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學閱讀方法的思考(壹)——文學閱讀方法閱讀報告
我收到了後浪文學贈送的新版《特裏·伊格爾頓的文學閱讀》。請報告它。
特裏·伊格爾頓是當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化批評家,他的《文學理論概論》在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本小書相當於他的《文學鑒賞導論》五講之壹。
伊格爾頓在開篇就指出,我們不能把文學當成真正的八卦,不能壹開始就討論兩個人物之間是否存在真愛——因為文學的首要屬性是虛構,它的敘事角度不壹定可信,但也可能是故事的壹部分。我們更應該關註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即“文學性”。他展示了欣賞文學的五個角度:開頭、人物、敘述、闡釋、價值,也涵蓋了語氣、氛圍、語速等各種語言細節。
對於有壹定閱讀經驗但對文學理論沒有系統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以用幾句話啟發妳壹定思考過的問題,比如:虛構的人物存在嗎?敘述聲音說的是客觀的嗎?小說有懲惡揚善的套路嗎?……
對於對文學理論有所了解的讀者來說,本書分析的例子可以補充妳的書單。伊格爾頓很好地掌握了古今文學的精髓。跟著他走壹遍,也許能記下壹些妳沒有關註的作家作品或觀點。
這本書的特點,壹是伊格爾頓作為英國毒舌,如:
說語言——“看到偉大的作家像我們壹樣犯錯,總是令人欣慰。葉芝申請都柏林的壹個教師職位,但被拒絕了,因為申請表中‘教授’這個詞拼錯了。”
論人物的虛構性——“文學人物和監獄裏的連環殺手壹樣,是沒有前途的。”
談不同時代人物塑造的差異——“福音作家如果上創作課,可能會得到尷尬的分數。”
據說我們看它是為了知道結局,但故事在我們看到結局的時候就結束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把人類的終結欲望命名為死亡沖動。”
第二,作為壹個工人階級出身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他善於把小說置於時代的社會關系中,對文學中工人的反映尤其無情。
妳不必同意他的很多論點,但妳有理由去聽。例如,他認為想象不壹定是積極的:“人類發明的每壹種致命武器都是想象的邪惡結果。”* * *情感不壹定是美德:“新古典主義作家如亨利·菲爾丁...希望讀者用滑稽、諷刺、同情的眼光看待湯姆·瓊斯,而不是和他壹起爬上床。那張床已經人滿為患了。”他說浪漫主義者認為想象高於現實,不存在的總是比存在的好,這反映了他們對現實的消極態度。特朗普這種態度沒有錯,但是曼德拉不是挺好的嗎?
對文學閱讀方法的反思(二):伊格爾頓對《哈利·波特》的評論,並不是需要聰明或者貪玩。
我寫這段話是有原因的。因為看評論,有些文藝青年很“苦”,甚至嘲笑哈利波特的評論。極端分子甚至形容這是“讓我吞下壹只蒼蠅”。之所以會有如此咬牙切齒的評論,是因為批評者並不真正了解文學史,而是執著於“純文學”、“象牙塔”、“諾貝爾”等狹隘的想象。
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偉大的作家和作品都起源於“大眾文學”的傳統,尤其是在英國。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作品都是不折不扣的通俗文學(只是現在已經被經典化了),象牙塔裏的原著作家喬伊斯和伍爾夫早就開始流行了。這是什麽意思?說明偉大的作家最終還是要面對大眾,去“暢銷”。暢銷不是作品價值低的標簽,而是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必由之路。我們中國的文藝青年往往不明白這壹點,所以看到“暢銷”就產生“聯想”是有失偏頗的,也是不明智的。文學青年中也有壹個通病:當代作家以諾貝爾為標桿。又全濕了。雷諾獎授予當代作家的大多是無足輕重的作家,但大多已經從歷史中消失。有些年輕作家不問青紅皂白,好像談諾獎就讓羅琳“小”了。事實上,恰恰相反,大多數諾獎得主在羅琳面前都被稱為“小矮人”,比如賽珍珠和辛克萊·劉易斯,更不用說那些甚至擁有他們的人了。以賽珍珠為例,美國主流文學史可以忽略不計,但縱觀任何壹部主流文學史,羅琳壹定是壹位擁有“獨立板塊”的重要作家。我們在評論壹個作家是否偉大時,要看文學史,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某個人得了諾貝爾獎,誰是認真的,誰是受歡迎的。(當然,並不是說人氣就壹定很大,而是要看原“人氣作家”是否完成了經典化,是否被文學史所接受。壹個“通俗作家”壹旦能完成普世的經典化,那壹定是超級偉大的作家,遠非狄更斯簡奧斯汀,只有張愛玲羅琳。)
因此,與普通中國讀者不同,《哈利·波特》並不是壹部被文學評論家鄙視的作品。相反,現在每壹本名著閱讀指南和任何壹本嚴肅的英美文學史都會討論這部作品。同時也是英國考試局最年輕的代表作,與《哈姆雷特》、《雙城記》、《呼嘯山莊》同框。
2018年3月,在37個國家108位作家評選出的“100部塑造人類精神的傑作”中,哈利波特排名15,與《哈姆雷特》和《百年孤獨》非常接近,是當代在世作家作品中的第壹!
羅琳本人也是英國的“榮譽成員之友勛章”,這是國家的最高榮譽,只有少數英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才能獲得。妳以為羅琳是金庸,其實她是魯巴。羅琳的偉大也超過了哈羅德·布魯姆或這本書的作者。畢竟在壹長串榮譽成員名單中,羅琳對應的思想家是哈耶克、卡爾·波普爾和羅素,這顯然超過了伊格爾頓的位置。
如果進壹步探究世界歷史,羅琳屬於世紀偉人。在現代英國作家中,只有喬伊斯(愛爾蘭作家,生於英國統治下)堪與之媲美。這不是吹牛,但是要翻出任何壹個偉人的榜單,羅琳幾乎是少數能上榜的作家。妳經常可以在偉人傳記中看到羅琳與愛因斯坦、愛迪生這樣的人並列。羅琳也是從1975到2000年美國-當今“25年25位巨人”中唯壹的作家,鄧小平是中國唯壹入選的。
總之,把羅琳讀成托爾金或者金庸是嚴重的認知錯誤。羅琳實際上是當代版狄更斯簡奧斯汀的結合。羅琳不是托爾金就像張愛玲不是張恨水壹樣。當然,任何類比都沒有絕對的準確性,但這個類比大體上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羅琳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關於文學閱讀方法的思考(三)——文學閱讀方法新譯本後記
文/吳文權
壹直都有人對文學的閱讀有話要說,其中不乏其人,二三流角色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想指點迷津、撥亂反正的明眼人,往往會領著人去探索攬勝,勝過讀十年書;那些自稱聰明的人與侃侃交談並自誇。壹番激動之後,聽者雖然還意猶未盡,但完全沒有體驗。所以,區分好壞是細心的讀者必須完成的任務,而區分的捷徑之壹就是作者的書名,雖然不是100%可靠,但大體上讓人放心。
大家都寫小書,至少在當今世界,東西方都有明顯的例子。在中國,有“大家的小書”系列;在西方,有牛津通論系列。就小說而言,有大衛·洛奇的《小說的藝術》(米蘭·昆德拉也有同名作品),詹姆斯·伍德的《小說的機器》,托馬斯·福斯特的《如何閱讀小說》。回頭看看,還有亨利·詹姆斯、E.M .福斯特等人的經典。其他流派的指南書也不在少數,其中布魯克斯和沃倫的《理解詩歌》久負盛名。在科學領域,大師們也重視撰寫科普書籍,啟迪人們的智慧,點燃人們探究的興趣;例如,洛倫·艾斯利將科學家的分析與藝術家的直覺結合起來,啟發年輕人探索自然的奧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今世界,知識浩瀚,生活節奏快,讀書逐漸淪為快餐。正如伊格爾頓在序言中所說,“尼采悠久的‘慢讀’傳統有悄然衰落的危險”。可想而知,認真的作者精心準備的“大餐”被三番五次當成了薯條和炸雞,豬八戒吃了人參果也不遺憾。另外,即使讀者願意鉆研書中的奧秘,也往往因為自身的學歷而進不去。面對這種令人擔憂的文化前景,伊格爾頓作為壹個偉大的批評家,冒著被批評的風險(西方有些人對寫How to書的人嗤之以鼻),以自己豐富的精讀經驗,引導讀者走進文學的迷宮殿堂,深刻理解文學分析之美,期待這種滋養靈魂的可貴行為成為更多讀者的自覺追求,成為日益荒蕪的文化沙漠中壹股汩汩的生命之泉。我相信,在伊格爾頓看來,對文學的敏感和迷戀是壹個文明中最人性化的部分。無論科技多麽發達,無論物質生活多麽光鮮,缺乏細致入微的文學感受力,人類的存在都有很大的短板。這樣的人組成的世界,並不是人類真正的家。
作者特裏·伊格爾頓。
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樹是常青的。這種說法有壹定道理,但也不絕對。理論可以帶來深刻的感悟,讓從業者更深入細致地了解對象。伊格爾頓精通文學和文化理論,所以他能在具體的小說、詩歌、戲劇甚至童謠中窺見壹般讀者體會不到的曲折和精彩。他的每壹次解讀,無論恰當還是牽強,都能讓人看到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激發讀者的探究。我想這是他的目的。
最後說說翻譯。這本書之前有過兩個中文版,壹個是範浩的《文學閱讀指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另壹個是黃鈺文的《如何閱讀文學》(臺北:商周出版社,2014)。兩者各有千秋,模特翻譯活潑靈動,黃翻譯優雅穩重。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在推敲的時候,也參考了很多次,在此表示感謝!此外,伊格爾頓引用的文學作品片段,除譯者本人翻譯外,均參考現有的國內優秀譯本並標註。謝謝大家!作者引用的片段均附英文原文,供讀者參考和思考。嚴復說,翻譯東西很難做到“信、雅”。說到文本翻譯,“三難”變成了無數的障礙。要想戰勝它們,其中壹個是苦的,壹個是甜的,不能做人道主義者。舉個例子。這本書引用了詹姆斯《鴿子的翅膀》中的壹段話,極難解讀,範浩女士也在腳註中做了解釋。我查閱了前兩個譯本以及該書德文譯本中的相關段落,但都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理解。雖然我讀了《鴿子的翅膀》這本書很多年了,但我的解讀還是不盡如人意。因此,根據目前的理解,我願意把它翻譯出來,並請方知道錯在哪裏。翻譯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每壹個字如果翻譯不仔細都可能是陷阱。作為壹個翻譯,即使處處小心,也難免會不自覺地摔倒。希望不要太頻繁,把文字和自己弄得青壹塊紫壹塊,讓讀者皺眉頭。如有錯誤,但求批評,不敢奢望原諒!
關於文學閱讀方法的思考(四):因積累和閱讀技巧不足如何閱讀小說?
“妳平時怎麽看小說?”雖然我是文科生,但說實話,我還是看不懂小說,也看不懂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即使今年閱讀量達到了200,小說等文學作品的比重也受到了限制,而且不是因為我不會讀,而是因為我不會讀。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壹,我看文學書比較慢。比如看同壹本書,非小說類的書2小時左右就能看完,但小說類文學類的書就要4~5小時,甚至更長。雖然我不是特別在意時間的消耗,但總覺得它們在拖慢我的閱讀速度,降低我閱讀帶來的成就感。後來,我慢慢開始不讀書了。除了時間的問題,還有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時候,我不知道如何去閱讀和評論這些文學作品,不知道它們應該帶來什麽。每讀完壹本文學書,都覺得內容很好,很感人,給我提供了壹些人生和思想上的指引,但如果再進壹步,就不知道還有什麽了。好像是藏在心裏說不出口的東西,但是壹直都在。但如果我不讀文學書,情感和心靈會有壹些落差,這也是為什麽我會堅持每隔壹段時間讀壹本文學書,哪怕讀得很慢。
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加上很多文學理論的熏陶和指導。我發現“看不懂文學書”的問題是因為積累不夠,閱讀技巧不夠。說起來簡單,但要改變並不容易。畢竟積累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好的,所以只能先從技術方面來彌補。於是,我打開了文學的閱讀。本書作者特裏·伊格爾頓是當代傑出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化批評家,他專註於文學作品的研究。他的文筆幽默犀利,讀起來輕松愉悅。比如,他在書中說,很多小說家“壹開始都會竭盡全力,偶爾也會壹而再再而三地受傷”,“壹首詩或壹個故事的初衷,恐怕早已被作家遺忘”...這讓我想到了小說家們看到這些評論時苦惱的場景。看來寫小說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就像知道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日子。這就像看了很多美食書,還是不會做飯...就像學再多的技能書,如果不知道怎麽做,或者找不到“門”,就像白學了,沒用。《讀文學》雖然是壹本文學指導書,但書中的內容並不是那些條理清晰的手法,而是把手法隱藏在作品中,讓我們通過閱讀對偉大作品的評論,真正感受到文學的魅力,語言的魅力,文學之外的東西。
因此,整本書不僅從開頭、人物、敘事方法這三個傳統的解讀角度教我們如何閱讀壹部文學作品,還增加了“解讀”和“價值”的內容,把我們帶出作品,開闊了我們的閱讀視野,豐富了我們的閱讀體驗。在閱讀這些內容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對各種經典書籍的得心應手的引用中,看到深刻的文學內涵。當我們拋開作品的文學性,只把文學書當故事來讀,就會讓經典作品成為過去式,降低其意義和價值。所以在這本書裏,妳會學到欣賞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看到《包法利夫人》、《荒原》等名著的精彩分析,學會壹種新的閱讀方法——慢讀。妳會發現,當閱讀速度慢下來,思緒安定下來,妳眼中的故事、文字或人物就會傳到妳的耳朵裏,悄悄地和妳說話,仿佛它們是活的;會坐在妳身邊,靜靜地陪著妳;或者徘徊在妳的腦海裏...最後,也許它們會成為壹個影像,壹段記憶,永遠留存。
如果妳不想每次看小說都只看壹個故事,如果妳想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如果妳願意研究文學作品所承載的“秘密”,如果妳想知道每個人物背後隱藏著什麽...
如果妳需要壹本文學入門書籍,或者壹位文學導師,不妨打開文學的閱讀,與當代最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特裏·伊格爾頓壹起,打開另壹扇閱讀的大門,享受文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