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染布詳細資料大全

染布詳細資料大全

染布,指把布染成需要的顏色,壹般是通過染坊(又稱染缸坊,染布作坊)完成。20世紀70年代以前,冀東十裏八村即有壹家染坊,把各家織的“土布”染成“藏青”、“毛藍”、“水花”等顏色,或者 “麻花”, 滿足人們穿戴鋪蓋五彩繽紛的需要。那時,農村經常見到身背布捆、手持撥浪鼓的接布人,每到壹村便搖動撥浪鼓,發出有節奏的鼓聲,招徠顧客。接布人從染好的布捆裏找出寫著取布人家戶主姓名的“布印子”,把布交給取布人。接布人接過送染的布,用舌頭舔濕“布印子”,從銅筆帽中抽出小楷,寫清內容,放入布捆。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染布 染布溯源,染布傳說,染布流程,設備,染料,染布,麻花, 染布溯源 染布,指把布染成需要的顏色,壹般是通過染坊(又稱染缸坊,染布作坊)完成。20世紀70年代以前,冀東十裏八村即有壹家染坊,把各家織的“土布”染成“藏青”、“毛藍”、“水花”等顏色,或者“麻花”,滿足人們穿戴鋪蓋五彩繽紛的需要。那時,農村經常見到身背布捆、手持撥浪鼓的接布人,每到壹村便搖動撥浪鼓,發出有節奏的鼓聲,招徠顧客。接布人從染好的布捆裏找出寫著取布人家戶主姓名的“布印子”,把布交給取布人。接布人接過送染的布,用舌頭舔濕“布印子”,從銅筆帽中抽出小楷,寫清內容,放入布捆。“布印子”是綴在布角的壹個白布條,上面寫村名、姓名、所染顏色等項內容,以防染錯顏色或串戶,也是取布的標識。接布人把染好的布交給取布人後,就在該戶的帳頁上畫個記號,年終結賬,或當時收“染錢”(加工費)。除遇雨雪惡劣天氣外,接布人壹般三五天定時到定點村。 染布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據古代文獻記載和現代考古發現,中國織染工藝的歷史,至少可以從西周算起。西周時,養蠶、繅絲、織帛、種麻、采葛、織綢、染色等織染工藝,開始有了專門的分工。秦漢時期的織染有了飛躍的發展,品種增多,染色工藝水平也有了提高。漢代,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漢代民間工藝的發展。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織物,是漢代早期的印染實物。漢代曾有木板刻印和手繪相結合的印染方法,此後廣為流傳的則是各種防染法。唐代,西南少數民族的印染技術傳入中原,沈從文《龍鳳藝術·談染纈》:“唐代至少已有三種染纈(xié,編者註:有花紋的絲織品)技術普遍流行:即蠟纈、夾纈和絞纈。”宋元時期,宮中侍衛、宮禁禮儀所用絲繡織錦全部為夾纈。據清代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職方集》載:“藥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鎮,宋嘉泰中有歸姓者創為之。以布抹藥而染青,候乾,去灰藥,則清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此即“灰纈”技術。又據《吳邑誌》載:“藥斑布,其法以皮紙積背如板,以布幅闊狹為度,鏨旋花樣其上,每印時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藥糊刷之,候乾方可入藍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才幹拂去原藥,而斑藍布碧花白,有如描畫。”灰纈技術印染的藥斑布和現代的藍印花布很相近。以棉油桑皮紙或桐油竹紙代替以前的木板,鏤雕比木板更簡單方便,生產成本低,逐漸發展成藍印花布工藝——灰染法。冀東地區稱此種染法為“麻花”,成品稱“麻花布”。民國時期,藍印花布基本普及全國。 染布傳說 過去染坊裏供奉的染業祖師為“梅葛二仙”。所謂“梅葛二仙”是指歷史上的梅福和葛洪二人。梅福是西漢末年成帝時人,曾任南昌尉壹職。《增補搜神記》載:梅福是壽春人,仕漢為南昌尉,見王莽專政,乃棄家求仙,丹成,復還壽春,飛升而去。《漢書》還專門為其作傳。葛洪是西晉思想家,醫藥學家,字雅川,自號抱樸子,丹陽(今江蘇句容)人。東晉初,任咨議參軍。少好儒學,兼及神仙怡養之術,晚年辭官謝客,於羅浮山精研煉丹,以求長壽。梅葛二人煉丹,均與植物、礦物染料有關,故被奉為染業、染料祖師。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染坊祭祀染業祖師(亦稱“缸神”),在“梅葛二仙”的牌位前擺供品,燒香磕頭,祈求先祖佑護,同時辦酒席慶賀。 據傳,葛洪得道成仙後,曾變作壹個穿戴破爛的窮老道到壹家染坊去染帽子。染坊的師傅們正對著染色不正的染液發愁,壹聽老道要染帽子,有人沒好氣地說:“妳有本事就自己去染吧!”老道用隨身帶的打狗棍把染液攪了攪,從懷裏掏出酒壺往缸裏倒了點酒,又用破碗舀起染液看了看說:“好顏色!”把帽子扔進缸裏,老道忽然不見了。染坊的師傅們大吃壹驚,看看染液,泡沫發紫、缸水發黃,可以染布了。再看老道扔進缸裏的帽子,裏邊有壹把生石灰,有的石灰還沾在了試染的布上。取出布壹看,成了點點白花的藍白花布,大家方才醒悟。染坊從此學會了制作藍印花布的技術。老道留下的打狗棍和破碗,就成為染坊壹直沿用的“缸棍子”和“看缸碗”。用發酵的酒糟使蓼藍沈澱還原,保證了藍印花布顏色鮮艷,久不褪色;用石灰作防染劑,也壹直沿用至今。 染布流程 設備 民間染坊大多為露天作業,主要設備有鍋竈、大缸、擔缸板、碾布石、卷布軸、晾布架、麻花板、缸棍子、看缸碗等。 鍋竈 壹般多壘砌風竈,竈下通風道較高,不需鼓風。竈通高80厘米左右,方便工人操作。前後安置兩口大鍋,壹般為16印鍋。離竈門近的前鍋,用於煮布;離煙囪近的後鍋,用於溫水。 大缸 備大缸若幹口,即通常說的染缸,用於泡染和濾布。每口缸上放壹塊木板,稱擔缸板。從染缸裏把布撈出後先放在擔缸板上瀝水。缸後埋壹光滑的木樁,控水後的布或線套在木樁上,另用壹短木棍插入擰絞去水。 碾布石 也叫踹布石,壹般為綿石雕鑿,兩頭翹起,底面平滑,形似元寶。長約3尺,高約2尺,厚約1尺。與卷布軸配伍用於碾布。碾布處的地面鋪平整光滑的石板或木板,安裝碾布人扶的木架。 卷布軸 為硬木旋成的圓柱體,大體長2.5尺,直徑3.5寸,冀東壹般用楮榆、杜木或棗木制作。 晾布架 用松桿或竹竿搭成,長寬視場地而為,壹般高4米左右,用於晾曬印染好的布。 麻花板 用粘結在壹起的若幹層毛邊紙鏤雕成,用於印染麻花布。壹般備有若幹套。 另備缸棍子和看缸碗各壹個。 染料 過去印染多用經過加工或提煉的天然植物染料,有的以礦物作助染劑、輔助染料或用其漂洗。使用最多的是藍色,還有黑色、紅色、黃色、綠色等。 藍色 壹般用藍靛。《辭源》:“靛,青藍色染料。用藍草葉之汁和水與石灰沈澱而成,謂之水靛。別壹種名土靛,幹硬成塊,用藍草葉曬幹搗爛為之。” 藍草,泛指含藍汁可制藍靛作染料的植物。用藍草制作藍靛在我國古籍中早有記載。明代宋應星撰《天工開物·彰施第三·藍靛》中說:“凡藍五種,皆可為靛。茶藍即菘藍,插根活。蓼藍、馬藍、吳藍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俗稱莧藍,種更佳。”“凡制靛,葉與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壹石下石灰五升,攪沖數十下,靛信即結。”十字花科的菘藍為兩年生栽培植物,產於河北安國、江蘇南通、浙江等地。 黑色 又稱足青、包頭青。用栗殼或蓮子殼煮染,撈起瀝水,加鐵砂(含鐵的礦砂)、皂礬(俗稱黑礬,金屬硫酸鹽),放於鍋內再煮。 大紅 用紅花餅及烏梅煮染。紅花餅制作:帶露摘紅花,搗爛後用水淘洗,裝入布袋擰去黃汁。再搗爛,用發酵的淘米水再洗,裝入布袋擰去剩余黃汁。用青蒿覆蓋壹夜後,捏成薄餅陰幹收藏。 鵝黃 用黃檗(bò,即黃柏)水染底色,再用藍靛水套染。 茶褐 用蓮子殼煮水染,再用青礬染成。 官綠 用槐花煮水染,再用藍靛套染,顏色深淺用明礬調節。 天青 在藍靛缸中染成淺藍色,再用蘇木(即蘇枋,常綠小喬木,心材浸液可作紅色染料,根可作黃色染料)水染成。 染布 染布前需先煮,使布浸水去“漿(此讀jiàng)力”,同時調配顏色。染布因用染料不同,染法也不壹樣,主要有浸染和煮染兩種。 調色 調色,壹是調配單色的深淺。如靛藍可以染出翠蘭、天藍、海藍、毛藍、深藍等多種藍色;紅花餅可以染出桃紅、水紅、蓮紅、大紅等多種紅色。單色的深淺是憑經驗調整染料與水的比例。二是搭配復合色,或稱中間色。如用靛藍和紅花餅可以配出橘紅、杏黃、橙色、紫色等;用靛藍和黃檗可以配出蔥綠、大綠、草綠等。有紅、黃、藍三原色,可以調出五彩繽紛的各種顏色。 把染料放入缸或鍋內,加入適量的水後,用“缸棍子”不停地攪拌,待染料充分溶解時,用“看缸碗”舀出觀察,認為顏色合適為止。如用靛藍染藍色,染料入缸後,攪拌到染液呈香油黃時即可染布。新開發搭配的顏色或經驗不足,可以用白色布角染色試驗,不滿意則增加染料或水。 染缸 煮布 煮布就是把要染的布放入清水鍋中煮,目的是使布盡快浸透水,除去經線的“漿力”(經布前煮線所致),使布易著色,染色均勻牢固。布入前鍋,水溫燒到50℃~60℃即可。此道工序可以與投料調色同步分別進行。 浸染 浸染就是把布浸入調好顏色的缸中上色。清水煮過去掉“漿力”的布從鍋裏撈出控水晾幹後,放入染缸中浸泡適當的時間,讓白布充分吸收染液中的顏色,撈出放在擔缸板上,略瀝浮水再用木樁、木棍擰,然後搭在晾布架上曬幹。如用黃檗染黃色,用蓮子殼染褐色,用槐花染綠色等,均為浸染。用藍靛染藍色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浸染。經煮去掉漿力的布放入調好顏色的染缸裏,浸泡半小時,撈出擰去水分上晾布架晾曬。經風壹吹,布就漸漸地由黃變綠,最後變成藍色。染坊的行業對聯“竿頭懸翠色,缸內起金花”即是對此的生動描繪。這種藍色稱玉白藍,也叫月白藍、水花藍。晾幹後再染壹遍,藍色加深,浸染的次數越多,染出的藍色就越深。染壹遍的稱玉白藍,兩個玉白藍為毛藍,兩個毛藍為深藍,兩個深藍為“缸青”,也叫藏青。缸青色最重,深沈透明,幹凈清亮。 煮染 即加溫染色。有的天然染料不是先加工提煉,而是與布料同時入水,必須加溫方能使植物中的顏色盡快析出,再由布料吸收。還有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植物作染料,同時入鍋煮,使各自的顏色析出並融合混色,布料吸收的是理想的調和色。如染足青,即用栗子殼或蓮子殼與布同煮壹天,瀝水後再加鐵砂、皂礬煮壹夜。染大紅,即用紅花餅、烏梅與布 料同煮,再用堿水澄清幾次,或用稻桿灰代替堿澄清。化學染料投放市場以後,基本全是用煮染的方法,著色快,染色牢固。 漂洗 染好的布晾幹以後,要用清水漂洗去掉浮色。壹般漂洗二三次即可。漂洗幹凈,擰去水分後上架晾曬。晾曬時,把布的壹半左右摺疊,用竹竿頂起,支向晾布架橫桿,出溜到桿的另壹面,用臂挎散著的壹半留在人站的壹面。如果布過長,可以把兩端分兩次支向對面,中間二分之壹留在這面。 碾布 也叫踹布。為了使布平整滋潤,色澤亮麗,染好曬幹的布需要碾,相當於現在用熨鬥熨。將要碾的布噴些水,使之略微濕潤,然後卷在卷布軸上,將卷好布的木軸放在平整的“底板”上,再把碾布石橫放在布卷上,與卷布軸垂直。碾布人手扶木架,雙腳踩在碾布石兩端,交替用力。碾布石來回滾壓軸子上卷的布,直到布碾的平整光滑,沒有褶皺為止。 染布 麻花 麻花是冀東對印染麻花布(藍印花布)的俗稱,屬於防染漏花。麻花,除用染單色布的設備外,主要的工具是“麻花板”。 雕版 將毛邊紙放在平整的木板或石板上,上面刷壹層稀稠適度的糨糊,然後蓋上壹張毛邊紙,用刷子蕩平,搟出氣泡,再刷壹層糨糊蓋上壹張毛邊紙,如此將四層毛邊紙粘合在壹起,成為紙板。紙板晾幹後用重物壓平整,在上面畫花鳥魚蟲等圖案,或用復寫紙把圖案透在紙板上,前者稱描樣或畫樣,後者稱過樣。按圖案雕刻完畢,雙面刷桐油,晾幹備用。 麻花版的圖案寓意喜慶、吉祥,如花開富貴、丹鳳朝陽、吉慶有余、招財進寶、麒麟送子、五福捧壽、福壽延年等。染坊所用麻花版,多為購進,少有自雕。昌黎、寧河等地均有專業雕刻麻花版的手藝人。寧河縣的麻花版花紋圖案款式新穎,刻工精細,質量好,頗受客戶歡迎。每個染坊備有麻花版十幾套(張),多者上百套(張)。遺憾的是,這些曾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品,已經湮入歷史長河近半個世紀。 調汁 即調制“防染劑”,主要原料為石灰粉和大豆面。石灰粉與豆面的配比,要隨季節和染液溫度的變化酌情調整,溫度低則適當增加豆面的比例。壹般夏季為7:3;春秋1:1;冬季1:2。還有的加雞蛋清兒解決溫度低防染劑粘度小的問題。若是在防染劑中加些鴨青色,印染出的圖案則白中稍帶青色,更好看。生石灰粉和黃豆面按比例混合在壹起,加適量的水調成稀稠適當糨糊狀。稀了暈版,稠了糊版。 刮版 指通過麻花版把防染劑漏塗於布面上。被面、褥面、門簾子、包袱皮等均系組合圖案,要按圖案的組成順序依次刮版,在布料上形成壹幅完整的畫面。布面平鋪於臺案,麻花版覆其上,用木制刮板將防染劑漏塗於紋飾中。開始刮塗,刮板與麻花版大體成45°角,刮著防染劑走;圖案抹滿後,刮板與麻花板大體成直角在版面上輕輕堵漏找勻,清理圖案外的多余防染劑。刮塗防染劑還要掌握好速度和力度。太快太輕圖案內不嚴不實,太慢太重不出活兒,且會損傷麻花版。 晾曬 防染劑塗好後,輕輕掀起麻花板,以清水清洗,用軟抹布擦凈,晾幹保存。塗好防染劑的布料,輕輕搭於晾布架上晾曬,切勿將布面上的防染劑碰掉,否則影響印染質量。曬幹後才能染色。 染色 將防染劑晾幹後的布料從晾布架上取下,無圖案壹面朝裏對折,再折成小疊,即可放到缸中浸染。切忌防染劑蹭掉不能防染。麻花要用“缸稍子”,不能用“靛腳子”。缸底的靛腳子(沈澱物)影響麻花的質量,要用染液的上半截。在染缸的中間部位放置壹個編有網狀麻繩的鐵圈——“缸罩子”,用以托住麻花布,防止“花達”,保證質量。布入缸後,用雙手在染缸中順著對折的壹頭將小疊壹折壹折平行於水面倒過來,再倒過去,倒二、三遍,使布面均勻吸收染液,約十幾分鐘。充分吸收染液後,從對折的壹頭開始取布,壹截壹截摺疊起來放在擔缸板上,花紋圖案朝外,再倚靠木棍將摺疊的布戳在板上,控出大量水分,也可放到壹擺二擺缸裏擺水,在酸缸裏固定顏色,最後搭在晾布架上曬幹。麻花布的底色從染缸中撈出時為黃色,漸漸變綠變藍。曬幹後刮掉防染劑即可。 用藍靛麻花屬於浸染。後使用化學染料硫化藍,則需在鍋內加溫至80°左右才能染色。溫度不宜太高,否則將防染劑中的黃豆面煮熟會脫落,失去防染作用。另外,需適當減少黃豆粉的比例,石灰粉與豆面的比例大體為2∶1。20世紀60年代,又出現了壹種在防染劑中加染料,用另壹種染料(指非常用的藍靛)染底色的麻花布。這種染法,兩種顏色搭配要合理,使其有明顯的色差,又柔和亮麗。 此外,還有壹種“捽花布”,即“紮染”,等同於前文提到的“絞纈”。即在布面上通過綁縛、縫紮酌情防染,染出梅花、菊花、竹葉等各種圖案,浸染後松綁即可。由於綁縛、縫紮的松緊不同,面積不壹,紋理有別,圖案錯落有致,染上的顏色有深有淺,使紋飾漂亮,細致,更有靈氣。

  • 上一篇:服裝搭配軟件有哪些
  • 下一篇:贊美海軍的詩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