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隨著潘家園、舊書網等交易平臺的崛起,湧現出了頗多致力於舊書流通的書販,上演了壹幕幕離合得失的故事。作者嗜收藏,並曾壹度介入舊書業,因而得以就近觀察這些人物的起起落落與舊書業生態,也熟悉不少罕為人知的當代舊書業秘聞,乃以極生動流暢的筆墨書寫成文,集為《書販笑忘錄》之書。另有壹篇寫英國舊書商的文字,系作者旅行見聞,可當海外訪書記來讀。
作者簡介:
陳曉維,1973年生,畢業於南京大學。著有《好書之徒》、《書販笑忘錄》,編有《買書記歷:三十九位愛書人的集體回憶》等。
精彩書評:
壹:
竟然是出人意料的精彩。雖然看起來是像書話,但其實內容遠遠超出書話範疇,而更像是壹本關於人的書。書中的所有角色雖然都與書有關,但其實但多還真不是那麽喜歡書,而更多的是把書當做自己謀生的壹種手段。作者其實也無意過多的描述這些人與書的故事,而更多的把筆墨放在了這些的經歷上。雖然書中都是普通人,但是在作者筆下每壹個卻都是栩栩如生,體現出來的,竟然是作者不俗的敘事和寫作功力,很多文字甚至不輸於那些專門寫小說的作家們。每壹個人身上都有壹段故事,也都像我們身邊的壹個個人,但就是在陳曉維的筆下變得如此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的敘事性和故事性特強,真是讓人忍不住壹口氣讀完……
貳:
這本書讀來非常有意思,雖然有些篇章以前看過,再讀也還是有興致,好些內容確實也算得上精彩。寫到的人物有些我也有交往,讀起來尤其親切,主角都是書販,內容自然是離不開書,實際內容超出了書,更多的是寫到了人的命運,顯得與壹般書話有些不壹樣。書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書販子,但好些人也並不是書迷,更多的是把書當做謀生的壹種手段而已。人與書的故事反而不是重點,更多的是寫這些人的經歷,從而反應出九十年代以來某壹種人的生活方式。作者的文筆功底了得,寫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體現出高超的敘事和寫作功力,很多章節看起來象是讀小說,非常生動,當然可能也有人會不滿意,把真實人物寫成了小說了。作者筆下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故事,其實和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也沒啥差別,但在作者的妙筆生花下都是挺吸引人,這是壹本讓書蟲們能夠壹口氣讀完的書
三:
書評不錯,出於好奇買了壹本,沒有想到竟然出乎意料的精彩,無法釋卷,壹口氣讀完,近幾年來持續的碎片化式的閱讀狀態,被這本書打破了,想來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真正被抓住的地方:其壹,作者文筆詼諧生動、故事結構緊湊、敘事有條不紊、張弛有度,風趣生動背後壹個個活的書販形象躍然紙上,使人不由得開始被這個行業和這個行業的人所吸引,想要親自去看壹看、了解壹二;其二,書名為《書販笑忘錄》,記述的故事也圍繞“書販”這個沒有接觸過的人不太會了解的職業展開,但是,讀完之後並不使人覺得與之遙遠,反而覺得他們和他們的生活離自己很近,透過他們,可以看到在這個社會生活、奮鬥和追求的妳自己的影子,看到我們熟悉的生活和人性,看到能夠觸動到內心深處的情感和***鳴,我想這正是作者透過這本小說真正想要說的話,也是本書最吸引人之處;其三,書籍裝幀精美、封面設計很有壹股文人氣,內斂深沈。
肆:
“乞丐討飯十年,必有他奇異的見聞。小販挑擔半世,也有他特別的經歷。”很幸運地於這個寒冷的冬日在曉風書屋偶遇了《書販笑忘錄》,得以窺見書販眼裏的壹方世界。
這世界裏,有“渴望參與文化循環,努力維系文化傳承”的心,有“驀然回首,竟從平凡歲月中發現不經意積累出來的壹星半點特別的生活意義和生存價值”的喜悅,也有“戴著藍布套袖、不善言辭、喜怒哀樂也不肯多流露壹分,但默默為子女勞心勞力,笨拙而深情”的中國的為人父者,還有把書修整的整整齊齊、把家打理的溫暖溫情、隨處可見女主人心思的平凡又幸福的人生。
還有的,就是劉旭。
03年“非典”之後,劉旭不想在廣告公司混了,也沒什麽其他的謀生手段,就想開個書店。
書店起名是個大事兒。劉旭對陳曉維說,叫荔枝書局得了。他補充了壹句,林彩最愛吃荔枝。書店最終用了“勵知”二字,開在了北大西門。
林彩,劉旭的高中同學,他的單相思。
陳曉維,劉旭的大學同學,二十多年的交情,《書販笑忘錄》的作者。
1
“也許每壹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壹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壹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壹顆朱砂痣。”
對於劉旭而言,林彩是他的白月光。
大學的時候,劉旭在南京,林彩在北京,平日裏見不到,只好寫信。劉旭如果去自習室,他做的唯壹壹件事壹定是給林彩寫信,寫很長很長的信。為了提高寫信水平,他瘋狂地讀雜誌、讀小說,終於成為了壹名“合格的情書作家”,還是“單戀的”。林彩的回信總是很少,但劉旭似乎並不在意。
大二那年,女神南巡。陳曉維終於見到了這位傳奇人物。長得中等偏上,眉清目秀、皮膚白皙,話不多,臉上總是帶著笑。“愛笑的二十歲女孩子永遠是可愛的。”
那幾天,劉旭鞍前馬後,把地陪工作做得盡善盡美、滴水不漏。他把自己裏裏外外慎重的捯飭了壹遍又壹遍,他給林彩準備了可能會用到的各種物資甚至包括耳挖,他把林彩的日程安排的豐富充實花團錦簇。
原文中有段話是這樣寫的:
“南京可是好地方,六朝名勝,壹日三餐,鐘山風雨起蒼黃,萬千氣象照大江。劉大秘把整座南京城裝進錦盒,紮上綢帶,捧到林彩面前。”
夫子廟看燈那天,“夕陽中壹對年輕的身影,他們尚未被生活的油煙熏染過的面部輪廓在傍晚六點的光線裏被勾勒得清白分明。那兩雙技掛著晚霞的白球鞋輕輕在壹起,像兩只白帆船在接吻。它們歌唱著現在,並宣示出壹種對於未來的無優無慮的信心。”
故事讀到這裏,就像是寒冷的冬天裏照進來壹束微弱的陽光,明知不會增加多少溫度,卻讓人覺得意外溫暖。只不過故事後面,還有壹個“後來”。
2
後來,林彩交了幾個男朋友,但從來不是劉旭。後來,林彩結婚了,嫁給了壹個軍官,家裏介紹的。再後來,劉旭也要結婚了。
跟陳曉維談起自己的“閃婚”,劉旭的目光平靜如水,“既然不能和她在壹起,對我來說,跟誰在壹起都是壹樣的。”
結婚之前,他壹個人去了趟西藏,在微博上發了壹張納木錯的照片。湛藍的湖水和連綿的雪山躺在他的身後,照片下面寫了壹句: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詩裏的這個“林”,是林黛玉的林,也是林彩的林。
作為讀者,我真希望劉旭和林彩的故事能夠在此戛然而止。
他因林彩為書店起名勵知,他又因林彩將書店關了,最後又因林彩的緣故而重新開張。
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書販笑忘錄》,壹笑而忘,往往是因為情到深處才言不由衷。書的封面以芭蕉入畫,‘譬如芭蕉,生實則枯,壹切眾身亦如是’。”對這本書的喜愛,可以說是“始於書名,陷於封面,忠於販書人的情和愛。”
陳曉維說:“這些年來,我壹直和他們同行,寫下他們的生存狀態。不僅於流轉在他們手上的稀寄古怪的書籍,還有那粗糙的生活、如影隨形的無聊感以及愛情和夢。”
勵知書局重新開張了,就是那個劉旭的店。
需要這本電子書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公眾號搜索:peng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