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丘吉爾的黑狗》(安東尼?斯托爾)

《丘吉爾的黑狗》(安東尼?斯托爾)

書名:《丘吉爾的黑狗》

譯者:鄧伯宸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作者是英國心理學家安東尼·斯托爾。他是英國首屈壹指的精神分析學家和作家,同時也是牛津大學的研究員。他對精神領域的研究深受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影響。但他沒有墨守他們的理論,而是大膽矯正,提出了他自己對精神疾病的看法。他非常喜歡研究那些大師或者天才們的精神生活,用精神分析學的工具來幫助我們來理解這些天才大師的生活。在他另壹部作品《孤獨|回歸自我》壹書中,就深入剖析了貝多芬、維特根斯坦等天才的精神生活,大膽矯正弗洛伊德等人的觀點。本書則通過介紹丘吉爾、牛頓、卡夫卡等人的神經官能癥,來為我們考察天才是如何練就的。

什麽是神經官能癥?它就是壹系列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我們熟知的強迫癥、焦慮癥、神經衰弱等等。這類精神疾病,都是來自心理或是社會影響,而不是生理上存在缺陷。患上這類疾病的人,妳會發現他們常常毫無理由的焦慮,持續性的緊張,恐懼,總是在胡思亂想,還有點被害傾向。

丘吉爾除了是眾所周知的英國首相,還是當之無愧的天才。從政的60年裏,他寫出了60本書,其中的《英語民族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獲得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上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政治家。

他最天才不凡的成就,當然還是作為壹名政治家,他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與斯大林和羅斯福成為當時二戰“反法西斯”的三巨頭。他以其天才的直覺和非凡的毅力在二戰中,將英國從戰敗的危機中拯救起來。

但就是這麽壹個天才的政治家和作家,卻長期飽受抑郁癥的困擾。丘吉爾曾經這樣說過:“我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壹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從此以後,黑狗,black dog,就成了英語世界中抑郁癥的代名詞。而本書《丘吉爾的黑狗》就是說的丘吉爾和他的抑郁癥。

作者作為壹個專業的精神科專家指出,成年人患上抑郁癥會有壹項顯著的特征。就是要依賴外在的資源,才能維持內在的自尊。當然,所有人都需要外在的支持,即便是壹個正常的人,如果突然失去家庭、工作或者自己的社交圈,他也會陷入壹種不確定和恐懼之中。人自身的價值或多或少都有賴於外在世界的支持。

但抑郁癥患者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更脆弱。普通人在某壹方面無法得到滿足時,會很快調整心情,再從其他方面獲得撫慰。比如,他可能在工作受到歧視,但在家庭中他受到妻子愛的撫慰,他很快就能從失望中走出。

但是,抑郁病患者就不能。只要外界有壹件事出了問題,他們就可能陷入憂郁,失落,乃至對生活萬念俱灰。即便有人安慰,也是於事無補。他們已經在內心深處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壹無是處了。短期內的鼓勵,根本無法幫助他們重拾信心。

丘吉爾就是這樣。1914年,正值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提出派海軍突破達達尼爾海峽,登陸土耳其,攻占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這場大膽的登陸戰略失敗了,協約國死傷慘重。於是,丘吉爾在次年辭去了海軍部長之職。此後,他就壹直陷入嚴重的憂郁中,常常默然無語,神情絕望。無論誰來寬慰都不起效,只是終日念叨:“我完蛋了。”

那為什麽會這樣呢?為什麽抑郁癥患者會如此脆弱和自卑呢?

精神分析學的觀點認為,這種表現是根植於早期不良的親子關系的。正常的嬰兒,通過被母親擁抱哺乳,感受到愛。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人疼愛,有人陪伴,這都會激發孩子內心中壹種活潑的自我價值感。即便遇到傷心的事情,他們也會認為這是短暫的,這個世界依舊是充滿陽光和希望。

但是抑郁病患者的童年是冷漠的。他們在成長中感受不到父母的疼愛,被忽視,被冷落。他們無法激發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即便日後他成功並快樂。但還是無法讓他相信自己是壹個受人喜歡的人。終其壹生,他們都在追求權力,累積財富。但到最後,往往發現壹切都是徒勞。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身為壹個人,他們從來沒有產生過自我的價值感,沒有真正感覺過他被他人重視。這種失落,是再多的外部成功也無法補償的。

丘吉爾也是如此。他的童年是被忽視的童年。由於是早產再加上是頭胎,丘吉爾的母親倫道夫夫人,對這個孩子的降世完全沒有任何準備。連壹套嬰兒的衣裳都沒有。再加上,當時的倫道夫夫人才20歲,對於美貌年輕的她來說,交際圈裏的社交應酬才是生活的重心,而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爵士又熱衷於政治,對丘吉爾也是不聞不問。所以,照顧丘吉爾的重任,就落在了當時的奶媽埃弗裏斯特太太身上了。丘吉爾就是在這麽壹個被忽視的家庭中長大。

除了教養因素,丘吉爾患上抑郁癥,也有可能在壹定程度是遺傳。在丘吉爾家族的傳記中,至少有5位公爵患上精神疾病。比如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爵士就是壹個躁郁癥患者。他有時精神亢奮,精力無窮;有時又渾身不起勁,情緒和信心都跌落谷底。時常在躁狂和抑郁中搖擺。而丘吉爾家族的第壹代公爵,馬爾波羅公爵也是如此性情。心情起伏特別極端。所以,丘吉爾患上抑郁癥很難說和遺傳會沒有關系。

丘吉爾童年被忽視的經歷,讓他患上抑郁癥。這種抑郁也塑造了他性格的兩個缺陷,分別是以自我為中心和攻擊性。

丘吉爾是壹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是宇宙的中心。但類似於丘吉爾這樣的人卻往往認為自己是眾人的中心,有壹種嬰孩般的自戀。

嬰兒從出生壹開始就是自戀的,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精神分析學說認為,嬰兒對自身存在是壹種自命不凡的。雖然從初生開始,他就處於無能的狀態,離開父母的照顧他基本無法獨立生活。但是,正是父母這種寸步不離的保護反而給他壹種錯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

因為他的所有需求幾乎都得到了滿足。他想吃東西,有人會餵;他想穿衣服,有人會給他穿。即便壹時需求不被滿足,也只要哭兩聲,父母自然乖乖奉上。但是等到長大壹點,大多數的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願望並非永遠都會被滿足的。嬰兒時期的唯我獨尊的情緒會逐漸被克制。他們開始了解,不僅僅是自己,別人也同樣有需要滿足的需求,而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只有和他人互動中,在滿足他人的同時也滿足自己。

但丘吉爾顯然缺乏這樣的認識。主要的原因還是父母對他的疏於照顧,他那種渴望被愛的需求,從來沒有被真正滿足過。他急切地想要向外界尋求這種穩定感,希望外界的變化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壹旦形式稍有不對,他就會大發雷霆。所以在他的妻子的眼中,丘吉爾就是壹個大號的嬰兒。每時每刻需要被人照料和關註。尤其是在丘吉爾生病時,這種特征就更加明顯。他需要兩名看護隨時照料著自己,再有兩名看護在走廊上候著。連襪子都需要看護幫他穿。

丘吉爾的另壹個性格缺陷就是攻擊性。丘吉爾未滿八歲就被送進了寄宿學校,他在學校的表現充滿了各種乖張,叛逆和攻擊性。老師們對他的評價從頑皮已經上升到了頑劣。丘吉爾的這種攻擊性和叛逆,在弗洛伊德看來是情感匱乏的孩子所***有的。弗洛伊德發現這類孩子們會用壹種情感投射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比如那些情感匱乏的孩子雖然討厭忽視他們的父母,但並不敢表現出來,因為他們仍然仰仗於父母才能生存。所以他們只能向內貶低自己,拿自己撒氣。但是這種向內的貶低到壹定程度後,又會向外擴散。他們在外界尋求敵人,最好是往那種無法傷害自己的人的身上發泄自己的怨氣。丘吉爾就是將潛意識中對父母的敵意宣泄到學校身上。

童年被忽視的經歷,讓他飽受抑郁癥的折磨,在性格上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有攻擊性的缺點。但也正是這些激發了他的另壹面,對建功立業的野心。

在他給母親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決絕。在信中,他寫道:“萬壹不能成功,結果將會很慘,那壹定會讓我壹蹶不振,因為除了滿懷的雄心壯誌,我別無所恃……”。年輕人有野心是正常的,尤其是在崇拜英雄主義的西方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在青少年時期激發雄心壯誌。但是,丘吉爾的這種野心卻不太正常。當時的自由黨議員第二代迪爾克爵士,就曾評價丘吉爾是他見過最野心勃勃之人。因為他可以為了野心,甘冒生命危險。

1899年,只有24歲的丘吉爾決定進去軍隊,參加對南非布爾人的戰爭。他希望在戰鬥中實現個人榮譽和晉升。他知道軍功章是贏得認可、獲得成功的最保險、最快捷的渠道,如果幸運的話,或許他還能借此聲名鵲起。這種榮譽能轉化為政治影響力,讓他步入政壇。盡管在戰場上,有生命危險,但他義無反顧。後來他在南非戰場被俘,之後順利逃獄。他回國後,這壹傳奇經歷幫助他在國內聲名鵲起,也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

丘吉爾的這種野心追求在當時的貴族上層中是罕見的。因為這些貴族已經不需要靠上戰場來證明自己了。他們天生就被認可,只要按部就班就能獲得遠大的前程。而丘吉爾這種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其實是對童年被人忽視的補償。我們在前文說過抑郁癥患者的壹個重要特征,就是需要靠外界的資源來維護自尊。兒童時期被忽視,讓丘吉爾認為自己不是壹個值得他人愛的人,他對自己極度缺乏認同。只有不斷去追求外部的成功,才能讓他擺脫不自信。

所以追求成功的過程就是壹種保護方式,讓他不會被抑郁癥擊垮;也是壹種恢復手段,讓他重新擁有控制感,讓受傷的自我,得到壹定程度的恢復。所以他壹刻不停地追求著成功,寫書、畫畫,進入政界。可以這麽說,他取得那麽多的成功,除了自身能力的確出類拔萃之外,這種渴求外部認可的沖動也是重要的因素。

但這種補償性的野心,畢竟還是存在問題的。內心安然的人,在時代需要他的時候,可以在閃光燈下意氣風發,但壹旦任務完成,他也能回歸家庭,平淡閑適地度過余生。

但是,這種擁有補償性野心的人就做不到這種急流勇退。表面上,他們經常會被身邊的人仰慕,並視之為超人。但是他們其實清楚自己對成功或者權利的追逐只是壹種迫不得已。只要放下這些外部的成就,他們就會喪失自我價值,覺得自己已經死了。

所以不論他們取得多大的成功,都無法帶來滿足和平靜,因為還有更大的成功等待著他們去爭取。但是,他們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精力開始急劇下降,已經很難再獲得年輕時的那種成功。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重新活在抑郁中。

丘吉爾就是如此,退休之後,他沈浸在渾渾噩噩當中。抑郁癥的痛苦不斷折磨著他的身心。他沒辦法閱讀,往往在爐火前壹坐就是好幾個鐘頭,憂郁到了不省人事的狀態。這個永遠鬥爭的天才,這壹刻終於敗給了他的“黑狗”,成為了壹個糊塗的老人。

所以說,抑郁癥給丘吉爾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性格上,它塑造了他以自我為中心,攻擊性的人格缺陷。由於童年時期的那種安全感,從未被真實滿足過,所以他迫切地要讓外界都處在他的控制之下,來獲得穩定感。同時,由於對父母的敵意不能表現出來,他只能向自己發泄。但是壹旦遇到那些不能傷害他的對象,他就會將這種敵意投射到他的身上。這些都是在保護自我。

但抑郁癥也造就了丘吉爾的野心。他因不能自我滿足,只能向外部尋求滿足。不斷的成功可以幫助他忘記自己是壹個不重要的人。這種不自信是童年從未被愛而導致的。但這種野心是壹種補償性的,它本質並沒有解決抑郁癥的困擾。壹旦成功不在,抑郁癥還是將丘吉爾給吞噬。最終,這個戰勝希特勒的男人,還是敗給了自己的黑狗。

歷史上對天才往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壹派認為天才是超人,他們有著高人壹等的理智。另壹派則認為,天才多少是和瘋子劃等號的,他們往往就是壹群心理失衡的人。

先看第壹種看法。天才是超人。這壹觀點往往認為想要成為壹個卓越的人,首先就是在才能、熱情和毅力等方面都表現出天賦。而文藝時代的三傑,著名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無疑是這三方面的佼佼者。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壹,他留下了大量傑出的藝術作品。像著名的大衛像,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的《創世紀》都是無與倫比的藝術作品。他在雕塑、繪畫、建築上的傑出成就,以至於在他37歲,世人就稱他為“神聖的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對雕塑的才能。他13歲開始進入佛羅倫薩最有名的藝術家的作坊裏當學徒。壹年後,他開始學習雕塑,幾天之內就完成了神話中牧神的頭像。這樣的才華引起了當時佛羅倫薩最有權勢的人物洛倫佐·德·美第奇的賞識。這位14歲的少年開始聲名鵲起,並在23歲那年受法國紅衣主教委托,為聖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直接讓米開朗基羅名蓋羅馬。

但米開朗基羅的天才並不只是在才能,也是在於他對事業的熱愛。25歲的他應羊毛協會的要求,將壹塊40年前被毀壞的大理石雕成壹尊塑像。米開朗基羅面對著這塊巨大的純白色巖石。驚呼:“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錮的大衛,只有壹直雕刻,他才能被釋放出來。”之後的四年,他壹層又壹層,壹錘又壹錘,終於把壹個大衛從沈睡的石頭中喚醒。這壹刻,米開朗基羅用他的熱情澆築在大衛的身上,賦予了它獨特的生命。

具有才能與熱情的人,歷史上也不少,但米開朗基羅卻用他的毅力讓他遠超同儕。在創作完《大衛》像的七年後,他受命為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作畫。這是壹件非常艱巨的事情,因為他只能躺在腳手架上作畫,這個腳手架離天花板只有不到10厘米的距離。就是在這麽逼仄的空間,他整整畫了四年,最終畫出了《創世紀》這幅不朽巨著。現在,這幅天頂畫依舊保留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吸引著無數人前來瞻仰膜拜。

米開朗基羅的成功再次論證了壹個道理。天才就是壹群在才能、熱情和毅力方面都具有天賦的人。

關於天才的另壹種看法,是將他們視為瘋子。比如在威廉·藍治艾克包姆的《天才、瘋子與名聲》壹書中,就說“最有才氣的人都是精神異常的。”還有無數卓有才華的詩人、作家都經歷過憂郁期,甚至還有很多因此而自殺的。比如患上抑郁癥的海明威,就用壹桿雙管獵槍自殺身亡。

但是, 作者對這兩種看法都保持懷疑。首先,他反對將天才單純地看成只是壹群極度堅強的有才華者。 因為,事實上,那些患上精神官能癥狀的人也可能是天才,就像我們上面提到的丘吉爾。

因為對於這類人來說,創造性的活動,或是對成功的追求,是能壹定程度上緩解抑郁癥的。比如像巴爾紮克,患上抑郁癥之後,就是通過不斷發狂地工作,來緩解抑郁病的折磨。因為成功或者是名聲,多少可以補償他們內在的空虛,用外在的資源來充實內在的自尊。雖然這其實和吸毒也沒什麽區別。只不過抑郁癥患者吸的是功名的毒。正因為功成名就能緩解抑郁癥,那本就有卓越天賦的抑郁癥患者,自然會去追求成功,也就更容易被視為天才。

其次,作者也反對將天才視為瘋子。因為神經官能癥者並不是壹群瘋子。 我們之前就介紹了患上這種癥狀的人不是生理上存在問題,而是心理上。他們仍然具有理智,只是在打擊面前特別脆弱。他們在情緒上特別不穩定,或是極度抑郁,或是極度亢奮。就是內心壹直處在壹種失衡的狀態中。

但什麽是瘋子呢?他們是精神紊亂的,總是在胡言亂語。是壹群沒有理智的人。喪失理智的瘋狂只會降低創作水平。舉個例子,壹個畫家突然患上精神分裂,他的作品壹開始會顯示出壹種新奇的感覺,但是由於畫家自身精神的紊亂,他無法用理性去將這種新奇進行升華,只能壹成不變地重復僵化的模式,作品的水準會越來越單壹。

所以, 作者認為真正的天才不是瘋子,而是內心存在壹種失衡狀態。 他和瘋子可完全不壹樣。看著都不正常,但壹個有理智,壹個沒理智,讓這種壹線之差,變成了天壤之別。

精神官能病患者雖然塑造了天才的成就,但這種追求畢竟是壹種補償性的,是為了逃離官能癥折磨而被迫的。所以它有極大的弊端。 我們從丘吉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他為了逃避抑郁癥的折磨,不斷創作,不斷獲得外部成功。但是這種逃避,最終也沒讓他獲得內心的安寧。到老的時候,還是敗給了抑郁癥。所以壹旦從小處於被忽視,在不被愛的環境中長大,即便是以後不斷成功了,最終還是會飽受精神折磨。

所以,在最後,我們呼籲所有的父母,不要忽視孩子們的需求,給予他們愛與陪伴。讓他們在壹個安全、穩定、溫馨的環境中快樂長大。

首先,我們介紹了丘吉爾這位政治、文學天才。他在取得卓越的成就時,卻長久地飽受抑郁癥的困擾。而他之所以患上抑郁癥,部分原因是從小不被人愛,讓他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另壹部分原因,可能在於遺傳。在他的家族中,就有人長期飽受抑郁癥的折磨。

其次,本書介紹了抑郁癥對丘吉爾的影響。這種神經官能癥讓丘吉爾養成了自我為中心和攻擊性的性格缺陷,但與此同時也激發了丘吉爾那無與倫比的野心。哪怕是面對生命危險,他都要建功立業。

最後,作者表明了對天才的觀點。認為他們不是瘋子。他們看似只有壹線之隔,其實卻天壤之別。真正的瘋子是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的。是內心的失衡,才迫使那些有稟賦的人去向外部尋求成功。丘吉爾的壹生,都在告訴我們這樣壹個道理:如果內心平靜,家庭美滿,聰明的人,也能度過從容而平淡壹生。很多所謂天才,是因為內心失衡,才不可抑制地投入創造,才促使他們成就了豐功偉業。但這種對外部的追求其實又是壹種逃避,即便是獲得再多成功,內心也不會安寧。

  • 上一篇:推薦幾個好聽的歌
  • 下一篇:教妳如何挑選琥珀蜜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