覽的時候,她驚喜地發現已經有超過三家畫廊開始代理董鶴的作品,價格也上漲了很多。藝術品投資顧問王從卉在5月初於“藝起”藝術節上舉辦的投資講座中介紹,藝術品投資和其他投資方式壹樣具有很多不確定性,但升值作品還是有壹些規律可循,比如作品是否是當下比較熱門的形式,藝術家被什麽樣的畫廊代理、參加過什麽展覽,是否處於藝術界比較核心的圈子等。藏家徐寧儀舉例到,比如現在熱門的“80後”畫家郝量就師承當代水墨名家徐累,“老師的地位已經有了,學生自然容易出來壹些。”
提到當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最熱門的門類,“當代水墨”成為了投資顧問和藏家壹致的答案,壹批“70後”、“80後”的當代水墨藝術家不斷湧現。比如前文提到的郝量,根據雅昌藝術的數據統計,2011年至今他***有九幅作品上拍且全部成交。去年10月,郝量2011年創作的《寒林獨立》在香港蘇富比以256萬港元成交,位列其個人拍賣榜首,高於最高估價六倍。此外,他今年在保利香港以195.5萬港元拍出的《幽暗》,曾經在2011年11月在天成國際以17.7萬港元成交,不足三年的時間,漲幅超十倍。而在壹級市場上,他的作品均價在4萬至5萬元壹平尺,較為正常,因此同類型的藝術家值得年輕藏家關註。
面對巨大卻並不仍成熟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彭樂天稱自己並不擔心,因為在他看來,高端市場已經相對飽和穩定,甚至可能放緩,而自己從事的中低端藝術收藏領域才剛剛開始增長。“當人們談起藝術市場,他們可能說的是最頂尖的5%,但我們談的是壹個更有潛力的市場。”彭樂天說,根據藝術市場數據研究公司Artprice的統計,在中國以外特別是西方市場上,壹大部分出售的藝術品價格都低於5000美元,而在中國,低價位藝術品的成交量仍然不大,“所以未來會發生的事情是,去買那些買的起的作品、新興作品的人會越來越多。”
彭樂天說。
吳洋說,十幾年前自己剛開始關註藝術收藏的時候,完全是“孤軍奮戰”,但現在身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同齡人對收藏發生了興趣,也有人壹開始出於直觀的需求,比如裝修新房或者布置店鋪而走上購買藝術品的道路。而彭樂天說,雖然近五年來藝起的買家已經從起初的外國人和中國富人逐漸向二三十歲的年輕中產階級過渡,但針對藝術收藏者有關收藏技巧和藝術背景的“教育市場”仍是壹個不小的挑戰。
“妳需要解釋給他們,5000塊可以買壹個iPhone,壹雙鞋子,壹套西服,”彭樂天說,“但是也可以買壹件會終生存在的、能帶來回憶與情感回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