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 的沒落
談到回顧錄象機、攝像機的歷史不如從最早期的Betamax錄像機談起吧。l975年索尼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壹臺家用像機Betamax,亦寫作β- max,中文譯為貝特馬可思, 簡稱BETA錄像機,在我國俗稱小1/2錄像機,目前市面上已經很難看到BETA型的錄像機了。現在索尼公司已經放棄這種格式,改為生產 VHS格式(大1/2)錄像機。 Beta因為較我們熟知的VHS還早推出壹年,所以壹開始是占盡了上風的。事實上它在性能及規格上BETA也壹點不遜於VHS,同樣為模擬復合信號,彩色降頻高密度記錄,各項技術指標與 VHS格式差不多,而且BETA的錄像帶體積也要比VHS小上壹些,反而更利於壹般家庭收藏,而且在租錄像帶大帶(VHS)時壹卷還要比小帶(BETA)貴上十元二十元,因為價格的問題那個年代在買錄像機時多少會考慮要買大帶還是小帶,對於壹般家庭而言,其實小帶還比較經濟實惠。所以就模式及硬件、軟件而言本來它曾是壹種優秀的家用錄像機格式。不過,縱然現在日本市場上BETA還能保持壹定程度的數量及知名度,妳可知道這優秀的格式也曾幾何時,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敗,BETA錄像機竟然難以想像中銷聲匿跡了。為什麽呢?因為當時在美國如日中天的RCA公司(在美國壹間很大的視聽器材公司)非常看好錄像機市場,就想讓當時還在美國創牌子打天下的索尼為其生產錄像機,當然這天大的良機是要負出代價的:其條件是打在機子中全打上RCA牌子。在當時已經頗具個性化的索尼公司斷然拒絕了此要求,這壹上不得了啦,激怒了當時RCA這在美國的第壹大牌子,於是RCA找到了當時公司並不大的松下公司,準備研制壹種新型機來擠掉索尼。剛好l976年,日本JVC公司發表了VHS系統,它在錄制時間及磁帶大小上比索尼更顯優勢。於是VHS與Beta兩大家用錄像系統爆發了"激戰",而"戰爭"在稍後更愈演愈烈。在這特殊的歷史背景下RCA與松下自然會支持JVC的VHS,而當時已經氣盛的索尼當然絕不會輕易拱手相讓。憑借索尼在家用音響中的技術優勢,1982年開發了HiFi立體聲Beta錄像機,音頻動態範圍超過了80dB,不要笑啊,這樣的參數在當時是相當的了不起。讀者可能有些納悶:按理它應該走紅才對,為何它會沒落呢?其實值得我們回味就在這裏。
BETA系統之所以全面潰敗的主要原因是VHS壹推出就是兩小時(SP),那時的Beta還是βI,只能錄壹小時,所以很快的在美國市場搶占了壹席之地,所以VHS壹推出已經較SONY搶盡天機。而且很不幸的是當時索尼還犯了壹個很大的錯誤--太少廠商在Beta陣營,壹開始就只有索尼、三洋、東芝等幾個可數的廠商。不是太專業的消費者覺得Beta與VHS畫質差不多(我個人認為Beta的技術與畫質皆優於VHS),但時間可是差了壹倍,這點對於當時要求長時間多過音視頻效果素質高的消費者,SONY很顯然在這時已經輸掉了。當然BETA系統包括了βⅠ、βⅡ、βⅢ三種錄像模式,發展到βⅡ的時候SONY開始醒覺,其實錄像時間已經提升到可以和VHS打平了,可惜好景不常,當妳進壹小步時對手已經進了壹大步了,因為在那時VHS也推出長時間錄放模式LP來對抗SONY以鞏固其皇者之位,錄放時間可長達四小時之久。哇!美國人想,太棒了,我終於可以把壹場美式足球給錄下來了,從此以後,Beta可謂越輸越多,以至無可換回的地步。即使Beta在新技術的推出上是壹直領先,例如邊看邊查找、Hi-Fi、Super Beta(Hi-Band)等都無壹不體現它是高性能的,只是壹般消費者對這些覺得沒有長時間錄像來得更有吸引力。爾後Beta雖有βIII,但那已是強弩之末,大勢已去。Victor(JVC)在1987年四月繼續率先發表了高畫質的S-VHS(Super VHS),清晰度壹舉提升至400線,這使得在數量上本已占優的VHS在技術上也占了優,那時已經是VHS的天下了。盡管索尼很快推出了Super Hi-Band,但是解像度只有300線,直至近8個月之後索尼才推出了ED Beta,雖然解像度達到500線,但錄制時間較短,而且推出的時間遲了S-VHS所推出的時間甚多,這更使原來索尼與BETA極之不好的景況簡值有如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