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時,沈從文肚子裏生了壹條蟲子,臉變得又黃又瘦。他的父母每天用草藥蒸雞肝給他吃。6歲時,他得了皮疹,被人抱著很不舒服,躺下就咳嗽、喘息,不得不睡在陰涼處的竹席上。他的父母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他們準備了壹個小棺材。幸運的是,他病好了,從此瘦得像只猴子。
6歲時,沈從文上了小學。因為從小媽媽教他認字,奶奶給他糖果吃,沈從文上學前就已經認識了600多個字,加上好記性,沈從文覺得學習很輕松。私塾教育枯燥乏味,加上高年級的壞學生,沈從文開始逃課,整天在太陽下遊蕩。
他充滿了好奇,“為什麽騾子磨的時候要捂著眼睛?”為什麽刀燒紅了可以在水裏變硬?為什麽佛雕師要把木頭雕成人形,又是怎麽用這麽薄的金子做出來的?為什麽壹個小銅匠會在銅板上鉆這麽圓的眼,而且刻花時時刻刻都很整齊?"
他環顧四周,“到處看,聽,聞,死蛇的氣味,爛草的氣味,屠夫的氣味,雨後燒碗的土窯的氣味...蝙蝠的聲音,屠夫把刀插進黃牛喉嚨時黃牛的嘆息,藏在土埂裏的大黃喉蛇的聲音,還有黑暗中魚戳水的低語...
他看鑄刀,釣魚,織布。他從別人的果園裏偷李子和枇杷,還唱山歌來煩他們。他去河邊看過屠夫殺牛,熟悉殺牛的過程。他見證了家族的革命,去城頭看了河中砍頭,看到了被害人臨死前驚恐、沮喪、抱怨的眼神,這讓他壹生痛恨濫用職權。
因為經常曠課,被父母鎖在家裏不肯吃飯,在學校被老師處罰。沒飯吃的時候,往往是姐姐偷偷給他吃,他吃飽了就睡覺。沈從文跪著的時候經常做白日夢,幻想天上有風箏,水裏有鱖魚,山上有水果。他後來在文學方面的想象力就是在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
13歲,沈從文參軍。軍官團在當地組建,士兵經常成群結隊地穿過街道。沈從文認為軍人身體強壯,精力充沛,靈活多變,當兵是壹條很好的出路。他家裏人也樂得同意(既有付出又有沈從文整天的鬼混),於是他參軍了。每天都是晨跑。不跑就擦槍。到了吃晚飯的時候,妳沖到廚房,期待著鍋裏熱騰騰的豆芽和米飯,還有每周壹次的四兩肥豬肉。
第壹次,出發前,部隊給了大家壹片現代海洋。沈從文立即買了壹把小尖刀,把刀放在裹腿裏,得意洋洋地吃了壹碗湯圓。“好像壹旦有了刀,就可以無所顧慮了。”壹路上在寨堡享受著富農地主鄉紳的蒸鵝臘肉款待的同時,大堤上的當地人卻打著冷槍,常常是“砰的壹聲,我們倒了。”在部隊到達之前,匪徒們藏在深山老林裏。所謂剿匪,就是駐紮在當地,要麽在街上抓人,要麽就等著當地地主民兵組織護送“土匪”。很多都是老實人,交了錢就放了。沒錢的就要挨打,直到招供,第二天就要砍頭。
日子真的很孤獨,很無聊。他們砍竹子,打洞,吹笛子,滿街都是關註。他們上山設陷阱捉黃鼠狼,剝下來的黃鼠狼塞米糠曬幹裝東西;他們在田裏用雞蓋鯉魚鯽魚,釣上來的魚裹上黃泥,塞進熱灰裏煨著吃。他們壹個月領五塊錢,就這樣打了九次牌,喝當地的燒酒,吃豬肉牛肉,偶爾吃狗肉。“把那條狗肉腿的皮燒了,然後去小溪邊的水裏把皮燒焦的部分刮掉,切成小塊,裝上壹個碗頭,出去買各種調料,回到機修的地方把鐵線的瓦碗掛起來,自己試著做。”
沈從文習慣了砍頭殺人,更喜歡接觸大自然和淳樸勤勞的人們。他經常去煉鐵廠看工人們鑄鐵。他喜歡他們光著膀子揮舞錘子,喜歡他們把壹塊塊紅鐵片淬火到水裏,喜歡他們不幹活的時候圍著壹大碗狗肉喝酒說胡話。就算喝多了也要去遊泳證明自己的勇敢。沈從文經常加入他們,幫他們拉風箱。他喜歡這些勇敢勤奮的工人。
15歲的時候,部隊來了壹個書記,給他們帶了新東西,比如電燈是什麽樣子的,魚雷是什麽樣子的,火車是什麽樣子的。還有壹箱書,秘書給沈從文講了詞源上諸葛亮的故事。沈從文愛不釋手,在秘書的建議下開始訂閱報紙。有壹天沈從文走在路上,迎面而來的女人看到他轉身走了,因為她看到了他穿的軍裝。沈從文自尊心受到傷害,軍人被憎恨,覺得自己是壹個文人,應該受到尊重,於是開始練字讀書。我親戚有壹箱《說不》系列,幾個月就寫完了。他不喜歡講真話的書,但喜歡描寫生活現象的書。
17歲,家裏給他安排了相親,給了他四個苗條的姑娘讓他選,他沒有選。因為他有自己的打算,他以為他會再娶壹個白臉姑娘。他整天給她寫情詩,白臉姑娘的弟弟騙走了他家裏的積蓄。他非常害怕,他逃離了他的家人和軍隊,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乘船到郴州。每天在船上,他吃著辣椒,喝著寒冷的北風,然後就躺在自己溫暖柔軟的棉衣上,聽著粗鄙的故事。正是在那時,他學會了在他後來的小說中對人物(尤其是女性)的準確描寫和對語言(諺語、雙關語和隱喻)的靈活運用。
20歲那年,壹個老鄉給他介紹了壹份軍籍文書接收員的工作,壹個月九塊錢。軍隊要去四川。還有的參軍是為了發財娶妻。他想看看武俠是什麽樣子,於是又參軍了。他們穿過竹筏,睡在幹草堆裏,看流星。他後來把這段經歷寫進了小說《邊城》。
沈從文從四川回來後,寫公文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擔任了軍官的秘書。軍官是個文藝中年人,他收藏的書籍、畫冊、瓷器、拓片都是沈從文保管的。沈從文沒事就翻來覆去看,慢慢理解,為他後來研究古代服飾打下了基礎。因為看書時間多,玩的時間少,他以前的同事漸漸疏遠了他。他經常壹個人帶著書去山上,累了就看天上的白雲在動,河裏的樹葉在流。他仍然感到孤獨和沮喪。
不久,縣裏成立了報社,沈從文到報社工作。他開始閱讀新潮和翻新的雜誌,開始接觸新思想。他以前喜歡生活現象、自然風光等表面的東西,現在對生活經驗、思維、智慧等深層次的抽象知識感興趣。為了加強自治水平,各地開始興辦各種學校。沈從文經常去看他們學習、打球、玩樂,心中充滿了羨慕。壹場持續40天的大病,壹個健壯朋友的溺水,讓沈從文開始思考人生的方向。如果這壹次他死了,他還沒有見過很多東西,去過很多地方。沈從文不甘心:“與權力相比,知識願意獲得智慧,放下權力...而為他的理想受壹點點苦,所以不能隨便,不能不義地活著。”
1923,沈從文21歲。世界之大,沈從文想去看看。從湖南到漢口,鄭州,徐州,天津,最後到北京,沈從文帶著壹卷行李站在車站門口,開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1931年,沈從文29歲,在青島寫下這段經歷。
65438年至0934年,沈從文出版了《沈從文自傳》,講述了他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的故事,他接觸的大自然,他接受的教育,他熱愛的事物,他培養的意誌,他經歷的生死,他經歷的人生方向的轉變,講述了壹個農村少年成長的人生故事。次年,周作人把這本書列為1934年我愛讀的三本書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