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1開頭,寫的是有兩個盲人走在茫茫荒涼的大山裏,壹老壹少,壹前壹後,兩頂黑發草帽上下起伏,奔騰不息,仿佛隨著壹條躁動的河流漂流。從哪裏來不重要,去哪裏也不重要。每個人都拿著壹把七弦琴,以講故事為生。
老瞎子,期待了壹輩子,只把琴裏的藥方留給了師傅。為了看壹眼光明的世界,他耐心地漂泊了壹輩子,雖然中間迷茫,琴聲躁動不安,像每年曠野的風雨,像山谷裏沒日沒夜的小溪,像四處奔湧的腳步聲。但是他還是堅持斷了1000根弦,但是最後當他發現這個藥方是壹張白紙的時候,他終於明白了什麽是生命,為什麽大師說“我們的生命就靠這根弦了。”老瞎子的心弦斷了,不想再動了,吸引他活下去。發生的事突然消失的幹幹凈凈,就像壹根繃不住的弦,很難奏出悅耳的曲子。他的心弦斷了,身體裏的壹切都要散盡。
而小瞎子和心愛的姑娘結婚,愛情的火焰瞬間熄滅。他的心也很痛,他被自己的感情傷害了。他問老盲人:“為什麽我們是瞎子?”“就因為我們瞎了。”師徒短短的話語中夾雜了多少悲傷和無奈。他們所能做的就是接受他們是盲人的事實。不能改變,不能改變,生理上的缺陷給他們帶來了多大的不便,連戀愛都不能像普通人壹樣。
其實生活就是這樣。人的壹生,有很多無奈和痛苦。在人力資源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堅強的走下去?人活著,就要有目標,有希望,有信念,有前進的動力。當全世界都誤解妳的時候,妳還可以壹步壹步的走下去。無論妳對這個世界有多失望,妳依然可以笑著拍拍臉,對自己說,堅持下去!人可以不太刻意地追求物質生活,但精神世界壹定要豐富多彩,要強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給自己壹個堅持下去的理由。我不怕死,但我怕壹個人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活下去的動力。這樣的人活著有什麽意義?我們壹定要找到支撐我們的動力,那就是如何繃緊心弦,因為只有彈奏和唱出壹首充滿激情和活力的心曲,即使在無助和痛苦的時期,我們也能享受到精彩的live high。
有人可能會說,虛構的目的有什麽意義?也許我們壹輩子都實現不了,最後也是壹場空。也許我們只能像老瞎子壹樣悲傷失望。是的,當老盲人發現治療失明的藥方竟然只是壹張白紙時,他壹下子就把自己那根繃了五十年的心弦給繃斷了。然而,這就意味著他的人生沒有意義嗎?不,雖然最後他無法睜開眼睛看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但他的人生並非毫無意義。當他穿梭在山間給村民們講故事時,他不僅“給孤獨的山村帶來了歡樂”,而且“那是老盲人最知足的時刻,他忘記了所有的疲憊和孤獨”。的確,是“他的生活已經被那個想象的目的拉緊了,所以他的生活充滿了生命。”重要的是從緊張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當我們站在生與死的邊緣,回首這壹生,也許妳會覺得“生不帶來,死不帶來”,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麽努力了壹輩子。但妳能知道妳經歷了什麽,妳收獲了什麽,也許是痛苦,也許是喜悅,情感和溫暖,妳能為活著的人留下什麽,也許是妳的聲音和微笑,也許是妳的幫助和溫暖,那就足夠了。“玩好就夠了”...
其實盲人的盲目和每個人自己的軟弱是如此的相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無奈。關鍵是妳如何對待,如何讓妳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音樂中淡去。盲人的黑暗世界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出生的時候,不是什麽都不知道嗎?那我們如何在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己的世界呢?“其實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去猜測無限的未知,用自己的感覺去勾畫世界。每個人的世界都不壹樣。”我聽過這樣壹句話,其實人生就是壹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回到原點。妳出生的時候,妳的圈子就開始畫了;也許有人畫大圈,也許有人畫小圈,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妳在這個過程中圈出來的東西,這也是妳自己獨特的地方。
小說開頭寫道:“兩個盲人,壹個老人,壹個年輕人,走在茫茫荒涼的山林中。兩頂黑發草帽上下起伏,來去匆匆,仿佛隨壹條躁動的河流漂流。從哪裏來不重要,去哪裏也不重要。大家都帶著七弦琴,以講書為生。”而在小說的結尾,“兩個盲人,壹個老人和壹個年輕人,壹前壹後,正走在茫茫荒涼的大山裏。兩頂黑發草帽搖曳著,奔騰著,仿佛隨著壹條躁動的河流漂流。妳從哪裏來,去哪裏,誰是誰都不重要……”,前後的照顧讓小說充滿了壹種宿命論的味道,不禁讓人深思:人生可能就是壹個圓,被命運折磨成這樣。穿透力極強,字裏行間也不自覺地浮現出哲學和思考。
人生真的是壹場大戲,有歌有曲的流傳,但唱的是同壹首歌同壹場戲,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奮鬥,人生的跌宕。誰比誰更執著?誰比誰開明?但是,有的人勇於承擔,有的人善於逃避。承受總有理由,逃避總有理由。反正人總是要給自己目標和期望的。
人的壹生就像這根弦,繃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看完《人生如弦》,看了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講的是壹個70歲的盲人帶著17歲的盲人下鄉過村,跋山涉水,講故事,不知疲倦地歌唱,三弦上的弦壹根根斷了。原來,50年前,老瞎子的師傅說:只有當彈弦數達到1000根,並作為藥引子時,使眼睛復明的藥方才會起作用。抱著“看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麽樣子”的信念,老瞎子靠玩親賣藝為生,不知不覺終於攢夠了1000塊。他急切地按照處方服藥,但大家都說他拿的是壹張白紙。他驚呆了!在藥店門前的臺階上坐了幾天幾夜,想起了大師臨終時說的話:“記住,人的生命就像這根弦,繃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突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但孩子卻在等他歸來。
原來,當他們經過壹個小山村時,壹個小盲人——愛的種子愛上了壹個女孩。老瞎子勸他不要想得太好,因為他比誰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趕回來的時候,正是小瞎子痛苦的時候,因為他心愛的姑娘已經嫁人了。當小瞎子恢復了體力,他問老瞎子:“為什麽我們是瞎子?我也想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麽樣子的。”老瞎子說:“要想重見光明,必須斷1200根弦,然後用藥才有效果。我記錯了,所以我的眼睛不是法治的。妳還年輕,壹定要打好。”於是,他們像往常壹樣走在街上。
對於讀者來說,作者出現在文字的背後,既清晰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又多了壹個猜測。
對於身殘誌堅的史鐵生來說,壹開始並沒有什麽野心。想盡辦法找機會自殺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他得到了這麽多人的認可。我們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它找到了充分的活著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入文學道路的,但他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不完美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體殘疾,他有了更多思考的機會;因為身體殘疾,他更關註人的精神;因為殘疾,他更了解人們的生活狀態;這些都為他開創了壹條漫長的文學之路,而且越走越遠。
看過《人生如弦》之後,人們更加明白,為自己找壹個活下去的理由是多麽重要。臨終前,老瞎子的師父告訴他,他有壹個張復明藥方,但必須斷壹千根弦,否則無效。這個藥方支撐著老盲人走過了70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人生的唯壹目標就是為了看世界而拉斷壹千根弦。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的藥方只是壹張白紙,復明的計劃失敗了。他用盡全力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我記錯了,是1200,師傅記錯了,是1200!”老瞎子知道這1200串是什麽意思。這意味著小瞎子的生活。他們的生命都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琴弦脆弱但富有彈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
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壹個人生目標,卻沒有讓他們實現。因為實現等於幻滅。老瞎子直到找到藥方,發現只是壹張白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以粉碎,但還是粉碎了。它回不到過去,也不可能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壹能做的就是如何讓小瞎子堅強的活下去。他應該這麽做,因為小瞎子相信了。此時的老瞎子真是“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美麗”。
讀史鐵生,我們常常會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的唯壹聯系。荒謬無法消除,人類只能在裂縫中生存。但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他意識到生活中的困難和缺陷,但在獲得人生意義的問題上,卻把它們視為應有之義。生命的殘缺,生命的虛無,為戰勝自我,超越困境,證明存在的意義,開辟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存在是荒謬的,沒有理由,但在壹個理想主義者的眼中,它必須被賦予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認為如何活著比活著本身更重要,只有人在固執地追問和要求生存的意義。”壹個人必須選擇壹件事來證明存在的意義。史鐵生選擇了寫作。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壹種生活方式,壹種意義的證明。他說:“我必須寫作,只是因為我還活著。”
因為不完美,完美才能顯露。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天生就有缺陷,有問題,不可能完美。所以有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之前寫殘疾人,之後寫人的殘疾,人的缺陷,人的問題。這意味著,史鐵生在為自己找了壹個活下去的理由之後,又在為別人找壹個活下去的理由。在史鐵生的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生活的激情,也總能感受到他自己的平和。所謂“和平遙遙無期”,史鐵生不是在喊,而是在分析解釋,為了生活。
“妳從哪裏來,去哪裏,誰是誰,都不重要……”生命是壹條長河。妳也可能老了,瞎了。這個時候妳會怎麽做?
讀後感人生如弦,3。對讀者來說,作者出現在文本背後,清晰而模糊。對於史鐵生,我又多了壹個猜測。讀史鐵生的作品,就是讀他自己。我從未見過第二個人如此全神貫註於自己的作品。閱讀他的作品是壹次神聖的精神洗禮;親自閱讀他,就是接受了人間奇跡。史鐵生讓我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他的理想世界中。
對於身殘誌堅的史鐵生來說,壹開始並沒有什麽野心。想盡辦法找機會自殺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他得到了這麽多人的認可。我們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它找到了充分的活著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入文學道路的,但他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不完美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體殘疾,他有了更多思考的機會;因為身體殘疾,他更關註人的精神;因為殘疾,他更了解人們的生活狀態;由於身體殘疾,他...這些都為他開創了壹條漫長的文學之路,他越走越遠。
看了史鐵生的《人生如弦》,才知道給自己的人生找壹個理由有多重要。在彌留之際,老盲人的主人告訴他,他有壹個治療張復明的處方,但他必須折斷壹千根弦,否則不起作用。這個藥方支撐著老盲人走過了70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壹的人生目標,就是為了見世面,拉斷壹千根弦。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的藥方只是壹張白紙,復明的計劃失敗了。他用盡全力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我記錯了,是1200,師傅記錯了,是1200!”老瞎子知道這1200串是什麽意思。這意味著小瞎子的生活。他們的生命系在脆弱的琴弦上。這是開玩笑嗎?琴弦脆弱但富有彈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
作者為老盲人和小盲人設計了壹個人生目標,卻沒有讓他們實現。因為實現等於幻滅。老瞎子直到找到藥方,發現只是壹張白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以粉碎,但還是粉碎了。它回不到過去,也不可能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壹能做的就是如何讓小瞎子堅強的活下去。他應該做到的,因為小瞎子信了。此時的老瞎子真是“生如夏花明,死如秋葉美”。
讀史鐵生,我們常常會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的唯壹聯系。荒謬無法消除,人類只能在裂縫中生存。但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他意識到生活中的困難和缺陷,但在獲得人生意義的問題上,卻把它們視為應有之義。如果沒有孤獨,愛就會失去意義;沒有欲望的痛苦,就沒有實現欲望的喜悅;如果人永遠不會死,那麽人就會像波伏娃名著《每個人都會死》中的福斯卡壹樣無趣。生命的殘缺,生命的虛無,為人們克服自我,超越困難,證明存在的意義,開辟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存在是荒謬的,沒有理由,但在壹個理想主義者的眼中,它必須被賦予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認為如何活著比活著本身更重要,只有人在固執地追問和要求生存的意義。”(關於康復文的思考)追問存在的意義是人文精神的骨髓,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主要標誌。壹個人必須選擇壹件事來證明存在的意義。史鐵生選擇了寫作。然而,寫作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的呢?如果是存在的目的,是具體的功利的目標,那麽人就會被寫作禁錮,失去存在本身的意義。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壹種生活方式,壹種意義的證明。“我必須寫作,只是因為我還活著。”(我和地壇)
這讓我想起了余華的《活著》。余華說:“活著就是活著。”這不是流浪的生活,而是壹種生存哲學。余華深知中國人民的苦難。作為什麽都無法抗拒的最底層的工薪階層,或許為了活著而活著才是最明智的人生選擇。當然,史鐵生和余華是很不壹樣的。史鐵生認為活著比活著本身更重要。說到底,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余華是理性叛逆者。但兩人都在固執地質疑和追問生存的意義。
因為不完美,完美才能顯露。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天生就有缺陷,有問題,不可能完美。對於很多人的精神缺陷,什麽是身體缺陷?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所以他會用文學來彌補人的精神缺陷。有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之前寫殘疾人,之後寫人的殘疾,人的缺陷,人的問題。史鐵生用自己的心靈創造了壹個巨大無邊的精神空間,讓無數人在這裏徜徉,得到精神的洗滌和錘煉。
史鐵生在為自己找了壹個活下去的理由之後,又在為別人找壹個活下去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經歷過絕望,絕望從來都是這樣的,要麽把人徹底壓垮,要麽讓他們歸於平靜。史鐵生屬於後者。在史鐵生的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生活的激情,也總能感受到他自己的平和。所謂“和平遙遙無期”,史鐵生不是在喊,而是在分析解釋,為了生活。
“妳從哪裏來,去哪裏,誰是誰,都不重要……”生命是壹條長河。妳也可能老了,瞎了。這個時候妳會怎麽做?
看完《人生如弦》4史鐵生,人如其名,是個殘疾的完美男人。命運逐漸鑄造了他鋼鐵般的心,讓他勇敢地審視和面對生活。他轉身問路,探尋生命的意義。1969年去延安插隊,雙腿癱瘓。後來他得了腎病,得了尿毒癥。現在他靠透析生活。
回顧他的作品,我和《地壇》這部巨著,安慰和激勵了無數人的靈魂。我那遙遠的青坪灣,詮釋了陜北黃土高原上的苦難人生和人性之美。靜修筆記壹次又壹次微妙地提出了關於生活的問題。人生如弦,熱淚盈眶,今年年初又出了新作《扶輪問路奇幻電影》。
這些作品始終貫穿著作者為妳流淚的憂郁心情,都是與他的生命歷程相呼應的情感。我們能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聽到作者對人類存在終極意義的睿智吶喊。
《人生如弦》講述了兩個盲人的人生經歷,重溫了壹個自人類出現以來就不斷探索的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麽?五十年來,老瞎子只在鋼琴裏拿出復明的藥方來斷了壹千根弦,但當期待已久的時刻到來時,卻是壹張沒有字的白紙。這位老盲人似乎看透了命運。為了讓小瞎子用心生活,他把謊言傳給了小瞎子。
書中有很多關於命運的內容,與作者的其他作品有關。他信奉尼采的“對命運的愛”。熱愛命運是人生最明智的向導。我們應該對所有的命運保持壹種愛的態度。“上帝創造了無限的命運。如果遇到這個,妳恨他嗎?”“就像抓到壹只壞手,妳罵它?討厭?玩賴重新領證?”
熱愛命運,就應該對它說好,然後把爛牌打得精彩。《人生如弦》裏,小瞎子經歷了壹場從壹開始就註定是悲劇的愛情打擊,問:“我們為什麽瞎了眼!”老瞎子平靜地說:“就因為我們是瞎子。”我覺得這個回答是對命運熱愛的表現。正因為上帝給了我們盲目,我們才盲目。因為我們改變不了,恨也沒用。只有愛才能讓我們的緣分精彩。
但是人的內心總是有欲望的,總是和命運的不公有沖突,所以人會給自己設定目標,然後開始追求。壹根弦需要兩點才能繃緊,生命之弦、心弦也是如此。壹頭綁著目的,壹頭綁著追求,讓妳在中間緊張的過程中發揮。老瞎子的師傅臨死前說:“人的生命就像這根弦。只有收緊了才能玩好,玩好了就夠了。”
好像壹點目的都沒有。人存在的價值在於追求目標。這裏的目標是“打得好就夠了”。目標的存在是為了讓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正所謂“收緊了才能打好。”老瞎子知道自己的目標是徒勞的,但人終究要活著,要有價值,於是把白紙塞到小瞎子的琴裏,陳只好掰下1200根弦拿出藥方。壹代人欺騙另壹代人是為了給命運壹個價值,即使這個價值是通過壹個空洞的目的來體現的。
虛無的目的其實很有用。它通過彈鋼琴和講故事使老盲人忘記了自己。當目的解除時,他回憶起過去的歲月。“那些曾經翻山越嶺,興致勃勃地彈琴,甚至焦慮抑郁的人,是多麽幸福啊!當時有什麽東西把心弦拉得很緊,雖然是原始的、名義上的。”
目的和追求是循環往復的。在書的結尾,又回到了開頭的場景:“兩個瞎子走在茫茫荒涼的山裏,壹老壹少,壹前壹後,兩頂黑發草帽波浪起伏,奔騰不息,仿佛隨壹條躁動的河流漂流。妳從哪裏來,去哪裏,誰是誰,都不重要。”這種首尾呼應可能是壹種暗示,追求目的就是輪回。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斷為自己設定目標,並以此為目的去追求。
正是這種不斷的循環,沒有上帝給我們的命運,沒有來來往往,沒有身邊的路人。從這壹點上,我們可以品味到道家的壹些思想,“無為”之道,“無為”之道我只是壹個書生,對道家壹竅不通,但從作者在《輪轉問路》中所說的他相信莊子,就可以看出道家對他的影響。
命運不會給我們壹個完美的人生,人生是要自己去追求的。壹想到高三考完的暑假,我就覺得自己好像被空防了。因為在高中,每個人的目標都很明確——上好大學。老師還畫了壹個好吃的大餅——大學,讓我們充饑,六月的那兩天我們如饑似渴地學習。
黑高三很累。安慰的是,高考後我會補覺,到處玩,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高考過去了,我還是睡不好,無處可玩,發現自己當時想做的事情已經失去了興趣。努力三年的目的似乎都白費了。回憶起那段黑色的歲月,我覺得和老瞎子壹樣幸福。感覺同學都瘋了,絕望了。當我知道前方的路不會止於高考的時候,我知道目標要不斷的確立和追求,要在目標和追求的過程中去感受,去享受,去關註。
過程給我們的是人生特有的快樂——失敗後的沮喪,成功後的喜悅,失去時的痛苦,得到時的驕傲,遇見時的喜悅,離開時的失望,錯過時的惆悵。高考結束,同學們各奔東西,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命運賦予了人們不同的人生,我們毫無怨言,因為路是我們自己的,所以不要以為路終將到來。“妳唯壹擁有的就是過程”,這也是史鐵生對人類終極意義的睿智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