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密切的系。唐代河南省礬縣窯就同壹時期在生產唐三彩同時又生產青花瓷。宋代浙江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國產料不及唐代艷麗而較為灰淡。與明代國產料青花瓷類似。元代青花瓷已風行海內外。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我們從觀看新加坡國家博物院天民樓青花特展就可以鑒賞到這壹特點。元代青花瓷在藝術上已有很高水準。它為明清兩代青花瓷發展提供極其良好的基礎。明初至清初是中國古代青花瓷黃金時代,是瓷都景德鎮釉下彩的主流產品,其藝術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鑒藏瓷器,“青花”是壹個專題,有些藏家為了目標集中,便壹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數十年,興趣始終不減,可見青花瓷確有迷人之處。青花料是藝術家們出神入化之物。
明景德鎮青花用料,各個時期都不同。形成千姿百態的藝術效果和觀感。為了鑒賞歷朝的青花瓷,首先須掌握他的不同時期用料。下文淺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壹、洪武、永樂、宣德時期
(1) 洪武(1368—1402 A·D·)
鈷 料:主要使用淘洗純度不等的國產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進口料。大體可分為三: A、 清新明快的淡藍色,色調穩定,不暈散,紋飾濃重之處也能呈現出青花的層次。 B、 青花發色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常有明顯的深色小點無規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布。 C、 青花色澤泛灰 ,釉面承灰乳色。由於鈷料中含有較高的錳雜質,所以紋飾中常有較大斑狀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與無元代混淆,現在已較為清楚鑒別,如上海博物館藏青花“春壽”篆書銘文雲龍紋梅瓶原定為元代。現更正為明洪武以往謂“洪武無瓷器”,較元人為更珍稀。
(2) 永樂(1403—1424A·D·)
鈷料:有分為進口料和優質國產料和進口國產的混合料。其表現為: A: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從南洋群島帶回的“蘇尼勃青”或稱“蘇麻裏青”的鈷料使景德鎮地處珠山官窯燒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以青花料繪出的紋飾多帶有伊斯蘭細密文化裝飾影響:線條有粗有細,或二者兼用。運用壹筆點畫技巧,藉以呈現青花色澤的濃淡層次;效果極為絢麗鮮艷,清新明快;紋飾中常帶有高鐵低錳的結晶斑點。滲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處。此為“蘇尼勃青”鈷料在高溫中自然暈化現象。清及近現代仿品均有著重塗染,刻意摹仿。觸摸不到凹凸感。因為\蘇尼勃青\有暈散的特點,所以永宣青花少繪人物,多寫走狩、花鳥、海濤、庭園等而收到絕佳的渲染效果。有件典型永樂青花胡人奏樂起舞紋扁瓶堪稱精絕品。往日是“永宣器不分”今人總結為永樂器青花“體輕、色雅、紋疏”。 B、另壹類,呈色清淡而雅致,很少甚至沒有鈷鐵斑點者,則為優質之國產料和進口國產的混合料。
(3)宣德(1425—1435 A·D·)
A、 鈷料與永樂相同。品質則各有千秋,但永樂還是稍勝壹籌,青花用料宣德時更多進口優質料,使用更普遍,技藝更嫻熟,永樂註型,宣德重紋。存世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對後世影響頗大,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自宣德以後,仿品日增。已故陶瓷鑒定專家孫瀛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已能精確地鑒別永宣青花。仿制宣德青花非常成功、維妙信肖、形神兼備、今時景德鎮黃雲鵬先生主持“黃窯”及熊氏,向氏等眾多窯口、技藝頗高。流傳海內外。 B、 國產鈷料:發色清淡,藍色不穩定,並有流散走釉,明初青花釉面常顯影青型,特別是淺色的青花常與釉面混淆不清,如菱花口纏枝蓮紋盤就有此現象。 C、 進口料蘇尼勃青與國產料合用:取其優點、去其毛病。發色明快,濃郁與淡雅相輝。濃郁者,色泛黑藍或深藍;淡雅者,色灰暗猶如隱身雲霧中;亦有淺淡鮮明的色調。這種二合壹青花鈷料,以濃郁的進口料渲染為主,國產料輕描為輔,突現紋飾層次的效果。 二、正統、景泰、天順時期(1436—1464 A·D·) 這三個朝代,歷時約三十年,其中正統,天順均屬同壹位皇帝,景泰為其皇弟,其時外族進逼,社會動蕩不安,景德鎮官窯進入低朝的時期,甚至停燒,史稱“空白期”,迄今不見署有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民窯器物還見壹些延續生產,近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景德鎮珠山出土元明官窯瓷器展覽”展出九件正統地層的出土青花器。計有:纏枝花四樓雙耳瓶,纏枝蓮托八寶紋侈口碗。九龍紋直壁碗,海濤紋侈口,海濤白龍侈口盤、瑞獸紋蓮池紋盤、海鳥紋四鋪首器座,海濤紋把杯,青花千彩蓮池鴛鴦紋侈口碗。 鈷料:多數是國產料。亦有宣德時留下的蘇尼勃青進口料,色調濃艷,濃郁處有鈷鐵斑,深入胎骨。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前文物館新收藏正統壹景泰青花人物大罐。國產料前期呈色藍中偏黑,後期發色淡雅的較多,鐵銹斑暈散較少。
三、成化、弘治、正德時期
(1) 成化(1465—1487 A·D·)
鈷料:此時進口料已用完,沒有進口補充。改用國產平等青料,發色淺淡而呈灰藍。色澤穩定,輕淡柔和,對後來青花器燒制有著深遠影響。由於釉厚潤澤(俗稱豬羔釉),而使青花紋飾十分含蓄,少數有因青花濃郁而造成的黑斑點。因鬥彩的出現而推動了淡描青花的技法和品種。明代青花瓷以宣德,成化二朝最為享譽和影響久遠。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民窯況競相仿造,盛極壹進,傳為佳話。 成化時期,歷經進三十年正統、景泰、天順之動蕩後,社會穩定,經濟日趨繁榮,官窯恢復生產,由於成化皇帝藝術鑒賞水準頗高。繪畫亦有相當功力。青花與鬥彩獨樹壹幟,尤其是鬥彩,堪稱明瓷第壹。此時民窯亦深受官窯作風影響,制作精美優良。形成了明代青花自永樂、宣德以來第二個高峰時期。
(2) 弘治(1488—1505 A·D·)
鈷料:大體與成化相同,使用平等青料,發色淺淡雅致。其中少數濃艷者,則呈現深沈的灰藍色調,接近於正德時期的青花色階。民窯青花亦是使用平等青,發色青淡,沒有成化典雅質感。有暈散現象。另壹類型,線條奔放,發色濃艷。
弘治青花,早期有成弘不分之感,纖巧舒展,比成化青花更為柔和飄逸。有異工同曲之妙。後期則與正德相比。隨著紀年器物的不斷發現,弘治青花風貌逐漸被認識。英國大維德基金博物館收藏壹件青花纏枝蓮狩耳大瓶。高62.1cm,瓶外口沿青花寫款:江西饒州府浮梁縣裏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爐花瓶三件***壹付送到北京順天府關王廟永遠供養專保合家清吉買賣享(亨)通弘治九年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瓶上粗獷的紋飾、濃郁的青花色調及紀年的寫款,顯示了弘治時期部分民窯青花的風貌。此瓶與該館所藏另壹對元代至正十壹年款青花龍汶雙耳大瓶相似。弘治青花除與成化相似外,有時還容與空白期景泰青花混淆。在八十年代有壹些藏家還將弘治青花看成是元末期明初之物。
(3) 正德(1506—1521 A·D·)
鈷料:早期用平等青,與成化、弘治青花有相同之處。大部份呈現淺淡灰藍色調,雖然不濃郁,但較穩定勻凈。成化、弘治時期除淡雅的顏色外,還有發灰黑色的器物,有甚帶褐色鐵銹斑。到了正德,這種現象更是日趨增多。青花暈散,紋飾模糊。勿看作元及明初青花,須仔細觀察。這類多呈色滯重,飄浮流散。還有壹類是色調深沈而不減鮮艷的青花器。
正德中晚期改用回青料:也稱佛頭青,它的來源:“事物紺珠”說是:“正德間大當鎮雲南,得外國‘回青’。”天工開物說:“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頭青。青料的輸入是西亞回教民族地區或域外的回教國家是較為統壹的說法”。“回青”不能單壹使用。它要滲用石青(又名石子青)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正德中晚期青花使用回青後,出現與嘉靖時相似的那類淡紫色和鮮艷濃郁的深紫色。繪畫風格從明中期淡雅飄逸向明晚期粗獷豪邁寫意方向演變發展。
四、嘉靖、隆慶、萬歷時期
(1) 嘉靖(1522—1566 A·D·)
鈷料:嘉靖時期,燒制年代長,數量大增,新采用最具特色的回青料。淳回青,則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則色沈而不亮,每回青壹兩加石青壹錢,謂之中青,四六分加,謂之中青。中青用以設色,則筆路分別,上青以混水,則顏色明亮(見“古銅瓷器考”)所以調配鈷料不同,青花的呈色也就不同,由於嘉靖陶工改進制工藝,巧妙地控制了它的科學性能,所以創新了壹種“特色幽青”的風格。嘉靖青花呈色濃重鮮艷。濃處呈深紫色,往往圖案輪廓的筆道和後加蓋的青色,潤化為壹體。構成了鮮名的時代 特色。呈色可分為三種: A、 嘉靖時期青花顏色深沈發灰。呈黑藍色調,圖紋有暈散效果,類似正德晚期,為鈷料中回青配方比倒過高或者窯火溫度過高的緣故。 B、 中期青花顏色淺淡發藍,並且有精細之作。及至萬歷,越發淺淡,而圖案線條更顯細密。頗有成化遺風。 C、 晚期青花色調顏色鮮發紅發紫,亦稱“青金藍”頗像產於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澤。為嘉靖時青花典型上品,這中回青料配以石青料產生的效果。朱琰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A·D·)利行的“陶說”裏便提到:“嘉靖尚濃,回青之色幽菁可愛。” 從元到明,回教文化與進口青花鈷料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就像壹道橋染和紐帶通過海上的絲綢陶瓷之路,連接著東西方的文明與貿易。
(2) 隆慶(1567—1572 A·D·)
鈷料:嘉靖、隆慶及萬歷早期所用青花鈷料均屬回青料。顏色亦相似,但隆慶時青花,由於陶工選料的精煉和技藝的嫻熟,色調甚佳,回青的呈色純正優良,藍得發紫。可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於嘉靖、隆慶、萬歷三朝中,成就最顯著,光彩奪目,珍稀難覓。更勝嘉靖、萬歷青花壹籌。民窯青花鈷料:主要用回青,呈色純藍穩定,另壹類色調在淡。青花色調的濃郁比之官窯毫不遜色。圖案紋飾運用明代流行勾勒點染技法,較之官窯,更為簡單隨意奔放。
(3) 萬歷(1572—1620 A·D·)
鈷料:萬歷青花早期用料與嘉靖、隆慶相同,顏色與嘉靖、隆慶基本壹致。亦系藍中泛紫;像隆慶時那種濃艷深重色調日趨少見。中期開始回青料消失,代表以石子青,藍中帶灰,呈色漸淺;晚期使用石子青,藍色灰暗,多有暈散。及至萬歷末期青花顏色更加淺淡,壹直延伸至天啟。萬歷時期是晚期最常見及數量最多時期,外銷馳譽海內外,歐洲、亞洲、非洲、美洲都見蹤跡。東南亞印尼巴達維亞(今首都雅加達)更是興盛中國陶瓷及香料交易中心,各國沿海,更是眾多沈船藏寶海域,近年更有陸續打撈發現。
五、天啟,崇禎時期
(1) 天啟(1621—1627 A·D·)
鈷料:天啟時期青花料與萬歷後期青花用料相似,以石子青為主,青花顏色多種多樣,有萬歷時的淡描青花,亦有純凈艷麗與濃郁的色調,有著明清過度時期的特色。壹些青花器物有濃郁的東鄰日本和風即所謂的“日本風”別具壹格、別有情調兩支筆的分水(混水)技法流行與當時青花料十分配合。天啟官窯青花極之罕有常見多為民窯產品,繪紋草率寫意,青花暈散或帶有濃褐現象,很像明清青花瓷,而民窯中青花精品,繪畫別致,工藝精細尤為別致可愛。青花常見以下四類: A、青花發色不穩定,繪畫的線條與釉面混淆不清,與明初之青花不同,沒有滲入胎骨,無凹凸感,和萬歷民窯青花相類似。此類青花多為宗教祭品,如香爐、供瓶、罐類等。 B、青花色調清淡,呈色穩定,青中閃淺灰,繪圖工整,線條纖細。淡描技法與萬歷晚期如出壹轍。還有更淺淡者,影響到清代。 C、青花色調濃郁,帶泛黑藍及黑灰,此類多見於厚重青花器,彩瓷及寫款上。其釉面多數稀薄且泛青色。 D、 青花顏色淺藍、鮮艷、穩定。其青花澤明快類同萬歷時特征,在工藝及圖紋顏色上,又有明清過度的特點,多見於罐爐類器物。
(2)崇禎(1628—1644 A·D·)
鈷料:沿用石子青,色澤鮮明的少見。壹般發色清淡、呈青灰色。崇禎至清初順治、康熙年間,有壹些花瓢、簡瓶、筆筒上的青花顏色,分水濃淡。從勾勒點染向斧劈皴法過度。頗有明末陳老蓮畫風影響,色澤向青翠欲滴方面發展,創新風格。常見有如下四種青花呈色: A、最普遍,呈色灰暗並有暈散。濃郁中摻染黑斑,與明初青花自然產生那種黑斑不同。暈散嚴重,會影響到圖紋及款識的清楚,模糊莫辨。此時的青花瓶、罐、爐、硯、盤碗,時時可見。筆者曾藏壹崇禎幹支年款青花瓷硯、秋江策杖圖,寫意草率,青花暈散且有漏釉之缺點現象。落款筆道遒勁,與清初寫款近似。
B、色調純凈、深沈,工藝制作頗細致。有瓶、爐、罐、盒、盤、碗等器物。特別有署崇禎官窯年款,筆者現藏壹件崇禎青花大罐、長頸、豐肩收腹。上下兩道暗花,主紋青花深沈純凈。為周文王謂水訪賢閣,寬削平切圈卷,底部砂底內斂。青花的皴染及底足處理已帶有清初順治的特征。
C、青花呈色穩定,現灰藍或黑藍色調,相似萬歷青花。器物有瓶、爐、罐類。有些青初順治、康熙早期民窯青花亦有類似之作。
D、青花顏色鮮艷明快。此類色澤的器物有罐、缽、爐、花瓢、筒瓶等日常用品及法器,圖紋多繪人物故事,花鳥洞石走狩芭蕉等,明清過度期風格特別明顯。近年來從歐洲到中國、港、澳、臺、日本、東南亞各國、形成了新壹波收藏研究熱潮。
青花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世人談到中國瓷器必定會講到青花。青花以它的精美紋飾,鮮艷色彩征服國人以及外國人。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得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陶瓷,特別是青花瓷。雖然我還不能完全的了解青花瓷,但不可否認的是,我比以前更加的了解。青花瓷,同時也是中國勞動人民的藝術結晶,傾註了中國陶工們壹代又壹代的心血。不過,如今的青花瓷只能用作擺設和觀賞,其原本的用途已經丟棄了,這就是時代的進步。最後引用方文山的歌詞“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壹如妳初妝”來表達我對青花瓷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