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去木瀆古鎮看看吧。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石牌坊。上方寫著“瑞門必勝”四個字。也就是說,當我們踏進這個吉祥的大門,就走進了古鎮遙遠的歷史畫卷。說到木瀆的“古老”,我來說說它名字的由來。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了討好美女石,在這裏大興土木,建了亭子和嬰兒宮。木材源源不斷,但這壹帶的河道、港灣都被堵住了,這就是所謂的“積木而堵”。“木瀆”之名由此而來。
這條河雖然外表並不奇怪,但在春秋時期的歷史上卻很有名。為了討伐楚國,吳王從陸路挖掘了這條全長230多公裏的人工運河,通過水路出兵,出奇制勝,取得了“五戰五勝”的輝煌戰果,從而奠定了春秋時期吳國霸主的地位。因為這條運河是伍子胥提出來的,有很多人領導,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它叫做“胥江”。
這條河邊的長廊叫棚子,全長175米。在靠河的同時,棚子與居民區融為壹體,為菜農、船民和街頭賣菜的路人提供了便利。夏天不暴曬,下雨天不淋雨,所以很受歡迎。遠遠望去,百米棚子顯得錯落有致,高低不壹,宛如姑蘇園中的壹條有水長廊,婀娜多姿,平添幾分美感。
大家可以看到,這裏有兩座橋,壹座叫“斜橋”,壹座叫“轉香橋”。這兩座橋橫平豎直,堅固無比,而且是相互搭起來的,所以也叫“雙橋”。請看壹看。來自太湖的胥江和來自廣府銅坑的香溪河在斜橋下匯合,壹清二濁,形成明顯的分水嶺,是木瀆著名的十景之壹。
木瀆不僅是壹個古老的水鄉,而且因為鎮上有許多私家園林而有“園林之鄉”的美譽。我們現在要去參觀的是以“江南三雕”著稱的私家園林“二號公館”。
馮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論家。因為在道光二十年(1840)考上了庚子科二等,所以被稱為二等府。
第二處占地約十畝。其布局為前屋後院,朝北,有照壁、門廳、廳堂、花園,形成縱軸,是典型的清中葉江南宅院園林風格。
主人馮桂芬出生在桂花盛開的時候,故名桂芬。他從小博覽群書,對經典和歷史都很精通。道光十二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認出素未謀面的馮桂芬,稱其為“百年難得壹見的人才”,將他招入傅系學習,收他為徒。這壹年,馮桂芬剛剛23歲。
這是馮宅大廳。叫做“仙芝堂”。這是主人招待貴賓的地方。這個大廳的名字是主人在春風時寫的,顯示了他胸中的宏偉抱負。廳內陳設古樸典雅,體現了主人的風采。
這是馮桂芬書房的名字,《交泰錄》。馮桂芬高中考第二名後留在北京做翰林院編輯。由於對官場腐敗不滿,他很快辭職回了老家。這壹時期,馮桂芬寫出了他的代表作《在校抗議》,他針對鴉片戰爭時期的內憂外患,提出了40條改革建議,其中最著名的是“取西學,制外器”,成為洋務派“以中學為體,以西學為用”思想的先行者,被後來的資產階級改良派視為先行者。馮桂芬性格剛強,嫉惡如仇。這幅對聯“為官久知書味,而後明言事無難事”,是對馮桂芬為官壹生的總結。
郊區鄰魯的建築結構更為獨特,匯集了二等獎屋的木雕精華。首先,屋頂由三個亭子組成,這在江南很少見。其次,在結構承重上獨樹壹幟。兩根行走柱不落地,換成短柱,並裝飾倒置的花籃,俗稱“花籃廳”,既增加了空間,又方便采光。這種集科技與藝術、實用與美觀於壹體的建築風格,是當地象山幫工匠高超智慧的體現。
這幅石雕《盛世滋生圖》是我們二處的二寶。此畫又名《蘇州盛世圖》,清徐揚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作,全長1225 cm。主要描繪了康乾盛世蘇州的繁華景象,具體內容是“壹城壹街壹鎮壹村”,而木瀆占據壹村壹鎮,所以在民間。
進入內屋,可以看到第二處的第三寶:磚雕門樓。這座磚雕門樓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磚雕都是戲文,如《漁讀》《太醉》等,表現了主人崇尚的生活境界。中間是馮桂芬的另壹位老師潘題寫的“字,意為賢淑。
內堂名為芙蓉樓,以“出淤泥而不染”之意表達主人的高尚品格。另外,芙蓉花生命力旺盛,所以也有希望家庭興旺的意思。
後花園面積很大。花園裏有亭臺樓閣,點綴著紅花綠樹。最有特色的是,我們可以登上山頂的寒山閣,遠眺。吳中第壹山靈巖山躍入眼簾,勾起妳對吳王和史故事的無限遐想。
木瀆鎮有兩座“雙橋”,現在我們來到了被稱為“小雙橋”的Xi庵橋和小日暉橋。站在Xi安橋上向東望去,就是百步之外的東安橋。這兩座橋精致雄偉,遙相呼應,俗稱“姊妹橋”。站在橋上向西望去,便是木瀆著名“十景”之壹的“江灘漁火”。每到夜幕降臨,岸上的萬家燈火,天上閃爍的星星和河裏的小漁火相映成趣,讓人流連忘返。
這是虹橋,建於宋代。每當夕陽西下,向西望去,可以看到夕陽正與湘西、虹橋形成壹線。奄奄壹息的陽光把香溪河染成了彩色的絲綢,用猩紅色的紗覆蓋了兩岸的白墻白瓦。這就是木瀆十景中著名的“虹橋晚照”。
我們現在走在山塘街上,這是壹條百年老街,康熙乾隆就是沿著這條街爬靈巖山的。因為山塘街背靠靈巖。面朝湘西,依山傍水,古代有很多達官貴人在此居住。接下來,我們參觀了古松園,這是晚清木瀆四大富豪之壹蔡的故居。
姑松園的主人蔡,早年在上海經營洋貨生意。他發展起來後,回老家建房種地,土地肥沃。從這張古松園鳥圖可以看出,古松園是典型的清代大宅園林。
穿過門廳,進入天井,可以看到壹座磚雕的門樓。門樓上下兩層分別鐫刻著《老子西遊記入關》、《濟公掃秦》、《鬥破江湖》、《張羽傳》、《寧啟番牛》等壹套歷史故事。字是“明韋德新”,兩邊口袋分別是
這是壹個擡梁堂,主人在這裏接待貴賓,操辦婚喪嫁娶。正殿為仿明建築,梯欄梁架及內四邊有四對白蠟木,形似古代官帽的翅膀,俗稱紗帽廳。柏木上刻著各種戲曲和故事。梁頭的山霧雲霧和梁雲是“何銘九高”的圖案,生動精致。最有趣的是明代梁架中間的壹根方椽上刻有八個琵琶,稱為“八音旮旯”,寓意幸福。
這是樓廳,只有五個房間,兩邊是廂房。因屋檐下端掛有十六個花籃,樓上廊梁上雕有十六只鳳凰,故人們稱之為“花籃樓”或“鳳樓”。鳳凰塔是東山雕花樓的早期作品,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如出壹轍。這裏雕刻的都是吉祥圖案,民間稱之為“乞口色”。如明代的屋檐,自東向西雕有畫、書、信、元寶,稱為“書中金屋”;屋檐上雕刻著花籃、盒子、劍、葫蘆等。,俗稱“黑暗八仙”;廂房屋檐上雕有海螺、風火輪、珊瑚、銅鼓等八寶,雅稱“八寶”,樓下是木瀆名人館。它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木瀆鎮66位歷史和當代名人,大家看完之後會對木瀆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樓上是書法藝術館,展示我們木瀆的書法。
現在,我們來到了古松園的後花園。在花園的東側,有壹棵羅漢松,有十幾米高。這是明朝的遺物。據《武縣誌》記載,此樹已有500多年樹齡,故名蔡的“古松園”。不遠處,有壹棵銀杏樹,又粗又萌,枝椏挺拔,秋天果實累累,初冬金黃,給前屋後院帶來歡樂。
後花園建築最大的特點是亭臺樓閣用雙層回廊連成壹個整體。置身於雙層彎曲的走廊上,妳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古松的綠色,還可以看到靈巖山的風景。這樣,古松園雖小,卻能在情景交融中領略山水之美和自然之趣,不失為蘇州私家園林的壹朵奇葩。
沿著山塘老街,我們繼續向前漫遊,四周是靜靜流淌的香溪河。相傳吳越春秋時,石住在靈巖山亭的瓦宮裏,每天沐浴香料。此妝水流入山下之河,河水清香四溢,故名湘西。走在湘西,我們感覺就像在2500年前的吳王宮裏聞到了花草的清香。
現在我們來到木瀆最大的私家花園——尹紅山房。
尹紅山居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郊區的壹處著名園林。因其門朝湘西,背朝靈巖,遠比其他園林美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去江南的木瀆遊玩,都會去尹紅山居,在那裏有個花園,可以看戲,喝茶,吟詩。直到夜幕降臨,他才會依依不舍地順著眼前的山塘前行。因此,尹紅山房在當地也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宮殿”。
這是皇家碼頭和皇家紀念碑亭。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春,乾隆第壹次南巡,禦船經過運河,拐進胥江,折進湘西,在此登陸。
甘龍喜歡遊山玩水,跳舞和寫作,每到壹個地方,他都會寫詩和題詞。當他在山塘街看到這條古道時,不禁被詩情所激動,立刻占據了七律之壹。後來,這首七調被當地官員刻在碑上,放在亭中,與對面的明代逸泉亭相映成趣,成為古鎮的壹大景觀。
大概是乾隆《此處壹遊》之類的詩太多了吧。據說他在位60年,寫了41800首詩,平均每天2首。所以後世對他的詩詞書法褒貶不壹。他自己也覺得詩太多了,說“五集變四萬奇,賺了太多字。”但紅客大學士柳永的書法,卻為後人所推崇,稱其為“厚墨宰相”,為壹代書法家之冠。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柳永親筆題寫的《尹紅山居圖》。
當時,乾隆皇帝住在靈巖山的宮殿裏,而那些詞人住在尹紅山的房子裏。據官方記載,柳永第二次入住尹紅山房,與主人徐世源達成了默契。“程子四諺”四個大字是柳永特意送給徐世源的。“程”壹詞指程、和程顥,北宋理學家。他們是兄弟,也是他們的同學,北宋理學的創始人俞敦,人稱“二程”。官拜衙門評書,反對王安石新政,主張“專人欲存義”,墻如寡婦再嫁。他認為這是壹次大叛亂。為封建統治者辯護。所謂“程子四諺”也要求學者恪守職責,忠於朝廷。
這是尹紅山居之寶:龍椅。它不是壹個普通的座位,而是康熙南巡靈巖山宮時,聖駕專用的座位。後來在木瀆旅遊的時候也拍了。它由千年紫檀制成,九條金龍騰飛,顯示出對皇帝至高無上的敬意。這把龍椅原來保存在靈巖山上,是文革時流傳下來的。最近,它是在修復尹紅山房時從人們那裏收到的。
尹紅山莊的主人徐世源是壹位學者。他壹生中從未羨慕過名聲,但喜歡在家學習。徐世源有喝酒的嗜好。他經常喜歡和朋友在花園裏喝酒,而且他能喝很多。因其屋鄰虹橋,故稱“彩虹飲”,故名“彩虹飲山房”。徐世源喜歡喝酒,但從不沈溺於野外活動。他是出了名的孝子,壹生循規蹈矩,尤其孝順父母。為了取悅父母,他特意在花園裏建了這個古戲臺。每年春秋兩季,他都邀請戲班為父母唱歌,以滿足他們的心靈,享受他們的生活。去木瀆,必遊彩虹,必飲山房,必看這裏的戲。據說,有壹次,甘龍喜歡看戲,甚至親自上臺舞劍助興,真有點與民同樂的味道。
但是,普通人跟乾隆爺去看戲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能陪皇帝在這個露臺上看戲的,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員。其他地方官紳只能在戲臺兩側的瞭望塔觀看,戲臺周圍都是大內侍衛和官兵,壹般人不得入內。
戲臺兩側的廊壁上,有明清及民國時期吳名人所寫的65幅對聯,稱為“吳中聯簡”。入選的名人大多與木瀆有關,都是書壇偉人,有著深厚的藝術造詣。畫廊裏還陳列著近百塊清代匾額,大部分都是重要官員和學者題寫的。書法精美,風格各異,加上精雕細刻,十分有趣,極具收藏和欣賞的審美價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盡情瀏覽,細細品味。
現在,我們來到東園,這是明代李的小隱園,以其古樹,奇石和茂密的竹林而聞名。乾隆初年,這座園林被徐世源購買,增加了四個廳堂,主要用於日常生活。後花園開了池子,堆了石頭,種了花。變成了精致典雅的豪宅花園,可與古戲臺的娛樂區相連,又自成壹體,非常安靜悠閑。
這是轎子廳,名叫“李子堂”,是徐世源迎客和停放轎子的地方。“李慈”壹詞出自《離騷》,有句話叫“給李慈壹個富余的房間,他卻不服”。《李刺史》全是邪草。徐世源用它來比喻告誡自己,自己是近君子而遠小人,所以把它命名為轎子廳。
這是大廳,主人在這裏舉行婚禮,祭祖儀式或招待貴賓。中殿是壹幅古代善良鳥的圖畫。表達了徐世源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兩邊的字畫都值得壹讀。其中,這首《春山訪友》是徐世源至今留下的唯壹壹首詩,詩中清新脫俗,寄托了詩人的隱逸情懷。另壹本是《夜讀山房》。作者講的是同樣是木瀆人的如龍。康熙南巡木瀆時,談到如龍是木瀆的學者。當他將壹首詩獻給康熙時,深為贊賞。被帶到北京,在內務府編輯,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秘書。
到了清朝末年,徐家沒落,這個東園就被陳家買下了。陳家孫女沈壽在這裏長大,隨祖母和妹妹沈莉學習刺繡,努力成為“刺繡皇後”。此殿是當年沈壽的繡樓,取名“雪環樓”。現在,我們在這裏設立了沈壽紀念館,詳細介紹了沈壽的生平、藝術成就和獲獎情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沈壽出生於吳縣,也就是現在蘇州的喬司空巷。沈壽7歲時開始住在木瀆外婆家,給妹妹沈莉穿針引線,學習刺繡。第壹件作品是《虹影圖》,12歲繡成《秋雨月》。驚動長輩,15歲,在姑蘇以刺繡技藝聞名。
光緒二十年(1894),20歲的沈壽嫁給紹興文人畫家於玨,住在蘇州範莊前。五年後,我和於玨搬到了上海。
光緒三十年,慈禧太後七十大壽。沈壽、姐姐沈莉、學生於靜芬等人繡了兩幅長壽屏風,分別是“八仙壽圖”和“無量壽佛”,並贈送給慈禧。經慈禧磁化後,被稱為“絕世佳品”。人們專門設計了農工商部領取"四龍寶星"四等商業榮譽,並親手送給於。沈壽原名沈,在收到慈禧的奏章後改名為沈壽,並改名為“雪官”。此時朝廷采納了農工商部的建議,設置了良繡工程課,又稱禦繡學堂,以沈壽為通教學部,以於玨為總務處。6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沈雨夫婦赴日考察美術學校教學,次年65438年6月+10月回國,帶回87張畫冊、壹個小繡屏、金線、顏料等。,並開始嘗試用西洋版畫和攝影圖片作為刺繡手稿,創造出“模擬刺繡”的技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光緒三十二年,沈壽繡出中國第壹幅人像刺繡作品《意大利皇後伊蓮娜像》,在意大利杜朗博覽會上獲得壹等獎。被授予“世界最高榮譽和最高傑出證書”,被譽為“神針”。
辛亥革命爆發,神首女工刺繡工程部解散,沈雨夫婦到天津創辦了自己的刺繡作坊,1914。沈壽應張騫之邀,赴南通任刺繡車間主任,為南通培養了150多名繡娘。次年2月,美國在舊金山舉辦博覽會,紀念巴拿馬運河通航。沈壽的《世界救世主耶穌》獲博覽會壹等獎,名聲遠播,被譽為“繡聖”。
1917 10沈壽病倒了。患病期間,沈壽口述了其生平經歷和刺繡技藝理論要點,並由張騫筆記整理成《雪環刺繡手冊》,這是我國第壹部此類手冊。這期間,沈壽生病,繡成了她人生的最後壹部作品,壹個女演員的形象。1921年6月8日(農歷五月初三),沈壽病逝,享年47歲,葬於南桐黃敏山。
沈壽作為壹代刺繡皇後,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刺繡人才,為蘇繡在世界上贏得了巨大的榮譽。這是沈壽的大弟子金靜芬,解放後蘇繡研究所首任所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這是沈壽的侄女沈粹縝,也就是鄒韜奮的妻子。這是他們的全家福,中間是鄒家華。沈壽是蘇繡和木瀆的驕傲。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我們來到西園,它原是明代林東黨員的五心別墅。建於崇禎四年,即1631。當時,吳欣怡因彈劾太監魏忠賢而被免職。第壹,農村民居建於蘇州,也就是現在拙政園的東園部分。還是城裏太吵了,於是在木瀆香溪河畔建起了修葉園,經常邀請三五個戰友在園中觀戰唱歌,排解心情。不久,五心壹重被朝廷啟用,先後做了太傅卿(相當於現任中共宣傳部副部長)、應天府賈(相當於現任北京市長)、少司口(相當於現任司法部副部長)。
眾所周知,木瀆不僅是江南唯壹的園林古鎮,也是乾隆六次到過的地方。因此,在修復尹紅山房的過程中,我們走遍了全國,尋找清朝帝國文化的寶藏。現在,請跟隨我來欣賞這些鎮園之寶,是稀世之寶。
我們首先來到聖旨館,這裏陳列著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彤十位皇帝的20份聖旨。通常,我們在古典戲劇和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壹個宮女太監正在讀聖旨,手裏拿著壹張黃絹:“皇上發函上天,皇上說——”。其實這些都是表演用的道具,但很少有人真正見過聖旨和聖旨。
那麽,真正的聖旨是什麽?
所謂“聖旨”,是民間對皇帝的“聖旨”、“封詔”的稱謂。“聖旨”特指皇帝的命令文告;“印章”相當於現任組織部門的“委托書”、“任命書”、“聘用文件”。“詔書”分兩種:壹至五品詔書,詔書彩絲;六至九年級下達命令,使用白絹。在清朝,這種珍貴的絲綢織錦是由江寧專門織造的。《紅樓夢》的著名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曾在江寧工作,他的祖父徐莉也在蘇州工作。
聖旨壹般長3到5米,寬33厘米。為什麽這麽長?第壹,內容很多,不僅有官員的頭銜、授勛等項目,還有官員的事跡。除了對官員本身的尊稱,還對其前任和妻子進行“推尊禮”,甚至延伸到官員的後代。二、清朝的聖旨是用“滿漢合璧”書寫的:滿文行從左至右,漢文行從右至左,貼合在畫面中間,寫“年、月、日”。按聖旨日期寫年月,上面蓋“聖旨之寶”,也是皇帝的“玉璽”。
為了防止聖旨造假,古代聖旨也有其特定的防偽標誌。請看這些詔令的兩端。有兩條銀龍上下飛舞,中間是四個氣韻非凡的篆字,既神聖又瑰麗。這是清朝聖旨的防偽標記。
從聖旨的格局可以看出受封者的身份等級。壹般祥雲用於五級以下,瑞和用於五級以上。
對於聖旨的保管,歷代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官員們接到皇帝授予的聖旨後,小心翼翼地將聖旨珍藏在秘箱中,並抄起木匾掛在殿上,以示家族的榮耀。意外遇水、遇火、遇盜造成損壞的,申請復議後準予補給;如果藏品因保管不慎被蟲蛀或損壞,輕者罰款六個月,重者免職;最厲害的是典當聖旨,觸犯了大清的刑法。除了查扣上繳,還會以欺君之罪移交刑部。
明清時期專門寫詔書的人叫“庶吉士”,而“庶吉士”必須是國子監出身,擅長書法,有文采。中國著名書法家劉公權、顏真卿、董其昌,曾擔任“庶吉士”,專事書寫詔書。因此,歷代詔令行文圓潤典雅,用詞相當精煉,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學術研究價值。
上諭所用材料的質量也反映了當時國力的興衰。清朝盛世時期的聖旨對絲綢的使用非常講究,到了後期,材料越來越精美。看清楚這份光緒的聖旨,它的絲綢和亞麻布壹樣粗糙。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溥儀幹脆把聖旨改成了政令,他的政令也換成了司法部門。
慈禧太後因為專制保守,在晚清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給她留下了千古罵名。但她在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發布的這份公告中,有著非常進步的壹面,這是壹份“平等對待”全民的詔令。聖旨上寫著:1。廢除滿漢通婚的禁令;二是勸阻漢族婦女纏足的陋習,使其回歸自然;第三,禁止在中國婦女中征召婦女。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培養人才和選拔官員的壹項基本制度。隋至清654 38+0,300年間,狀元750余人,1,654 38+0,000,總數達百萬。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衰都與這壹制度密切相關。西方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也源於中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壹大文化奇觀。
這是住建部頒發的“許可證”,相當於現在的介紹信。上面有候選人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三代人的名字。如果考生的背景構成不好,就沒有資格考試。持有這張“戶口證”的考生可以去國子監換取這張監控照片,相當於現在的準考證。雖然古代沒有照相機,但考生的五官卻可以通過文字描述得壹清二楚:“據房中書記載,文世壽是山西省汾州地區介休縣人,十五歲,面龐白凈,不必——”
這是光緒二十年河南省考的壹套題。* * *壹共三節,第壹節講的是四書,第二節講的是五經,第三節講的是五經。這是壹套完整的農村試卷,是河南省姚玉仙鄉1-3原卷。它非常珍貴。清鄉考試要求嚴格,從考生姓名、面相、年齡及描述、最近三代姓名開始,加蓋監考官、關員、絡官(內收手外收手)、封官、絡官等公章。考取鄉試後,考生為舉人,三年後方可進京參加考試和殿試。
這是科舉考試中最高級別的卷子——科舉試卷。殿試是國家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在太和殿(後改為保和殿)舉行。考試中,第壹名是冠軍,第二名是第二名,第三名是探花。考第二名者賜進士出身,考第三名者賜進士出身。這是壹張寺廟卷子,雙面書寫,書法功底深厚,內容中肯,語言精彩。是不可多得的學習模式。
封建科舉可謂考場森嚴,但還是擋不住各種千奇百怪的作弊手段。這種絲綢長45厘米,寬38厘米,考生很容易藏在鞋子裏。每個字只有2-3毫米,筆畫細如發絲,寫得很漂亮。* * * 28000余字,包括四書全部內容及註釋。這本書這麽小,明明方便考生作弊,狡猾的書商卻在扉頁上寫下了“幸好不要誤帶進房間”的字樣,實在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無非是為了避免考生壹旦暴露,牽連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