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春節是什麽風俗嗎

春節是什麽風俗嗎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風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壹,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壹這天。從年尾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所有這些活動,有壹個***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春節風俗:備年貨、貼年紅、祭竈、撣塵、守歲、洗頭沐浴、張燈結彩、倒貼福字、年夜飯、拿壓歲錢、吃湯團、開門炮、拜歲、觀社火、踩高蹺、鬧花燈、舞獅等習俗

我認為在中國春節的眾多風俗中值得壹提有4個,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春節風俗之壹: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這壹天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顧名思義就是這壹天正式開始過年了,人們在這壹天會置辦過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從這天開始小孩子們是最高興的,因為糖管夠。

據民間傳說,竈王爺本是天上的壹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竈中間,看著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就回轉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竈,並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獻給竈王,粘住竈王爺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兒童們則把這壹天當作春節的序幕和“彩排”。天壹擦黑兒,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聲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壹盤,清茶壹碗供在竈王像前,點上蠟燭和線香,祈禱行禮後,把竈王像從墻上揭下來燒掉,再把茶水潑在紙灰上,糖瓜則由孩子們搶著分而食之。

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竈,形式熱鬧隆重而又風趣幽默,所以把這壹天稱為“過小年”。

?春節風俗之二:倒貼福字?

倒貼福(又叫福到),中國傳統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倒貼“福”字,寓意福已到。春節貼“福”字,是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春節,在許多家庭院落的門窗上,往往會看到壹些倒貼著的大紅“福”字,這可算得上是中國人民的壹個傳統習俗了。據《夢粱錄》記載:“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倒貼在中國民間還有壹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老百姓必須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門上貼上壹個“福”字。

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壹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壹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壹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壹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壹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這就是倒貼福的風歷。

?春節風俗之三:年夜飯?

年夜飯:吉利口彩壹套套,農歷十二月的月末是大年夜,又稱“除夕”。年夜飯的菜肴除講究享“口福”外,討“口彩”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寧波人喜歡把來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雞”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鰻”意思是“缸缸滿、甏甏滿”,豐衣足食的意思;寧波商人似乎對“紅膏熗蟹”情有獨鐘,紅膏熗蟹寓意“生意紅火,縱橫天下,八方招財”;藕節寓意“節節高,路路通”。在寧波人的年夜飯裏,全魚是道必不可少的年菜,後來漸漸變成了熏魚,寓意“吉慶有余”;“薺菜春卷”過去排隊供應,“薺菜”與“聚財”音近,“吃個春卷迎春到”是迎接春天的到來。黃豆芽形同如意,被稱作“如意菜”,寓意“人生如意”、“萬事如意”;黃金糕充當“金磚”;韭菜取“韭”“久”諧音;香腸,諧音“香、長”, 

吃年夜飯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壹定不會少壹個象征團圓的熱氣騰騰的火鍋,寧波人稱火鍋為“暖鍋”,“暖鍋”給人的感覺是“生活圓滿紅火”。舊時石浦有壹個頗具地方特色的謎語:“葷菜夾素菜,寧波隔定海,當中招寶山,團團都是海。”謎底就是“暖鍋”。老底子大戶人家用的是紫銅暖鍋,會占據桌子很大壹部分的大暖鍋,裏面放上蛋餃、肉丸、魚丸、粉絲、油氽肉皮、年糕等,魚丸、肉丸和蝦丸取意“三元及第”、“闔家團圓”之意,再加進高湯;主食為汁水青菜年糕湯,寓“年糕年糕年年高”、來年油水多之意。  

吃年夜飯要全家老小壹起上桌,不能落下哪個人,意味著團團圓圓。假如家庭成員除夕夜趕不到或不回家過年,桌上也要給他預備碗筷、酒杯,並倒滿酒,盛滿飯,視作人齊無缺,全家團圓。在這壹天,在外地的兒女們再遠也要趕回家中團聚。過去,年夜飯之後,小孩們提著燈籠,到祠堂裏去看戲文。1983年以後壹般都在家裏觀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春節風俗之四:拿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年節風俗之壹,其本真來由無考,傳說是為了壓邪祟。除夕夜吃完年夜飯,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壓歲錢是小兒新年最盼望的禮物。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但真正在全國範圍流行是在明清時期。古代的壓歲錢有特制錢與壹般通行錢兩種。特制的壓歲錢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銅或鐵,形狀或方或長,錢上壹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壓歲錢,有直接給予晚輩的,有的是在晚輩睡下後,放置其床腳或枕邊。壓歲錢本來是祝福的意義。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消災:漢族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 清朝的吳曼雲所寫的《壓歲錢》中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壹夜忙。”? 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壹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壓歲錢,又名壓祟錢(“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古人借這個習俗來表達來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正月初壹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壹般情況下,在除夕夜,母親將用紅紙封好的壓歲錢放在小孩的枕頭底下。放壓歲錢時,母親自會說些祝孩子們平安健康成長之類的話。給小孩發壓歲錢,源於壹個久遠的傳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壹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壹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習俗的意義是團圓,集祈福禳災、歡慶娛樂。

  • 上一篇:新密縣衙的壹進院
  • 下一篇:德國電影有什麽好看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