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在攝影的學習過程中運用美術理論輔助,就能有效提高我們的照片質量。雖然現代技術可以精確地創造三維圖像,但事實上,大多數創意作品仍然是二維的。這些作品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空間關系,如透視、陰影、空間透視等。
1利用空氣創造空間的立體感(利用自然因素)
這裏的空氣指的是霧,在中國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空氣會降低遠離攝像機/觀眾的物體的可見度。在這張圖片中,由於有霧,我們看到背景的細節減少,山脈和其他物體看起來模糊不清,圖片前景中冰川的曲線和紋理豐富。
2利用色彩營造立體空間。
色彩的進退關系
三維色彩理論,色彩包括色相、飽和度(純度)和明度。色彩給觀眾壹種感官體驗。在低亮度的背景下,暖色顯得離我們更近,冷色似乎離我們更遠。在高亮度的背景上,情況正好相反。下面的彩色圖表說明了這壹理論:
用色彩營造空間關系的訣竅是看背景色,根據背景色的明度決定配色的方向。
利用顏色的前進感和後退感的對比,前進感和後退感隨著顏色的色相、明度、飽和度而變化。
1.從色調的角度來看,暗色調給人的感覺很遙遠。雕命給人壹種親近的感覺。
2.從色相的冷暖來看,暖色有擴張感,更強的前進感,冷色有收縮感,所以給人更遠更強的後退感。
3.從色相的飽和度來看,飽和度低的顏色有更強的退感;
不同顏色的物體有前進或後退的感覺。進退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晶狀體對色彩的圖像調節。長波長的暖色在視網膜上形成內部圖像,而短波長的冷色在視網膜上形成外部圖像。進退感是色彩、純度、明度、面積等多種對比造成的錯覺。暖色、亮色、純色有進步感;冷色、深色、灰色都有壹種撤退感。色度和明度的關系可以形成不同的排列。以標準色為例,紅色是最強的色彩排列,其次是橙、黃、綠、紫、藍;明度排列以黃色最強,其次是橙色、紅色、綠色、藍色和紫色。另外,面積對比也有很大影響。
3構圖營造三維空間
3.1留白增強空間感
用留白增加空間感,留白是視覺的焦點。空白是以“空白”為載體,然後渲染意境的藝術手法。給主體增加壹些適當的空白,是增加空間感的合理有效的手段。
如果妳想用留白的手法設計壹幅畫,妳必須明白少即是多。元素越少,人的視覺註意力就越不會被其他無用的元素搶走。留大空間,空間感更強。
主要元素占用面積大,視覺沖擊力強。
使用尼康14-24垂直構圖拍攝,感覺更貼近主體,巖石細節更豐富,巖石和海浪的沖擊力更強。
減少主體的面積,讓周圍的留白面積變大,增強空間感。
相機位置相同,佳能11-24的水平構圖更能表現側巖壁肌理的延伸,同時兼顧畫面右側美麗的火紅雲朵,畫面整體空間感更強。不過石柱比較小,細節不是那麽清晰,也沒有14 mm那麽震撼。
3.2遮擋法
?“遮擋”即用壹個物體覆蓋另壹個物體。這樣,讀者就會明白,輪廓不完整、整體不完整的被遮擋物體,必定處於更靠後的位置。在長焦攝影中,由於後面要討論的線性透視效果並不明顯,遮擋就成了表現空間深度的關鍵手法。
上圖前面黑色的山峰擋住了後面白色的雪山,營造出壹種立體的氛圍。同時,這張圖也應用了上面提到的“空氣感”,營造出壹種立體的氛圍。
3.3縱向透視
除了明暗之外,在古典繪畫中,畫家還經常使用垂直透視的形式來表現層次感。所謂垂直透視,就是近的放在畫面的下半部,遠的放在畫面的上半部。在攝影中,想要得到壹個垂直的透視效果,很簡單,登高壹點,提升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了。下面這張照片是在白哈巴村的壹個山坡上拍攝的。樹前的房子,樹和樹後的房子之間的關系很清晰,就是用了垂直透視的拍攝方法。
通過下面的例子,我們很好的理解了垂直透視和遮擋頭發的關系。垂直透視就是站在高處,看到前面的紅山,後面的青山。如果妳站在山腳下,看到前面是紅山,後面是綠山,那麽紅山屏蔽綠山的效果就是屏蔽法。有時兩種方法可以並用,垂直構圖更有立體感,景深也有所延伸。
案例拓展:遮擋法+垂直透視+垂直構圖
由於遮擋和垂直透視都可以表達空間感,所以如果我們把它們結合起來,照片的立體順序會更加清晰。無論是遮擋還是垂直透視,前期都可以通過改變相機位置來實現,所以攝影師在構圖的時候不妨多考慮壹下。
我爬上防火瞭望塔,用長焦鏡頭做了壹個垂直構圖。長焦鏡頭雖然有壓縮景深的效果,但是,站在高處俯瞰森林,前面的樹擋住了後面的樹,遮擋法、垂直透視、垂直構圖的綜合運用,可以讓畫面看起來更加立體。畫面還有冷暖光影的對比,色相明度的進退。
3.4利用線性透視創造空間關系
在文藝復興後的西方藝術中,線性透視被廣泛應用於繪畫中,這直接導致了外國攝影師在拍攝時喜歡使用廣角構圖,突出線性透視來表現空間層次。
線性透視,簡而言之就是“近的大,遠的小”。原本平行的線延伸到遠處會不斷收斂,直到在消失點收斂成壹個小點。在攝影中,我們經常使用鏡頭(尤其是廣角鏡頭)以三種方式突出線性透視下的前、中、後三個場景:收斂線條、反復縮小、誇大前景。
3.4.1會聚線/消失點
會聚線的拍攝,就是利用場景中向遠處延伸和會聚的線狀物體來突出空間感。比如下面這張海星巖,是佳能11-24拍攝的,視角更廣,可以容納更多的前景和更多的引導線。海溝裏海浪沖擊形成的這條引導線,會把視線引導到中間場景的五塊巖石上,而人的視覺有趨光性,自然會向著太陽看,把視線引導到中間場景。在自然界中,道路、橋梁、水流等。都是自然收斂線。在前期構圖的時候拍,既能拍出指導線,又能大大提高照片的層次感。
3.4.2重復還原
線性透視的壹大表現就是近的大,遠的小。所以,如果我們在構圖的時候,尤其是廣角拍攝前景的時候,能夠發現壹些重復的物體。那麽這些重復的物體在畫面中就會由近及遠的縮小,它們就能表現出空間感。同樣的柱狀火山巖在畫面中逐漸變小,將視線引向遠處的太陽,是反復縮小的表現。
3.4.3?參考方法
在攝影中,攝影師經常采用低角度、近景拍攝的方法,利用近大遠小的線性透視來誇大前景物體的大小,讓觀眾了解物體之間的關系。誇大前景的關鍵是找到原來相對較小的物體,它比圖片中背景中原來較大的物體更大或幾乎壹樣大。透視空間感只能通過畫面表現與人的認知的錯位關系來體現。
前景誇張的藍色花朵與遠處的雪山形成鮮明對比。
4現實與現實的對比營造三維空間
4.1?利用動態方法建立空間關系
4.1.1像素動態方法
這種方法遵循動態規律。壹個移動的物體在短距離內似乎移動得更快,在長距離內似乎移動得更慢。因為這種方法基於動態規律,所以主要用於表示動態對象。在攝影中,它可以表現為模糊前景或背景。
通過240S的長曝光拍攝,動態流動的雲朵(背景)與前景靜止的巖石相搭配,給人壹種時間與時間在風景中緩緩流動的感覺。
通過慢門拍攝到海浪的劃出、濺起等動態效果,與畫面中的巖石形成“動”與“靜”的對比,營造畫面的立體感。
射鳥攝影也用壹些慢門使鳥的翅膀變空,體現鳥飛行的動態性,這也是用動態的方法創造立體畫面的手段之壹。
4.1.2機身動態法
追焦拉焦拍攝是壹種非常有趣的拍攝手法,是壹種中心主題清晰、背景模糊的基本拍攝技巧。利用較慢的快門速度,通過追焦規律移動相機鏡頭,可以實現主體清晰、背景模糊的動態早拍技術。
追焦法
追焦法是用相機自動對焦。半按快門對焦主體後,隨著物體平穩移動壹段時間。按快門。按下快門後,不要立即停止移動,而是沿著方向移動壹段時間,以免在快門結束前已經停止拍攝,對焦中心就不清晰。壹定要註意運動的方向:是壹條水平線上的流暢運動!體育攝影也經常采用追焦的拍攝方式來營造立體感。
推焦法
如果妳想拍攝壹個規則的放射狀,並清晰地聚焦中心,請使用單反變焦鏡頭。拍攝時按下快門,慢慢手動轉動鏡頭變焦,會產生爆炸的特效,也就是傳說中的推焦效果。要拍這種推焦的特效,壹般是選好對象後,確定拍攝距離。首先手動按下快門讓相機自動對焦,然後使用快門優先拍攝模式,在拍攝的同時手動旋轉鏡頭進行變焦。
壹般來說,快門不能太快,主要是慢快門,以免在對焦開始前就結束畫面拍攝。最好使用三腳架拍攝,慢門拍攝避免了手抖造成的畫面中心模糊。
前幾天,微信官方賬號,壹位攝影師說,這張圖是推焦拍攝的星空爆炸效果。其實這是對讀者的誤導。這張圖是後期PS 50美分的特效。原因是畫面中的樹木還是很清晰的,沒有模糊感蔓延到鏡頭邊緣。而且有些恒星還是點狀的,並不是所有的恒星都被拉成線狀輻射。
半島雪人的第壹版插件可以壹鍵實現這個小功能,後來的版本都去掉了這個功能。其實雪人的第壹版插件還有壹個“彗星”功能,更酷的是彗星的尾巴還挺逼真的。
4.2利用焦點創造空間關系
這種方式在攝影中很好理解。通過對焦,與觀者搏鬥的物體變得清晰,而遠端的物體變得模糊。相反,聚焦遠處的物體會模糊近景,這也可以創造壹種空間關系。大光圈鏡頭可以產生非常淺的景深效果。比如佳能的200mm f1.8鏡,就有空氣切割機的美譽。在建築攝影中,還可以通過改變移軸鏡頭的傾角功能來改變光軸與焦平面的夾角,達到微縮景觀的效果。
4.3 PS後期五毛特效方法(DUANG)
現在很多人喜歡加這種動態模糊特效拍森林,簡單暴力。這種玩法壹度成為網絡上的爆款。要麽是雲添加了動態模糊,要麽是徑向模糊效果模擬了慢門效果。徑向模糊濾鏡可以模擬前面提到的“推焦”的爆發性拍攝方式,動態模糊濾鏡也可以模擬前面提到的“平移焦點”的拍攝方式。
甚至連移位鏡頭的傾斜效果都能被PS的移位模糊濾鏡迷惑。其實下面這張圖不是用移軸鏡頭拍的,是用佳能17-40拍的,後期PS移軸濾鏡簡單暴力模擬微縮風景效果。
5後期光影的塑造
任何有陰影的圖像都是基於光線的。圖像中較亮的部分意味著這壹側更靠近光源。在散射光環境中,如室外,光源來自天空,較暗的物體離觀看者較近,較亮的物體看起來較遠。下圖中,原本只是壹張有兩個圓圈的圖,沒有立體感。右邊加壹個光源後,同壹個畫面立刻出現空間關系。
這種方法和光的創造方法的關系就像壹枚硬幣的兩面,在任何壹張陰影圖片上也有所體現。在和之前壹樣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添加陰影後的空間關系。這種方法和光的創造方法的關系就像壹枚硬幣的兩面,在任何壹張陰影圖片上也有所體現。
在和之前壹樣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添加陰影後的空間關系。這種營造立體感的方法,本質上也可以歸為色彩明度的營造,尤其是當光源為側光源時。
不過,這張圖雖然也是球體,但是因為是背光,不是側光,所以用這種“後期人為配光”的畫法來增強球體的立體效果並不好(可以稍微增強壹個側光的立體效果,怎麽強調都不過分),因為任何後期操作都只能跟風,不能違背光路和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