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開國大典》中的“開國大典”是怎麽回事?

《開國大典》中的“開國大典”是怎麽回事?

1.油畫《開國大典》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畫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壹的畫面,而右邊是廣場群眾。

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壹般構圖規律來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在暖調子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襯托下,毛澤東主席健朗魁偉的身姿處於畫面中心,也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之核心,並與遠方千千萬萬的群眾遙相呼應,***同為中國歷史掀開新的壹頁而自豪。

畫家在構圖、設色、人物等場面的處理上,體現出壹個泱泱大國的氣魄和風度;再如,按正常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壹根大紅柱子,但被抽掉了,並且天安門城樓中間兩根廊柱之間的跨度大大放寬了,和實際的建築構架也相差懸殊,他所以要做這樣的構圖處理,是運用了美術透視法則,都是為了顯出天安門廣場的明朗開闊,群眾場面的雄壯宏偉!

使得國家領導人置身在這樣壹個天地恢恢的氣氛中,從而體現出"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的莊嚴宣言。

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請教了幾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壹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壹個大錯誤,但在繪畫藝術上卻是壹個大成功。”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因而使這件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畫家在此畫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觀相適應,特別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單純,對比強烈。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及遠處紅旗的海洋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基調,使畫面熱烈而明快的;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雲的對比。既點明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增強了華貴燦爛、富麗堂皇的歡慶氣氛。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壹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壹個風和日麗日子裏壹個莊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開國大典》體現了壹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毫不走樣的“復制”,藝術的真實,不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表現,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

《開國大典》壹直被譽為“***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壹代又壹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2.《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於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畫,描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和國成立的壹刻,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壹。

在文革期間,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原作不幸遭到兩次修改,破壞了藝術的真實性。2011年6月,為慶祝建黨90周年,油畫真跡首度向公眾開放。該作品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4年12月,《開國大典》草圖首面世,並將在2015年1月8日的“油畫中國風——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中展出。

油畫《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

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壹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

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有評者認為是“富有裝飾意味的紀念碑性的大型歷史畫。

擴展資料

《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創作的油畫作品,原作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庫,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是《開國大典》畫作的復制品。該作品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和國成立的壹刻。

《開國大典》油畫原作於1953年創作。《開國大典》草圖於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面世。

《開國大典》油畫(縱:405cm;橫:230cm),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和國成立的盛大慶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和國成立的壹刻。場面氣勢恢宏,喜慶氣氛熱烈。

時任中國領導人,11位入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

董希文創作的《開國大典》油畫,是受動於中國國家行為下,代表壹個民族的政治無意識,該幅作品作為紅色經典,是對壹個政黨、國家與民族,行走至壹個重大歷史時刻的集體記憶,是紅色政治無意識的視覺想象,而全然不是畫家董希文的個人視覺私語。

作為畫家的個體,董希文也不敢承擔這幅作品是原創於他個人的創作動機。

《開國大典》充滿了新中國誕生時中國人意氣風發的豪情,以及在油畫民族化探索中的自覺踐行。該油畫作品,是中國老壹輩文人、畫家關於政治無意識的集體記憶,由於該幅作品的創作,是那個時代中國美術界的國家行為,所以其本身必然就是壹幅紅色經典。《開國大典》是國家畫語。

藝術家不是政治家,藝術家也不應該成為政治家,藝術家應該守護自己純然的職業身份,但是藝術家受動於政治無意識的執著,及其生發出來的不可遏制的激情與偏執,往往會使他們的立場呈現為壹種極為前衛的姿態。

藝術家們,可能會依憑藝術家的稚氣,成為壹個時代政治無意識的搖旗吶喊者及代言人,並且裹挾著壹種非理性的藝術激情而所向披靡。

第二版《開國大典》油畫,在1959年中國建國10周年之際,被雕刻成紀念郵票。 《開國大典》作為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作為歌頌新中國成立的世紀傑作,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備受人們的關註。它問世後,《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油畫《開國大典》。

人民美術出版社立即把它印成年畫和各種美術圖片大量發行,印數達100多萬張,並收入當時的中小學課本。《開國大典》是新中國成立不久隨即和廣大群眾見面並博得廣泛稱譽的革命歷史畫。

董希文精心設計的這件新穎的油畫被藝術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使他在國際上也獲得了聲譽。自從《開國大典》問世,這幅洋溢神州風采的油畫,揭開了新中國美術史冊的第壹篇章。

參考資料:

開國大典-百度百科

推薦於 2019-11-06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妳了?

能夠幫助到妳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4個回答

李陽英語直播課1元開搶!不背單詞,不背語法,讓妳英語脫口而出

00:26

李陽瘋狂英語

廣告

油畫 開國大典 賞析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鐘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極速提問

AKA 正在咨詢壹個數碼問題

5條評論

晨麗水7

不錯不錯

查看全部5條評論

— 妳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油畫《開國大典》的藝術鑒賞?

《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壹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寫實油畫中,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營養,如明快響亮的色彩、某種裝飾意味等都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理想。 《開國大典》壹直被譽為“***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壹代又壹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壹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壹個風和日麗日子裏壹個莊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評價:“ 缺少壹點油畫特色。” 這裏所說的“缺少壹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畫的手法和風格。但這恰恰被很多畫家認為正是《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按傳統油畫用光和設色的手法去創作,這幅畫就不會有這種熱烈的氣氛。 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壹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壹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壹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壹直影響至今…… 《開國大典》總體性說就是極端嚴謹的素描,飽滿而富裝飾性的色彩,線條流暢的對稱性構圖 素描和色彩在作為油畫中的主要元素在各個時期有各自的強弱地位,並不能壹味的說哪壹方多麽的重要,並且近現代繪畫在構圖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畫材料本身的特點可以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這給了畫家很大的發揮空間。個人認為油畫的特點只能從跟其他畫種的特點對比來說明。油畫材料總的效果厚重飽滿,可以描繪很逼真的效果也可以制造出豐富的機理效果,同時其也具有壹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澤,這些是其他畫種所不具備的特點。 油畫以其特有的寫實表現力和長於以現實主義方法表現社會性題材的特點,在這壹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風格、新內容的作品,如《開國大典》(董希文)、畫面上,國家領導人雖只在左側占畫面三分之壹的部分,但在暖調子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襯托下,非常醒目。毛澤東主席健朗魁偉的身姿處於畫面中心,也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之核心,並與遠方千千萬萬的群眾遙相呼應,***同為中國歷史掀開新的壹頁而自豪。畫家在構圖、設色、人物等場面的處理上,體現出壹個泱泱大國的氣魄和風度。 《開國大典》體現了壹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毫不走樣的“復制”,藝術的真實,不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表現,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 畫家在此畫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觀相適應,特別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單純,對比強烈。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及遠處紅旗的海洋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基調,使畫面熱烈而明快的;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雲的對比。既點明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增強了華貴燦爛、富麗堂皇的歡慶氣氛。總之,畫中強調了物體的固有色,減弱了隨光線、環境而異的西方畫法用色法。柔進了中國畫法的工筆重彩繪畫技巧和敦煌壁畫用色的特點。畫家在描繪紅地毯時,還獨具匠心地在顏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使這幅畫成為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論何種藝術,都有自己特有的語言。攝影藝術是靠光線、影調、線條和色調等構成自己的造型語言。攝影家正是借助這些語言來構築攝影藝術的美。 影調、線條、色彩和光線這些攝影藝術語言,其特殊的審美作用,首先表現於它們獨自或***同賦予人們形式感、形式美感。攝影作品賦予我們的形式感,是十分豐富的,有空間感、立體感、質感、運動感、節奏感等等。影視——“有聲有畫的活動影像”即影視藝術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視“的特點在於其具象性,讀與看的基本矛盾先在性地構成了影視文學審美創造的壹切悖論性因素。《電影藝術辭典》中關於電影是這樣表述的:“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以及還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聲音),以表現壹定內容的技術。電影是科學技術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達到壹定階段的產物”(《電影藝術辭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23贊·723瀏覽2017-11-29

從藝術表現的角度評價《開國大典》這幅油畫作品

1《開國大典》這幅油畫作品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壹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 2 德彪西的《月光》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比之“否定敘述邏輯”的《春江花月夜》似乎應該說都是“肯定敘述邏輯”。但是,同樣是“肯定敘述邏輯”,德彪西的《月光》似乎還處於“六朝抒情小賦”的境界,而貝多芬的《月光》則已經是以“興”為主要表現形態的“唐詩”、“宋詞”。竊以為,貝多芬的《月光》比德彪西的《月光》似乎又要“超越”壹些。 如果說: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視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變幻;那麽,貝多芬的《月光》,則是因“內審心靈世界”而升華了英雄的情操。此,正是中國詩論所謂的“興”。 貝多芬的《月光》,乃是英雄的內心獨白,乃是偉人的沈思感悟。這裏,藝術表現的主要形態,應該是“興”,而且在“肯定敘述邏輯”之中醞釀著狂熱的追求、熾烈的行動。 兩種月光,兩種感情,這是作曲家當時的心境決定的。貝多芬表現他的哀傷,壹開始用了長達四小節的緩慢引子導出悲劇性的主題,發展而成呻吟、嗚咽了。表現為右手的旋律部分逐漸破碎幾乎消失,只剩下三連音的伴奏音型均勻流動,仿佛就是內心那無言的傷痛。 繪畫中有“亮色”之說,音樂中也有“亮音”。三度音程就有明亮的感覺。會使人想到那皎潔晶瑩的月光。悠長的旋律線和平穩的節奏,再加上與色調柔和而明凈的和聲融合在壹起,達到的就是壹種清幽、靜寂的效果。著便是德彪西的“月光” 和貝多芬的“月光”的不同之處。 生活中誰都不願哀傷,但反映到藝術作品中它常常變成了壹種美麗,這是壹個奇怪的美學現象,更不用說顯示生活中本來就很美好的事物了。 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同時被人喜愛就是這個道理。

18贊·4,507瀏覽2018-04-17

欣賞初中美術課本(江蘇版)油畫,談談妳的體會

《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壹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有評者認為是“富有裝飾意味的紀念碑性的大型歷史畫。”

4贊·2,525瀏覽

對開國大典油畫的評價,300字之內

《開國大典》這幅油畫作品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壹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

15贊·421瀏覽

對油畫開國大典的評述

《開國大典》壹直被譽為“***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壹代又壹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1951年初,中國革命博物館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開始籌備建黨30周年繪畫展覽,具體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領導蔡若虹、江豐、王朝聞組織落實。參展的作者為北京、華東的幾十位知名畫家。幾個月的時間,這些實力畫家們為展覽拿出了近百件繪畫作品。 這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壹次風雲際會,繪畫界各路諸侯的精品不僅在這次畫展中引起了人們的***鳴,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甚至後來壹些作品還在中國美術史上贏得了壹席之地。如《地道戰》、《毛主席延安整風》、《強奪滬定橋》等等。 後來大家在總結中壹致認為:好作品不少,但體現***和國成立的氣氛不夠。 當時誰也無法預知,這個結論為歷史巨作《開國大典》的誕生打下了伏筆。 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員李仁才對筆者說:“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所收藏的有關黨史的繪畫作品,沒有壹件展現中華人民***和國成立的力作顯然是不合適的。當時革命博物館展覽廳確實需要壹件這樣的好作品。”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壹幅巨型油畫:“開國大典”。 走進中國美術史的藝術殿堂,人們不難發現從商周時代到秦國統壹,從大唐開基到清軍入關——在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開端都找不到流傳至今的有關開國盛典的歷史畫,而要創作壹幅新中國開國盛典的巨型油畫,該是何等的氣魄! 中央美院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幾次為領袖、英雄畫像,並參加過開國大典,由他執筆創作“當之無愧” 應該說這是壹個公正的選擇,更是壹個歷史的選擇。 董希文在美術界早已聲譽鵲起,他的畫多次得到徐悲鴻、艾中信等著名畫家的好評。 董希文生於浙江紹興,杭州藝專畢業後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內深造,後又到我國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區學習、創作,曾在敦煌臨摹壁畫達3年之久。其素描、油畫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創作水粉畫《北平入城式》。 雖現已說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與點名董希文創作《開國大典》有聯系,但董希文長於革命題材創作、長於人物畫的本領確實是行內知名。 當年董希文手拿這張草圖請教了許多畫家,如徐悲鴻、艾中信、江豐、吳作人、羅工柳等。 值得壹提的是,從草圖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創造性的突破有兩個。第壹個是草圖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壹的畫面,而右面則是廣場群眾,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壹般構圖規律來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壹個就是按正常視覺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壹根天安門城樓的大紅柱子。 美術界的同行們對董希文大膽的構圖設想感到奇特並表示贊賞,認為第壹個突破加大了領導人與廣場群眾壹實壹虛、壹近壹遠、壹少壹多的對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而第二個突破大家認為極為大膽,“抽掉”這根柱子,廣場顯得更為開闊,相反如果畫上這根柱子反倒顯得累贅了。 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還請教了幾個建築學家,大家對此均表理解和贊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壹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壹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壹個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開國大典》的實畫創作。 兩個月後,巨型油畫《開國大典》創作完成。 《開國大典》引起較大反響,並掀起了“油畫中國風”的藝術思潮 《開國大典》完成之後被收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壹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壹個風和日麗日子裏壹個莊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壹些知名畫家看了這幅油畫之後,都認為這是壹件不可多得的繪畫精品。中國革命博物館將這幅畫展出後,在藝術界和社會上都引起很大的反響。 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非常興奮,對此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董希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應得壹百分。”但他同時也以西洋油畫的傳統標準做了後半句評價:“也應扣掉五分,因為缺少壹點油畫特色。” 這裏所說的“缺少壹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畫的手法和風格。但這恰恰被很多畫家認為正是《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按傳統油畫用光和設色的手法去創作,這幅畫就不會有這種熱烈的氣氛。 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壹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壹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壹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壹直影響至今…… 1953年,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油畫《開國大典》。也是在這壹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將《開國大典》印成年畫在全國發行,發行量達到壹個頂峰。

1贊·2,006瀏覽

正在加載

  • 上一篇:普洱茶我最喜歡的散文
  • 下一篇:有什麽笑話可以讓人笑得窒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