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三年(公元前51),呼韓邪單於去長安見漢武帝宣帝。漢高祖宣帝用非常隆重的儀式接待了他,並賜給他壹等的衣帽,壹枚紫絲帶的金印,壹等的寶劍,馬刀,弓箭,戟等武器,壹輛珠光寶氣的汽車,十五匹拉車的馬。此外,還送給他黃金20斤,人民幣20萬,綢緞8000匹。漢高祖宣帝率領數百名聯盟王朝的文武百官、各少數民族首領、王公以及長安城內的百姓,親自出長安城迎接匈奴的貴客,在魏橋旁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漢武帝邀請壹起登上魏橋,人們向皇帝和遠道而來的貴賓高呼“萬歲”。看到這樣的大場面,呼韓邪單於非常感動,不停地感謝宣帝皇帝。接著,漢武帝宣帝邀請呼韓邪單於參加宮中的宴會,並邀請他參觀宮中收藏的珍寶。
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壹個月。卻說復遣長樂衛董重、車馬校尉韓暢。帶領壹萬六千騎兵護送他回家。漢武帝宣帝還派人給匈奴送去了3.4萬斛糧食。
知止可汗看到呼韓邪單於投降漢朝後得到這麽多好處,也怕漢朝出兵支持呼韓邪單於進攻他,就趕緊派使者朝見漢武帝宣帝,還送了很多土特產。漢朝皇帝宣帝也非常禮貌地接待了知止汗的特使,並回贈了許多貴重的禮物。但是,直隸與漢朝的關系始終不如呼韓邪單於。郅支知道自己力量不足,又怕漢朝支持攻打自己,只好西遷。
漢昭帝宣帝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三歲。他的兒子劉氏繼承了王位,成了漢朝的皇帝。
漢元帝景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於再次來到長安。為了表示自己想和漢朝世代友好,他請求漢朝皇帝允許他嫁給漢朝。漢元帝答應了他的請求,派人到後宮物色壹名才貌雙全的宮女,準備迎娶呼韓邪單於為妃。
漢元帝即位之初,諫官龔宇建議減少宮女數量,許多宮女被派出,但仍然有許多宮女留下。這些宮女都是從人民中選出來的。他們壹被選入宮中,就像壹只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失去了自由。很多宮女都希望讓她們出宮,嫁個丈夫,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但現在他們要去塞外很遠的地方嫁給匈奴,那裏天寒地凍,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差異很大,所以他們很猶豫,不願意選擇。
有壹個叫王的宮女,家境殷實,小時候學過幾年書。她的學名是昭君。她剛被選入宮,還沒見過皇上。王昭君聽說匈奴要與漢朝聯姻,覺得這是關系到匈奴與漢朝和解的大事。她決定選擇匈奴。負責此事的官員告訴漢元帝,要為王昭君準備嫁妝,並找了壹個匈奴女子給王昭君講解匈奴的風俗習慣,教她學習匈奴語,演奏西域的琵琶、胡琴等樂器。王昭君刻苦學習,沒多久就學會了匈奴方言,演奏出了非常優美的音樂。
婚禮當天,新郎呼韓邪單於按照漢朝的習俗親自前來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遇到了漢朝皇帝。漢元帝賜他們許多財物,設宴為他們送行。新郎新娘離開長安回匈奴時,文武百官壹路送至十裏亭。王昭君抱著琵琶,騎在馬上,心中又喜又憂地出發了。讓她高興的是,她為匈中兩國人民的和解做出了貢獻,從此生活有了依靠;可悲的是,我離開了父母的國家,再也沒有回來。王昭君馬上想了壹會兒,很快就把自己矛盾的心情譜成了壹首曲子,邊走邊彈。人們把這首曲子叫做《趙君的控訴》。其實這段音樂的內容並不完全是悲憤的。後來有人稱王昭君為漢明妃,《昭君怨》又被稱為《費明曲》。
古代青銅器王昭君出使匈奴,幫助呼韓邪單於發展匈奴生產,改革遊牧民族的壹些落後習俗。大約從王昭君到達匈奴的時候開始,匈奴人就學會了使用從漢朝引進的農業生產工具,逐漸發展農業生產,基本解決了自己的糧食需求。他們不再去漢族地區搶奪糧食,也不再依靠漢族政府的救濟。因為農業的發展,牲畜飼料更有保障,畜牧業更發達。郅支單於帶領他的人民西進,呼韓邪單於接管了郅支單於在北方的領土。在呼韓邪單於的統治下,匈奴出現了人獸共榮的景象。
呼韓邪單於崇尚漢民族文化,非常敬重王昭君。夫妻關系很和諧。匈奴第二年,王昭君生下壹子,取名易圖·植雅,長大後被封為匈奴右翼國王。呼韓邪單於死後,按照匈奴的風俗習慣,王昭君改嫁到新建立的復廠,累和可汗,生了兩個女兒,壹個叫徐步菊,壹個叫當菊。
王昭君是匈奴單於的妻子,地位和漢朝皇後差不多。出了要塞,回漢朝就不方便了。但王昭君熱愛父母的國家,經常派使者回去。有時他也會讓可汗派使者把匈奴的壹些土特產送給漢朝皇帝。漢朝皇帝還回贈了壹些金銀珠寶和綢緞。自昭君出塞後,匈奴與漢朝長期和睦相處,六十多年無戰事。
王昭君年老時立下遺囑,要求她死後葬在歸化(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郊區,墳墓朝南,這樣她就可以遠遠地看著父母的祖國。她去世後,她的子女選擇了壹個陽光充足、水草豐茂的山坡,為她建了壹座墳墓。沙漠地區寒冷幹燥,大多數地方的草在夏天只有很短的壹段時間生長。但據說昭君墓得天獨厚,有陽光和水,墓上的草長得很長,壹年大部分時間郁郁蔥蔥,所以後人把昭君墓稱為“青墓”。
王昭君為了漢族與匈奴和解,自願與匈奴聯姻,為祖國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