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
切豆腐蒸饅頭
洛陽文化世家——老城寇家寇北索先生曰:“二十五,切豆腐。”每天,老洛陽人都會在集市上成群結隊地切豆腐。如今,吃豆腐已經不值得了。以前豆腐是個好東西,壹般逢年過節或者婚喪嫁娶都會吃。我們壹大家子,每次都要割20斤,回來的時候放在房頂上。如果需要吃的話,我們會壹起切,切成塊,放在鍋裏煮。好吃又香。
二十三個廚房祭祀官員
“二十三,竈王爺”,竈神壹上天,年就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叫小年。
根據傳說,竈神是掌管廚房爐火的神。他潛伏在各家的廚房裏,監視著全家。23日晚,他騎馬上天,向玉帝報告了這壹家壹年的善惡。玉帝會根據竈神的報告來決定這個家庭來年的吉兇。
因為竈神的報告事關重大,所以在他上天之前,民間要舉行祭祀儀式,俗稱“送竈”或“辭竈”。
昨天,記者在張建國位於偃師市李村鎮的家中見到了他的廚房官像。張建國說,盡管祭竈的程序相當復雜,但他的家人仍堅持每年祭竈的習俗。
往年,每到臘月二十三下午,張建國的媳婦都要收拾廚房,做壹大碗面包(“五谷糕”),給家裏每個人壹份,給家裏任何壹個出門的人壹份,以示祭祀竈臺的莊嚴。
除了面餅,還需要壹盤竈臺餅、壹包麻糖、壹把草料和壹只被宰殺的公雞:竈臺餅是給竈神在往返天庭的路上充饑用的;芝麻糖用來粘竈神的嘴,讓他說不出壞話;公雞是竈神的“天馬”;至於草料,自然是餵天馬的。
祭竈大多在黃昏舉行。據張建國說,他先在竈王爺像前供奉竈王爺糕、麻糖、公雞等物品,然後在像前點上三支香,全家輪流給竈王爺磕頭。壹邊磕頭,壹邊燒金銀紙絹,然後把麻糖放在火上燒得“稀稀拉拉”,糊上竈王爺的嘴。
儀式結束後,把草料扔在廚房頂上餵天馬。然後把爐子的官像脫下來拿到院子裏燒。壹邊燒,壹邊“願意”(祈禱):“我二十三號去,正月十五回來。竈神,妳是壹家之主。請上馬,帶上幹糧,去天宮。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在下界的時候,多帶點好運,萬事大吉。請——”之後,放壹組鞭炮為竈神開路,就算把竈神送上天了。
如今,這種祭祀用的爐子在洛陽城並不常見,但壹些家庭會在臘月二十三“請”張躁的官方雕像。
24打掃房子
竈神向上帝匯報後,上帝會派天兵來“視察”。為了送走天兵,第二天人們開始打掃房子。在臘月二十四,家庭清潔已經成為持續時間最長的傳統習俗。
丁先生,48歲,家住新鄉市文遠社區。他還記得小時候如何度過第24天:“這壹天最忙,全家人,大人小孩,都要幫忙幹活。掃房子的時候,用床單蓋住家具,拿壹把長柄掃帚,打掃屋頂、墻壁、門窗……”
除了延續竈神的傳說,民間還有壹種關於“二十四日掃屋”的說法:“臘月掃塵,可帶來福報。”此外,古書《魯》記載:“除日,擊鼓驅疫鬼,謂之驅逐。”看來年終大掃除有驅除疫病的意思。
25磨豆腐。
在過去,豆腐是過年必不可少的食物。臘月二十五,人們會把泡好的黃豆用石磨磨碎,“在蘆葦上搓沫去渣,煮點漿成塊”。豆腐做好以後,會切成小塊,放在鹽水裏保存,春節期間食用。這也有“二十五,磨豆腐”的說法。
開封美食博物館館長孫潤田說:“過去每逢過年,開封都有用豆腐做菜的習俗,有東坡豆腐、鍋貼豆腐、炒芝麻豆腐、爆炒豆腐、鍋燒豆腐等品種。千家萬戶的豆腐菜占了不少席。26歲去切肉
臘月二十六離春節很近。在過去,切肉的工作在這壹天完成。
昨日,在駐馬店市大華市場,在農村長大的鄧先生告訴記者:“小時候,臘月二十六,割肉、分肉、煮肉是家家戶戶的重點工作。普通人壹般會切七八斤肉,大戶會切十幾斤肉。下午,我開始煮肉...那天大多數人都在煮肉,空氣很香。”
壹位肉攤老板告訴記者:“二十六,去割肉”是老傳統,但現在已經不時興了。如果臘月二十六都來割肉,會把我的攤子壓爛的。”“27蒸棗山。
昨日上午,商丘市寧陵縣孔伋鄉孔伋村村民馮華亭請來四五個鄰居幫忙,壹天蒸了200個包子,20個棗山,10個大包子。“每年臘月二十七開始蒸。今年我要趕上雪蒸早。”馮華亭說。
臘月二十七蒸饅頭棗山的習俗,據說起源於三國時期:戰爭中諸葛亮路過商丘沙河,當地有個規矩,要想平安過河,必須用人頭祭奠河神。諸葛亮心地善良,請人做了壹個和頭像壹樣的饅頭代替,最後平安過河。此後,當地開始流行用“頭饅頭”祭神。
馮華亭介紹,所謂的大包其實就是壹個普通的饅頭,只是很大,上面插著壹顆大紅棗。棗丘是用面條卷成條狀,用筷子“捏”成的“花”,花的每個角和中間插壹個大紅棗,形成壹個簡單的棗丘。
商丘民俗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劉秀森告訴記者,大包子是用來祭奠、孝敬老人的,棗山是給孩子的。棗山上的大饅頭和大紅棗代表著吉祥。但是現在棗山的小籠包、小籠包、人都比以前少了。二十八幅年畫
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開始貼年畫(有的地方是年夜飯貼)。
在古城開封,如果家裏有人擅長書法,自己寫春聯往往能引起鄰居們的羨慕。書法不好的家庭,大多請人寫春聯。
記者在北樹店街看到,壹家春聯攤的生意非常紅火。攤主姓劉,是個60多歲的老人。他壹邊幫別人寫春聯,壹邊告訴記者:“賺錢是次要的。給千家萬戶貼自己的春聯也是我的榮幸。”
83歲的著名民間年畫藝術家郭太雲告訴記者,貼門神有很多講究。比如年底壹家有外債不想收,就提前兩天在門上貼門神。債主們見了門神,就會扭頭就走。"債權人不想與神相撞。"
二十九、去買酒
“‘29,去買酒’。這首歌謠就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買零碎的年貨。”林州市文化館老館長金說。
他說,臘月二十九是農民準備年貨,收拾殘局的日子。到這壹天,基本上該準備的年貨都應該準備好了,只是壹些零星的東西需要在這壹天買。
王買·金說,這些歌曲看似簡單,但仍然很有道理。例如,有些食物如果準備得早,就容易變質。如果準備得太晚,過年可能就買不到了。三十個銅幣,餃子和壹根門擋棍。
三十、包扁食。在過去,人們經常在扁食中包裹幾個硬幣,誰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吃到扁食,誰就在這壹年中受到祝福。
但現在大多數家庭很少這樣做。平頂山近90歲的索老太太至今仍堅持這壹習俗。“小時候為了吃銅錢,我強迫自己多吃壹碗。現在的孩子對此漠不關心。也許他們給了更多的壓歲錢。”
除夕夜,人們會在大門口放壹根桃棍,防止“野鬼”進屋。在安陽工作的魏告訴記者,在他們村,村民還有在門口橫放壹根桃木棒的習俗。他說,門擋棍還有壹層意思,就是告訴乞討者,該回家過年了,不能再挨家挨戶乞討了。
除夕
“壹夜甚至兩歲,甚至兩年。年輕時壹醉方休,壹夜風流。”在洛陽,只要壹提這個,大家都知道是“三十而立,忍之年。”
"壹年中的壹年也被稱為守歲."洛陽市文化局辦公室主任說,三十夜的民間傳說,只要有恒心,就會等到神的女兒打開南天門保佑人間。如果妳早睡,妳將沒有福氣。每年臘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聊個沒完,借此機會享受天倫之樂。主婦們擺好香案準備祭祀,點了壹夜的燈籠,燒了五次香。
晚上禁止大聲喧嘩,以免驚擾神靈;禁止拆櫃,以免卷款潛逃;禁止照鏡子拿木梳,以免看見“鬼”;禁止見刀剪,以免破屋;禁止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止倒便池,以免褻瀆神靈。30晚妳要把剩菜扔了,那叫明年的晚飯。大年初壹早起要把剩飯剩菜扔掉,不止是個好兆頭。
80後過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全家人聚在電視機前看壹年壹度的春節聯歡晚會。臨近0點,各路青年右手掂槍,左手握火,右腳踏出門外,左腳踏進門內,看著電視屏幕。電視屏幕上0點壹到,千家萬戶燃放鞭炮,各種彩槍把天空裝點得五顏六色。
第壹弓和山脊
“三十個孩子捏著鼻子,第壹個孩子弓著脊梁。”老壹輩的南陽人都知道,“捏鼻子”指的是包餃子,“弓脊梁”指的是拜年。
宛城區黃臺鎮74歲的老人張文祥說,大年初壹吃過早飯,就開始出門拜年。
張文祥說,拜年活動僅限於村裏的人,年輕壹代挨家挨戶向他們祝賀。解放前都是跪在地上給長輩磕頭,解放後主要是磕頭鞠躬。拜年的人要給長輩說吉祥話,長輩要給拜年的人壓歲錢。南陽方言稱之為“壓腰錢”。“那時候,誰家孩子不給族人拜年,大家都會笑話。”“這幾年沒見過大規模拜年,只有親戚才會拜年。”談到傳統春節人們拜年的盛況,老張曼文祥有些沮喪。他這個年紀,應該接受人家拜年了。
宛城文化館的壹位工作人員說,拜年的習俗和守年夜飯有因果關系。經過壹夜的守歲和午夜放鞭炮,年獸的騷擾和危害已經消除。在大年初壹的早上,人們開門互相祝賀,祝賀他們平安無事。
過去,富裕的家庭認為在拜年時互相贈送禮物費時費力,所以他們用著名的卡片互相祝賀。這是農歷新年的第二天。
“初壹鞠躬”指的是給村民拜年。從初二開始,過年最忙的事情開始了,那就是走親訪友。“所有的親戚都應該在正月初七之前走。第七天我不出門,但是第八天以後朋友之間可能會互相走動。所以民間有‘七不出門,八不歸’的說法。”對舊俗頗有研究的漯河作家劉錦桃說。
根據漯河的民間文獻和民間記載,有證據考證清末民初當地的親屬。探親順序是:侄子去奶奶家,女兒隨丈夫去娘家,然後去姑姑、姑母、姐姐家。除了特殊情況,我們都應該回去祭拜。
據劉錦桃說,在漯河,正月初二,已婚的人和那些沒有結婚和訂婚的人都要去嶽父母家走親戚。這個習俗壹直延續到現在。這個時候,有四樣禮物是壹定要帶的:壹是5斤排骨,象征著有骨氣,家財萬貫。第二種是蓮藕,象征連成壹體,成為壹家人。第三種是韭菜,象征永久共存。第四是芹菜,象征親情。
壹般來說,老洛陽人會在這壹天蒸饅頭。民俗專家寇北辰先生說,每年的這壹天,家裏的女人會把小麥碾磨時收集的前幾筐白面粉蒸成圓包子、甜豆包子、蔬菜包子和肉包子。包子從大鍋裏出來,甜鹹葷素,熱氣騰騰,讓人想吃。臘月二十五的包子要壹次吃到正月初五。每次吃的時候,放在籠子上加熱就好了。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時,由父母放在孩子的枕頭下。
民間認為,給孩子壓歲錢,當邪靈或“年”傷害兒童時,兒童可以用這些錢賄賂他們,將邪惡轉化為好運。阿清吳曼雲《壓歲錢》詩中說:“壹百元長彩線,再從枕上收來,論鞭炮價,使焦耳忙了壹夜。”從這個角度來說,壓歲錢是紮在孩子心裏的,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過節需要的東西。
現在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依然盛行,金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大多是孩子們用來買書和學習用品的,新的時尚賦予了壓歲錢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惡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守歲》:“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目前,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世界各地。
支付新年電話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因為在家裏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還是很流行的。
春節的壹個重要活動是在新朋友和朋友的家裏和鄰居那裏祝賀新年,以前被稱為新年問候。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就有了。唐宋以後很流行,有些不用親自去的人可以用名帖祝賀。在東漢時期,它被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