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剛入娛樂圈,就有大動作,比如李小璐疑似出軌,蒼井空結婚。以前像吃瓜群眾壹樣看這些東西,現在慢慢淡漠了。新年第壹篇,想寫壹個自己喜歡的國內漫畫家,紀念自己逝去的青春。
漫畫家的名字叫林瑩。
她的名字可能很多不看漫畫的朋友都不熟悉。她的漫畫代表作是《梅蘭芳》。2008年,漫畫家林瑩在獲得梅葆玖的獨家授權後,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梅蘭芳系列漫畫的創作中,壹直連載在景M .郭主編的《最多的漫畫》中,歷時四年多才結束。
然而,我是在2000年認識這位漫畫家並喜歡她的作品的。讓我著迷的連載作品叫《魔塵》。
《魔塵》是《林影》中最早的連載漫畫。林穎從1994開始自學漫畫,從1997開始在漫畫先鋒發表自己的第壹部小說《對不起》。後來又出版了短篇小說《希望》《錢包》《很多東西》《第500顆幸運星》。《魔塵》是林瑩在《卡頓王》雜誌上從65438期到0999期連載的作品。
也是在那個時候,她開始進入公眾視野。林英的原畫風格和日本漫畫團體CLAMP很像。雖然她也曾面臨過壹些爭議,但經過長時間的連載,她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她的漫畫作品無論是情節還是畫面都非常精致。
我幾乎整個中學時代都跟著林瑩的漫畫系列魔塵(我好像暴露了年齡...),而那六年也是漫畫大王雜誌最輝煌的幾年。它的發行方是上海美術工作室,是中國第壹家水墨動畫工廠,也見證了中國近幾十年動畫的發展。
還記得中學時瘋狂追這本雜誌的時候。為了每個月能看到林瑩的《魔塵》,我每次都會不再問阿姨,最後大家都認識我了。有時候我學校附近的報亭缺貨,我就會騎自行車到周圍所有報亭去問問題。最遠的時候是單程騎三公裏。
三公裏是往返六公裏。現在看來真的壹點都不遠了。但是,我剛上中學,家裏要求回家時間嚴格。再加上當時我是騎自行車上下學,所以這是我能騎的最遠的距離,保證我能按時回家。我還記得有幾次我頂著烈日下去找這本雜誌。
這些是屬於我的,青春的回憶。2002年《魔塵》第壹部連載出版後,我毫不猶豫地拿出100元的零花錢,向出版社郵購了壹套。我還記得那些年收到書的喜悅,這套書至今還在我的書架上。
可惜這些年搬了好幾次家,追了六年的雜誌很多都賣了。我只保留壹些漫畫書,比如林瑩的《月亮》。隨後是中國漫畫更黑暗的歲月,大批漫畫作家因為出版社長期拖欠稿費而選擇離開。最後,卡通大王也宣布關閉,徹底終結了那個時代的經典。
2006年魔塵的連載壹直定格在最後壹章“逼近”,這壹章的內容才第壹次發表,後續就掉了。接下來的幾年,林瑩和很多作者在《王者漫畫》連載,去了景m .郭主編的《最小說》、《最漫畫》是國內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雜誌。
離開王者漫畫兩三年後,林瑩參演了商業漫畫《鬼吹燈》。雖然題材火爆,但市場反應很壹般。即便如此,我還是收集了這些單曲。林瑩的事業可以說是在2008年重新開啟,直到事業的巔峰,也就是漫畫《梅蘭芳》。
我是看了梅蘭芳的連載之後開始上大學的。也許是成年後對這些漫畫失去了熱情,所以沒有像當時那樣買雜誌連載。雖然還是很喜歡林瑩的漫畫,但是直到單曲出來才買。
我大學畢業後差不多幾年就收藏了《梅蘭芳》這本漫畫書。梅蘭芳的畫面比起林瑩早期的連載,確實精致了很多,很多都給人以韻味十足的感覺。據說作者在創作的時候花了很大的力氣去研究它們。
梅蘭芳作為京劇藝術乃至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傑出代表,他的壹生充滿傳奇色彩。林瑩的漫畫把梅蘭芳波瀾壯闊的壹生生動地表現為壹幅畫卷。梅蘭芳的每壹個表情、每壹個眼神、每壹個動作,在她的作品裏都仿佛是活的。
林瑩以漫畫《梅蘭芳》出現在央視10的百姓節目20165438。同時也看了很多國內主流媒體對林影的采訪,關於他的漫畫《梅蘭芳》。林穎坦言自己創作的過程並不容易,每個細節都花了很大力氣去研究、臨摹、領悟。
漫畫《梅蘭芳》可以說是林影最經典的創作了,但隨後林影的事業似乎陷入了低谷,因為中國的漫畫並沒有像美國日本那樣形成全方位的產業鏈,漫畫家也沒有被歸為藝術家。
後來,林瑩還和其他漫畫家策劃了壹些連載,比如《東方喵與王夫墨的記錄》。不過我當時因為忙著在國外讀研究生,所以並沒有特別關註這個工作。但隨著2015年底《大部分漫畫》停刊,林穎和其他很多和他簽約的漫畫家開始尋找自己的出路。
在中國漫畫之家的生活似乎並不那麽輕松,林穎也在微博中承認了自己這些年的艱辛歷程。目前,林穎於2016年底在上海創辦了壹家文化傳播公司,開始了新的漫畫系列《絕地天童》,期間還簽約了壹批專業漫畫家,共同創作這個故事。
雖然工作幾年了,不怎麽看漫畫,但也只能偶爾看看自己的作品,或者為喜歡的作者轉發宣傳。林穎依然是我最喜歡的國產漫畫作家。去年年底,林穎在微博中宣布將重啟《魔塵》連載,對於我們這些老粉絲來說,還是蠻驚喜的。
我非常希望我從小追的這部漫畫能有壹個圓滿的結局,我也知道即使《魔塵》重啟,我的青春也壹去不復返了。其實在我的記憶中,中國不僅有林穎,還有壹大批優秀的漫畫家。希望他們不會像那些著名藝術家壹樣被時代遺忘。
*PS。部分資料和圖片來自網絡和林穎自己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