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明清兩朝的縣、府首府是什麽?(縣和縣首府)是什麽意思?

明清兩朝的縣、府首府是什麽?(縣和縣首府)是什麽意思?

明清時期,大部分地級市都是單中心城市。府衙、縣衙占據了城中最重要的位置。出於防禦的原因,可能會在府衙和縣衙之外修築城墻,然後形成厚重的城市結構。龔雪區、商業區和住宅區分布在縣政府的外圍。在城墻外,城市還有大面積的開闊地,可作為農業生產和城市擴展空間。

1.浙江臺州府城,是典型的重城格局。

然而,壹些城市是獨特的,並采取並列的雙城系統。明清兩代留下了全國幾乎所有郡縣的城市地圖。在這些圖片中,這種城市格局已經形成了壹定的數量,雖然有雞毛有鱗。比如瑞州府城,余姚縣,光州府城,安康縣,大余縣都是這樣的雙城。所以,這樣壹種“雙城並置”的方法,也應該是壹種值得關註的、不同於單中心城市的獨特的城市建設模式。

這些城市大多從建設之初就沒有建立雙城格局。他們中的大多數最初是從壹個城市發展起來的。隨著人口的進壹步集中和特殊的軍事防禦形勢,這些城市面臨著擴張和新的警衛需求。但是,他們最終選擇的道路並不是像壹般城市那樣不斷向四周擴張。或許是受地形限制,“攤大餅”這種簡單的擴張模式受到了很大阻礙。於是在老城旁邊,又建了壹座獨立城墻的城市。從當代的角度來看,這些城市就像中國古代的衛星城壹樣,因此在我們大規模城市擴張的時代,研究這些城市的形態規律和功能具有深遠的意義。

浙江省余姚縣的北部城市建於東漢早期。元末方國珍為了防止朱元璋擴建北城,用護城河將城圍住,其中就有龍山,奠定了明清時期余姚北城的輪廓。程楠始建於嘉靖36-37年。“嘉靖三十六年,江南壹城,比其時代更慘。村裏人怕北城的兵受不了,河南岸壹片牙。學校在空中,城裏的人受到的保護更少。魯本邀城於江南。”(1)至此,余姚縣形成了姚江南北雙城格局,兩座城市僅通濟橋相連。自從余姚雙城建成後,雙城可以互相攻擊,大大加強了日軍從姚江以東入侵的防禦能力。

可見余姚雙城建立的主要原因是軍事防禦和對城外人口遷移的考慮。姚江跨度大,受洪水威脅大。雙城池還有防禦洪水的功能。如果像壹般的城市擴建壹樣,將北城向南擴建,將姚江納入其中,必然會對城市造成極大的隱患。2013壹場臺風過後,城墻被拆的余姚市幾乎被水淹沒。如果姚江兩岸還有明清時期的城墻,對洪水的威脅可能會大大減弱。

余姚雙城北城位於縣政府和龍山之間,是絕對的商業、貿易、經濟、文化中心,尤其是玉環街道。程楠有龔雪和夫子廟,尤其是職介。玉環街和直街由通濟橋連接,形成貫穿南北雙城的城市中軸線。北城是核心,南城依附於北城。

大余縣(今江西省大余縣)也采用了這種模式。雙城也是先有北城再有南城。兩個城市只有壹座陸地上的橋相連,壹章水在兩個城市之間穿越。程楠的加入也是為了防止小偷。大余市四面環山,可供利用的平坦腹地很少,跨江發展是必然結果。

周睿府城(今江西省高安縣)規劃河流、打造雙城的模式也與余姚縣類似。《瑞州縣誌》同治版記載“建城之初,瑞軍越過金水兩崖,以橋相連,亦為北城、南城之名。城池的修建與其他郡縣不同,可能是從漢代到隋代建城。而唐朝前代遠未考錄,得武德安慰的李大良開始撤土築城,被郝包圍。”(2)據縣誌記載,漢代設縣,唐代設市,宋代設瑞州府。元朝的城墻到了明朝就廢棄重建了,壹次又壹次的廢棄重建。從建城之初,這座城市就在金山河畔建了兩座城。清同治年間,北有五門,南有六門。北城是府衙、縣衙、書院、縣校所在的行政區,南城是商住區。這兩個城市由壹座陸上雙橋連接起來。

瑞州市位於金水河中部,平均寬200米,向東流入贛江。贛江北上南昌市區,兩地相距僅60公裏。(2)在古代社會,金水是瑞州都城的交通要道。明鄭德版《瑞州誌》中保存的瑞州都城地圖更能說明金水的重要性。

6.清朝同治周睿府城,壹座封閉的雙城(初府城曾是雙城)

7.明嘉靖,瑞州都城,是壹座C型雙城,臨水而開。

在這幅涪城地圖中,程楠和北城並不像清代那樣是獨立封閉的環形城墻。兩座城市都采用C型城墻,三面圍合,但沿河壹面“圍而不合”,留有空隙。這種格局在中國古代城市中並不多見。但卻能充分說明金水對於南北城市的至關重要。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的金水兩岸是全城最繁華的地方。獲得城市最便捷的交通和最美的江景,並善加利用,可能是瑞士州府雙城格局的重要動因。所以不像其他雙城,它不是以城市擴張的形式誕生的,而是壹開始就精心安排的。最初的建造者很有遠見。瑞州府也憑借錦水的便利,在古代社會繁榮了幾千年,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種格局明朝在軍事上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但實際上,都城瑞州的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如果取了瑞州都城,敵人可以直抵南昌城下。在清朝,這兩個城市都是封閉的。

但以當代的眼光來看,明代瑞州府城與水系無縫對接,生機勃勃,魅力無窮。

廣東惠州的府城原本只是壹個理想國,其府、縣都在府城之內。“明嘉靖四十四年,癢生村民李豐要求在華東建平民城。萬歷三年,建城。第六年,林敏為知縣,不再遷郡,為官市。”(4)徽州多山,明代盜匪頻繁,當地村民出於防禦和安全需要,在府城以東修建了東平民城。起初,這個東平公民城只是壹個郭城。兩個城市的關系是主輔關系。萬歷六年,知府將郭芙縣——桂山縣(徽州第壹縣)由府城遷至東平閩城,此城也成為官城。惠州府城和桂山縣通過水東街與府城相連。由此形成了“壹府兩地”“壹街挑兩城”的獨特格局。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兩座城市雖然也隔著西枝江,但在西枝江以東,也就是水東街以西,有壹大片腹地。原來這塊地是這壹帶富水網中的圩田(圍水造田)。兩個官方城市分東西的格局形成後,水東街成了最繁華的商業區。

這個雙城是東西雙城體系,防禦是功能需求,但水網是決定這個布局的主要原因。東枝江由東向西,連接珠江,西枝江由北向南,連接南海。這裏是貿易中轉之地,交通便利,繁榮昌盛。府城北跨東枝江枕象頭山,西有五嶽,東側西湖。惠州府城是壹座被兩江和西湖環繞的海島城市。桂山縣位於西直江東白鶴峰腳下,也是兩江交匯之地,延續了府城選址的思路。

利用水路,商貿繁榮,自然百姓富裕,人口大大增加。這進壹步促進了惠州府城的城市擴張。“壹府兩地”本質上是城市人口膨脹、影響擴大後的壹種管理彈性。

8徽州府城與郭芙桂山縣隔海相望(郭芙縣不在府城的情況極為罕見)。

如果說雙城大多是環境和地形造成的,那麽河南省光州市就是壹個刻意追求雙城格局的奇葩城市。就連今天橫跨這兩個城市的黃河也改道拓寬了。

淮河以南的光州是兵家必爭之地。"與長懷同桌。控制蔡穎,背山面野,四周看起來平坦舒適”(5)與南方的山地地形不同,光州可以算是壹個平原城市。以前只有壹個南城。清代光緒版《光州誌》記載“本鎮黃橋河原止於壹支流沖溝,古治土城有四門。洪武初年,河水從沙溝轉向東方,郡軍部部長張安仁發表聲明,議決這條河的改革。人文繁盛,江河始長。於是他用磚頭和石頭在北城造了五個門,在南城造了六個門。”(6)乾隆版《光州誌》說“湟水由州調至南沙溝向東,宋清中期,州知府梁繼弼擬建兩城,引河向東。這條河是什麽?布蘭奇,今天妳沿著西南方向的沙溝走。圍繞南城和東部,分為大魯河和盧曉河。”(7) ?兩部編年史的記載有些矛盾,但都有建兩座城,改變黃河流向和寬度的記載。這可以證明光州壹江兩城的格局是刻意經營的結果。平原城市因為沒有山川阻隔,更適合建設能夠適應建市理念的理想城市。因此,這種平原雙城的建設更能體現“雙城”的形態是以文化和水路交通元素為基礎的城市建設模式。

9光州府城,原本是單城,後來分流拓寬水系,刻意追求雙城格局。

陜西安康北臨漢江,南臨昭臺山。這座雙城並不像其他雙城那樣隔江而立,而是建在南部山區和北部水域之間。兩城原本只有北城臨江,但漢江常年泛濫,給安康人帶來了無數災難。萬歷年間,南城建在趙泰山的陰影下,以備不時之需。“新城之害在山,舊城之害在水。考察陳和趙泰山南迫的由來,可以知道其利害所在。當時趙臺山盜匪猖獗,北方災害頻發,兩城互補。北城的城墻也是堤墻合壹,集防洪排澇和軍事防禦於壹體,所以漢江沿岸的城墻今天依然存在。

10北有漢水泛濫,南有土匪出沒的安康縣,建在南山與北水之間。

雖然在明清時期的城市中,雙城制的格局所占比例很小。但是這種模式有很深的根源。在我看來,它源於西周的“西城東國”(9)制度。雖然在古代社會後期普遍存在郭城包圍官城的嵌入式雙城體系,但歷史上並列的城垛也曾作為都城流行過。雖然都城和縣城級別不同,但也受皇城影響很大。

西周都城分為王城和大國,諸侯國為單城制。然後西周王權衰落,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效仿西周,形成了兩城甚至多城的格局。如的都城、戰國時的邯鄲、齊國的臨淄和楚國的郢城。這兩座雙城受地形影響,但更多的是受禮儀影響。這種“西城東鄉”的制度也影響了秦漢時期的城市形態。

雙城並置也為中國少數民族建設城市提供了解決民族問題的方案。例如,根據考古發掘,上京市在遼是壹個典型的雙城模式。它的皇城在北方,首爾在南方。遼代和後金的城市,清初滿城和漢城的劃分,都類似於這種格局。

明清時期,地級市兩個城市的關系,大多像所謂“衛星城”與主城的關系。“衛星城”是指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因其規模擴大而導致的環境惡化、住房短缺、交通擁堵等多種城市病。為了調控大城市,通過在大城市周邊規劃新城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產業,這種旨在調控大城市規模的新城就是衛星城。”(10)這壹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泰勒在《衛星城鎮》中提出的“1915”。(11) ?然而,這種“衛星城”在中國早已有之。明清時期,縣級雙城建設大多是在原有單壹中心城市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這些城市沒有盲目選擇“攤大餅式”的擴張模式,而是極具遠見地選擇在老城區附近建設新城。兩個城市的關系有主有從。雙城大多也是兩個城市之間的壹條河流交叉,既最大化利用交通,又最大化沿河景觀。衛星城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在主城和衛星城之間插入自然景觀,創造花園城市的景象。

現代化的衛星城通過快速交通與主城區相連。到了明清時期,這種交通被橋梁,尤其是隨水面起伏的浮橋所取代。“浮橋在縣城的東邊。惠州東江交匯,多座橋梁被毀。以小舟渡之,羅府道士鄭守安起浮橋,以四十舟為二十舟,鐵鎖石踏板隨水沈浮,居東新橋。”(20)

11連接惠州和雙城的浮橋。

這些明清時期跨河而建的“衛星城”,也是今天跨河、跨河、跨湖的城市發展觀的前身。但是,力與美的統壹,功能與景觀的統壹,再難見到了!

民國老照片見證了這兩座雙城最後的繁榮。如今的雙城,已經很難再找到以往戰爭、體育和當代拆建中那種壯麗獨特的城市景象。陸路運輸也取代了水路運輸,它們原本在地理和經濟上的優勢地位也被削弱了。同時,光州、徽州、瑞州等這些城市行政級別的弱化也是其逐漸衰落的另壹個原因。另壹方面,當代中國的城市正在飛速發展,這兩座孿生城市也未能幸免。雖然有新的發展機會,但它們在過去100年中形成的獨特城市形態在今天已經被同化了。

  • 上一篇:方本友人物年表
  • 下一篇:曾侯乙編鐘的問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