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 文言文摘抄文言文經典摘抄(參考文本)●甘瓜抱苦蔕,美棗生荊棘。
漢?無名氏《古詩?甘瓜抱苦蒂》蔕:即“蒂”。詩句富於哲理,耐人尋味:美好的事物往往會藏於惡劣的環境之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王維《相思》紅豆:又名“相思子”,南方植物,果實大如豌豆。壹物二名,語句相關。
擷(xié):摘。這是壹首詠物詩,表面上詠物實則詠人,因有紅豆而寄相思之意。
●誌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韓非子?喻誌》 第壹個勝字:超過。
第二個勝字:克制。 誌氣的最難之處,不在於超過他人,而在於克制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33章 了解別人的就是智慧,了解自己的才算聰明。
●知人易,自知難。《吳越春秋?勾踐外傳》 了解和估價別人是容易的,而了解和估價自己就很難了。
即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當局者迷,旁觀者審。
《舊唐書?元行沖傳》 審:審察,清楚地知道。 身當其事的人往往迷惑不清,而旁觀的人卻看得清楚。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唐?劉禹錫《唐故監察禦史贈尚書公神道》山積累起來便崇高,水積累起來便流長。
●壹日壹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壹天積累壹文錢,千日便是壹千錢;麻繩堅持鋸木可以斷木,水滴長久可以滴穿石頭。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明?王驥德《韓夫人題紅記?花陰私祝》天下:世上。
世上難事沒有辦不成的,只怕立誌而堅持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清?鄭燮《竹石》磨:折磨。任:任憑。
竹子的不怕風吹堅勁不移的個性,也是詩人風骨的寫照。●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壹枝壹葉總關情。清?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臣括》衙齋:衙門中的屋舍。
吾曹:我輩。聽到竹葉的聲響,也聯想到勞苦大眾的疾苦,可見作者愛民之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征集》卷壹 比喻做壞事的人,只要決心改惡從善,就可以變成好人。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基也。《老子》 糧食是人民的根本,人民是國家的基礎。
●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近代?孫中山《上李鴻章書》盡其才:充分發揮其才能。
盡其利:充分發揮其有利條件。●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近代?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食飯問題為最大。●朽木不可雕也。
《論語?公冶長》 資質太差而不堪造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 舊謂改變山河是容易的,人的本性卻很難改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玉石不經琢磨,便不成為寶器;人不經學習,也豪無知識。《晉書?景帝紀》“荊山之璞雖美,不琢不成其寶”;《抱樸子?勖學》“瑤華不琢,則耀夜之景不發”;《韓詩外傳》“劍雖利,不厲不斷”,意近。
●教育為立國之本。清?鄭觀應《致伍秩庸先生書》 本:根基,根本。
●水性雖能流,不導則不通;人性雖能智達,不教則不達。唐?馬總《意林?成敗誌》 說明人不經教育就不可能充分發掘其潛能和達到智能高的地步。
●性者,天質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實性》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渾樸素質;善良,是教育的結果。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爭美。《莊子?天道》天下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與樸素爭美。
●私者,亂天下者也。《管子?心術下》 “私” 是亂天下的根源。
●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清?劉鶚《老殘遊記》第9回 好:喜歡。
營:謀求。●無為而治。
《論語?衛靈公》無為:儒家指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治。●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第3章 無為:道家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 實行無為而治,則天下無不治。
●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打仗要靠勇敢。
●臨危不懼,勇也。唐?駱賓王《螢火賦序》面臨危險而不畏懼,就是勇敢。
●壹夫舍死,萬夫莫當。
3. 文言文摘抄《童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我回想自己在童年的時候,能夠睜開眼睛對著太陽(視力好極了),我仔細觀察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仔細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日蚊群發出雷鳴似的聲音,我心裏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裏這麽壹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我擡頭看著它們,連脖子都變僵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帳子中,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蚊子沖著煙邊飛邊叫,當作壹幅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的叫聲壹樣,這讓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與花臺壹般高;定神仔細觀察,把叢草作為樹林,把蟲子、螞蟻作為野獸,把土塊凸出的部分作為山丘,凹進的部分作為山谷,我便在這個世界中遊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壹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致正濃厚,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壹只癩蛤蟆,舌頭壹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吞掉。我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了癩蛤蟆,鞭打了幾十下,把他趕到了別的院子裏。
4. 文言文摘抄刻舟求劍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裏,他就在船幫上刻下壹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裏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韓非子?五蠹》)
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顆樹樁。壹天,壹只跑的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5. 文言文摘抄求鴨搦兔 蘇東坡《艾子雜說》
昔人將獵而不識鶻,買壹鳧去原上,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再擲之,又投於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能搦得他兔否?"
譯文:買鴨捉免
從前,有壹個人要去打獵,可是他不認得鷹隼,買了壹只鴨子,就到野外去了。
壹只兔子突然竄出來,他立即扔出鴨子,要它去追捕。鴨子飛不起來,跌到地上。他抓起來再壹次扔出去,鴨子還是跌到地上。這樣重復了三上次,鴨子忽然從地上站起來,壹搖壹晃地走到主人面前,向他解釋說:"我是壹只鴨子呀,被人殺了吃肉,才是我的本分,為什麽非要讓我去追捕兔子不可呢?"
那個人說:"我當妳是只鷹隼,可以追捕兔子,沒想到妳竟是只鴨子呀!"
鴨子舉起腳掌給主人看,說,"妳看我這樣的腳掌,能夠抓到兔子嗎?"
寓意:要正確發揮壹個人的作用,必須知道它的長處和短處。
壹葉障目
楚人居貧,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鬥歸。壹壹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否?”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給雲:“不見。”默然大喜。賫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譯文:
楚國有個人非常貧苦,讀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時用壹片樹葉把自己遮蔽起來,就可以隱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於是,他便站在樹下仰面朝上,摘取樹葉。當他看見螳螂攀著樹葉偵候知了的時候,他便把這片樹葉摘了下來,結果樹葉掉落在地上,而樹下原先有許多樹葉,再也分不清哪壹片樹葉是他想用來隱形的。於是他掃了好幾鬥樹葉回去,壹片壹片地拿來遮蔽自己,還不時地問妻子:“妳看得見我嗎?”
妻子開頭總是說:“看得見。”被他打擾了壹整天,已經厭煩極了,丈夫仍然糾纏不休,妻子就幹脆哄騙他說:“看不見了。”這個人嘿嘿地笑了起來,顯得異常高興他還著這片樹葉跑到街上去,當著別人的面偷東西,給官吏抓著送到縣衙門去了。縣官審問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說了壹遍。縣官聽了大笑不止,沒治罪就把他放了。 。。。
說明這則寓言故事諷刺書呆子,同時也諷刺那些幹壞事的人——他們總以為有什麽高明手法可以把不光彩的事遮擋起來,其實,紙是包不住火的。
宣王好射
原文:
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譯文:
齊宣王喜愛射箭,喜歡別人說他能夠使用強弓,其實他用的弓只不過三石。他在大臣面前顯示弓,大臣們都拉著弓試壹試,都只拉到滿弓的壹半,都說:"此弓不少於九石,除了大王誰能用它?"齊宣王非常高興。但是,宣王用的不過是三石的弓,而他壹輩子都以為自己用了九石的弓。三石是真實的,九石是虛名。宣王喜歡的是虛名而失了真實。
6. 文言文摘抄,多來幾篇(壹)細柳營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芝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
(二)孟母戒子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訁宣也 ,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訁宣 矣。
(三)歐陽修論作文
頃歲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以文字問之。雲:“無它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壹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
(四)墨池之上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壹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壹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五)人有從學者,
人有從學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又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於無日。”董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農時)之余也。”
7. 文言文大全摘抄短壹點五篇樂羊子妻
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壹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誌士不飲‘ 盜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
壹年歸來,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壹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遂七年不返。 嘗有它舍雞謬入園中,姑盜殺而食之,妻對雞不餐而泣。姑怪問其故。妻曰:“自傷居貧,使食有它肉。”姑竟棄之。
後盜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聞,操刀而出。盜人曰:“釋汝刀從我者可全,不從我者,則殺汝姑。”妻仰天而嘆,舉刀刎頸而死。盜亦不殺其姑。太守聞之,即捕殺賊盜,而賜妻縑帛,以禮葬之,號曰“貞義”。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pèi)環,心樂(lè)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為底,近 岸,卷(quán )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màn),蒙絡(luò)搖綴(zhuì),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dǒu)折(zhé)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淒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賈人食言
有賈人渡河而覆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呼救命。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曰:”我富者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登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但予十金,可乎? "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壹日捕魚能獲幾何?而今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默然而退。他日,賈人渡河又覆其舟,漁者在焉。或曰:“何以不救?”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未久,賈人沒。
農婦與鶩
昔皖南有壹農婦,於河邊拾薪,微聞禽聲,似哀鳴。熟視之,乃鶩也。婦就之,見其兩翅血跡斑斑,疑其受創也。婦奉之歸,治之旬日,創愈。臨去,頻頻頷之, 似謝。月余,有鶩數十來農婦園中棲,且日產蛋甚多。婦不忍市之,即孵,得雛成群。二年,農婦家小裕焉,蓋創鶩之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