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三個月讀來閱讀歷史記錄。
這是壹本可以豐富心智、補充知識的魔法書。
《史記》是中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本書有130篇文章,52萬多字。這部書還開創了傳記史書的形式,對後世的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說史記。讀著讀著,我有壹種在和活人對話的感覺。司馬遷是個好人。好人往往運氣不好。我同情他,也佩服他。我覺得他的人生沒有白活。《史記》是壹部怎樣的書?眾所周知,它是壹部史書,而且是歷史系的第壹部。正如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視司馬遷為“歷史之父”。但我理解,這本書的意義不在於它是壹本傳記的開端。反之,其意義何在?在我看來,是因為它不是壹部以朝代為界限,幹巴巴地羅列帝王將相,在壹個姓氏的興衰中滋生,像其他20多部比它晚的、模仿它的書,現在被稱為“正史”。我欣賞它,是因為它視野開闊,胸懷寬廣,在它之前做了總結;之後,就開始了。是壹部始於軒轅,止於孝道,“古今之變,窮於天人之學”的“大歷史”。講的是當時的“古代史”、“近代史”、“當代史”。尤其是他的敘述生動,用筆融化感情,讓人讀起來不枯燥,越想越有趣。司馬遷寫史記,用了很多材料。其中既有《石室金匱》(漢代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收藏的書籍和檔案,也有他調查采訪的舊傳聞,包括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學者們對《史記》引文的詳細考證,只對那些可以考證清楚的人,已經相當可觀了。它幾乎讀過所有我們還能看到的早期古籍。還有更多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古籍,也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失傳書。這些早期的史料,按照後世的分類,主要屬於經典和子書,以及史部的“古史”。很多經典出自官書,而且是最古老的。它們經過戰國時代思想的過濾,與諸子列傳壹起,累積成漢代的“六藝之書”和“六學之學”。司馬遷的《絕邪六經異傳,齊百雜言》是我們從漢代思想中窺見先秦歷史的重要途徑。不僅如此,它還涉及詩詞歌賦、兵法、數學技巧、民間技藝,包括了後來的集和分集中專門研究的許多重要內容,也是壹部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集。它只是四書之壹,卻對其他三書(接經、生子、啟史、聚經)的研究起著關鍵作用,借用壹句老話,就是“舉壹反三”。據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舉時代的老先生,而是風氣改變後的老先生。他們只是把史記作為閱讀古籍的門戶,甚至讓孩子從這裏開始。比如我們都知道,王國維和,他們的古書都是以史和韓為基礎的。所以我壹直認為,這是閱讀古籍的壹把鑰匙,尤其是對於讀書早的學者來說。讀史記,除了史料,編修體例也很重要。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體例稱為“傳記體”,它不同於“編年體”(如魯的《春秋》、《左傳》、《紀年》和後世的《通鑒》)和“編年體”(如《國語》、《國策》和後世編纂的各種年譜),但更準確地說,它是以“世系為經”、“年譜”、“年譜”為基礎的,是綜合的,不是簡單地由傳記組成,而是在形式上模仿早期貴族的家譜。司馬遷以“人”為中心,以“族譜”為框架寫歷史。根據《世本》和漢代保存的大量家譜,分為“空間”(國家、地區、縣)和“時間”(朝代史、國家史、家族史),以及“空間”和“時間”下的“人”和“事”。其12部列傳,30個家族,70部傳記,其中的“列傳”指的是“根”,即家譜的“根”或“幹”;“世家”指“世”,即族譜的“支”;《列傳》講的是“天下”之下的人物,也就是族譜的“葉子”。這是這本書的主體。它的家譜和家族都是不同國家和編年史的敘事,用來控制後來的傳記。除了傳記式的、貴族式的家庭,還有“十張桌子”相互交匯,構成了全書的時空框架。其“五傳”中,只有“八書”是關於法規制度的,時空觀念較差,屬於結構性描寫。原始人類有“尋根癖”,古代貴族有“血統論”,春秋戰國“禮樂不正崩”,但“裝腔作勢”的風氣更盛(“士”在當時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許多青銅器銘文壹開始就“自報家門”,說我是“某某孫子之子”。司馬遷雖生於漢朝,卻成就了“大歷史”。對他來說,打通過去,聯系現在,是最方便的。這是我們應該理解他的地方。司馬遷的《史記》不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節省筆墨,節省真與疑,用“互文”的方法盡量保存史料的“新鮮”。例如,任何第壹次閱讀《史記》的人都很容易發現,它的描述往往是矛盾的。不僅文章之間會有這樣的問題,而且壹篇文章內可以安排好幾個說法,讓人覺得無法認同。但熟悉《史記》體例的人都知道,這是作者的“存異論”,故意如此。它以秦史料和楚史料為重點,力圖使“角色”按其本來面目說話。這不是史記的粗心,而是它的謹慎。找史記的毛病,當然會有大豐收,但了解是找錯誤的首要前提。
《史記》這本書很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讀他的書,要把他當人看”,必須讀他的《太史公序》、《致任安書》。《太史公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看了這篇文章,妳才能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家世,是名師所教。他生活世故,文筆老練。但不可忽視的是,他還有壹封“報任安”。如果說《太史公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麽包仁舒安就是他的“精神史”。為什麽?因為這是壹個想死的人和壹個即將死去的人的心靈對話,每壹句話都是發自內心的,浸透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死亡的痛苦。他的屈辱,恐懼,悲憤,五臟燃燒,後背冒汗,除非身臨其境,否則難以理解。小時候壹直覺得是最震撼最催人淚下的文章。在我看來,司馬遷是被李將軍(李陵)攻擊的,是被大家推倒的。在我看來,敢於“喊漢奸”的,是魯迅的“脊梁”。他和李將軍,壹個是文官,壹個是武將。他們對不同的道路感興趣,他們從未有過壹杯酒來做愛。他們可以放棄自己的工作和生命,勇敢地站出來說話。這已經是所有人的勇氣。更難的是,在這次“意外的麻煩”之後,他可以從命運的泥潭中自拔,義憤填膺地寫書,成就了他的成名事業。讀完《寶仁舒安》有壹點感觸:歷史不僅是壹種死者積累的知識,更是壹種生者塑造的經驗。這種生命體驗和超越生命的欲望,是貫穿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歷史的同壹種精神。歷史學家在這種“超越”中尤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的許多生命組合成壹條壯麗的歷史長河,是因為它把自己的生命投射到其中。我認為,司馬遷就是司馬遷,史記就是史記。人有俠義,書有俠義,與這種人生經歷有關。壹帆風順,人生閱歷不足,做個歷史學家,可以;但很難成為偉大的歷史學家(我認為“偉大的歷史”的意義在於連接過去和現在,生死與共)。以個人榮辱來看待歷史很容易有失偏頗,但司馬遷在談及歷史時卻能保持清醒和客觀。甚至當他寫當代的事情時,即使傷了皮膚,他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他最多是在贊美中表達自己的感受,這超出了他的生活,他參與了歷史。他永遠不會搞混。我很欣賞司馬遷的贊美和文學描寫。因為正是在這樣的文字中,我們才能窺見他的個性,進而理解他生動的用筆。比如他的作品裏,就算是漢高祖,勝者為王,滿腦子都是流氓氣,就算是項羽,敗者為賊,都是英雄氣。即使是當時的恐怖分子,他也會說“不要欺騙他的野心,他的名字會被後人銘記”;即使是裏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在彌留之際,描述父子倆痛哭流涕時的天倫之樂,回想當年,牽著壹只黃狗,追著壹只狡猾的兔子。很多“偉人”寫的都像“小人物”。與司馬遷的“義憤填膺”有關,《李將軍傳》也值得壹讀(有意思的是放在《匈奴傳》、《魏將軍傳》前面)。他對李陵之災談得不多,但和《漢書》比起來,仿佛就是壹把刷子。我們很難猜測這種省略是因為“不敢說”還是“不忍說”。但他在贊美中說:“據說他為人正直,不下命令;其身不正,雖不聽話,是否稱李將軍?我見過李將軍,他謙虛得什麽話都說不出來。而死之日,世人知與不知,皆為喪。他對士大夫的忠誠是真誠的嗎?正所謂“桃李不言,下壹步自有路。“這個說法雖然小,但可以說是大。壹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被編入歷史記錄,代代相傳。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形象生動,個性鮮明。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仿佛置身於壹種優美的意境之中。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我的心情也在變化。我以英雄之樂而樂,以英雄之憂而憂,以英雄之情而感。輕松幽默的語言,扣人心弦的情節,仿佛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每個時代的背景特征;每個國家的習俗;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史記,就像足不出戶進行壹次歷史旅行,享受那個時代的壹切,回顧各種難忘的歷史事件,了解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讀史記就像讀壹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的歷史人物告訴妳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有趣故事,帶領妳走進他們的世界。
讀史書就像和壹個歷史學家面對面交談。我被他準確的語言深深打動,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自己的心智。
《史記》是壹本生動有趣又能增長見識的好書。
永恒的精神
——讀《明朝那些事》
(1)
明朝,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後壹個漢朝。
明月當空,用調侃卻又嚴肅的筆法描繪了不平凡的300年。
歷史也可以很年輕。
(2)
2007年,在書店書架上的壹堆書裏,我掃到了《明朝那些事》,好奇地買了下來,從此壹發不可收拾。
我第壹次發現,歷史不僅枯燥,還會讓人發笑,但笑過之後,往往會讓我們思考。
比如這本書裏,真正的好人很少(但絕對有真正的壞人)。每壹個在普通人眼裏閃耀著耀眼正義光芒的好部長好將軍,都可能有他這樣或那樣的瑕疵。作者沒有壹味的褒貶褒貶,而是讓我們看到了壹個真實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
比如這本書裏,既有不朽的、家喻戶曉的偉人,也有那些被人們遺忘的小人物。他們在這三百年裏太微不足道,太無足輕重,不容忽視。如果沒有舍身取義的宦官張敏,後來的孝宗皇帝朱佑樘可能無法登上歷史舞臺;沒有這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守衛,楊煉用鮮血和正直寫下的最後壹本書,可能只能化為灰燼;如果沒有金錢皇後的日夜等待和對死亡的真實感受,朱祁鎮、明英宗可能已經被孤立在沙漠中吞噬了。“不要以為小的沒實力,也不要以為卑微的沒尊嚴。”
比如說。。。。。。
(3)
書裏從頭到尾都有壹種力量。
這股力量支撐了鄭和七下西洋,面對咆哮的大海無所畏懼。
這支力量支撐於謙開啟了北京保衛戰,獨自面對危險而未知的未來,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
這支力量支持了王守仁在貧瘠土地上的開墾。歷經磨難,他頓悟並創立了偉大的“心性論”,將中國哲學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峰,影響了無數後人。
這支部隊支援了戚繼光半夜渡海攻打寇。敵人再強大,他和戚家軍也阻擋不了他們的前進,就像幾百年後的紅軍壹樣,保家衛國。
這股力量支撐著徐階隱藏自己的力量,或許被無數人指責懦弱、怯懦,但他挺直的脊背表明,他始終沒有忘記夏衍的虛妄之死和楊繼繩非人的折磨。
這股力量支撐著張數十年的權利鬥爭,用盡了所謂君子所不齒的手段,但卻是為了老百姓,為了人民,他傾其所有。
我們可以稱之為正義、良心、理想或者它只是壹種精神。
是的,他們之所以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並不是因為他們和普通人有多麽不同,而是因為他們能在心裏裝著人,壹群和他們毫無關系,素未謀面的人。他們可以安心做自己的官僚,做皇帝的寵臣,享受富貴,衣錦還鄉,也可以只是平靜地走完壹生,最後安靜地死去。但是,因為那個責任,那個理想,那個正義,他們選擇了另壹條路,壹條布滿荊棘的路。
(4)
我想說,從這套書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壹個王朝300年的風風雨雨;這更多的是壹種理解。所有的人或事都變成了歷史,今天變成了昨天。只有精神,只有不朽的精神,才能經受住時間的淘洗和沈澱,影響無數後人去為夢想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