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楊朱生平簡介

楊朱生平簡介

楊朱(公元前440-360年,又名楊疇或初陽)是壹個快樂主義哲學家,生活和寫作在戰國時期的中國。他的生平鮮為人知,但他的作品通過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和墨子(公元前470-391年)的作品流傳下來,孟子是壹位偉大的儒家哲學家,他譴責墨子的思想,墨子主張兼愛,不分社會地位,具有顛覆性和危險性。

楊朱原本是道家的老師。他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和立場,追求享樂主義,可能是因為覺得道教無法幫助減輕周圍人的痛苦。戰國時期(公元前481-公元前221)是中國古代紛爭不斷的時期。七國爭霸,直到秦國打敗其他國家,建立秦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206年)。楊朱生活在這個時期的早期。當時,沒有壹個國家能夠獲得超過其他國家的優勢,但它似乎認為,下壹次襲擊,然後下壹次襲擊,將改變這壹動態,而所有這些運動所做的只是增加已經龐大的數量。在這些獨立國家中,為統治而鬥爭的人們的生命被認為是可以犧牲的,已經很短的個人生命可能會因為任何原因在任何時候被縮短甚至更短。

所以楊朱拒絕參與瘋癲,投身享樂主義。他在他認為不言自明的四個核心真理的平臺上發展了他的哲學:

生活悲慘無望。

沒有上帝,沒有來世,除了物質世界什麽都沒有。

惡人與義人生死平等,無罰無賞。

追求幸福是對生活唯壹恰當的回應,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標。

楊朱致力於事業,按照他的四大享樂主義原則生活。

楊朱似乎已經意識到,傳說中的道教創始人老子(公元前500年)在得知自己的努力並沒有改變人們的心,墨子也未能達到同樣的目的後,將自己流放到了中國。所以他投身事業,按照這四條原則過日子。

雖然動機和靈感可能不同,但楊朱的哲學可以與其他享樂主義體系相提並論,如印度的恰瓦卡學派、昔蘭尼的阿裏斯蒂佩(公元前435-356年)和伊壁鳩魯(公元前341-270年)的希臘學派。_秦始皇(公元前221-210)上臺後,會焚燒不符合其嚴格法制的書籍,包括楊朱的著作。他的哲學只能通過那些試圖反駁他的四項原則和詆毀他的教義的人的作品來保存。

信念和論點

是什麽促使楊朱放棄道家而接受享樂主義,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根據孟子引用的他的作品片段,他已經開始拒絕把中國文化的價值觀視為壹種荒謬的幻想,沒有最終的結果。意義。他似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些價值觀鼓勵了戰國時期無盡的苦難,並聲稱它們沒有合法性,只會讓人們陷入戰爭、貧窮和死亡的循環之中。他指出,相信所謂的“正確行為”並沒有導致人們行為良好,祈禱更高的權力並沒有帶來什麽,而只是痛苦和悲傷的延續。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總結了楊朱的基本哲學:

生活充滿痛苦[因此]它的主要目的是快樂。沒有上帝...也沒有來世;人是盲目自然力的無助傀儡,自然力創造了人,賦予了人未被選擇的祖先和不可剝奪的性格。聰明人會毫無怨言地接受這種命運,但不會被孔子和墨子關於德性、博愛、美名的廢話所愚弄:道德是聰明人對愚人的欺騙;兼愛是孩子的幻想,他們不知道構成生命法則的兼愛;好名聲是死後的小玩意,為之付出如此高昂代價的傻瓜是享受不到的。(679)

楊朱列舉了四個偉人和兩個最壞的人,認為有德的人生是不好的,而享樂的人生,無論壹個人的名聲多麽卑劣,都是唯壹有意義的人生。他研究了中國夏朝(約公元前2070-1600年)的著名英雄的生活,他們是美德的典範,以及其他兩位聖人,周公和孔子的生活,並將他們與中國歷史上兩個最大的惡棍,即(也被稱為“傑”,夏朝的最後壹個皇帝)和,商朝的最後壹個皇帝(公元前66年)進行了比較。

楊朱通過對這六個角色的人生進行仔細的比較和對比,得出了壹個結論:與其關心別人,或者怎麽記住自己,不如為自己的幸福而活。杜蘭特引用了楊朱的結論:

這四位聖人壹生沒有過壹天幸福的日子。他們死後,他們的名聲將永存。但那種名聲是任何壹個在乎真相的人都不會選擇的。慶祝他們-他們不知道。獎勵他們——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名譽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壹棵樹的樹幹或壹塊土壤。相反,傑倫積累了幾代人的財富...他縱容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享受樂趣;他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在所有的凡人中,從來沒有壹個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奢華和放蕩。周信積累了幾代人的財富...他在他所有的宮殿裏放縱他的感情,他在漫漫長夜裏放縱他的欲望,他從不為禮所苦。這兩個反派,在他們的生活中,都有滿足自己欲望的快感。自從他們死後,他們獲得了愚蠢和專制的名聲。但是享受的現實是任何名聲都給不了的。怪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贊美他們——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惡名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壹棵樹的樹幹或壹塊土壤。(680-681)

即便如此,楊朱也不認為自己應該步頡頏和周信的後塵,而是不顧別人的看法,壹味追求享樂。他會得到希臘哲學的享樂主義者,亞裏斯多德和昔蘭尼的伊壁鳩魯的認同,因為和他們壹樣,他認為幸福不壹定只是追求肉體的滿足,而只是追求對自己和自己最好的東西。利益。

像伊壁鳩魯壹樣,楊朱認為讀書或在樹林中散步就像喝了太多的酒壹樣令人愉快,各種享受都值得追求。人是動物,動物出於利己,人也應該如此。但與此同時,他譴責當權者以權謀私,認為行使權力要謹慎。本質上,壹個人通過接受權力地位,追求自己的幸福,現在必須通過負責任地行使權力來“付出”代價。他認為那些把個人欲望置於人民正義統治之上的人是卑鄙的。

希臘享樂主義和印度茶飯

蘇格拉底以前的學生,昔蘭尼的阿裏·斯蒂佩也持同樣的觀點,他的觀點與楊朱非常相似。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人處決後,阿裏·斯蒂佩可能發展了他的享樂主義觀點,盡管尚不清楚。然而,他從主人那裏學到的關於終極真理和道德的壹切,在他來到敘拉古(公元前432-367年)狄俄尼索斯壹世的宮廷生活時都被拋棄了,他在那裏擔任顧問,但大部分時間都是以狄俄尼索斯壹世為代價沈迷於各種感官享樂,在阿裏·斯蒂佩看來,對君主不負責任的行為似乎無能為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宮位中獲益,能得到什麽就從宮位中得到什麽。

阿裏·斯蒂佩最著名的壹句話是“我有,我沒有”,意思是他可以追求愉快的追求,而不必通過依戀來定義自己的幸福。快樂的對象沒有最終的意義;他們的追求和享受,無論多麽短暫,都是最重要的。在談到和他睡過的* * *時,據說他曾經評價說,他有她,她沒有他。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享受,而不是為了任何目的,才是壹個人壹生中可以努力達到的最高目標,其他的只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障礙或者幫助。

這個觀點和楊朱的觀點非常壹致。孟子把自己的哲學描述為偽裝成壹種“哲學”的自私自利,楊朱試圖把人變成野獸,不管禮儀,也不管相互。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與楊朱的快樂主義不太壹致,因為與流行的思想相反,伊壁鳩魯不鼓勵不顧後果或他人感受的快樂生活。伊壁鳩魯認為幸福是最高的善,但要謹慎適度地追求,使壹個人盡可能地保持健康,享受生活。

然而,與楊朱思想非常相似的是壹個叫做查爾瓦卡的印度哲學流派,據信是由壹個布拉帕蒂克人創立的。公元前600年我對布拉斯帕蒂的生活壹無所知,但他的哲學是對他所認為的有組織的宗教暴政的回應,通過這種暴政,牧師階層以減少下層階級的貧困為代價而變得富有。和楊朱壹樣,布拉斯帕蒂聲稱沒有上帝,宗教是強者剝削弱者的發明,生活的終極美好是追求幸福。

恰瓦卡,像楊朱的哲學壹樣,拒絕任何關於超自然實體的存在,宗教思想和實踐的功效的主張,以及任何不是來自個人對任何特定現象的直接感知的真理的主張。恰瓦卡聲稱人生短暫,沒有任何更高的權力,壹個人唯壹的義務就是享受自己,享受自己。楊朱會完全贊同這個想法。

對痛苦和自私的回應

布拉斯帕蒂的哲學很可能是為了回應他所目睹的上層階級的苦難而發展起來的,以犧牲已經受苦的人的利益來致富,楊朱的觀點幾乎肯定是由這種觀察形成的。他指出,在他的社會中,所謂的“美德”是毫無意義的,無論人們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人性的基本自私,從而為他放棄中國的道家原則哲學辯護。

楊朱可能壹直在努力用自己實際做了卻不承認的事情去面對人們:完全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著。

壹方面,楊朱的哲學可以用壹句老話來形容,“打不過他們,就加入他們”,因為他明顯的自私只是別人壹直在搞的隱藏的誠實,在“行為得體”和所謂“上流社會”的表象下。楊朱沒有繼續在他眼中的文明社會的遊戲中扮演角色,他可能壹直在試圖通過向周圍的人展示他們每天實際做的事情來面對他們的真相,但他不會承認他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考慮他人而活著。

相反,他放棄了道家,轉而追求享樂主義,也許只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上壹事無成,因為人從來沒有變過,從來沒有變過,也永遠不會變。他不是第壹個也不是最後壹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棄為他人服務的哲學家。老子只是引用了中國歷史上幾位哲人來流放自己,因為他再也受不了中國的謊言和無能,以及它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楊朱似乎只是選擇了自己的方式來應對人類同等程度的愚蠢和苦難。與楊朱同時代的詩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壹生在戰國的悲劇背景下為他人創造美,不甘忍受人性的殘酷。墨子和孟子壹生致力於改變人心,最後放棄了化暴君為哲學家,化罪人為聖人的努力。

結論

楊朱沒有延續智者的傳統,試圖提升自私愚者的靈魂,而是徹底拋棄了教育,追求自己的利益。他明白生命短暫,死亡隨時可能到來,壹個人應該盡可能充實地過好每壹天。像希臘和羅馬的斯多葛派壹樣,楊朱認為死亡是生命中自然的壹部分,沒有什麽可怕的,因為壹個人再也不會經歷任何事情。但這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儒家原則規定的、大多數人踐行的可接受行為是不壹致的。孟子嚴厲批評楊朱哲學和墨家哲學,認為它們通過引入激進的思想來摧毀社會。孟子寫道:

楊的原則是“為己”——不承認君主的主張。莫的原則是“平等的愛”,不承認父親的特殊感情。國王和父親都不被承認,這是野獸的狀態。如果不制止他們的原則,而是提出孔子的原則,他們的謊言就會迷惑民眾,堵塞仁義之路。(杜蘭特,682)

孟子及其追隨者在楊朱死前成功地醜化了楊朱的哲學。隨著秦朝的崛起,始皇帝下令焚毀壹切不符合他個人哲學和歷史觀的書籍,楊朱的作品也在其中。他生在哪裏,怎麽死的,不得而知,只有他的哲學的片段存在,但他顯然給人留下了足夠的印象,以至於像孟子這樣的人認為他是壹個被壓制的危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幾乎完全是因為孟子對楊朱享樂主義哲學的譴責,它才得以保留下來,以激勵其他人遵循同樣的道路。

  • 上一篇:木石的雞被收藏了。
  • 下一篇:桃子是涼的還是熱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