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銅奔馬”意猶未盡,“馬踏飛燕”無中生有,“天馬行空”名副其實!

“銅奔馬”意猶未盡,“馬踏飛燕”無中生有,“天馬行空”名副其實!

1969年10月,在甘肅省武威市北郊雷祖廟雷臺下發現壹座東漢(晉)大型磚石墓葬,墓中出土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其中最突出的是由99件鑄造精美的青銅車馬組成的儀仗隊,當中最具藝術價值是壹匹被世人稱為“銅奔馬”或“馬踏飛燕”的青銅馬(如圖)。

青銅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該馬軀幹壯實、四肢修長、腿蹄輕捷,馬身微偏壹側,昂首嘶鳴,右後蹄踩踏著壹只回首飛鳥,其它三足騰空,呈飛馳向前,極速奔跑的姿態。

“銅奔馬”於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盡管“馬踏飛燕”享譽全世界,但很多讀書人卻不認可把它叫做“馬踏飛燕”,理由很簡單,因為在郭沫若先生給它起名為“馬踏飛燕”前,讀書人翻遍所有的書籍都找不到“馬踏飛燕”這個詞組及關於“馬踏飛燕”的典故。所以,考古人給它壹個比較耿直且科學的名稱,即博物館標牌上的“銅奔馬”。

結果“銅奔馬”的叫法還是令人大失所望,因為這個名稱總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有種好馬配不到好鞍的感覺。

我認為這樣壹匹由祖先智慧的結晶、技藝的傳承所造就的駿馬,它應該存在壹個更加非凡、更加響亮、更加名副其實的名稱才對。

懷著不甘與好奇,我讀了很多書結果還是找不到。我問老師,為什麽會找不到呢?老師說,是妳讀的書太少了。懷著恨少的心理,我又讀了十年書,還是找不到……實在忍不住了問老師,您找到了嗎?老師回,我讀的書也太少了!

又過了十年,我明白壹個道理:假如說我是以書為命的人,老師就是以命為書的人,可天下之書卻不是以命為論。若幹年後,我終於找到了它名聲、創意來源的蛛絲馬跡:

這匹馬叫天馬,若非要給這個青銅造型起壹個名稱,我覺得“天馬行空”更加匹配!

※為什麽說它是天馬?

壹、頭上生角

生角之馬,必定不是凡馬。

①《燕丹子》上卷:“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丹仰天長嘆,烏即白頭,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②《史記·荊軻列傳》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馬生角”被喻為不可能實現的事。而出土的青銅馬又顯示,它的的確確生有角,這至少說明是制作者是要把它塑造成壹匹非凡的、特殊存在的馬。

二、蹄踏飛鳥

在古代馬是供人騎乘的、具有重要地位的壹種軍事、交通運輸工具,良駒必須強壯、敏捷、速度快、耐力好。而出土的青銅馬呈現的就是雄傑俊逸、矯健靈動的神姿,它以對側步法向前疾速奔跑(“對側步”俗稱“走馬”,即同側二足壹齊進退,兩側交替的步法,這種步法讓馬在運動時重心左右搖動,從而緩沖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能減少人的顛簸之感),正應了天馬祭祀歌中所描述的“體招搖若永望”,活脫脫壹副英姿勃發、俊逸瀟灑得意之樣!

制作者甚至將後居而上、越超過來的奔馬,截其三足騰空、壹足掠踏飛鳥的動態瞬間,將它凝固成壹尊永恒不朽的青銅藝術雕像,驚嘆於那卓越的工藝制作水準的同時,留給世人無窮的遐想。

如何用壹尊靜態的雕像,淋漓盡致地表達壹匹神奇非凡的馬?如果說凡間之馬,是奔跑在地上,那麽天降之神馬,就應該能飛馳在空中。不負所望,出土的青銅馬也的確是在空中飛馳而過的神馬,能蹄踏飛鳥,說明此馬非凡間之物。

三、天馬降漢

(壹)天馬是漢朝皇權產物

漢朝狂熱追求非凡之馬的人是漢武帝。漢武帝初得烏孫馬便封其流犯暴利長官職,又應了那句“神馬當從西北來”的爻文,他認為此馬為太壹所賜,喜出望外、興之所至,遂仿樂府體裁,親制《天馬》歌壹、二。

漢武帝聽說,西域大宛國的嶠山上出產壹種良駒,這種馬耐力好、抗疲勞,蹄很堅硬,據說馬蹄踐踏在石頭上,石頭都會留下蹄印,它奔跑速度之快可以說是“日行千裏”,它所流的汗看起來就像血壹樣紅,大宛國的人視之如寶。

漢武帝為得大宛“天馬”不惜派兵遠征大宛國。漢武帝先是遣使前去大宛國以千金求換大宛馬遭拒,漢使被劫殺後,發兵遠征大宛國,初戰不利敗歸;後又派李廣利再征,最終戰勝大宛國並帶回千裏馬,名曰蒲梢。

因大宛的千裏馬優於烏孫馬,於是漢武帝把烏孫馬改稱為西極馬,大宛馬蒲梢獨名為“天馬”,並作《天馬》歌三、四,(註:天馬歌壹、二、三見於西漢籍集中,未見天馬歌四。)且將《天馬》歌作為宗廟祭祀歌。

「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皇帝聽了不作聲,顯得很不高興。)

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由此可見,漢武帝對寶馬的癡愛程度。以他的尿性,都敢把《天馬》歌用來祭祖了,要是不做天馬的標準像簡直說不過去。

(二)天馬是漢朝的時代特征

這意味著,出土的這尊青銅馬並不是獨壹無二的存在,因為天馬在漢代是壹個標誌物。

①《史記·滑稽列傳》: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

西漢、東漢出現很多金馬(天馬)的標誌物。

②東漢《張衡》:龍雀蟠蜿,天馬半漢。

(三)青銅馬的背景和出土環境

該青銅馬出土時,壹並出土的還有制作精美的青銅車馬儀仗隊。蹄踏飛鳥的天馬在最前頭,帶領著後面的儀仗方隊,而它所表現出來的姿態,是沒有被人所駕馭的、姿態高於信眾,包括人,所以這種儀仗隊應該是迎回天馬的紀念儀式。

墓中馬隊的等級制度,明顯是高於三公、二千石官員及將軍的儀仗隊,這樣的儀式除了帝王的車仗儀式外,就只能用在天降之神物(例如被譽為“天馬”的迎回儀式),而迎天馬符合此特征和要求。

綜上所述,“銅奔馬”應該是天馬式。即使能證明墓是東漢或晉時期所葬,它采用的仍然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迎回天馬的儀式。

四、驚隹回顧

飛馬蹄下踩的是什麽鳥?郭沫若先生說是燕子,有的人則說是鷹……我認為它是隹。

(壹)假設它是燕子

燕子的特征是什麽?燕子是壹種低空飛行的雀形目燕科小形鳥,它以捕捉蚊、蠅等昆蟲為主食,在樹洞(縫)中營巢、在沙岸上鉆穴或在人類居住的房頂屋檐下築巢為生。燕子從外觀上看最特別的地方是它像剪刀壹樣分叉的尾巴,而出土青銅馬蹄下的那只飛鳥,尾巴平齊(如圖),既然馬做得形神兼備,飛鳥回首驚顧的神態也都表現出來了,沒有道理在鳥的外形基本特征上不作區分。

另外,如果要以飛鳥來襯托馬的神異,例如騰空之高、速度之快、耐力之好……會選擇燕子麽?燕子以靈活著稱,低空飛行,且通常都是圍繞在巢的附近捕捉昆蟲,飛飛停停,不斷出入,以餵養後代。若以這樣的形象作為飛馬對比的參照物,想塑造神威無比的馬,效果肯定要打折。

(二)它應該是隹(隼)

①《說文》:隹,鳥之短尾總名也。

②崔豹《古今註》:柘實曰隹。

隹與隼為會意字。隼,食肉猛禽,體形較小,身體強實,兩翼較寬圓,尾羽不長,具有極強的飛翔能力,在鳥類食物鏈中處於頂端,能在高空頂風翺翔覓食獵物,能長途飛行,被人們認為是勇猛剛毅的鳥類。

天馬蹄下之鳥,符合隹(隼)之特征。

如果馬蹄下的是隼,就很好解釋了,天馬不是凡物,在高空飛馳,以它敏捷的動作,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從後居上,踏鳥而行也就不足為怪了。同樣,作為傲視群鳥的飛隼,正在萬裏高空中翺翔,哪知背上突遭踏壓,也難怪它會回首驚顧了。

※ “天馬行空”才是名副其實

“天馬行空”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創意,“天馬行空”的創意及典故應該是源於漢武帝所制定的祭祀之歌。班固《漢書·禮樂誌第二》記錄,武帝定祭祀之禮,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品,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1、武帝所作祭祀歌***十九章,其中第九章《日出入》、第十章《天馬》都是描寫天馬行空而來的景象。

詩歌中的兩句“體招搖若永望”、“幡比翅回集”乃是為天馬奔騰的場景量身而造,實物與詩歌吻合得天衣無縫。

《說文解字》集作雧,後三隹省為壹隹。

2、東漢·班固《漢書·西域傳》:“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裏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障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3、元·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這是目前典籍中所見到最早出現的“天馬行空”成語。

“天馬行空”的創作原型就是良駒疾行如飛,壹日千裏,經過作者誇張的制作手法,就變成了天馬踏鳥而行。

所以,“天馬行空”比“銅奔馬”更匹配也更符合歷史。也許,又如東漢馬援所說的“行天莫若龍,行地莫若馬。”所喻良駒奔馳速度之快,該青銅像把馬和飛鳥塑造在壹起,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壹個“比”字而已,並非是馬踏鳥而行。

  • 上一篇:找壹款童年玩的 FC 遊戲(紅白機)的名字!!
  • 下一篇:《三國演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