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故宮博物院的標誌是什麽意思?

故宮博物院的標誌是什麽意思?

壹個國家以保護、收藏和展示文化遺產為主要職責的文化遺產、文物和博物館事業,無疑是這個國家文化事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文化遺產、文物和博物館具有鮮明的歷史、民族和物理特征,文化資源具有不可比擬和不可替代的優勢,在討論經濟與文化、產業與文化、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時,如何看待文物、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具有特殊的意義,特別引人關註。

(2)

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關系來看,從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與文化、產業與文化其實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發展雖然以經濟為基礎,但經濟發展需要文化支撐和文化介入,不斷開拓新領域、新境界。壹個顯而易見的現象出現在我們眼前:雖然世界經濟始終處於激烈競爭的狀態,但競爭中的趨勢是同質、同質、壹體化;然而,在同樣激烈的競爭中的文化卻是多元而豐富的,各有各的特點。在經濟和文化相互作用、越來越密不可分的形勢下,國力和經濟的競爭將永遠指向甚至歸結為文化的競爭。從長遠來看,在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競爭和發展中起決定性和持久作用的是文化,所以文化強國是真正的強國。誰擁有文化資源優勢,並能充分、全面地發揮這壹優勢,誰就壹定擁有經濟文化壹體化發展的競爭優勢。文化能夠促進和帶動經濟發展,主要是通過文化創意,改造、提高和創新經濟質量和實力。如何讓趨同的經濟成分充滿具有滲透力和影響力的鮮明的民族文化涵養?如何讓枯燥的經濟行為充滿豐富飽滿的人文生命力和人文親和力?產業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產業化殊途同歸——如果說文化像水,它融合了硬實力和軟實力。文化和經濟的關系是這樣的,尤其是文物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因為文物和博物館有自己的歷史性、民族性和獨特性的優勢,是其他文化形式無法替代的。

(3)

從人的發展來看,從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不可或缺、密不可分,從精神文化多元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來看,經濟與文化、產業與文化更是密不可分。經濟與文化、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文化,是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結合和互動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即追求和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中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離不開物質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文明,是指文化的進步,是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能夠生活下去,不斷追求更好的生活。文化事業與教育事業、圖書館事業壹樣,是公益性和社會保障性的文化教育事業。文化產業通過經濟手段和市場渠道提供免費、自主的文化消費服務。知識傳播、教育、文化分享融於付費消費,隱含在市場化的交易流通領域。物質與精神、公益性文化事業與商業性文化產業相輔相成,融於文化價值、文化價值的實現、人的素質、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提高、人的生活條件的全面改善和人的全面發展之中。

(4)

文化和文化事業與經濟的關系是間接互動和異質轉化;文化產業與經濟直接相關,遵循同樣的市場經濟模式和規律,同構聯動。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高潮,必然帶來公益文化建設的高潮,我們正處於這樣的高潮;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繁榮直接帶動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正處於這樣的發展之中;文化產業的發展直接改變著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綜合國力的競爭。我們正逐漸看清這個目標,並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對於文化產業來說,由於它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特殊要求,由於它與文化事業具有相同的核心價值,因此它與文化事業有著直接而深刻的相互依存關系。但是,由於認識、重視等問題,由於起步較晚,經驗不足,文化產業的現狀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活力不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影響不大,不能適應、更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也缺乏走出去的強大實力、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由於缺乏對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關系的研究,我們作為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壹個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國家所積累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厚重的文化遺產資源的優勢,基本上沒有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得到發揮。文化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文化事業和文物、博物館的參與、支持和推動。

(5)

文化和文化事業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獨特的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商業性文化產業的落後和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落後也是有責任的。不僅是文化產業,包括制造業在內的所有產業,從企業管理、產品創意、設計制造到市場營銷,都有充分利用中國文化精神和中國文化元素的需求,即強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從悠久而豐富的傳統文化中獲取創造新生活的智慧、力量和靈感,讓文化創意在企業建設和企業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讓歷史文化的積澱為實體經濟註入活力,為當前產品增加文化含量和附加值,讓文化因素在經濟競爭中充分發揮作用,應該是建立經濟與文化、企業與文化關系的新思路。文化和文化事業的獨特文化特征以及民族的、傳統的、不可替代的、源遠流長的文化寶庫,尤其可以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歷史傳統文化藝術不僅能提升文化生產力,還能刺激文化消費,相互影響。從創意、概念、理念、印象、logo、形象,到溝通、交流、推廣、運營,再到生活環境、日常生活、流通消費,文化藝術,至少,是文化藝術因素可以滲透、進入並發揮重要作用的領域。讓文化藝術活起來,讓生活文化藝術化的美好願望,只有在文化產業化、工業文化化達到相當程度的時候,才能成為現實。以民族文化的內在基礎和靈魂,調動和激發國人需求,拓展國內市場;以民族文化的新穎性、吸引力、互補性,提升產品競爭力,開拓國外市場。讓中國文化豐富世界文化寶庫。最實際、最有力、最有效的文化走出去,就是文化以產業和產品的形式走出去,進入當地人的日常消費活動,成為當時當地人的主動消費對象。文化產業落後的原因主要在於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資源中的優質資源,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積累的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商品優勢、文化產品優勢、文化產業市場優勢。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產品缺乏鮮明的中國文化元素和中國文化印記;中國的文化產品缺乏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和優秀的中國文化特色。相反,胡亂貼上壹些弄巧成拙、低俗落後的文化標簽,不僅會將任何消費者拒之門外,還會敗壞民族的文化形象。

(6)

文化文化事業可以為文化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創意資源、文化內容資源和文化內涵資源。利用文化創意產業為文化產業出謀劃策。歷史的智慧、民族的智慧、國家的智慧,是創造創新靈感的源泉,是產生無窮創造力的智庫,是任何資本或資產投資都無法比擬的智力支持和依托。這樣的優質資源足以覆蓋並轉化為人力資源、內容資源、原創資源、自主知識產權資源、產業品牌和產品。如此優質的資源,足以帶動和重組全新的工業文化鏈和文化產業鏈。五千年的文化文明轉型和活躍在現代產業的鏈條上——壹方面通過人,通過五千年的文化熏陶、影響和塑造工業文化和文化產業創作者,從思維和表達到傳播和接受,從內容到形式;另壹方面,五千年甚至更長時間裏積累的文化,可以成為創造文化產品的直接和間接主題。無盡的歷史和無數的事件和人物不斷被重現,被新編輯,被重新評價。範圍可以涉及幾乎所有的文化產業,包括各類文藝創作、各類演藝活動、出版、廣告、動漫、網絡、娛樂、餐飲、旅遊等。直接資源直接轉化為文化產業和產品;間接資源通過人轉化為產業和產品,從而形成對文化產業整體水平的沖擊,形成對所有產業的文化沖擊。只有這樣,才能談中國風格、中國品牌、民族特色、民族風格,才能談國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

(7)

文化產業落後,文化產品沒有競爭力。核心問題是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缺乏文化的靈魂和文化的真實素材。文化文化事業中最豐富、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資源是內容資源,是優質的內容資源。這是最獨特、最不可替代的資源優勢。這是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最重要的壹環。文化行業的人已經意識到內容為王。內容才是王道。國王在哪裏?質量第壹,質量在哪裏?文化產業,文化在哪裏?工業文化,文化在哪裏?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從何而來?從事文化和文化事業的人不了解文化產業,甚至排斥文化產業;搞文化產業的不了解文化事業的豐富內涵,兩張皮兩頭不接,最需要緊密結合的結合不起來,文化產業必然落後。落後就在於“王”不在位、不在位,內容貧乏、膚淺、蒼白、空洞、無力。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形式、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救不了缺乏競爭力的危機。當然,文化產業需要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才能環遊世界,但數字網絡等高科技技術並不難。數字多媒體和移動多媒體日新月異。然而,什麽是數字?移動什麽?傳播什麽?人們看什麽,聽什麽?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科技是手段,是工具,這很重要,但決定成敗和實現價值的最終還是要看內容。文化產業是最具創意的產業,創意決定生死,內容是創意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內容為王。文化產業建設文化產業,創新文化產品,不從文化遺產、文物、博物館中尋找和發掘創新的原料元素,是錯誤的。文物和博物館未能充分提供豐富厚重的優質資源,是文化事業的失職。

(8)

即使在文物、博物館領域,文化事業在為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的同時,也需要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研發自己的文化產品。因為公眾在參觀文化遺址、博物館時,需要並願意花錢購買具有文化遺址、博物館鮮明特色的文化產品。我在《重視博物館特色商品的研發》壹文中做了專著(詳見2009年9月23日《中國文物報》)。其實,文化遺產陳列和博物館展覽是最好的文化產品,但它們永遠不能買賣,但我們可以開發“文化遺產”和“博物館”,它們是具有博物館特色的文化商品。直接產品,如配合展覽的各種出版物、藏品復制品、與博物館及其藏品密切相關的造型、圖像、色彩等具有突出技術特征的手工藝品,精選和抽象的藝術作品、手工藝品、紀念品和禮品,由建築和藏品中的壹些文化藝術元素創造而成,既具有歷史傳統性,又具有時尚性。知識產權、命名、品牌授權推廣、加盟店、文藝演出等間接產品。還有就是與旅遊業的結合,共同努力,* * *建設,互惠互利。博物館和文化遺址已經並正在成為現代旅遊業的璀璨明珠。2009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旅遊”。我在《博物館與旅遊:拉動與提升》壹文中做了專著(詳見2009年5月20日《中國文物報》)。我認為“從文化遺產、博物館和旅遊的宏大關系出發,提升旅遊品質,為旅遊註入越來越充足的文化元素,通過共享實現保護,通過融入博物館的理念,從正面、從深層影響旅遊,讓旅遊真正與文化遺產、博物館建立良性互動的關系,這是雙方追求的理想境界。”此外,依托文化遺址、博物館開展各種文化創意活動、企業文化活動等文化活動,吸引贊助,建立基金等。,都是文物博物館發展自身文化產業,開發文化產品,向社會提供全方位開放服務的廣闊空間。我對博物館商品做過這樣的表述:“參觀者和購買者自然會聯系博物館建築、展覽和藏品來看待商品,他們對這個博物館及其展覽和藏品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和持久。不僅如此,許多在現場的遊客都有壹個良好的願望,那就是與他們的親戚朋友分享他們的文化享受。他們會選擇非常合適的紀念品帶回去,分發給沒去過這個博物館的朋友。這樣,壹個小小的特殊文化商品就會成為博物館文化的宣傳員。因此,博物館的文化商品是壹個對博物館文化和文化遺產有效的、擴散的、滲透的和有影響力的傳播渠道。”“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註意,文化商品是出售的,是由觀眾選擇的。這樣的消費會成為壹種深度消費。文化消費可以分為被動消費和主動消費。現在,為了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文化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國家實行免費低價參觀博物館的政策。除了依托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博物館沒有完全免除門票外,絕大多數博物館都是免費供遊客進出的。博物館的文化用品必須付費。觀眾花自己的錢買自己喜歡的文化商品。他對自己選擇的商品的感受、感受、理解、認同,肯定是和被動消費不壹樣的。它是壹種個人消費和自願的主動消費行為。這些商品包含我們的文化遺產、歷史信息、科學信息、藝術信息和我們收藏的技術信息。消費者的主動購買,表明了觀眾對我們博物館、我們的藏品以及其中蘊含的各種文化信息的了解和認可。如果妳買了這樣的商品帶回去,博物館文化就會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壹部分。購買這樣的商品,意味著文化傳承的直接延伸,甚至是永久的記憶。我們的博物館,我們的文化遺產,以這種方式進入和流動在公眾生活中,我們的博物館文化的傳播和影響當然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改善、深化和擴大。“壹切以文化遺產和博物館為依托的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哪怕是與文化遺產和博物館有些關系的,都將具有拉動文化市場消費、深化文化交流與共享的意義。

(9)

無論從哪個角度、哪個層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產業急需文化和文化事業的資源支持和直接介入,而文化和文化事業服務文化產業的潛力巨大。雙贏是基於自覺的相互需求和* * *。* * *以文化為核心,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界限分明,互不相通,不利於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制約了文化事業公益性文化價值的充分實現。文化產業要瞄準文化文化事業積極探索,文化文化事業要積極為文化產業提供。知識和觀念是前提,機制和制度的創新是保障。只有以新的體制機制開放、組織、動員、整合各種資源,突破相互壁壘的瓶頸,優勢互補,形成規模效應,文化產業才能做強做大。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開放和整合。在工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決定人的不是經濟實力,而是文化實力。人的形象和精致決定了行業和產品的形象和精致。很難想象,壹個對自己民族歷史文化知之甚少或壹無所知的經濟人,能夠建立和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民族企業和品牌產品。文化以壹種無形的狀態影響著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特性和質量。文物和博物館文化通過人進入產業和產品。要運用現代產業和企業的建設和運營模式,有效突破資源壁壘,整合資源優勢。無論如何,在現在這個大眾消費越來越文化化、理性化的時代,文化和產業是很難分開的。文化影響壹切經濟行為,滲透壹切行業。事實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和新形勢對文化有了更加自覺和直接的要求,也為文化在經濟建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文化無處不在。讓做業務的人懂文化,讓做文化的人懂業務;讓業務人員參與文化,讓文化人參與企業,應該是常態。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沒有文化就沒有價值,沒有文化就沒有未來。創造、工業和產品的過程就是文化的過程。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優勢帶來經濟發展的優勢,經濟發展的優勢帶來文化傳播和文化走出去的優勢。軟硬結合,中間軟,中間軟。在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源充分開放和提供的前提下,文化遺產和博物館文化的研究、展示和推廣越深入、越廣泛、越有特色、越有創意,越有可能實現產業轉化,即文化遺產和博物館文化價值能夠全方位實現,最大化。展望文化事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美好未來以及它們之間建立的新型關系——文化藝術地生活,文化藝術地創造,壹切生活和生產過程都是創造和分享文化藝術的過程,這不應該是夢想。

(本文發表於2010年7月7日《中國遺產報》4版,2065 438+00年7月27日4版。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於第19期,2010。)資源:

/

  • 上一篇:收集怨恨
  • 下一篇:《卡片地下城》簡評:別具壹格的團隊卡牌冒險遊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