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來看看我祖上傳下來的寶貝--蛇角

來看看我祖上傳下來的寶貝--蛇角

蛇角之名鮮為人知。“蛇角”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壹種珍貴藥材,所謂“最貴重”,《辭源》稱之為“珍寶”。李時珍對蛇角的考證,主要基於自唐至明歷代史籍和名家著錄,資料翔實可靠。如宋代洪邁《松漠紀聞》,元代陶九成《綴耕錄》,明初曹昭《格古要論》等。清代以後極少見於著錄。估計蛇角早在唐宋之前就已滅絕,隨著時光的流逝,近代以來蛇角之說銷聲匿跡,不為世人所知 ,更不見有實物存藏(據了解國內博物館無收藏),即使專家學者從未聽說過或見到過蛇角的也大有人在。對此我體會頗深,因為多年來我曾向全國各地很多專家咨詢過這個問題,但結果卻讓我有些吃驚:幾乎無人見到過蛇角實物。

蛇角別名碧犀.蠱毒犀.骨咄犀。《本草綱目》中謂之:“大蛇之角也”,“產自西蕃”,“紋如象牙”,“色如淡碧玉”,“解蠱毒”,“犀不甚大,作刀靶者,已為無價之寶也(宋洪邁《松漠紀聞》)”。然而,蛇角的動物屬性《本草綱目》並沒有說明。這是壹種說法。

另壹種說法見於《辭源》(商務印書館),其中“吸毒石”條目中說:[郝氏廣東通誌]“吸毒石,西洋島中毒蛇腦中石也”,“按《雲煙過眼錄》謂之骨柮犀,《綴耕錄》謂之蠱毒犀,皆是此物”。不過這“腦中石”的說法卻令人大惑不解,試想任何壹種動物的腦中長了結石它還能活得了嗎?“腦中石”是否為“腹中石”之誤呢?僅就“柮 ”字而言,字義是指短小的木頭,並非指石頭,而實物的確很像是壹件小巧玲瓏的根雕。這壹種說法只作參考,尚需進壹步研究考證。

還有壹種說法,是以明初曹昭《格古要論》為代表的:碧犀是犀牛角的壹種,而且是“最貴重”的。這壹說法經常被引用於收藏類書刊文章,流傳甚廣 。國內有專家同意此說。

人們不禁要問:在蛇角(碧犀)的動物屬性如何?;該種動物是否已經滅絕?何時滅絕的?在歷史上,關於蛇角的傳說撲朔迷離,在學術界,關於蛇角的定義尚無科學定論。加之資料和信息十分匱乏,使很多人懷疑甚至不相信蛇角的存在,俗話說不見者不為怪,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蛇角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

此介紹蛇角實物壹件。經查,其特征與《本草綱目》中“蛇角”的特征基本相同,請看(附照片5張):春秋中文社區

1.高5.4厘米,形似刀靶,上部為舌狀體,下部為球狀體。角質。表面黝黑(應為包漿或沁色),表面局部或蔽陰處為碧青色(是為本色),有皮膚似的紋路。

2.內長有壹小芽 ,形似水仙花花芽,色澤青綠,似壹片碧玉嵌在其中。

3.在聚光燈照射下,舌狀體全部及球狀體壹小部分透出血紅色,球狀體大部分透出碧青色,色澤艷麗。由於古代光源的亮度不夠,難以照出這種半透明的色澤效果,所以不見記載。

4.有香味(略帶苦味),氣溫或溫度高時味道濃,低時則味道淡;在氣溫相同時,空氣幹燥時味道濃,濕度大時則味道淡。這是有機物的壹個特性。

蛇角的特征十分奇特且具有唯壹性,它明顯地區別於任何角類物質,是研究蛇類動物和中草藥的重要標本。由於早年滅絕存世量極少,為有機物墓葬容易腐爛,體積較小其貌不揚不被收藏所重視,故極為罕見。

假如說蛇角的動物屬性是蛇,那麽蛇角本身就具有壹定的文化屬性,其文化價值將逐步為世人所矚目。眾所周知,蛇是龍的原始形象,龍和蛇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角,從這個意義上講,蛇角既是龍角,是虛構的龍在現實生活中的再現。雖然我們還不知道長蛇角蛇的種類,但我們可以認為,蛇角的存在豐富了龍文化的內涵,也是龍文化的壹種圖騰。

二.蛇角與犀角之區別

去年八月底,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劉靜老師來電話說她想見壹下蛇角實物。見到實物後,她表示此物肯定是動物角類,但不知是什麽動物的角,需要進壹步研究。十壹月份,劉老師來電話告訴我說:“此物名叫碧犀,是犀牛角的壹種。”僅此而已。早在兩年多前,我曾向中科院院士著名的蛇類專家趙爾宓教授請教關於蛇角的問題,他也表示此物只在古籍上看過卻未見過實物,他說他年事已高希望我這裏有了結果能告訴他。當他得知上述說法後來信說:“我不解的是我國古代人為什麽要將犀角(壹種著名的動物角)要叫做蛇角呢? ”

問題的關鍵是,蛇角與犀角是同壹個物種的兩個名稱嗎?是否可以混為壹談? 我國最早記載犀角的藥學專著是東漢《神農本草經》,書中雲:“犀角 味苦寒。主治百毒蠱註,邪鬼瘴氣,殺鉤吻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久服輕身。生川谷。”我曾向幾位老中醫請教,他們說從未見到過古代醫學著作中把犀角和蛇角混為壹談的記載 。自漢至明歷代古籍中,只有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卷六》將“碧犀”當作犀角的壹種並作解釋:“骨篤犀出西番,其色如淡碧玉,稍有黃,其紋理似角,扣之聲清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燒之不臭,能消腫毒及能辯毒藥,又謂之“碧犀”此等最貴。”而“骨篤犀”“碧犀”自古以來是蛇角的別稱,在很多古籍上都是與蛇角聯系在壹起的。如《山海經註》說:“古都之蛇角,號曰碧犀。”宋代史浩著《兩鈔摘腴》雲:“今所謂骨括犀,乃蛇角也。”元代周密著《雲煙過眼錄》載:“骨咄犀,乃蛇角也。”元末明初陶九成著《南村綴耕錄》記載:“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故曰蠱毒犀。唐書有古都國,必其地所產,今人訛為骨咄耳。” 雖然《本草綱目》比《 格古要論》面世晚近二百年,但《本草綱目》更接近於是上述古籍關於蛇角記載的總結,而《 格古要論》中卻只字不提“蛇角”,在概念和認識上與歷史記載相去甚遠,也許是由於《 格古要論》對犀角和碧犀之“犀”的混淆,而產生碧犀即是犀角的誤解。

再從動物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大家都知道,現在世界上僅存五種犀牛,雖然這五種犀牛角有單雙大小之分,但其形狀及組織結構是基本相同的,即使那些已經滅絕的種類從犀角化石來看也是如此。這件蛇角是不是已滅絕的壹種犀角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世界上曾經有十幾種以上的犀牛,最後滅絕的犀牛叫做披毛犀,距今有壹萬年至兩萬年。其角不可能保存至今(目前我國最早的犀角制品不早於唐代),保存下來的只能是化石(化石的形成需壹萬年以上),何況披毛犀角化石的形狀同壹般犀角並沒有多少差別。這件蛇角的形狀和結構極其特殊(不同於任何角類),與犀角有著天壤之別,從動物分類學的觀點來看,兩者性質不同,也是決不能混為壹談的。

蛇角到底是什麽?我想也許只有做 DNA檢測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 上一篇:未來的天價中國文物是什麽?
  • 下一篇:棲霞歷史名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