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背景
私立海南大學成立之前,海南的高等教育是壹片空白。“島內青年學生想上高校,都是在廣東羊城迷路或者去北京上海。”抗日戰爭結束後,壹批仁人誌士、名人、愛國華僑、
先聚集在當時的首都重慶,再聚集在羊城,共商海南教育振興大計。
準備過程
1946年6月9日至6月8日1947+065438+10月8日,時任廣州市市長陳策邀請海南同胞和熱心教育工作者,共商創辦海南大學事宜,並成立了海南大學籌備委員會。陳策是籌備委員會的主任。與此同時,學校董事會成立,宋子文當選為主席。為工作方便,廣州籌委會和瓊籌委會分設:
廣州組委會:陳策、黃振武、曾三生、林、張廣瓊、歐健、王、朱潤申、陶林英、陸大姐、麥封秋、雲、吳、雲英博、韓寒帆、梁大鵬;
駐瓊籌委會:、曾同春、陳洪淦、詹星、吳、鐘、周、冼榮喜、鄭斌、楊永仁、王永元、馮、李、林宇春、陳川東、韓敬民;
董事會:、張發奎、陳策、王鈞、韓、、林、陳、、廣、範惠國、周、黃有鸞、雲朱婷。
歷任校長:65438年6月至0947年7月,校董會聘任任光為首任校長,範惠國、梁大鵬為副校長,劉平厚為教務長,馮鎖凱為總經理。
1949年初,廣辭職,校董事會聘請範惠國為校長(1949.6,8,轉1950,4,)梁大鵬為副校長。
校址:海口市椰子園,現為海軍424醫院,濱海路西北沿海炮臺。這裏靠海,椰林蔥郁,環境優美。而且靠近市區,交通便利。日軍入侵瓊時,這裏是日本占領軍的司令部和海軍醫院。抗戰勝利後,隸屬瓊崖軍政當局。
師資設置:有農學院、醫學院、文理學院三所。
農學院有三個系:農學、園藝和農業經濟。
文理學院開設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政治、經濟、教育、數學、物理、化學八個系。
醫學院暫時分系。
資金來源:私立海南大學最初完全靠捐款資助。成立初期資產近百萬美元,當期手續費收入1,654,38+0.8億元人民幣,27.75萬港元。我們對壹些捐助者描述如下:
壹個不願名滿天下的瓊吉,把7500萬元捐給海口達夫鐵廠(地址是現在的海口造船廠)作為給海達的禮物。
學校負責人韓向海大捐贈了《四書要》、《四庫全書》等8652冊古籍。
羅斯教授,意大利人,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在北平、天津、上海、漢口、廣州等地任總領事、總領事。他把自己的30箱中國歷史文獻和書籍全部捐給了海大。後來,羅斯先生也在海大工作,教拉丁語,當圖書管理員。
東南亞海南華僑熱心家鄉教育,願節衣縮食,捐資辦學。如泰國華僑黃有鑾、曾、馮士奇、雲珠亭、韓謝準、傅、吳青瑤、馮等,捐款最多。
開學與招生:原民辦海南大學6月8日開學,1947,165438+,10月8日開課,117。
招了三次學生。前兩次只在廣州和海口招生;第三次在香港、湛江、茂名增加招生。學生來自各地10余生,多來自兩廣。
歷年學生人數:
學生人數
1947 165438+10月份400多人
8月300多人1948
0949年2月65438+280人
0949年4月20日65438+274人
65438+350二月0950
0950年3月65438+296
停辦:1950年4月海南解放,人民政府接管私立海南大學,另有南方大學海南分校成立。曾經的民辦海南大學到此結束。
私立海南大學史料來源:
1,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巡視員阮康成,1948視察私立海南大學寫的報告《私立海南大學》。
2.梁大鵬海南大學前後
3.何在海南的十年
4.林友海《解放前海南大學的創建》
5.國民黨教育部“因經費困難不便將海南大學改為國立大學”的文件。
著名物理學家、海南大學首任校長光博士,海南樂東人。
廣(1888—1968),海南樂東人。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本文對氣體離子淌度的測定進行了獨特的研究,並精確地測定了幾種氣體粘滯系數的絕對值。為北京大學物理系的教學和實驗室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與丁作成共同創辦了中國第壹家制造現代科學儀器的大華公司。
廣,又名顏嘉璐,字耀秋。1918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在學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20年秋回國,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大學儀器委員會主席。1922年2月被校長聘為物理系儀器部主任,還多次擔任儀器委員會委員。
大約從1917開始,北大理科壹直有物理實驗課,本科壹、二、三年級都有實驗,每周時長3小時。自光和丁分別主管物理系和預科以來,他們特別重視實驗室的建設,購置實驗儀器或自制儀器,編寫實驗講義,安排實驗課程,力圖把學生的理論學習與課堂實驗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加強教師陣容,提高教學水平。作為部門主管,光經常像電工壹樣帶著鉗子、錐筒等常用工具。他不僅在實驗室裏為學生做實驗和回答問題,還經常問學生,教他們使用刀、銼、鋸和鑿子制作壹些簡單的鐵或木制器皿。在課堂教學中,光還自制了許多簡易教學設備,進行授課和表演。在光和丁的努力下,北大物理系的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贏得了人們對該系的重視。20世紀20年代初,教育界素有“南胡北燕”之稱,主持東南大學的胡和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光都受到高度贊揚,這也說明了他們對我國物理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貢獻。
1920結束時,正在德國訪問的夏元裏教授寫信通知北大,a .愛因斯坦有興趣訪問中國。北大師生壹聽,欣喜若狂。當時國際學術界流傳著“世界上真正能理解相對論原理的人只有半打”或者“只有六個人”的傳說。為了歡迎愛因斯坦來北大講學,特別是讓北大師生了解壹些相對論的基礎知識,北大物理系的教授們壹下子變得非常緊張和忙碌。光於1921至1在北京大學進行了系統的相對論講座,報告了相對論的起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相對論的發展。在他的領導下,許多教授爭相發表關於相對論的報告,或在報紙和雜誌上發表文章。當時掀起了學習相對論的熱潮。雖然愛因斯坦沒有像他希望的那樣參觀北大,但人們從北大教授的講座中獲得了相關知識,並對相對論印象深刻。
1924至1925,光出國休假壹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參觀學習。當時,e .盧瑟福正在實驗室裏進行γ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的實驗。這次出國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科研儀器設備太缺了!手裏沒有任何儀器的物理學家,未必能把自己最好的科學觀點付諸實踐。回國後,光毅然放棄了北大教授的職位,與物理學家丁作成(又名佐佐木)共同創辦了中國第壹家近代科學儀器廠——上海大華科學儀器公司。此後,中國生產了自己的物理儀器和儀表。
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在北京成立。廣作為特別代表,從上海趕到北京參加會議。在創立大會上當選為中國物理學會第壹屆理事會理事(理事會成立於中國物理學會成立初期),後擔任理事。他熱心支持和贊助物理事業,在物理學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廣從北京大學畢業轉入工業後,壹直關心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上海,他不僅擔任過海南大學(海南島)校長,還擔任過上海光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副院長。20世紀30年代中期,曾任交通部電力管理司司長、建設委員會委員、資源委員會委員。在抗日戰爭期間,他主持了桂林無線電設備廠。20世紀50-60年代,任上海大華科學儀器公司研究室主任、工程師,華東工業部電器工業局電表制造主任,上海電表廠副廠長、總工程師。“文革”中受迫害,1968年逝世於上海。
在本世紀的頭兩個10年裏,關於離子遷移的理論和實驗都很混亂。壹種假說認為,每個單個離子都不是單個帶電分子,而是被基本電荷包圍的中性分子群。因此,當每個分子不帶電時,這種離子的質量大於分子團的質量,並且在相同條件下,這種離子比單個不帶電分子移動得慢。另壹種假設是,離子是單個帶電分子或“小離子”,其緩慢的遷移率是由於其在帶電荷氣體中的路徑上的速度較慢。這兩個假說是不同的,但都被當時物理學界的壹些人所接受。在實驗方面,也有相互矛盾的結果。在當時不同的理論室和實驗室相互競爭的情況下,光在密立根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氣體離子遷移率的研究。
光采用了盧瑟福-弗蘭克交流電勢法,洛布在1916中也采用了這壹方法。實驗裝置與Rob在1916中使用的裝置相同,只是在壹些細節上進行了改進。首先,光重復了洛布的實驗;然後,在9至6669伏/厘米的場強下測量氫離子的遷移率,在11至17670伏/厘米的場強下測量氮離子的遷移率。實驗結果不僅證明了“小離子”的結論,還發現了up =常數的規律。其中u是遷移率,p是氣體壓力。光的實驗之所以成功,令人信服,並有新的發現,是因為他特別註意氣體的產生和凈化以及氣體中的自由電子,並仔細測量了高壓和低壓下自由電子的相對數目。這樣,他就可以試圖消除自由電子對離子遷移的影響。光的實驗加深了人們對離子性質及其緩慢遷移原因的理解。
在光以前,測量氣體粘滯系數最精確的方法是用氣體流過毛細管的所謂“逸出法”。鑒於毛細管的孔徑、大小和形狀的隨機性,以及其端部容易出現渦流,流量逸出法最準確的測量值只是壹個相對值。在密立根教授的指導下,光首創了測量氣體粘滯系數絕對值的方法。他選擇這個題目的另壹個原因是,在密立根首創油滴法測量電荷後,測量電荷的精度只取決於油滴落在氣體中的粘滯系數的絕對值。因此,氣體粘滯系數絕對值的確定成為當時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光采用的方法是使外圓筒繞另壹個由扭轉懸絲懸掛的內圓筒作勻速ω轉動。理論上推導的粘性系數為,其中I為懸掛系統的轉動慣量,b分別為外筒和內筒的半徑,θ為內筒的旋轉角度,L為內筒的長度。該公式中的所有值都可以高精度測量。在實驗中,光使用了密立根設計和改進的恒偏裝置,還改進了測量偏轉角θ的方法,從而顯著提高了精度。整個實驗結果的誤差不超過千分之壹。光測量了氫、氧、氮的粘滯系數,並修正了當時通用理化表中公認的粘滯系數表。(作者:戴念祖)
傳記筆記
1888出生於廣東省雅縣(今海南省)樂東。(出生日期不詳)
1912—1920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機械工程,後專攻物理。1916進入芝加哥大學,1918獲得該校博士學位。之後,他留在學校教書,第二年在大學的瑞爾森物理實驗室工作。
1920—1924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21—1924)。
1925—1937曾任上海大華科學儀器公司總工程師,兼任海南大學校長、光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副校長。
1938—1946桂林無線電設備廠廠長。
1946—1966上海大華科學儀器公司研究室主任,上海電表廠副廠長、總工程師。
於1968年在上海去世(去世日期不詳)。
壹所大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校長是否合格。這個問題對於在困境中崛起的民辦大學尤為重要。海南大學之所以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壹個學校的時間長短密切相關。這裏不得不介紹壹下這三位校長。
第壹個是梁大鵬(1911—1998),海南瓊海人。1930畢業於復旦大學,隨即敗給美國,先後獲得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和紐約大學博士學位。學成後回國,先後在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擔任教授。65438-0947積極籌建海南大學。他以常務董事兼代行長的名義,極力推薦熱情開明、負責實際工作的光博士擔任行長。他對海大的壹大貢獻就是實施了壹套行之有效的學生管理制度。海大是私塾,自由之風盛行。因此,學校對學生的日常作息有著嚴格有效的管理制度,讓學生養成了努力學習、持之以恒、重秩序、愛整潔、講道德的良好習慣。1949秋天以後,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海外捐款沒能來,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輟學,經營非常困難。梁大鵬沒有退縮,試圖力挽狂瀾。1950,18二月飛臺北討論學校經費,未能返回。
第二位是光(1892—1968),海南樂東人。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1921年回國,成為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此後,他與胡適來往頻繁,成為密友。65438-0928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電政處處長。他壹直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物理學家之壹。1948年春,梁大鵬推薦廣為海大首任校長。嚴出於為海南教育事業服務的責任感,毅然辭去原職務,回到家鄉擔任這壹職務。光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包括制定計劃和向社會募捐),但她也有不足之處。她壹味采取“無為而治”、“隨大流”的態度,與梁大鵬當初確立的嚴明紀律政策背道而馳,在學校引起了壹些騷動。另外,此時她生病了,為了減少工作,想回上海治療。她在1949開頭辭去校長職務。1968在上海被迫害,冤死。
第三位是範惠國(1898—1983),海南文昌人。巴黎大學物理學和化學碩士,數學和科學博士。1930回國,先後在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擔任教授。他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之壹。他發起成立了中國數學會,並擔任第壹任常務理事。他也是中國研究復變理論的先驅者之壹。1949年6月繼任海大第二任校長。作為壹個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的學者,應該是能夠勝任的,但此時的海大已經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學生潮反復,校園動蕩,幾乎沒有校務。範能做的,就是和梁大鵬四處奔走求援,企圖讓大海不倒。這種奉獻精神應該受到後人的尊重和銘記。海大1951年停辦後,範被任命為海南師範大學校長。65438-0953調入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授、理論力學研究室主任。1983死於北師大。按照指示,這家人將他們的壹些珍貴書籍捐贈給了海南大學圖書館。
三位校長都有良好的學歷和資歷。他們非常註重高素質教師的培養,把聘請優秀學者來校任教放在首位。
根據臺灣省學者蘇雲峰的調查數據,海大的教師範圍很廣。最多的時候有9名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的外教。中國教師也來自中國大陸的9個省,其中海南占總數的三分之壹。究其原因,除了利用梁大鵬、光等學術界人士之外,大多借助鄉情,鼓勵海南籍學者回鄉任教。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留學7人,法國7人,德國1,日本1,碩士3人,學士15人。邛崍教師在法國留學的人數最多,其次是美國,大部分取得了博士學位。從它來看,海大的老師素質不低。而且在當時海南的學術環境和條件下,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