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原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年第4期作者:周秀芳
關於誰最先在中國文學中使用“科學”壹詞,學術界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漢語詞典》中“科學”壹詞的作者認為,“科學”壹詞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的陳亮[1]。袁漢卿認為梁啟超最早使用“科學”[2];範鴻業認為康有為是第壹個使用“科學”的人[3];王惠認為嚴復可能是中國使用“科學”的第壹人[4];不久前,朱法健提出王國維是中國近代第壹個使用“科學”壹詞的人。中國文學中最早使用“科學”壹詞的是誰?他在什麽意義上使用了“科學”這個詞?還有,嚴復、王國維等人真的是近代中國最早使用“科學”的人嗎?認清這些問題,無疑有助於我們澄清對“科學”壹詞的壹些似是而非的理解,加深人們對近代科學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認識。下面,筆者擬以這些問題為中心,對中國歷史上“科學”壹詞的使用情況進行初步考察。
第壹,關於第壹個使用“科學”的人的爭議
正文為12卷,出版於1993年的《漢語大詞典》中的“理學”詞條開頭寫道:“①科舉之學。宋陳亮《送叔祖父至周俊高要序》:“自科學興盛以來,為天下士者,常困於壹日之程,甚至老死或不相見。”"[1]陳亮(1143-1194),字富通,人稱龍川先生。據說他的作品達40卷,但流傳下來的各種版本只有30卷。因此,《四庫全書·龍川集》、《龍川文集》和陳出版的《龍川集》只有三十卷。其中《送別叔祖雲洲大師序》收錄於十五卷。而文《四庫全書》所收《龍川集》中對應的文字是:“科舉興起以來的讀書人,往往困於壹日之程,甚至老死”[6]。顯然,“理學”壹詞並沒有出現在陳亮的序中,對應的地方是“科舉”而不是“理學”。以清代《同治退補書》為依據,並參考明代《成化書》校勘的陳的考證結果是,“科舉”二字也寫在這裏[7]。在進壹步查閱北京圖書館收藏的《龍川集》和陳的其他幾個繁體中文版本後,發現並無異常。基於此,基本可以斷言《漢語大詞典》對“科學”詞條的引用有誤。看來這篇詞條的作者是把繁體字“居”當成了《送朱雲洲叔簡序》中的“薛”字,或者是被誤導,誤把“居”字種成了“薛”字的簡化版。
袁漢卿在1985《北京晚報》發表文章指出[2]梁啟超在1896《改革概論》中首次使用了“科學”壹詞。《飲冰室集》所收《變法通議》中的《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壹文,確實印著“稍先進者說:欲新策則興其學,可謂知本原。”但是,老師不講學習,不講教學,能培養出人才嗎?如果科學不改變,聰明的人應該學會包容壹切,才能獲得財富,追求不同的道路。他們能低頭嗎?(標點符號是作者加的)”[8]由於所選版本大多是按此版本印刷,此處多印“科學”或“科學”字樣。正如範鴻業所指出的,其實在《文淵》出版之前,日本學者鈴木修就已經發現了這種令人費解的表達方式[3]。因為這裏的“科學”成了聰明人埋頭“為了發財而做事”的重要原因。"後來和吳家勛在編輯《梁啟超文選》時,找到了當年發表該文的《泰晤士報》,發現《泰晤士報》上並沒有改科舉,於是斷定《飲冰室集》印刷時把"居"字誤認為"學"字[9]。這樣,鈴木康中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同時,梁啟超早在1896年就開始使用“科學”的理論,弄巧成拙。
楊文衡1981年著述指出[10]康有為曾將兩本帶有“科學”二字的書收入日本書目,分別是日本普及翻譯的《科學導論》和季峻村上寫的《科學原理》[因為梁啟超在6月1897+065438+10月15日《泰晤士報》上以“讀了日本書目之後”為題介紹了這本書事實上,康有為在《康南海年譜》中明確寫道:日本書目於1896年開始編定,1897年7月發布。那年冬天,被上海大同翻譯書店[13]刻成。問題是《康有為全集》收錄的日文書目是按照1912印刷的萬畝草堂系列印刷的。據張伯苓《萬畝草堂叢書目錄》記載,《日本書目考》由丁酉在上海印刷,戊戌八月,庚子正月,兩版以偽意毀。”[14]由於原版已毀,我們不知道康有為是否從壹開始就把那兩個帶有“科學”二字的日文書名列入日文書目。而且,即使收錄,也不過是把別人的頭銜照搬到自己的著作中,所以很難把使用“科學”二字的功勞歸於康有為。
然而,支持康有為首先使用“科學”的證據似乎不止於此。康有為在1898年4月呈送光緒皇帝的《請棄八股考試法,用策折之》壹書中,三次使用了“理”字。記載如下:“真的是老公老去最有用的時候,最可利用的精力。如果他是搞科學的,講政治討論,那麽300萬人才夠當荷蘭、瑞典、丹麥、瑞士的公民。”“從今以後,通過研究經典、國故、奇聞、名事來談論中國文學,會有用的;求各國科學研究技術、物理、政教、法律,是通學。”“那就開校舍,教科學。壹旦開學,徐就廢科舉。”[15]顯然,康有為所用的“科學”是指西方的“科學”。範鴻業認為,“康有為不僅是介紹科學的第壹人,也是運用科學的第壹人。”[3]習、、基本同意這壹提法[16][17]。
康有為的上述奏折被收入戊戌變法的草案中,最早發表於1911。據臺灣學者黃彰健考證,《戊戌變法草案》中有許多偽書。“戊戌變法的稿子,有奏折20篇,序言5篇,其中只有戊戌變法前公開出版的石印本《南海先生七秘》中的《俄彼得政變序》和《皇帝上書第七疏》,其余23篇都是假的。”[18]也就是說,康有為的奏折是假手稿,並不充分。而且,即使康有為真的提交了自制的《請廢掉八股,嘗試用寫範文的方法嘗試用折論》,因為我們今天看到的草稿是康有為的女兒和女婿麥事後[19]收集的,並不是原件,所以不能排除部分草稿被部分加工的可能。因此,斷言康有為在1898中使用了“科學”壹詞,似乎有些急躁。
楊文衡在1981中也指出[4]:嚴復在其早期翻譯《國家規劃殘稿》的註釋中,使用了“科學”壹詞。嚴復在註中寫道:“故即使治士,禱無效,序不考,但未見學之(非)精,未得理。不能說人事上沒有因果,也就沒有所謂的克制科學。”[20]此外,嚴復在亞當·斯密的巨著《原始財富》(國富論)中多次使用“科學”壹詞,該書翻譯於1897,發行於1900,出版於1902。比如“至於國學所教的專門科學,得之者,必有歷法所定之年數。”[21]再比如,“所以,中世紀(在歐洲)被強調的人,都是神道教的,天人合壹的理論很少。”[21]嚴復《國術系》及其註釋的成書時間不詳,壹般認為早於《天演論》問世。這樣看來,嚴復肯定比康有為更早開始使用“科學”了。所以王惠認為嚴復很可能是中國第壹個使用“科學”這個詞的人[4]。但嚴復在《進化論》中從未使用過“科學”壹詞,該書翻譯於1894-1896,出版於1898。更有甚者,他在1898北京依桐學校做“西學的作用”的演講時,壹次都沒有用到“科學”這個詞,盡管整篇文章都是關於西學的。當時他在提到西方科學時,仍然使用“格致”。因此,嚴復《國家計劃的壹部分》筆記中的“科學”是否真的寫於1896,還有待進壹步考證。
朱法健認為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早明確使用“科學”壹詞的人[5]。主要依據是1899王國維說:“近代史是壹門科學,故事之間沒有體系。”無論學什麽,沒有系統知識的都不能稱之為科學。中國所謂的歷史幾乎是系統化的,但散落在社會上的事實只能稱之為史料,而不是雲史。”[22],由於文中“科學”壹詞有異,且無王國維自刊日期:光緒二十五年十壹月,且該書打印件為1900東文學社,朱法健認為王國維在1899中使用了“科學”無疑[5]。問題是,王粲·國威僅僅憑他在1899年使用科學就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使用科學的人嗎?即使康有為和嚴復之前沒有用過“科學”這個詞,也不代表1899之前別人沒有用過“科學”。
第二,早期使用“科學”的新證據
中國典籍中的“科學”壹詞是什麽時候出現的?當時人們在什麽意義上使用它?
最近,筆者全面檢索了葛的《四Ku全書》、《四部叢書》,發現北宋時期(925-996)等人編纂的《文遠華英》中已經出現了“科學”壹詞。《文遠華英》是由宋太宗、趙玲和李雲等二十多人合編的。宋真宗趙恒世曾多次修改。史昭,宋孝宗,命令某人修改它。最後經過很多人的重新校對,從嘉泰元年(1201)開始刻制,四年完成。這個宋刻本只有殘跡。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胡惟新等人根據抄本重新刻制。1966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宋刻本140冊,明刻本860冊[23]。
《文遠·華英》是壹本1000卷的書,收錄了2000多位作家的近20000部作品。其中十分之九左右是唐朝的作品,其余是南北朝的作品,大部分是根據當時還沒有廣為流傳的手稿和詩詞收集的。該書第946卷收錄了唐末羅舟撰寫的《倉部博士墓誌銘》壹書。墓誌銘中有壹段帶“科學”二字的文字,根據文《四庫全書》中的記載抄錄如下:“今科學館中,有白家倉部,官府不敢回祠堂,聖人石周司馬,父博士贈國之子,汝隨其父學開禮。在仙童,考官的第壹本書掉了,於是不知所措。因此,他從家庭背景上被選為州縣官員。”(引文標點為作者所加,下同)[24]通過與明刻《單行本》[25]和中華書局影印1966 [26]的比較,確認此本文《四庫全書》無誤。
羅州出生於四川省邛崍縣。它的出生和死亡每年都是未知的,唐昭宗生活在光化學期的末期。大順時期,文學優秀,有扶持。官方左拾遺補缺,直言敢諫。在,官員住在郎。滅唐稱帝,雒州是梁的官員,禮部尚書。羅舟擅長詩歌和散文。他的詩有3首收錄在《全唐詩》中,他的文章有22篇收錄在《全唐詩》中。《倉部閬中羅周墓誌銘》中的“學”字顯然是壹個獨立的字,似乎可以解釋為“科舉之學”。它可能被稱為“科學”壹詞在中國最早的使用案例。
從文的《四庫全書》中,作者還發現了幾個宋元時期的準科學用例。
如金魯祥(1232-1303)在《稔山文選》第四卷《魯齋先生文選後記》中寫道:“初公長子桓章公,與朱、張、魯先生為友,其父先帝公早從出發,隨家登滄州。公才出眾,未聞緣起論而寂寞,又說學之不足,更文章不足,而學中國古詩詞之學,而有所學也。”[27]金魯祥,本名季復,被學者稱為“仁山先生”,今浙江蘭溪人。金是的弟子,曾師從朱的弟子何吉。金這裏用的“理學之學”很難理解,頗似“理學之學(應該是科舉之學,由繁轉簡而成)”的錯誤。經與明抄本《任先生文集》[28]核對,確認文《四庫全書》此處有誤,即《四庫全書》抄錄者將原文中的“居”字誤認為“學”字。
再比如王允(1228-1304),他在《秋溪集》“重建江州夫子廟碑”壹文的末尾寫道:“生而為民,物欲外移,良知蔽體。在《說苑》裏做聖人是很有意義的,效果如何首先要看學習。蜀國天下,下至漢唐,道統晦澀,文畫而言虛,官員無知。日夜精進,匪不磨,科學異端。當妳寫書的時候,妳會不如壹個傻子,陷入自暴自棄。聖人不生於世,超越道學之源。蒼茫蒼穹,殿宇建築,序即公告,穆木睿思,意在其中。及官與士,尚克勉,及宮之盤,新舊之端,馬工之作。既然此成立,道即生,被人視為羊是可恥的。”[29]《四輯》景明弘治《簡先生文集》也有此詩摹仿《詩經》[30]。王蕓,本名鐘某,河南省薊縣人。這首詩中的“學”字,似乎是獨立地解釋為“規訓”與“學問”,而王在這裏強調的,應該是規訓犯罪與學術理論的疏離。換句話說,這裏的“科學”不應該被視為壹個獨立的詞匯。
雖然宋元時期的中國典籍中很少出現“科學”壹詞,但從明清時期的文獻中不難發現。
比如明代的唐順之(1507-60)編著了壹篇名為《把科學擴大到盜版》的文章,題目中有“科學”二字,文中也用了“科學”二字。現狀如下:“唐末無士,如王獻之唱亂;景貞的追隨者都是落第的文人。覆蓋四海九州,最初也不過壹二十人。如果妳沒有才華,妳會有獨特的意圖去畫妳的名聲,妳永遠不會回頭。所以神聖王朝打開了科學的大門,讓大家都有壹顆垂涎的心,不忍棄賊。”唐順之出生於江蘇常州。嘉靖八年(1529),官翰林首試,後調任兵部。沒有理由懷疑“科學”這個詞在《廣科學偷》壹文中出現了兩次。不難看出,這裏的“學”也指“科舉之學”。
再如1620明代於汝勛等人編纂的《禮部手稿》中關於官員職責的規定:“尚書兼侍郎:樂、、郊廟、祭祀、貢、會客、宴、學、理、世祭。”[32]這裏的“學”顯然是“科舉之學”的意思。
清代黃士林的《吳班園集》中收錄了《封命翁黃念伯敘》壹文,該文中也出現了“科學”二字。在這篇文章中,黃寫道:“君子欲為其所欲為,進則為政,出則為政,即欲治其民。我想用它來治理人民,但學政治不能只看它的文筆,還要看它的意誌和行為,才能知道它的性情和功效。當時對科學感到厭倦的人,問不完他們的事,說不完就尷尬。”[33]黃士林,字雲臺,江西臨川縣人。它的出生和死亡每年都是未知的。《吳班園集》是江西巡撫郝碩所著,乾隆四十四年(1779)被查禁。上述文字中的“學”字,摘自康熙六十壹年(1722)刻本,顯然是壹個獨立的詞匯,應解釋為“科舉之學”。
此外,壹個非常有趣的“科學”用例出現在文的《四庫全書》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馮富編撰的《皇宮千宴詩》第二十五卷中,有壹段關於秦天監制的西洋人那永福的描述:“歐洲西部是意大利(歐洲西部的意大利),我所居住的六城,四面環海,跨海梯高。康熙九年入貢。自此,任金榜、航海大嫂、仁人、虔誠之士。”[34]本文中的“四學”既可以解釋為“四學”,也可以解釋為“四科之學”。所以,把這裏的“科學”解釋為“學科”,即使有“現代科學”的含義,也不無道理。
綜上所述,近代以前,中國典籍中偶爾出現“科學”二字。如果《文淵閣華英》中的相關記載和《文淵閣四庫全書》中的轉錄沒有錯誤,那麽最早使用“科學”壹詞的人可以追溯到晚唐的洛周。但當時的“理”多指科舉之學,即儒生參加朝廷開設的科考試所需要掌握的知識。
第三,洋務運動期間的“科學”用例
前不久,筆者在關註中國晚清文學之後,發現徐潤(1838-1911)寫的《徐玉齋自傳年譜》中,有“科學”二字。摘錄如下:
“光緒十八年,唐景行死於天津開平局後,於1878年6月在該局官室發現他將《光緒四年》譯成西文。看了他的文章,覺得他是壹個人,荊功成出類拔萃。山往高處走,景心會停,我會向往。報紙如下:
1878年6月上海《遠東月刊》:清朝最傑出最有聲望的紳士,循著清北的生意,有如下名字,他的玉照已刊登在本報124頁。金大軍被本報專門拍了下來。伊人經營的生意總結如下:唐景行,1832年生於廣東象山縣。他的早期教育從1842年到1848年,道光22年,受到馬禮遜科學的影響,然後進入英國教會學校..."(35).
徐潤譯唐景行(1832-1892)中的“學”字,顯然不是指“科舉之學”。
徐潤,本名李潤,字雨齋,廣東象山人。14歲到上海,最初是在寶順洋行當學徒,他叔叔是那裏的買辦。1859年,與人合夥創立邵翔名牌,在各洋行安排絲、茶、棉生意;後來,他與他人聯手開辦了茅盾銀行。1861年擔任寶順洋行副買辦。1868年離開寶順洋行,創辦寶源祥茶葉店,並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開設茶葉店,成為壹名資產雄厚的獨立商人。1873年,被李鴻章(1823-1901)任命為上海海運投資促進局總經理,輔佐同鄉,管理唐,即唐景行在瀕臨破產的情況下重組輪船投資促進局,後創辦人和海運保險,即吉和水上火災保險公司。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徐因未能投資和挪用招商局資金而被撤職。後來我就北上開平礦務局全職了。1889年,唐接手廣東象山天華銀礦。1892年熱河建平地金礦會。1902在上海成立了經綸襯衫襪廠。1903至1906,袁世凱(1859-1916)受命回招商局任代理總經理。上海商會成立後,他擔任第壹任經理助理。1911於3月9日在上海去世。(36)《徐玉齋自述年譜》主要由徐潤晚年親自編撰,由家人自費於1927年出版。年表是垂直排列的,沒有標點符號。關於唐有許多描寫。
唐·舒婷,字敬行,又名敬信,廣東象山人。馬禮遜(,1782-1834)就讀於1842。1846年,他的同學容閎(1828-1912)等三名同學被香港商界和英文報紙贊助赴美留學,從而成為第壹批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在學校學習了六年後,唐繼續在另壹所教會學校學習。經過多年的西學教育,唐不僅掌握了壹口流利的英語,還掌握了大量的西方科學知識。在1851,唐舒婷開始在香港從事英語翻譯工作。然後在1858搬到上海做翻譯。1861年,經香山同鄉、英國商人怡和洋行買辦推薦,唐開始“代理銀行的長江沿岸業務”,1863年正式調入怡和洋行任買辦。從此,開始了他10年的買辦生涯。1873年,接受李鴻章的邀請,離開怡和,到船務投資總局任總經理。從此,這位曾經的買辦,作為中國近代第壹家官督商辦企業的掌舵者,與徐潤等人攜手遊走於官場和商海。1885年,唐離開招商局,北上經營開平礦務局。1892 10唐於天津逝世,享年61。[37][38]
唐自幼就讀於教會學校,工作後長期與外國人打交道。所以他的英語表達像母語壹樣自由,以至於在洋行工作的買辦經常來找他請教英語。為了方便人們學習英語,更好地與外國人打交道,唐決心編寫壹本實用的英語會話手冊。這是後來的英文集錦。《英語全集》於同治二年(1862)在廣州魏景堂出版。本書使用粵語對英語單詞和句子進行對比和翻譯,被公認為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第壹本教材。我們今天使用的“英語”壹詞來自這本書的標題。當時人們把“英語”稱為“鬼話”或“英語話”,而不是“英語”。[39]
除了編纂《英語全集》之外,唐還積極參與創辦了中國近代第壹所以自然科學為主的中外合作辦學的格致書院。1873年,英國駐上海領事沃爾特·亨利·麥都思爵士(1823-1885)提議在上海創辦壹所中國人講科學技術的學校。唐和麥華佗都有在香港和上海的經歷,他們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和文字。加上他們的工作關系,他們彼此之間有著很好的友誼。為此,唐積極響應麥的建議,促成了格致書院的建立。格致學院由董事會管理。第壹屆董事會由4名董事組成,其中只有65,438+0名中方董事是唐·。研究院成立不久,就開始從西方購買壹批科學儀器設備,並免費公開展出。1877,書院開始舉辦科學講座;1879招生。徐壽(1818-1884)、王韜(1828-1897)等著名學者先後擔任書院負責人。[40]格致書院的建立無疑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唐對西方科學技術的認識。
因此,和唐不僅是老鄉,更是同事。上海招商時代,有壹個總經理,壹個總經理,壹起幹了十年。1885年,唐北上經營開平礦務局業務後,來到開平礦務局擔任會議辦公室,協助唐主持該局事務。因此,當唐於1892年在天津開平礦務局去世時,作為密友和副手的得以獲得1878年上海《遠東月刊》六月號翻譯的手稿,也就不難理解了。此外,徐潤完全沒有必要篡改年譜,偽造光緒四年《上海遠東月刊》的譯本。總之,《徐潤年譜》中關於光緒四年《上海遠東月刊》翻譯的記載是可信的。
毫無疑問,上海《遠東月刊》6月號(1878)介紹唐的那篇文章的翻譯是唐自己寫的,因為對於英語如母語的唐來說,沒有必要請別人翻譯壹篇關於自己的英文短文。然而,盡管唐在這個譯本中使用了“科學”壹詞,它看起來卻不像是“科學”的翻譯。如果唐當時就形成了“理”要譯“理”的觀點,恐怕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將“理”譯“格致”的做法也不會盛行。
總之,即使在近代中國,使用“科學”第壹人的稱號也很難頒給康有為或嚴復或王國維。就現有證據而言,唐似乎是近代中國第壹個使用“科學”的人。唐所用的“科學”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但也不像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甲午戰爭失敗後,康有為、嚴復、王國維所用的“科學”,顯然是指西方的“科學”。
四。結論
作者在考察了中國典籍中“科學”壹詞的用法後,確認1、康有為、嚴復、王國維、梁啟超不是中國最早使用“科學”的人,也不是中國近代最早使用“科學”的人。2.如果文《四庫全書》等文獻的相關抄錄沒有錯誤的話,似乎最早使用“科學”壹詞的人可以追溯到晚唐的洛州。3.近代以前,中國典籍中雖然偶爾出現“科學”壹詞,但多指科舉學。除了“學科之學”和今天的“科學”有些相似之外,沒有什麽共同之處。4.就資料來看,晚清著名企業家、英語翻譯家出身的唐似乎是近代中國使用“科學”的第壹人。
(備註:中國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方法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韓增祿教授將自己積累的查閱古代文獻的經驗無私地傳授給了作者,為本文的順利完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謝謝大家!)
周成(1964-),男,安徽樅陽人,東京大學交叉科學系博士,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科學社會史。
參考
略,因為字數限制,不可能全部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