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不同環境區域的各族人民都穿著各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服裝,這些服裝都反映了地理環境和民族風俗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北長南短,北寬南窄,北厚南薄。在青藏高原,主要人口是藏族。他們住在壹個海拔高、氣溫低的地方。冬長夏短。所以他們壹年四季都穿長袍,冬天穿皮衣,夏天穿棉袍,袖子寬松。它們白天當衣服,晚上當被子。為了生活方便,男女都露出右肩,腰間套袖子。每逢佳節,天上有歌,有袖舞。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上,大風都刮過。”這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由於這種惡劣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氣候條件,黃土地上人們的服飾又有了另壹番景象。冬天,人們穿著舊羊皮夾克,頭上戴著白羊皮手帕。夏天,白布汗,藍布黑,是這壹帶典型的民族服裝。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俄羅斯族等民族兄弟的服飾明顯帶有西亞國家和俄羅斯的特點,明顯是由於地理因素形成的。
居住在雲貴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水族、彜族的服飾也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傳統文化習慣有關。最具特色的是侗族,其蠟染聞名於世,成為貴州壹道亮麗的風情線。由於復雜的地質結構,深山峽谷,茂密的森林和洞穴和河流遍布這壹地區。長期以來,他們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為了生存,他們紡織、加工、染色。這種由傳統手工藝制作的布料,厚實、美觀、耐用,可以穿、可以穿、可以提。它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觀賞價值,近年來已成為旅遊開發項目之壹。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千百年來對江南地區的描述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植物茂盛。生活在這種地理環境下的各族同胞,他們的服飾與自然融為壹體,因環境而生,典雅別致,小巧玲瓏,以薄、短、輕、柔、華麗著稱。
蔡赟南部的傣族、彜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生活在祖國的西南邊疆,這裏氣候宜人,山川秀美,天藍水藍,風景如畫。她們的服飾色彩艷麗,柔軟飄逸,女裙有裙、長裙、百褶裙等。尤其是傣族婦女穿的筒裙,色彩鮮艷,美得像孔雀開屏,不僅漂亮,而且合身適用。因為地處邊陲,過去封閉落後,觀念保守,很少有短裙。佤族婦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沒有傣族筒裙長,顏色以黑、紅為主,這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
中國廣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是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區。居住在這裏的絕大多數同胞以漢族為主,服飾介於高原和水鄉之間。與其他地區的民族服飾相比,居住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民的服飾最為簡潔。漁民長年生活在溫暖潮濕的水中,捕魚打撈,穿著簡單輕便易幹的衣服,這完全是地理環境使然。
服裝是壹個民族的象征,也代表壹個地區的形象。它的作用壹是擋風驅寒,二是裝飾美觀。但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差異很大,千變萬化,都打上了這個地區的烙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地理環境造就了民族服飾。
住宅特征與居住環境的關系
中國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是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東的龍屋、廣西的“極柱”、雲南的“壹璽”,並稱為中國五大特色古民居建築。北方有很多四合院,北京最有代表性。四合院是壹個封閉的房子,只有壹個街門通向外面。緊閉的大門來自成天地,私密性強,非常適合專屬居住。四合院為磚木結構,有檁、柱、梁(椽)、檻、椽、門窗、隔扇等。全是木頭做的,木架子四周的墻都是磚做的。四面分隔的北室(正室)、南室(倒室)和東西室,用高墻圍起來,形成四位壹體,院子中間有壹個院子,寬敞。庭院裏種著花草樹木,魚缸裏養著金魚。它是庭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散步、采光、通風、納涼、休息、做家務的地方。陜北的窯洞最早應該始於周朝。秦漢以後發展為全地穴式,也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期,石頭被用作窯墻。清末民初,當地人仿照土窯模式修建石洞。現在也有新窯洞用彩瓦加窯面,廳室分開,上下兩層,住的更舒適宜人。壹般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界面窯四種。土窯是山上挖的黃土洞。石窯磚窯是在平地上用石頭和磚砌成的窯洞。界面窯是土洞入口處有壹層石或磚箍窯面的窯洞。這種洞穴看起來整齊而堅固。陜北的窯洞大多依山而建,占地少,建設成本低。現在壹般農民2000元左右就能建壹個像樣的石窯。窯洞隔音、防熱、保溫,冬暖夏涼。它們被稱為“神仙洞”,是居家首選。廣東衛龍屋是粵東客家常見的傳統民居,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選擇丘陵地帶或坡地建造龍圍屋。客家人群居,以防止外敵和野生動物入侵。大部分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建成壹個完整的龍圍屋。圍屋有兩種:宮殿式和龍式。布局嚴謹,講究坐向、主次、對稱、外觀均衡、富麗堂皇、典雅莊重的風格,顯示了儒家正統文化的審美旨趣和建築的高水平。因為廣西地處亞熱帶,炎熱多雨,地方潮濕。人們大多用竹木來建房,壹般都是壹層壹底,四室三室的木結構建築。屋頂用小藍瓦覆蓋,四周安裝木墻,或砌土坯墻。有的侗族民居建在主樓前的二層,在橫腰處加壹個屋檐,增加屋檐下的使用空間,形成寬敞的前廊,方便午睡納涼。雲南的“壹封”在昆明、大理、麗江等少數民族民居建築多為方形,即所謂的“壹封”。建築由正房和廂房組成,對稱穩重,方方正正,瓦頂土墻。從空中往下看,整個布局就像壹個印章,自成壹體,又是壹個封閉的住所。中國古民居是歷史上最早的建築類型。居住建築景觀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過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經驗,形成了地方風格和流派。江南水鄉的古村落和民居在明清時期興盛壹時,當地有利的地質氣候條件提供了許多建築材料可供選擇。表現為借景為虛,造景為實的建築風格,強調空間的開放性和清晰性,要求有濃郁的文化氛圍。該建築旨在裝飾鄉村的外部。修建道路、橋梁、書院、牌坊和祠堂。風水城堡等。試圖讓環境達到壹種完美美好的狀態,雖然規模不大,內容略顯簡單,但卻細致入微。在藝術風格上,具有淳樸的鄉土氣息。徽派古民居自然古樸,幽靜雅致。不做作,不做作,自然大方,順應形勢,與自然保持和諧,依靠自然;它過時了,過時了,過時了。恪守古制,恪守傳統,推崇儒家。由於地勢開闊,地勢平坦,北方民居多為四合院。四合院建築雄偉壯觀,高大豪華,粗獷細膩,平面立體的表現形式呈現出穩重的姿態,充滿了儀式化的建築特色。比如山西民居大院的風格就是外墻很高。從房子外面看,沒有窗戶的磚墻高達4、5層,防禦性很強。房子都是單坡屋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樓房還是平房,雙坡屋頂都不多。因為都用單坡頂,外墻高,雨水流入院子。院子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豎長方形,大門多開在東南角。嶺南地區的古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關註其實用功能外,更應該關註其自身的空間形式、藝術風格、民族傳統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湘黔滇古建築群較多,大中型建築群(大屋、會館、商店、寺廟、祠堂等)較多。)在城鎮裏,還有建築物;小樓(壹般的房子和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陡,翼角高,裝飾精美豐富,雕畫多。以其精致優雅的風格著稱。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民居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有豐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築與當地的民族風情息息相關,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氣息,既英姿颯爽,又不失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