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覺宗備好馬匹,帶了午飯,等著何軍去清碧溪遊泳。出寺後立即往南走,走了三裏,走過小紙房,再穿過大紙房往南走。村東是府城西門,村西腳下是武場。向南壹英裏半,經過石馬泉。
壹池春水在山坡和窪地之間,水從這裏溢出。馮元成覺得泉水和惠山的泉水壹樣清澈。砌成方形水池,池上有廢棄的基址,都是馮元成的遺骨。編年史上說:“日落泉水中有石馬,故名如此。”往南半裏,有壹座寶塔廟,廟前有諸葛廟和書院。
向南還經過中和、玉局兩座山峰。六英裏後,我穿過壹條小溪,水很大。南面有山峰環繞,向東下降。走兩裏路,繞過峰下的山崗南側,再找壹條向西的小路,走進峽谷。從峽谷向西看,許多山峰相互隱藏,最高的山峰位於峽谷的後面。
有雪的痕跡,獨自高懸,如壹條白色的絲綢隔斷了青山,還有壹條小溪從峽谷向東流去,那是清碧溪的下遊。從溪北往西爬上山,走了兩裏,左邊山上有壹座墳,是阮尚斌的墳。從墓地後面往西走兩裏,踩著陡峭的山崗,爬上懸崖。
這懸崖高高地聳立在溪流上,與對面的懸崖並肩而立,像門扇壹樣凸出,上高聳下陡峭,溪水從中突破,流出。從這裏開始,溪水深深嵌在下面,懸崖聳立在頭頂,都是窄斜的,幽深的。
這條路沿著懸崖頂向西,緊挨著北邊的山峰。馬走不動了,只好命隨行的人在溪邊守著馬,仆人也停在這裏。何朝阿和他的兒子,連同兩個和尚,壹起深入小溪。我曾多次涉足溪的南北兩岸,走了壹裏地,山澗旁蹲著巨石,兩邊懸崖上的高危巖石都像通道壹樣陡峭地堆積起來。
向西望去,裏面的門都是高聳的,中間裂開,就像壹條線。後面山峰上垂下的雪正好在其中,互相遮掩,層層疊疊,如掛在墻上的橫幅掛在中間,顯得特別優雅奇特。覺宗總是脫下竹簍去倒酒,* * *勸他喝了三次。
再往西走半英裏,小溪沖入峽谷,在巖石間奔流。石頭的顏色光滑細膩,花紋絢麗,頗有煙雲之氣。從這裏繞著懸崖走,壹裏多,北面的山峰微微開闊,妳發現壹片高樓平地。往西半裏,從平地往西走,又遇到山澗。
沿著建水河向西走半裏,直接走近夾在中間的石門下,可以看到水從石門下突出的石崖上傾瀉而下。石崖有十多尺高,下面是壹個清澈的深潭。水池寬20多尺,波光晶瑩,沒感覺到水深。然而,陡峭懸崖上的凹槽被湍急的水流沖走了。雖然高度只有10多英尺,但是太滑了,呆不住。
當時我只是在玩水,沒有註意到。只見兩個和尚已經翻過了上面的懸崖,他和兒子想從山澗的北邊爬過去。我壹個人在泳池上找路,但是找不到。於是我踩著峰頂上的凹槽,與水流搏鬥,被壹塊石頭滑倒,隨著流水沖了下去,倒進了壹個深潭。水沒到脖子,我就跳出水,坐在石頭上擰衣服上的水。
爬北面的懸崖,爬到上面,鳥瞰我滑倒的凹槽。雖然只有十多尺高,但上面的溝溝彎彎曲曲,像刀削出來的,特別油膩光滑;就算上了壹樓,中間也沒地方踩,上上下下。
越過懸崖向西望去,崖中有壹潭,長寬二十余尺。水是純綠色的,碧波蕩漾,碧玉漂浮,在懸崖峽谷中閃閃發光。中午的太陽照在水裏,閃閃發光,流動著,從來沒有陌生過。
池邊三面石墻環成壹窩,石門南北兩面石墻高聳入雲,其後是峽底山石,高二三尺;前突嵌於石腳,下側與兩側相連,形成壹個巖石,像壹個半切開的土甕,沒有任何縫隙漏入池中,在突出的摩崖石之上。
比如屋檐遮住水池的地方,沒有水滴從懸崖上掉下來:然而,水總是從水池裏向東溢出,咆哮著進入通道,像壹條巨龍沖破峽谷。我從懸崖頂上彎下腰看到這壹幕,迅速爬上懸崖掉了下來,坐在水池邊的巖石上。
山影不僅讓人揮去壹切雜念,而且感覺每壹根頭發、每壹個毛孔都晶瑩剔透。我迅速脫下濕衣服,在石頭上晾幹。我用流水洗腳,用太陽曬幹後背。冷到可以洗去我的煩惱,暖到像抱著壹床蠶絲被。何軍父子也拼盡全力爬上了險路,互稱精彩。
過了很久,太陽照在懸崖上,衣服漸漸幹了,我就穿上衣服爬到了懸崖頂上。從那裏,我走近西邊峽谷中的石門,就在左邊水池環繞的懸崖之上。北面的空中有壹個底層的石崖,可以作為休息的亭子。
前面有壹個手掌狀的地方,像高臺壹樣平鋪,可以鳥瞰清池,但在狹窄的地形下看不到全貌。不久,我想去參觀石門的兩個水池,爬雪山。
何軍和他的團夥無法跟蹤我或阻止我。他們只是說,“我們出去在馬休息的地方等。”於是我繞過北面懸崖上的吊死處,徑直朝西走去。走了壹裏路,遇到了從東邊來的路,從高高隆起的平地上來的路,沿著這條路向西爬,很陡。
壹裏多,跨過峽谷中石門北側的頂部,再向西平行半裏,這個峽谷兩邊懸崖的石壁高聳,並排高聳,底部還深深嵌在石門中山澗的上下遊之間。道路北側的懸崖,陡峭的石壁上沒有裂縫,無法超越前方。
就用石條沿著懸崖吊在頭頂,橫架就是壹條棧道,四五尺長。它叫洋橋,也叫仙橋。橋下是石門二潭積水的地方,被巖石覆蓋,無法及時看到。在橋的北面,有堆疊的石階卡在石墻上。
再往北走壹點,堆疊的石階在北邊又斷了,於是他們利用巖石堆疊的石階掉到了山溝的底部。溪底有壹條小溪,像蛇壹樣在石頭間流淌。是從西邊第壹池流到第二池的水。此時,第二池已經錯過但我不知道。
就看著小溪往西走,兩邊的懸崖相對像並排的門扇,門下有兩塊巨石相對立著。有塊石頭像房子壹樣平平地蓋在上面,但是擋住了後面,蓋著的石頭房子下面有水,也是壹個又清又深的池子,但是還不到外面池子的壹半。
在後面被擋住的石墻上,水從上面的山澗垂下,水聲不絕於耳,再向東流入前面石頭間的第二個深潭。我急著往西爬,就從山澗的巖石上走。從這裏開始的小溪裏沒有細長的水流,但是石頭經過沖刷後,不僅沒有汙泥汙染。
而且更順滑。小的在上面走,大的爬過,大的繞著夾子爬。從上面看兩邊的懸崖,險峻的懸崖挺立,更是氣勢磅礴。慢慢爬了兩裏路,溪中的巖石又高又滑,爬不上去,只好從北邊的懸崖轉到山上。
崖腳下有壹條小路,被茂密的竹叢覆蓋,分開前行。走了兩英裏後,我聽到崖底有人的聲音。是壹個樵夫在這裏撿枯枝,綁好,正要返回。他看到我就說前面沒有路了,再也跨不過去了。我不信,然後穿過壹叢叢竹林,從陡坡往西爬。
這裏竹子的形狀越來越大,越來越密,路斷得無影無蹤。我漫無目的地推開竹叢,脫下頭巾和衣服,抓著竹子當繩子,跨了壹裏多。腳下谷底的山澗被向北拐的群山環繞,與身後白雪皚皚的山峰相隔兩層,無法直接攀登。
我聽說清碧澗有壹條路,妳可以穿過侯伶到漾濞。妳還應該從山澗穿過巖石嗎?此時已是下午,肚子餓了,於是匆匆下山;只見樵夫拿著柴火,仍在山中爬行。於是我從原路返回五裏,經過第壹個深潭,沿著河邊走,看第二個潭。
這個水池就在石門裏面,左邊石崖上就是高高在上的洋橋,於是我就從水池左邊的縫隙裏爬上了石壁,登上了洋橋,走下了東陵。走了四裏路,來到高樓平地。看到西溪的水潭,沒有任何人的蹤跡,就趕緊往東走,順著溪走了出來。
我走了三英裏到馬休息的地方。何軍壹夥已經走了,留下下人壹個人在這裏看飯,於是吃了飯就往東走。走了三裏半,過了阮尚賓墓,從墓右側過了建水,由南向東上了嶺。這條路要穿過南邊的高山,這是壹條通往感通寺的捷徑。
我向東穿過它殘留的礦脈,走了三英裏,下到東足中部。牧羊人指出,去甘通寺的路要越過高高的山脊向西南走,於是他轉向西南,爬上懸崖,卻無路可走。走了兩裏路,登上嶺頭,沿著山的南邊往西走。
走了三裏路,就往下走了壹點,穿過壹個峽谷,往南拐。松柏密布,佛寺錯落有致。這是碭山,感通寺在山中。三塔和甘通寺各有36座寺院,而三塔則排列在兩側,均以寺前山門為出入口。
感通寺依山依林,各辟為壹院,沒有統壹的大門,而正殿則與各處僧室壹樣高,正殿的住持有大雲堂,眾僧都稱他為“大雲堂”。此時我不知道何軍壹夥住在哪裏,就去房間打聽。
其中壹間名叫半山,是楊勝安寫韻樓的舊址。起初聽說何軍要住在這裏,路過門口,正在門前設壇念經。他知道他壹定不在那裏,沒問就走了。有人追上他,讓他回到自己的房間。
我告訴他我想找壹個和我壹起旅行的人。那人說:“我知道他們住哪兒,走之前壹定要招待他們。”我看他的樣子,好像見過他壹次,但是忘記他在哪裏了。仔細看著他,我知道他是余,是的兒子,大理的學生,曾在學園與禪師見過面。
今天因為是他奶奶去世的紀念日,所以他跟著父親來這裏修行齋戒。他看到我經過,父子二人都認出了我,請我吃飯。席間,何軍還命眾僧去叫。第二天晚飯後天就黑了,壹起來召喚的和尚們在大雲堂前往北走,找到了何軍住的靜室,然後和他坐下來喝酒。
晚上的月光沒有前壹天明亮。13日隨何俊去其他僧房齋戒,於是遍訪各寺院。這個季節山上杜鵑花盛開,各處寺廟燈火輝煌。院子外面,在高大的松樹和纖細的竹子之間,有茶樹。茶樹都是三四尺高,跟桂花樹很像。
這個時候人們在采摘,到處都有人用梯子爬上樹。茶的味道很美。炒幹後,顏色難免發暗。很快就進了正殿,山門也很宏偉寬敞。寺廟前有壹座石亭。亭中有我高祖賜僧的雲南詩18首,有高祖前後題寫的後記。
和尚從雲南進入朝廷,用白馬茶樹進貢。高帝在廊下迎之,馬上白馬嘶鳴,山茶花開,深得其愛。後來他從長江回老家,皇帝親自獻花。根據長江沿岸的地方,給他壹首詩,命令翰林院的所有大臣寫詩送他回去。
今天皇帝的手書文章已經不存在了,詩碑就是那個時候刻的。李《大荔縣誌》認為皇帝的詩不能與文獻合編,故不收入。不過,也有皇帝寫的文章在他的文學類別裏。為什麽詩不能編在壹起?大雄寶殿朝東,大雲堂在其北。
和尚給我泡茶,放在素餐上。之後從寺後往西爬山脊,找到博羅巖。寺後有兩條登山大道:壹條向西北延伸,從清碧溪南峰而上,十五裏後到達小佛光村。疑似靠近昨天在清碧溪看到的雪道掛在中央的地方,也就是後山所謂的筆架山東峰。
壹條向西南岔開的峽谷,回溯到寺南十九山澗,向北六裏到波羅巖。在博羅巖這個地方,曾經有壹個趙伯洛住在這裏,日夜拜佛,在方形的巖石上留下了兩個腳印,所以後人把它命名為“博羅”。波羅這個詞是這個地方對有家室的僧侶的稱呼。
這塊石頭現在被移到正殿作為跪拜的石臺。這時,我和何子喬先生壹起坐車。沒有廟就沒有樹,這裏的山光禿禿的。壹英裏後,我從岔路口向西南方向爬上山。又走了四英裏,我越過山脊,向西走去。這裏的山也像是南方和對面山之間的壹扇門。
山溝底部水流太細,追不上碧溪河,裏面的峽谷稍微寬壹點,也沿著北山向西延伸。再往前壹裏,北山上有巖石橫向形成洞穴,南面面向深溝峽谷。溝壑谷西南,群山向前環抱,如屏風般伸向天空,山上排列著鋸齒狀的山峰,遠算。
還有19峰,又是蒼山的具體和精妙之處。洞的西側,僧人修建了三間房屋,院前堆放的巖石光潔,導致巖石下有壹個蓄水的坑,也讓人覺得若有所思。和尚煮茶,用面粉做餅給客人吃。過了很久才說再見。
從原路返回劉力,經過大雲塘。此時覺宗正在半山等候,故再進門觀寫韻樓。這棟樓已經不是原來的樓了。如今山門上有壹座建築,可以稍微保存壹些遺跡。查詢楊勝安留下的墨跡,有兩塊匾額。寺裏的和尚怕損壞脫皮,不肯打開。
和尚又準備了壹頓素食,勉強吞下壹個缽盂,道別。樓前有壹棵龍女樹。這棵樹從根部分出三四根大樹枝,每根都有三四英尺高,葉子有兩英寸半長。寬度是強度的壹半,而綠色是濕潤有光澤的。花是白色的,比玉蘭小,也是類似木蓮但名稱不同的植物。
此時的花已經枯萎,只剩下樹梢上的幾朵,但又高得折不開。我就把樹上的空樹枝折下來走了。從這裏往東走下坡,走五裏路,往東到大道。有兩座小塔,托起道路巍峨;我們走的路是龍尾關到府城的路。
塔的南面有壹個叫慕尚的小村莊,離涪城十裏。於是沿著大道往北走,經過七裏橋、五裏橋,再走進大理府城南門。穿過街道向北走,路過鼓樓,遇到呂孟雄的使者,得知呂孟雄不是來了,而是他的兒子已經到了。
因為去的太晚了。於是我走出北門,穿過吊橋北側,向西北方向拐了兩裏,進了大空山房住下。14日,在寺南石匠家看石頭。我和何軍每人用100便士買了壹個小正方形。何軍選擇的是點綴其上的山峰之美;我選的是黑白分明,容易分辨的那種。
於是我就和何俊壹起逛了壹圈寺廟,這座寺廟建於唐朝開元年間的十峰之下,名為崇聖寺。寺前三塔鼎足而立,中間的塔最高,方方正正,重疊十二層,故今稱三塔。塔的四周是高聳入雲的松樹。
寺西由山門入,三塔對面有鐘樓,極為雄偉;但是四面的墻都塌了,屋檐上的瓦片掉了壹半,已經岌岌可危了。樓裏有壹口銅鐘,很大,直徑十幾尺,壁厚壹尺。它是在蒙特梭利時代鑄造的,80英裏外都能聽到鐘聲。
鐘樓後面是主廳。殿後有許多紀念碑,李刻的老華四碑就是其中之壹。碑後是玉柱觀音殿,銅像,高三尺。鑄造的時候分成三部分做壹個模具。模子鑄在肩以下,銅用完了。突然,銅雨像珠子壹樣從天而降。
大家用手把銅珠握在壹起融化,剛好完成銅像的頭部,所以得名。寺廟周圍回廊裏的神像也很整齊,但是回廊坍塌了。從石階後沿,就是凈土寺,是住持的住所。
前廳有三個房間,中間兩根柱子之間的墻上嵌著兩塊巨石,每塊七尺見方,厚約壹寸。近北有遠山闊水的氣勢,其中流水曲折,極有趣味,有的像停靠在薄霧綠洲間的小船。
南側是高峰峻嶺的景觀,其彌漫的雲霧深淺不壹,各達出神入化的境界。這兩塊石碑和清真寺裏有枯梅圖案的基座是大理石中最古老的東西。清真寺在南門,第二道門有壹塊屏風般的石碑。碑座北側有壹朵梅花,倒掛在石座上飄動。
石頭的顏色暗淡,但樹枝的痕跡是白色的。雖然沒有花,但是有壹種繪畫的意境。在新收集的石頭中,沒有什麽比順寧張誌福放置在大空山樓的石頭更漂亮的了,有些石頭非常奇妙,甚至比舊石頭還要奇妙。
所以,知道造物主的創造,越來越奇妙。從此畫家的畫都俗了,畫壇可以廢了。這塊名叫張的石頭直徑有兩尺,大約有五十塊,都很奇怪。都是很精彩的彩色山水畫。險峻的山峰正對著山谷,瀑布追逐著雲朵。
白雪皚皚的懸崖倒映在水中,層層疊疊,遠近分明,筆觸細膩,雲氣生動,流水潺潺,不只是色彩斑斕。前廳後面有個正廳,院中有壹盞白山茶。花大如茶花,花簇如茶花。花還沒有完成。
在凈土寺的北面,還有壹座寺廟。佛殿內外的庭院石階都是大理石鋪成的,方石大如方磚,也是舊時代的。但清真寺是新造的,欄桿墻是大理石的。
這座廟的前面是玉皇閣道觀,道路從前廳東側的牌坊進去。寺廟有三層,後面是壹個亭子。但是沒有道士留下,寺廟空空如也,門戶崩塌,讓人感到失望和不快。?
擴展數據:
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 65438+10月5日-16465438+3月8日),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經過30年的考察,寫出了60萬字的地理巨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壹生縱橫四方,足跡遍布21個省市自治區。“壹個有才華的人沒有達到的,別人是不知道的。”所到之處,他探索幽僻,尋求秘密,並記錄自己的旅行,記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徐霞客遊記開篇日(5月19)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徐霞客的旅行不僅僅是為了求新求勝,更重要的是探索自然的奧秘和規律。他對山川、水路、地質、地貌的調查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也是世界上石灰巖地貌科學考察的先驅。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巖地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記錄和研究。他還考察了100多個石灰巖洞。
徐霞客不僅在地理學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文學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遊記不僅是地理學上的珍貴文獻,也是精美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就像他描寫的大自然壹樣質樸美好,有人稱贊為“人間真言,戴夢姬,奇言異語”。
百度百科-大理之旅日記
百度百科-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