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是江南水鄉古鎮,鎮內河街平行,水陸相鄰,民居宅房傍河而築,兩岸以石橋相連,體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風韻。而令遊客趨之若鶩的更為那傳承千年的文化底蘊,小鎮有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有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讀書的昭明書院等人文景觀。由於是雙休日,遊人摩肩接踵、擁擠不堪。我們跟隨導遊,順著人流前行。進入景區,先要過橋,壹條東市河橫貫東西壹鎮,壹座廊橋架通南北兩街。橋名“逢源雙橋”,雙橋下是“財神灣”,帶著烏蓬的船兒停泊在財神灣裏,象是等著財神的到來。站在橋上,向西望去,眼中、心中滿是水的影子,柔柔的,潤潤的,幽幽的,那沿河而建的老屋大多伸向水中,壹式的粉墻黛瓦,河道裏時有烏蓬船過往,古詩中的小橋流水人家頃刻間便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如夢如幻,似景似畫。過了雙橋就到了財神堂,財神堂內供有壹尊等人大小的財神雕像,為烏鎮的東路財神,原身是比幹丞相。這是壹位特殊的財神爺,因他是掏心而死,後人譽之為沒有私心,並以此告誡世人應取仁義之財,不能有過多的私心私利。
繞著財神灣來到了“香山堂”,壹排烏黑的櫃臺,懸頂掛著木刻的招牌,原來是中藥鋪。靠墻壹溜的小閣抽屜,壹看就知是放中藥的。壹把切藥的鍘刀,壹副桌椅,幾張發黃的字畫,由於時間很緊,我們就這麽跑馬觀花的壹帶而過了。再往西行,壹條古樸的小巷,鋪著長長的青石板路,兩排木門人家。這畫面讓人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不過已看不到撐著油紙傘像丁香壹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取而代之的是許多撐著色彩繽紛的可擋紫外線的現代傘的陽光女孩。木門上的油漆大都掉落,顯出的是木材本來的顏色,不知道這其間需要經過多少次風雨的洗刷,才還原了自己的本色。木門裏的人家有的在自家門前擺上小攤賣些玉米棒、茶葉蛋之類的食物。
接下來的江南百床館是壹個有趣的去處。陳列了明、清、民國時期的上百種床。雕花描金,無論是人物還是飛禽、走獸,無不栩栩如生。這些古床,精致得無以復加,壹張新婚床,從裏至外有三層,如同小型的房間壹般,真個是紅綃帳暖度春宵。我的壹同事說她在上海的家,居室也只有這麽壹張床的大小。壹架姊妹床,有兩層,裏面是床,有著飛鳳,也許主人曾經在上面綴滿了香袋,而周圍的幔帳收斂了姊妹的私房話和笑聲;外層是放衣櫃的,方便了女兒家更衣。這壹張張做工精美的床在向人們昭示著主人所處時代的繁華與奢華。
“公生糟坊”裏滿是酒香,靠墻壹溜的架子上放著壹壇壇紅封白酒。這種酒叫“三白酒”,是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釀就而成的。這裏的生意紅紅火火,象是從遠古走來,源源流長。這壹處的回廊裏有許多賣姑嫂餅的,三白酒和姑嫂餅都是烏鎮的特產。
染坊曾在電視劇裏見過。曬布場上,壹條條染好的藍印花布高高地掛在壹根根竹竿上,那布上印染的細碎花兒隨著那壹片片幽藍迎風搖曳,輕舞飛揚,我和同伴忍不住在此留影,卻不小心脫離了團隊,只得單獨遊覽了。壹間間店鋪裏陳列著藍印花布的制成品,有上衣、裙子、頭巾等等,因時間較緊,無法挑選,因此壹件物品也未買。隨即來到余榴梁錢幣館,在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裏,錢幣就是歷史的書籍。錢幣館內分批展出的皆為余先生數十年來收藏之精品,走馬觀花,也領略了浩瀚錢幣世界之壹二。
我們隨著人流走進了壹代文學巨匠茅盾紀念館,這裏原先是立誌書院,是茅盾少年時的讀書處。書院大門的門楣上嵌著“立誌”二字,兩旁的柱聯是院名的註解“先立乎其大,有誌者竟成”。進得門來,穿越過道,就見壹個小天井,內植桂花樹。過天井是講堂,上懸“有誌竟成”匾額,紀念館有茅盾塑像,通過文字及圖片向我們介紹壹代文豪的光輝壹生。茅盾十三歲前住在烏鎮,烏鎮的風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及作品。《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茅盾為烏鎮增添了壹份靜雅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