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軍事的貴族家世
孫武的遠祖其實既不姓孫,也不姓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
陳國是春秋時期的壹個小國,領域包括今河南的東部及安徽的北部,國都在陳(今河南淮陽壹帶)。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
婿媯滿,他是舜的後代,父親是周武王時負責執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後,建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屏衛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建立齊國。媯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此後,媯滿因封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即姓陳。
公元前707年,當陳國君位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桓公的弟弟殺了兄長陳桓公,篡奪了君位,自立為王,史稱陳厲公。7年以後,陳桓公的兒子陳林又殺死了他的叔父陳厲公自立為陳莊公。莊公在位7年,死後由其弟弟接位為陳宣公。陳宣公立其長公子禦寇為太子。公元前672年,陳宣公的寵妃為他生了壹個兒子。為討好寵妃,陳宣公廢嫡立庶,殺死了太子禦寇,另立寵妃生的兒子為太子。公子陳完(字敬仲,生於公元前705年)是陳厲公的長公子,又是太子禦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預感到大禍即將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險,於是決定逃離陳國。
離開陳國以後要投奔到什麽地方,陳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爭霸中原的角逐中,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和自己有“壹箭之仇”的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銳意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廣納人才。於是,陳完毅然來到齊國。
陳完到達齊國後,齊桓公見他儀表堂堂,言談不俗,頗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且陳完又是陳國公子,虞舜之後,於是齊桓公打算聘他為客卿,也就是當齊桓公非齊裔的高級幕僚。陳完謙遜地謝絕了。齊桓公就讓他擔任了管理百工(全國所有的手工制造業)的“工正”(官名)。
陳完在齊國,講仁守義,辦事得體,表現出很高的道德修養。有壹次陳完在白天招待齊桓公飲酒,當喝到興頭時,天已經黑下來了。齊桓公說:“點上燈繼續喝!”這時陳完很恭敬地站起來說:“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飲酒,不知道晚上陪飲,實在不敢奉命。”後人評價陳完這種做法時說:“用酒來完成禮儀,不能無限度地繼續下去,就是義;陪君主飲酒完成禮儀後便不再使君主過量過度,這就是仁。”這件事是陳完講仁守義的很好體現。
陳完在擔任“工正”期間,不僅幫助齊國完成了“工蓋天下”、“器蓋天下”的爭霸目標,還組織人編定了《考工記》壹書。由於陳完出色的工作和絕佳的人品,齊桓公便賜給他壹些田莊。陳完壹則為了隱姓避難,二則為了表示對齊桓公賜封田莊的感激,三則當時陳、田二字的讀音差不多,故以田為姓,改陳完為田完。田完後來娶齊大夫懿仲之女為妻,家世逐漸興旺起來,富貴盈門,成為齊國的望族。田完死後,謚號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莊。田湣孟莊生文子須無,事齊莊公。田文子須無生桓子無宇,亦事齊莊公。田無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遺風,以勇武著稱,力大無比,受到齊莊公的寵愛和器重,官至大夫,並被封采於齊國的莒邑(孫武出生地)。田無宇有三個兒子:田開(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孫)書。田開沒有官職,是平民布衣,其壹生主要活動在柏寢臺(今廣饒在當時是齊國後花園),曾為齊景公登臺而鼓琴,是齊國有名的“樂師”。田乞為齊國大夫,先事齊景公,後為齊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間,向民眾收取賦稅時,故意用小鬥;而在向民眾放貸時,卻故意用大鬥,暗行德政於民,收取民心。從此,田氏深得民眾愛戴,“歸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強盛。田(孫)書即孫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後因景公賜姓孫氏,改姓名為孫書。田(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字起宗,在景公朝中為卿。田無宇、田(孫)書、孫憑,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壹時。
孫武就出生在這樣壹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裏。
少年好學
長野剛繪制的孫武
孫武出生的當天晚上,同在朝中為官的孫武的祖父孫書和父親孫憑都趕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沈浸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孫書望著繈褓中的孫兒,真希望他快快長大,繼承和發揚將門武業,報效國家。孫書決定給孫兒取名為“武”,孫憑完全贊同。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書上說“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協和大眾和豐富財物。孫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卿”在當時為朝中的大官,與大夫同列。孫書為齊大夫,孫憑為齊卿。他們希望孫兒將來也能象他們壹樣,在朝中為官,成為國家棟梁。
事情果真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隨著孫武的長大,逐漸顯現出對軍事的愛好和特有的天賦。也許是自幼受到將門家庭的熏陶,孫武自幼聰慧睿智,機敏過人,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而且特別尚武。每當孫書、孫憑自朝中回到家裏,孫武總纏著他們,讓他們給他講故事。他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時間壹長,在壹旁侍候孫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學會了。於是,當祖父和父親不在家時,孫武就纏著他們給他講。
除了聽故事,孫武還有壹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孫家是壹個祖祖輩輩都精通軍事的貴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黃帝兵書》、《太公兵法》、《風後渥奇經》、《易經蔔兵》、《軍誌》、《軍政》、《軍禮》、《令典》、《周書》、《老子兵錄》、《尚書兵紀》、《管子兵法》及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爭的許多竹簡,塞滿了閣樓。孫武就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有壹次,孫武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是什麽?戎是什麽?”
老師想今天孫武問的問題倒是簡單,於是隨口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孫武接著問:“祭祀是種精神的寄托,怎麽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家的大事呢?”
老師頓覺奇異,壹時答不出來。
孫武接著說:“只有兵,才是國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孫武長到8歲,被送進“庠序”(政府辦的正規學校)接受系統的基礎知識教育。當時,“五教”、“六學”是“庠序”的主修課程。“五教”是指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學”是指六種基本科目的學習,即禮、樂、射、禦、書、數。少年孫武天資聰明,對那些艱澀繁雜的“五教”以及規定的文化基礎課,看三兩遍就能熟記於心。往往其他同學還在埋頭苦讀,他早已記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壹次,老師以為他貪玩,把他叫回去準備責罰壹頓。責罰是要有理由的,老師就把剛剛學過的壹段課文向他提問,孫武對答如流。老師找不出責罰的理由,只好作罷。久而久之,老師感覺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賦,將來必成大器。於是教育孫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課程中,孫武最感興趣的是“六學”中的“射”和“禦”。在“射”、“禦”的第壹節課上,老師先給學生講解了“射”、“禦”的基本內容及學習“射”、“禦”的意義。“射”和“禦”既是戰場拼殺的基本技能,也是齊國社會競技活動的主要項目。在齊國,每年的九月,都要舉辦壹次全民“射”、“禦”逐賽,是國家選將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誌之士展現自我,步入仕途的絕佳良機。
接下來,老師還重點講解了齊國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風。約在夏商之際,或更早壹些,齊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聞名遐邇。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著“弓”組成的象形字。神話傳說中,東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馴服了十個太陽,同時射瞎了黃河(河伯)的眼睛。他還射死封豕長蛇,並在青丘(古鉅澱湖壹帶)把猛禽“大風”射死,為民除害。人們尊稱他為“後羿”。殷商時期,齊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紂(《史記·秦本記》),壹生非戰即鬥,最後戰死在海邊上(蜚廉冢在今廣饒縣城東)。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滅商,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尚武風俗得以承襲,並發揚光大。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賦予的征伐特權,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討其他國家,齊國推崇尚武習俗便成為必然。據史記載,齊國曾多次對萊、杞、奄、陽、譚等小國用兵。二是齊地有發展畜牧業尤其是養馬的優越地理環境,養馬業在諸侯國中捷足先登,這就為軍事裝備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自桓公時起,齊國就是各諸侯國中馬匹最多的國家。桓公時,壹次贈予衛國良馬就達300匹。孫武家所處的青丘地區,就是齊國的養馬基地。
由於受尚武精神的影響,齊國從國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為榮。“射”和“禦”,是齊人首練的武技,主要用於長距離的攻擊,是軍事活動的重要手段。齊人向來以“射”術和“禦”術的高低為榮辱,這已成為壹種社會風尚。要想出仕入相,為國家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
在接下來的學習和訓練中,孫武對“射”和“禦”投入了比其他學生多數倍的努力。孫武刻苦練習,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很快,孫武就成了掌握這兩項技能的同輩貴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孫武沒有滿足,沒有就此止步,依舊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此時,孫武心中朦朦朧朧有壹個理想,那就是長大後要象他的祖父孫書、叔父田穰苴壹樣,成為壹名馳騁疆場的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