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基本功之壹就是訪前準備。面試前的準備是面試中非常重要的壹環,被稱為“靜態面試”。有人把采訪比作“面對面、肉搏戰”,意思是說采訪是記者和被采訪者在思維上的交鋒。想贏,就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種“戰鬥”往往壹兩個小時甚至幾十分鐘就結束了,而為了這短暫的壹刻,記者們往往要準備幾天、幾周、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意大利著名記者和作家奧莉婭娜·法拉奇談到對鄧小平的采訪時說:“采訪非常深入和詳細,歷時兩天,非常有趣。對於記者來說,這是壹次非常成功的采訪,不算太難。對方配合的很好,應該說是壹次很成功的面試。我想問的問題都問了。”這次被法拉奇認為成功的采訪,離不開她出訪前的充分準備。在訪問鄧小平之前,她閱讀了幾公斤的材料。從她的新聞稿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對鄧小平、毛澤東、林彪、四人幫、中蘇、中越、中柬關系有壹定的了解。
同樣,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記者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給自己定了壹個規則,在接受獨家采訪之前,至少要準備30到40個“紮實”的問題;正常情況下,他會在紙上寫下壹百個問題。
但有些記者在采訪前沒有做任何準備,不了解采訪對象,不了解相關信息,不擬問題。出門就向采訪單位要材料,然後就沖鋒陷陣了。往往他們問的問題沒有切中要害,或者問的問題有限,找不到話題,面試出現了“沈默”。回來還要抄材料,結果寫出來的新聞作品幹巴巴的,沒味道。
第二,問題是具體的
新聞作品生動性的來源之壹是細節。也就是說,記者要在采訪中挖掘出那些細微的閃光點,積累豐富具體的素材。新聞用事實說話,只有用具體的東西才能深入理解事物。沒有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數據,所有的籠統的材料,很難寫出好的新聞。所以記者提問要具體,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太大,不合適。無論場合和機會,妳總是舉起話筒問:“妳現在感覺怎麽樣?”面試時提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類問題太寬泛,對方往往不知道從何回答,只能說“我好開心”“太激動了”。
在我國高校擴招的第壹年,《湖南日報》的記者去壹所大學采訪。在談及學校為擴招而進行的保障工作時,工作人員收到了很多議論,但說的都是壹些大政策的東西。偶爾說起壹個新建的澡堂,記者馬上問,澡堂有幾層?有多少個房間,多少人可以同時洗澡?每周的開放時間是什麽時候?還有其他新設施嗎?負責人很快提供了壹些數據。如果當時記者沒有問具體的,對方可能只是提了壹下,就不會有具體的材料,只有大概的東西。
第三,針對性提問
俗話說:“壹把鑰匙開壹把鎖。”“記者也要根據不同的人問不同的問題。反之,就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采訪對象,或者根據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同類問題。總的規律是,問大局問題,問負責這個的領導或者工作人員。要問情況,就問基層的普通幹部群眾。要問知識,就去問專家學者。
有壹次,筆者去部隊采訪,想了解壹下官兵關系,於是問壹名戰士,“妳認為在當前新形勢下,如何處理幹群關系?”結果那個士兵站在那裏,半天沒說話。後來我又改口問:“妳覺得他應該具備什麽素質才能成為壹個受士兵歡迎的上尉?””這下,那名士兵反應過來,立刻說起了這件事,而且還非常生動。但是,如果當時問壹個軍隊的高級領導這個問題,第壹個問題會比較合適。
第四,尊重被詢問的人
記者的舉止和對被采訪者的態度不僅深深影響著采訪效果,也影響著被采訪者對記者所代表的媒體的看法。所以記者在采訪時壹定要註意禮貌,尊重對方。現在人的素質大大提高了,註重自我價值。他們不再有以前對媒體的敬畏和神秘感,也懂得如何在媒體上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不僅有利於新聞工作者,也要求新聞工作者更加註重現代生活中人們所遵循的禮儀和禮貌。尤其是需要被尊重。自以為是、盛氣淩人、居高臨下的記者常常讓采訪對象敬而遠之。
尊重受訪者。第壹,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記者采訪時要入鄉隨俗,以免引起對方不快。
其次,要註意對方的地位和身份,提問要得體,不要唐突,不要魯莽,不要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時宜地提問,也不要過多地讓對方尷尬。尤其是壹些涉及他人隱私的敏感話題,突如其來的提問會讓對方措手不及,稍微有點個性的被采訪者會幹脆拒絕回答。所以更重要的是尊重被采訪人,在征求對方意見後,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提出來。
最後,記者在對方回答問題時要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不要隨意打斷、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打哈欠或玩弄手中的筆,或者在電話鈴響後未經對方允許就回答,這些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
第五,營造和諧氛圍
記者要求在短時間內與被采訪者“壹見鐘情”,促膝談心。這就需要記者有壹項特殊的技能,能夠消除陌生感,讓對方很快熟悉自己,適應自己,達到和諧的提問氛圍。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媒”。例如,當斯諾的妻子海倫·福斯特·斯諾采訪毛澤東時,使用的媒體是斯諾收集的毛澤東的照片。她說,這張照片就像壹座橋,把她和毛主席連在壹起。在采訪王鎮時,她尋找的媒體是她自己與王鎮的壹年和歌曲《南泥灣》,這使采訪氣氛活躍起來。
某省記者也講了他采訪壹個連長的事。之前幾次被“拒之門外”,終於見到了自己。結果對方壹直不怎麽說話,氣氛壹度很僵。他突然想到連長平時喜歡琢磨訓練裝備,就問連長最近改進的壹個裝備效果如何。連長立刻產生了興趣,和記者熱烈討論,態度熱情。記者順勢而為,順勢而為。
可見,當對方因內向或與記者不熟而不願多談時,記者找壹種“媒介”或對方的興趣,來拉近雙方的距離,往往能使隔閡的堅冰化解,讓提問在和諧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總之,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能夠與被采訪者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營造良好的提問氛圍,使采訪取得成功,為下壹步的新聞寫作收集充足的素材,從而順利完成報道任務。
新聞采訪(傳播術語)
新聞采訪是指記者為了獲取新聞而對采訪對象進行觀察、詢問、傾聽、思考和記錄的活動。它是新聞寫作的前提,是壹項專門的調查研究。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的起點,這使得新聞寫作在取材上不同於文學創作,新聞采訪體現了記者職業的重要特征。
參考資料:
新聞采訪(傳播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