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精彩的只恨不能親手觸摸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精彩的只恨不能親手觸摸

璽印是憑證工具之壹。國家、官吏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皆須以印記為憑證,於是產生了官、私璽印。璽印大約始自東周,代代相承,未曾間斷。故宮博物院以制作時間先後公布了壹些館藏古璽印的圖文數據,讓我們壹起領略古印的魅力!

名稱:白玉鼻鈕“節□”印(戰國)尺寸:印面1.6×1.6cm,通高1.3cm介紹:戰國時期私印,白玉琢造,鼻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戰國古文,白文,右起橫讀“節□”二字。此印玉色青白,光澤素淡雅致,材質溫潤細膩,琢造極為工整。戰國時期各國文字雖有差別,但無疑均已成熟,表現在璽印上的印文同樣如此。此時的印面從文字布局看,更註重單個的文字結構,整體上不如漢代規整標準。細觀單獨的印文,工整緊湊,引人註目,若從印面通觀,似顯分散。當時入印的文字與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種印文或美術式的變體。戰國璽印的印面廣泛采用邊框,寬闊的邊框往往與纖細的陽文相配,而陰文則多增加復欄。這些組合的出現,說明在印文不變形的前提下當時已考慮到印面整體布局的修飾。後人摹刻戰國璽印,往往以印文相互配合來整合印面,忽視了其特有的時代特點,作品並不具備戰國璽印真實的歷史風貌。

名稱:銅鼻鈕“連尹之灃”汊(戰國·楚)尺寸:印面2.1×2.3cm,通高1.4cm介紹:汊銅鑄,鼻鈕,汊面有陰線界欄。汊文為戰國古文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汊為戰國時期楚國掌管居民“連”壹級事務之官的官汊。“連”為居民編制,戰時可編為基本軍事單位,“尹”是主管某地方或某事務的官吏。“連敖”、“連尹”均為楚國的官名。《左傳》載襄公十五年“屈蕩為連尹”。《漢書·灌嬰傳》亦曾記“擊破柘公王武君燕西,所將卒斬樓煩將五人、連尹壹”。

名稱: 銅鼻鈕“埶關”鉨(戰國·楚)尺寸: 直徑3.3cm,通高1.1cm介紹: 鉨銅鑄,鼻鈕,鉨面圓形,有陰線邊欄。鉨文為戰國古文字體,白文,右起橫讀。鉨文字形線條流暢,結體秀逸,頗有後世毛筆書寫之意韻,突出顯示了楚鉨的地域特色。此鉨為戰國時期楚國掌管某壹關的官鉨。戰國時期各國於關阻之地、國門、城內之市設守征稅。《周禮·地官·司門》記其“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幾出入不物者,正其貨賄”。《周禮·地官·司關》亦記“國兇劄,則無關門之征”。

名稱:銅柱鈕“大府”汊(戰國·楚)尺寸:印面5.4×6.1cm,通高11.7cm介紹:汊銅鑄,柱鈕,汊面有陰線界欄,印面中間有壹縱向豎欄,使印之左、右字分開。印文為戰國古文字體,白文,左起橫讀。印文筆道寬大,頗有書體之韻。印面雖大但布局不散,印文雖少而氣韻充盈。印文的“府”字下部從“貝”,與“府”藏財貨之意相合,頗有特色。此印形體之大在同時期的汊印中較為罕見。與其它需穿印綬的穿孔印鈕不同,此印鈕為長柱形,正適於壹手掌握。此為戰國時期的楚國官汊,府即府庫。戰國時楚國設有大府、行府、造府、高府等府庫,皆是掌管儲備各種物資或掌管制造的機構。

名稱: 銅鼻鈕“武遂大夫”鉨(戰國·韓)尺寸: 印面1.3×1.3cm,通高1.2cm介紹: 鉨銅鑄,鼻鈕。鉨文為戰國古文字體,朱文,右上起順讀。鉨文中的“大夫”二字作“大﹦”,是壹種省文,常為相通兩字的連寫。“武遂”,戰國時期韓國的地名,曾壹度屬秦國。《史記·秦本紀》載秦武王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又《史記·韓世家》中記襄王“六年,秦復與我武遂。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此鉨為戰國時期韓國武遂邑的大夫官鉨。

名稱: 銅瓦紐“圜陽馬丞印”尺寸: 印面2.3×2.3cm,通高1.8cm介紹: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圜陽馬丞印”。此為新莽時官印。

名稱: 銅瓦紐“金鄉國丞”印尺寸: 印面2.3×2.2cm,通高2.0cm介紹: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金鄉國丞”四字。金鄉國,《漢書·地理誌》失載,此印可補其缺佚。此為西漢時侯國官印。

名稱:銅瓦紐“南宮尚浴”印尺寸:印面2.2×2.3cm,通高1.7cm介紹:印銅鑄,方形,瓦紐。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及邊欄。印文為秦篆字體,白文,左上起交叉讀“南宮尚浴”四字。此為秦王朝官印。

名稱:銅瓦紐“山陽尉丞”印尺寸:印面2.3×2.2cm,通高2.0cm介紹: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山陽尉丞”四字。 山陽為郡名,《漢書·地理誌》載“山陽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別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別為郡”。此印為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以後山陽郡都尉佐官之印。

名稱:銅瓦紐“武陵尉印”尺寸:印面2.3×2.3cm,通高2.1cm介紹: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武陵尉印”四字。尉系指郡尉。《漢書·百官公卿表》載“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元二年,名都尉”。此印為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前郡都尉之印。

名稱:銅瓦紐“小田南廄”印尺寸:印面2.2×2.2cm,通高1.2cm介紹:印銅鑄,方形,瓦紐。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及邊欄。印文為秦篆字體,白文,右上起交叉讀“小田南廄”四字。印文中之“田”即指田官。秦簡有“大田”之官。《呂氏春秋·勿躬》亦有“墾田大邑,辟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如寧唣,請置以為大田。”之句。此為秦王朝管理小廄官田的田官之印。

名稱:銅鼻鈕“文桘西疆司寇”鉨(戰國·魏)尺寸:印面1.6×1.6cm,通高1.5cm介紹:鉨銅鑄,鼻鈕。鉨文為戰國古文字體,朱文,右上起順讀。鉨文“文桘”讀“文臺”,《史記·魏世家》載:“無忌謂魏王曰:……從林鄉軍以至於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邊城盡拔,文臺墮,垂都焚,……而國繼以圍。”此鉨為戰國時期魏國文臺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區負責糾察等事務的司寇之官鉨。

名稱: 銅鼻鈕“廣陰都左司馬”鉨(戰國·燕)尺寸: 印面2.1×2.1cm,通高1.5cm介紹: 鉨銅鑄,鼻鈕,印面有陰線邊欄。鉨文為戰國古文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廣陰都”鉨文作“怳都”,“怳”可讀作“廣”。燕國有貨幣“怳昌”布幣,其銘文“怳昌”即燕國的廣昌。《水經·聖水註》:“聖水又東,廣陽水註之,水出小廣陽西山,東逕廣陽縣故城北。” 中國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稱陽,以示其朝向陽光照射之意;以山之北、水之南稱陰,以示背陽之意,“廣陰”即廣陽水之南岸。燕國廣陽舊地在今北京市西南郊壹帶,廣陰亦應距之不遠。此鉨為戰國時期燕國廣陰邑負責軍政的司馬官鉨。

名稱: 銅鼻鈕“雷旦都司工”鉨(戰國·燕)尺寸: 璽面2.4×2.4cm,通高1.6cm介紹:“雷旦都司工”鉨銅鑄,鼻鈕。鉨面有陰線邊欄,鉨文為戰國古文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鉨文“□□”為地名“雷旦”的專用字,“雷”字在此處疑讀為“漯”或“灅”。《說文》釋:“漯水出雁門陰館累頭山,東入海,或曰治水也。”漯水上遊為今山西境內的桑幹河,其故道在今永定河北面,向東南流至武清縣東北註入潞河。《說文》又釋:“灅水出右北平浚靡,東南入庚。”即今河北沙河。漯水與灅水的主流均在當時的燕國境內,雷旦之名可能與此二水有關。此鉨為戰國時期燕國雷旦邑負責工程建設的司空官鉨。

名稱: 銅鼻鈕“平陰都司徒”汊(戰國·燕)尺寸: 印面2.4×2.4cm,通高1.5cm介紹: 汊銅鑄,方印,鼻鈕,汊面有陰線邊欄。汊文為戰國古文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平陰都司徒”5字。春秋時期,齊、晉兩國均有“平陰”地名,燕國的平陰不見記載,但燕國貨幣中有“平陰”銘文的布幣。汊文“都”的寫法為燕國官汊所獨有,地名稱“都”也是燕汊的壹個顯著特點。此汊為戰國時期燕國平陰邑負責邦教的司徒官汊。

  • 上一篇:推薦 科普系列書籍
  • 下一篇:明總兵的“滿堂紅”是堂子街的原因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