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麟閣: 誓死堅守陣地的抗敵英雄
英勇抗日的愛國將領——趙登禹
威震敵膽的抗日英雄——馬本齋
戰鬥在日寇鐵蹄下的女***產黨員——張宗蘭
智勇雙全喪敵膽——包森
抗聯英豪——李兆麟
抗日虎將蕩氣回腸——葉成煥
抗日怒火燃赤心——馬耀南
冀中平原的“呂司令”:呂正操
陜西抗日名將許權中
“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劉老莊連
堅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抗日赤心日月可鑒——許亨植
“打仗數第壹”——陳錫聯
抗日壯士英氣沖天——董天知
俠肝義膽破“圍剿”——曹亞範
“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夏雲傑
出奇制勝大將風範——粟裕
爆破英雄馬立訓
夜襲戰鬥常勝英雄——桂幹生
寧死不屈的八女投江
冉莊地道戰組織者——張森林
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趙尚誌
文武兼備壹代英才——彭雪楓
“太行浩氣傳千古”——左權
鋼鐵戰士——楊靖宇
“甘將熱血沃中華”——趙壹曼
墨翟
對墨翟的贊譽來自他的論敵。孟子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雖然指責他的說教使人無父無子,過著禽獸般的生活,卻又說他不辭勞苦,不顧身體,百挫而無反顧,以拯時世之陸沈。莊子亦反對墨翟學說,說:“其生也遊,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能獨任,奈天下何?”卻由衷地贊嘆墨翟其人:“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皆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邁者形象出現,唯獨在墨翟面前失去了自信,只是說他此等苦行,惟有妳墨翟自己能踐之,不能責望於人。莊子的預言倒是沒錯。墨翟其人其學均成為中國文化的絕響。想到兩千多年來壹以貫之的“外儒內法”牧民之術,造就了中國政治的虛偽和殘酷;莊禪文化進退自如的人生哲學,造就了中國人心理的自私和麻木,我們壹定會為這個民族不能讓 “ 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這樣具有宗教情懷的思想種子生根發芽並長成參天大樹而遺憾。《聖經》上稱,種子撒出去,會落在四種不同的土地上。墨翟的思想應該是落在荊棘裏了。胡適說:“墨子也許是中國出現過的最偉大人物。”在我的心目中,墨翟急人之難,勇人之事,雖殺身成仁,而足不旋踵,乃我國第壹位大俠。
顏真卿
誰都知道這是壹位創造了漢文字藝術巔峰的書法大家,卻鮮有人知道他刀光劍影的壹生,知道他是出入十萬敵軍如履平地的壹條鐵血漢子,知道他是風雨飄搖、烽煙四起的中唐時代之忠臣烈士。剛正耿直的人格和瑰麗雄渾的藝術在他身上達到了完美的結合,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巨大驕傲,也是其歷盡苦難仍然生生不息的根由。每次感受顏體厚重雄強、大氣磅礴的書風,我就覺得自己回到了漢唐,那個創造經典的時代,也是人格偉岸的時代。在平定安史叛亂中,顏真卿湊集河北二十萬大軍拖住叛軍,打贏了平定安史之亂的第壹場大仗。叛軍勢盛時,河北各郡大都被攻陷,只有他固守的平原城沒有陷落。後來,為了平息李希烈叛亂,他以七十七歲高齡獨闖虎狼之地,面對土匪們明晃晃的尖刀,毫不畏懼,面不改色,在被李希烈扣留壹年多後自縊殉國。身為朝廷重臣,他為官廉潔自持,絕不貪枉茍取,以致鬧到了“舉家食粥來以數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不得不寫信向同事求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這就是書法史上奇特的《乞米貼》的來歷。寥寥數言,但研讀起來卻覺浩然正氣,撲面而來。著名藝術家黃裳說:“予觀魯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貧賤為愧,故能守道,雖犯難不可屈。剛正之氣,發於誠心,與其字體無異也。”
辛棄疾
我壹直以為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真實的蕭峰蕭大俠式的人物,其人格魅力和武功修為均冠絕當世,而文彩風流更是千古壹人。妳了解了他的壹生,然後再去讀他的詞,便壹定會驚異於我中華青史竟有這樣光明俊偉的人傑。他會讓我們看到的所有西方大片中的孤膽英雄黯然失色:比得上他的勇猛剽悍比不上他的奇誌大勇,比得上他的卓絕功業比不上他的忠義之心,比得上他的風流瀟灑比不上他怒瀾排空的滔滔文才。青年時,辛棄疾獻身民族救亡,起兵於已經淪陷敵國十多年的山東。他親率五十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連夜弄馳千裏押回建康,譜寫了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傳奇,其“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壹見三嘆息”。後在湖南主持軍事,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壹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但觀其壹生,多遭朝廷誤解,投散置散於鄉裏數十年之久,與蕭大俠壹樣受盡冤屈。英雄報國無門,橫戈躍馬、恢復中原的豪情壯誌郁積為滿腔忠憤,盡托於如椽大筆而自鑄偉詞,造就了中國詩歌史上罕見的硬派抒情風格。“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裏須長劍”、“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裏,故人長絕”。中國文人的傳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辛棄疾壹生卻有進無退,始終沒有忘記收復故國,復我文邦,真大英雄也!
文天祥
去年過吉安,去了壹趟文天祥紀念館。在裏面參觀的壹個多小時內,未能見到壹名其他遊客。館內陳列物有文物價值的不多,只有於佑任老先生的壹幅字印象深刻。於先生病逝臺灣後,遺囑要求面北立墓,並賦《望大陸》壹詩:“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這讓我想起當年文丞相伏首就刑前,要求面朝南方故國的情景。“臣心壹片磁針石,不指江南死不休。”真是千古英雄同壹心啊!我中華歷經浩劫而至今屹立,皆因為這些忠貞烈士的存在。公元十三世紀,蒙古人橫空出世,從東亞打到西亞,再打到歐洲,無人能攖其鋒,其殘暴酷虐更令天下人不寒而栗。歐洲人在飽受毀滅性打擊而無可奈何後,把罪責歸因於自己犯錯太多,上帝用鞭子來教訓自己,稱蒙古人為“上帝之鞭”。征服歐洲人後,他們開始攻擊中原諸國,用22年時間滅掉西夏王國,用23年時間滅掉當時看起來最強大的金帝國。然後開始包抄南宋。在蒙古人看來,南宋將是最容易解決的壹個對手。然而沒想到的是,這壹仗打了近半個世紀,大汗蒙哥還在攻擊合州釣魚城的戰鬥中斃命。他們不明白只會吟詩作畫、體格瘦弱的南人何以能抵抗這麽久?在見到文天祥後,才發現這個民族身上蘊藏著壹種很神秘很強大的力量。征服了大好江山,卻征不服人心。蒙元統治中原近百年,如同過客,沒有留下什麽痕跡。而文丞相壹曲《正氣歌》,卻以滿腔精忠之氣,千年萬世,讓人們感受到壹個偉大民族悲壯雄烈的人格力量。
王陽明
少時讀《三國》、《大明英烈》,覺得諸葛孔明、劉伯溫天上之事知道壹半,地上之事全部知道,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真乃神人;後來沈迷金庸武俠世界,對那些在人跡罕至的山洞突然悟得武學真諦,然後橫行天下無敵手的神奇際遇心馳神往。再後來,明白這壹切都是傳說和虛構,是自以為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的白日夢。但讀過陽明先生的傳記後,我才明白中華歷史上還真存在過這樣的牛人。這個人集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武術大師於壹身,千古之下,無人可比。想當年,他站在貴州龍場那個小小的驛站門前,獨對如血殘陽,驚天壹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從此中國的思想河流發生了巨大的轉向,這與武俠小說中的大俠突然悟出武學秘笈具有同樣的浪漫主義色彩,而且在他人生的每壹個轉折時刻,確實都有僧人、道士、方外異人出現。他斷言:“心是天地萬物之主”,“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不僅徹底瓦解了宋明理學,而且直抵西方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和存在主義思想境域,更為要緊的是,讓匍匐了數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突然明白了主觀能動性的巨大能量,“仰首攀南鬥,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從此中國的歷史由帝王史變成為名臣史、知識分子史。王陽明的個人氣質近於古人所謂“豪雄”,或者說他根本就是壹個武林高手。他青年時任俠騎射,留情兵武,足跡踏遍江南塞北之地。在江西比武時,他以九矢全中的成績震懾向他挑畔的內侍高手。正德十四年,寧藩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以十萬大軍,兵下南京,震動朝野。王陽明手無寸兵,卻義無反顧,在強弱懸殊得不可思議的情況下,35天就生俘了朱宸濠,表現出了驚人的軍事謀略和政治技巧。他的事業功績不僅在古今讀書人中絕無僅有,在兩千年的文臣武將中也十分突出。所以有人說: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壹人而已。而我以為,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之後唯陽明先生可當此論。
夏完淳
中國詩歌自唐宋之後,淪落為文人吟風弄月,賞花佐酒的小道,步入江河日下的狀態,特別是有明壹代,時世鉗口禁聲,詩人低軫輕弦,幾無大家。然而,至南明時期,時局板蕩,山崩地裂,明詩詞竟在謝幕之際重回高音區:悲歌擊築,不讓荊軻《易水》;穿雲裂石,可比東坡《大江》。在四海狼煙中,有壹翩翩美少年成為我心目中千年才可壹見的卓然英豪,他就是《別雲間》的作者夏完淳:“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他出生在壹個忠烈之家。十五歲,即隨父親和老師起兵抗清,其父其師兵敗後均投水殉國,自己也在回家探母時被捕,八十天後英勇就義,時年17歲。在南京受審時痛罵大漢奸洪承疇的情形成為那個山河破碎的時代著名的歷史細節。“萬裏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壹個17歲的少年在那樣艱難的時世尚能如此力挺狂瀾,知不可為而為之,乃我數千年禮義廉恥之邦屹立不倒的精髓。
譚嗣同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他無疑屬於後者。但人們心中也壹直有疑問,譚本來有時間有條件像康梁壹樣脫身,為什麽壹定要決絕赴死,以33歲的大好頭顱拋擲京華街頭?這個疑問只能從譚嗣同的精神氣質尋找答案。“吾自少至壯,偏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瀕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輕其生命,以為塊然軀殼,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誌矣。”這是譚嗣同在《仁學自敘》中的壹段話,聯系到後來名垂青史的壯舉,可見他是個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自己思想的烈士。在那個新舊交替而前路不明、國家又危機四伏的時代,覺醒者的內心大都懷著極度的悲憤和焦慮,甚至絕望。譚嗣同的選擇除了不屈不撓的勇氣外,還有著“抵抗絕望”的悲情,而決不是“文死諫,武死戰”儒家的忠君道德所能規範的。壹百多年後,我讀到《聖經》裏的話:“壹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壹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這總讓我想起譚的錚錚誓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張自忠
關於張自忠的事跡網上書籍中到處都能看到,我並不比別人了解得更多。我的家鄉,抗戰時屬第九戰區,是中日兩軍搏殺的主戰場。我小時念書的學校不遠有座梧桐嶺,當年就發生過激烈的戰鬥。山上至今有戰壕和彈坑遺跡,我們還在嶺上拾過彈殼。在壹個名石溪的山鄉,我見過壹座合葬的抗戰烈士墓。那是人跡罕至的山間,就壹塊平常的墓碑,刻著當時縣長題的碑文,字跡已不太清楚。細看方知是國民黨軍李天霞部曾在此與敵寇激戰數晝夜,為長沙會戰的壹部分。不久前讀到薩蘇先生《國破山河在》,這本書是作者在日本翻閱了大量史料寫成的,真實而感人。他在書的《後記》中說:“在這些資料中,我看到的分明是壹個個當年的中國人,他們或剛烈、或勇猛、或聰穎、或機變,用他們的脊梁扛起那個時代中國的命運。”八年抗戰,那壹代中國人為保護自己的家園和尊嚴而英勇赴死,以簡陋的武器和兇殘的敵人展開殊死搏鬥,他們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中國的國魂。張自忠將軍只是他們中的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