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盎然的荷花池上,佇立著宏偉的君廟,壹尊琉璃寶塔屹立於側,清風流雲下還有詩情畫意的曇花閣。”
這讓人心曠神怡的美景,並不出自於當今任何園林,也不出自於電影布景,更不是什麽神話仙境。
它僅僅來源於壹張有著160年 歷史 的照片,至於照片中的園林,則是中國人內心最深處的傷痛——圓明園。
縱然照片是黑白色,卻依舊擋不住圓明園氣宇軒昂,湖水潺潺的神霄絳闕之景。
法國作家雨果曾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如此評價過圓明園: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壹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圓明園。”
“藝術有兩種起源,理想產生歐洲藝術;壹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和帕臺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相同.....”
雨果的這句話,讓世人認識到曾經圓明園的輝煌,不僅僅停留在美景層面,其所綻放的藝術光芒同樣耀眼。
可就是這樣的人間仙境,卻在壹百多年前被付之壹炬,僅留下如今惹人幻想和悲痛的殘垣斷壁。
至於先前所說的這張引世界矚目的照片,則就要說到2016年的壹次海外拍賣了。
2016年9月,世界知名藝術品拍賣行—英國蘇富比拍賣行,在完成了壹眾珠寶和文物的拍賣後,突然推出了壹組黑白照片。
只見臺上,拍賣員簡單開始介紹起,是壹組拍攝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的照片,就讓在場的大部分文物收藏家,當即失去了興趣。
他們有的與友人交談,有的則自顧自地玩起了手機。
大家對於這組 歷史 老照片,都沒有太多興趣,唯有壹些對 歷史 感興趣的富豪,等待著照片亮相。
可拍賣員對此並不著急,他沒有壹絲波動的表情上,透著某種難以理解的自信,仿佛對於這組照片的熱度根本不擔心。
下壹刻,他點亮了身後的大屏幕,展示出了這壹組照片的壹些細節,隨即還喊出了壹個令人震驚的起拍價:
“這壹組十九世紀的黑白照片,起拍價18萬英鎊!”
這讓不少心不在焉的競買人都提起了精神,要知道18萬英鎊,用來衡量珠寶文物或許是少了點,但要是用來買下壹組黑白照片,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天價”了。
所以,全場的競買人都將目光投向了大屏幕上,他們都很想知道,究竟是怎樣的壹組照片,竟然能拍出如此“天價”。
由於壹組照片總***有十二張,為了保證未來買家對照片內容的唯壹知情權,蘇富比拍賣行並沒有展示所有照片。
他們只有挑選了幾張照片的細節進行展示,壹些細節之外的內容,甚至還被拍賣行刻意模糊化,隱隱透露著無限的神秘感。
但饒是如此,依然沒能遮掩住照片中園林的仙景,縱橫相交的宮殿建築,星羅棋布的荷花湖畔,更有紛紅駭綠的花木圍繞,當今世上沒有壹座園林能與之媲美。
在場的競買人見狀,內心不禁起了幾分懷疑:
“這是十九世紀的園林嗎?怎麽看著有點像現代電腦合成啊。”
盡管有人對此抱持懷疑態度,但在場的華裔和華人買家還是迅速認出了這壹組照片中的園林,它就是清代的圓明園。
那中西結合的園林景觀設計,加之富麗堂皇的中國風布局,這不正是曾經圓明園的輝煌盛景嗎?
而拍賣人隨後的壹句話,也徹底對這壹組照片,進行了“定性”:
“這些照片是著名攝影家費利斯·比特的作品,都是真實取景.....”
有了如此鋪墊後,照片的拍賣變得十分迅速,先後幾位競買人叫價,最終被壹位神秘的買家,以二十萬英鎊的天價拍走。
2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就高達176萬元了,這壹舉創下了英國蘇富比拍賣行的照片類拍價記錄。
隨著拍賣錘的落下,在場華裔和華人也壹同回想起了曾經的歲月...
曾有人這樣說過, “壹座圓明園,半部清朝史”。
這句話聽起來雖有幾分誇張,但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我們要知道圓明園的總設計師,那可是歷任的清朝皇帝。壹座歷經數任皇帝建成的皇家園林,其本身就已經足以體現出相當的 歷史 分量了。
何況圓明園的建設,那可是“真材實料”的典範,其中不僅有無數珍稀花木,所藏的名貴書畫,更是不計其數。
甚至連建設用的材料也用過真金白銀,裝飾品那就更不在話下了,幾乎清壹色的金銀珠寶翡翠,根本找不出壹件凡品。
不過,這樣壹座恢宏的圓明園,最開始建造其實不過是壹座父親贈予兒子的“小”花園而已。
圓明園始建設於1707年,此時康熙看著這座百畝大小的新建園林,深遠地感受到壹股新興之氣,遂為這座園林題了字:
“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
這句話,其實就是對“圓”和“明”兩字的釋義:
“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而“明”則是政治業績光明普照,有明智之意,與順治皇帝所寫的“正大光明”同意。
這壹座園林也由此更名“圓明園”,成為了壹座不折不扣的皇家園林。
值得壹提的是,康熙在晚年時,直接將圓明園贈予了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
這在壹眾朝中老臣眼中,其實就是“冊立國本”之意,說明康熙相中的就是這位“四阿哥”。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康熙最終在1722年時,選擇傳位於胤禛,締造了康雍乾盛世中的雍正帝。
雍正即位後,並沒有忘記父親曾經贈予自己的這座圓明園,他壹登基就將圓明園設為“禦園”,後在1725年時,開始對圓明園進行了擴建。
他先是在圓明園中設立了“如意館”,該館專門用於作畫設計,為此雍正在全國範圍內網羅了不少名家畫師,將他們全部放到如意館中。
這些畫師平日的任務,就是把雍正的壹些遐想變為現實,按照現在的機構設置來看,如意館的存在就像是壹個建築設計院。
有了如意館的助力後,雍正對圓明園的設計走向了壹個更高的緯度,無數構思新穎的園林布景大多也都是出自如意館之手,使圓明園成為了雍正最喜愛的後院。
這也正如大家在《甄嬛傳》中所看到的橋段,雍正帝三天兩頭就要“舉家”到圓明園避暑,對圓明園可謂是“愛至深處”了。
而正史也確實如此,有了圓明園的雍正帝,幾乎可以說是清朝最“宅”的皇帝:
他壹生從未南巡,也很少走出京城,但圓明園卻是每個夏天必去的場所。
為了能夠在圓明園中待得久壹點,雍正還在圓明園中按父親曾說得“明而普照”,建立了正大光明和勤政殿,用於事務辦公。
但壹個人批折子,終究是不能與紫禁城朝議相媲美的,所以雍正帝進而又設立內閣、六部、軍機處值房,幾乎在圓明園內建立了壹個小朝廷。
如此完備的辦公機構,使得雍正每次入園就能住不少時日,就連最後也是在圓明園中殯天。這種種可見,雍正對於圓明園的喜愛。
雍正死後,圓明園交到了繼任者乾隆帝手中,或許是對亡父的追憶,乾隆對圓明園的建設,完全可以用“變本加厲”來形容。
他親自搬進圓明園中,主持了十七年的圓明園建設,其間耗費如流水,千萬白銀都“砸”進圓明園的修繕。
同時,乾隆帝不僅對圓明園內部進行了升級改進,還在圓明園外修繕了長春園,而後又擴修並入了綺春園,讓圓明園正式形成了如今所說的“圓明三園”的規模。
除此之外,乾隆帝還是壹位善於總結和“移植”的設計師。
他多次下江南南巡,都會命人將壹些江南園林的設計記錄下來,等回到京城後,就直接將記錄的景觀,在圓明園中進行重塑。
而且,乾隆帝總是要求如意館和工匠把景觀移植做得更大、更奢華,這使得圓明園不僅是集全國之大成的園林,還是所有景觀極致的體現,比如“圓明園四十景”就是最好的證明。
另外,乾隆帝也是所有清朝皇帝中最“新潮”的,他在位期間對西洋文化十分癡迷,這其中也就包括著西洋的景觀設計。
乾隆在位期間,籠絡意大利畫師郎世寧、法國畫師王致誠、蔣友仁等西洋專業畫師,組成了壹個西洋設計團隊。
這支西洋設計團隊,在1747年至1760年間建起了圓明園中的西洋樓景區,讓圓明園成為了當時唯壹與國際接軌的皇家園林。
值得壹提的是,這支西洋設計團隊實力並不弱,在他們的操刀下,圓明園中的西洋樓景區極具西方特色,甚至可以比肩西方本土園林。
半拱門的西洋園林大門,兩面彎曲的上升樓梯,以及美輪美奐的歐式噴泉,讓壹位到訪的法國傳教士直呼:
“完全可以和法國凡爾賽宮媲美。”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乾隆帝對於圓明園的擴建是極具決心的,在他手上,圓明園完成了質的飛躍。
而圓明園的發展同時也映射出了康雍乾盛世的變革,從康熙傳園於雍正,到雍正常駐圓明園勤政,再到乾隆花重金對圓明園的改進。
圓明園,就像三位皇帝治下的清國壹樣: 康熙創盛世,雍正積國力,乾隆揚國光。
不過,這其實也代表著清國也將如圓明園壹樣,只是曇花壹現地綻放。
1856年時,英法兩國借著“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腐朽的清王朝發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海軍炮艦的掩護下,英法聯軍對廣州發起了進攻,並最終占領了廣州,之後壹路北上,軟弱的清政府害怕英法聯軍的攻勢,趕忙派人議和。
此戰英法聯軍不僅攻下了北京城,甚至還直搗圓明園而去,將此地守軍擊敗後,直接占領了圓明園。
之後,英法聯軍就開啟了壹場有組織的劫掠。
英法士兵在滿園範圍內搜刮金銀珠寶,將壹應名家書畫撕下帶走,就連花瓶瓷器也不曾放過,而遇到帶不走的花瓶瓷器,他們就直接就地摔碎。
整個圓明園四處都是被撕毀的名畫和瓷器碎片,部分地方甚至還能看到滿地散落的金銀首飾。
這主要是因為不少搶劫士兵已經眼花繚亂了,當年《泰晤士報》,就曾有這樣壹篇對士兵的采訪報道:
“誰也不知道該拿什麽東西。為了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為了鑲有珠玉的時鐘和寶石又把金子丟了。無價的瓷器和琺瑯瓶因太重不能運走,竟被打碎。”
有的時候,為了壹些珍品的搶奪,聯軍之間還會發生沖突,甚至已經上升到了械鬥的層面。
而且,英法聯軍在完成了寶物的搶劫後,並沒有放過這座皇家園林,在英軍指揮官額爾金的授意下,英法聯軍點燃了搖搖欲墜的圓明園。
這是壹場掩蓋掠奪暴行的縱火,也是圓明園的第壹場大火,這場罪惡的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天三夜。
在這焚燒的三天之內,那些被燒毀的灰燼殘渣都被吹向了天空,如此遮天蔽日的場景,讓整個北京城都籠罩在壹片地獄般的陰影之下。
而且,這場大火不僅焚盡了圓明園的盛景,還將留守在圓明園中的300名宮女太監的性命壹並奪走了。
但英法聯軍對此卻不以為然,下令縱火的英軍指揮官額爾金,甚至揚言:
“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裏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在他眼中看來,焚燒圓明園根本就不是罪惡的行為,反倒成為了他們揚名立威的資本,此意圖足以令華夏後世憎惡。
然而,對於圓明園而言,它的苦難卻仍沒有結束,英法聯軍巧取豪奪後,同治帝曾下令對圓明園進行整修。
可開工才十月有余,就因國家財力衰竭而被迫停工,同時在修復工作停滯之後,聽聞英法劫財成功的八國聯軍,又壹次攻入了北京。
他們首要第壹步就是重返圓明園,並效仿當年英法聯軍,再次對剛剛被修復的圓明園,展開了新壹輪的搶劫。
在搶劫後,甚至也同樣放下了壹把大火,奪走了圓明園最後壹絲生氣。最令人震驚的是,圓明園的劫難其實並非全來源於“外人”。
在八國聯軍掠奪之後,清王朝徹底走向了末路,之後革命黨和軍閥混戰,由於戰事吃緊,當時駐守圓明園的陸軍第十三師,想到了運石賣做軍餉。
於是生氣全無的圓明園,迎來了壹場“石劫”,十三師在盜賣這些石頭,發下了壹筆橫財,軍中人人都因此獲益。
此舉惹到其他駐軍眼紅,所以大家紛紛加入到了這場盜取石頭的行動中,而且隨著軍隊的發財, 社會 各界也逐漸加入其中。
比如公府秘書長王蘭亭和北洋政治家劉夢庚,就曾公然拉取圓明園的石頭前去售賣。
壹時間,圓明園廢墟就宛如壹個石料廠壹樣,各方勢力都在開采石料。
甚至在數十年後的1940年,圓明園仍慘遭侵華日軍的蹂躪。
壹方面,是日軍對最後的石料和木料進行掠奪;另壹方面則是偽滿洲國,為了解決糧食危機,竟鼓勵當地農民到圓明園中開荒種田。
使得圓明園的園湖景觀遭受了滅頂之災,不復當年盛景。
直到解放軍進駐北京城,這才讓圓明園終於獲得了保護。
但等圓明園獲得保護時,這裏已經是壹片殘垣斷壁的廢墟了。
無論是珍稀花木,還是從前的寶物都已經蕩然無存,這對於我國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溥儀在宣布退位時,其紫禁城中的文物多達150萬件,有人據此進行估算,認為歷經康雍乾三代皇帝修繕的圓明園,其中寶物不會少於150萬這個數字。
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保留住的圓明園文物卻只有500件而已,甚至連150萬的零頭都沒有,這意味著大量文物都已失散海外。
而這也確實是事實,今天的大英博物館內,就針對中國文物設立了東方藝術館。
其中,有不少文物就是當年圓明園的文物,這些都是英軍在掠奪後對皇家女王的“獻禮”。
除了大英博物館外,英國還有不少收藏家保有圓明園寶物,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 位於英格蘭西南部的“ 放山居”。
英國富豪、收藏家威廉·貝克福德,在那個時代,借著手中資金收斂了不少市場上的中國文物,並將它們統壹收藏於該園中。
這使得“放山居”三字,在英國幾乎成為,圓明園文物的代名詞。
除了英國外,法國歐也妮王後也曾用這些掠奪來的文物,在楓丹白露宮建造了壹座“中國館”。而其中收藏的近千件文物,則全部來自於圓明園。
無疑,英法的壹系列行徑,讓我國深感文物追回的困難。
但作為新中國而言,圓明園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無論追回工作多麽困難,都是必須要進行的。
在文物追回工作中,最惹人註目的,就當屬十二生肖獸首的追回了。
先是央企保利集團出手,以拍賣形式追回了猴首、牛首、虎首,讓祖國迎回了第壹批圓明園文物。
之後是“澳門賭王”何鴻燊,憑借壹己之力直接買回了馬首和豬首,還將它們全部捐獻給了祖國,讓我國獲得了十二生肖中的五生肖。
最後是法國皮諾家族,他們在拍賣會中買下兔首和鼠首,並將兩首無償捐獻給我國,使得我國終於湊齊七生肖。這也讓我國在追回文物這件事上信心倍增。
如今,雖然仍有五生肖下落不明,但我國已經抱定決心,壹定要不遺余力地將它們全部帶回“家”。
同時,在對於圓明園的重建上,我國也將引入文化和 科技 因素。
首先是在遺址的建設上,我國主張是保留“廢墟”,以此向後世警示腐朽王朝的危害,讓每壹位中國人都永遠銘記這壹筆血債。
然後是圓明園的重建,北京市政府決定采用數字化重建,這樣就能讓文化宣傳與盛景重現兩不誤。
如今,圓明園數字化重建,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圓明園的全貌,就將以模擬3D的形式與大家重新見面,讓世人再度瞻仰,這集園林文化大成的“千古壹園”。
作為華夏子孫,對於這段屈辱的 歷史 ,每壹位國人都應該始終將其銘記於心。
更應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全身心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之中,讓中國在各行各業上,都保持著向上的活力。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保證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從而才能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讓後世子孫能夠繼續保持這種奮進的勁頭。
而在這種勁頭的趨勢下,中華民族終將迎來偉大的復興,讓世人聽聞那來自東方的“巨龍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