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長果木
別名龍眼和益智
該科屬於無患子科和無患子屬。
桂圓又名龍眼,性溫味甘,益心脾,補益氣血;具有良好滋補營養作用,可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健忘、驚悸、頭暈等癥。
特點和特色常綠喬木,高大喬木。多為偶數羽狀復葉,小葉對生或互生;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果實球形,種子黑色有光澤。花期3-4月,果期7-8月。喜溫忌凍,年平均氣溫20 ~ 22℃,對低溫敏感;壹般年平均氣溫< 17.5 ~ 18℃,最冷月平均氣溫< 10℃,絕對低溫為
野生龍眼是海南西南部丘陵高原半常綠季雨林中常見的樹種。分布區年平均氣溫24-26℃,年降水量900-1700 mm,與幹熱生境壹樣,在年生長發育過程中,冬春季(11-4月)需要18-25℃的氣溫和適宜的幹旱,夏秋季(5-165438+10月)需要26-29。作為喜光的樹木,幼苗不耐過度遮蔭,成熟的樹木需要充足的陽光。天然更新性好,屬於深根樹種,能在幹旱貧瘠的土壤中生根生長。萌發力強,被砍伐或燒毀的樹樁能迅速萌發更新。自然生長緩慢,83歲的樹高只有20.2米,DBH 27厘米。3-4月開花,7-8月成熟。
地理分布:龍眼產於中國的南部和西南部。目前,龍眼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省等省(區)。此外,海南、四川、雲南、貴州等省也有小規模種植。龍眼種植在泰國、越南、老撾、緬甸、斯裏蘭卡、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昆士蘭、澳大利亞、夏威夷和佛羅裏達。
藥理研究表明,龍眼含有葡萄糖、蔗糖、維生素A、B等多種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礦物質較多。這些營養素對人體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對於努力的人來說,消耗傷心的脾氣和熱血更有效。
桂圓可以治療病後虛弱或智力下降。也適合女性產後化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荔枝是最貴的食物,而桂圓是最好的資源”。我更佩服桂圓。
品種:大武源、石霞、嚴復、楚梁、嚴光。
功能桂圓營養豐富,是珍貴的營養強化劑。水果除了可以生吃,還可以做成罐頭、酒、醬、醬等。,也可以在桂圓加工成肉幹。另外,龍眼的葉、花、根、核都可以入藥。龍眼樹木質堅硬,質地細膩,是制作高檔家具的原料,可以雕刻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
繁殖期7-8月,果實成熟,呈黃褐色。種子的壽命很短。剝殼後去掉假種皮,清水洗凈後立即播種。當苗高為8-10 cm時,分床種植或移入營養袋,在於春雨或秋日種植,苗齡為六個月或1年。林地選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臺地。栽培品種必須通過嫁接繁殖。
保護在龍眼育種中,野生龍眼是壹種寶貴的種質資源。木材結構精細,堅固,極抗腐蝕和蟲蛀,是壹種堅固的工業材料,適用於車、船、橋梁、水利、家具等材料。水果是可食用的。
建議將未受破壞、分布廣泛的半常綠季雨林劃為野生龍眼自然保護區,並在附近國有林場建立種子園,為栽培和育種提供種質資源。
著名的龍眼是中國南方的水果,主要產於廣東和廣西。它們和荔枝、香蕉、菠蘿壹起,是中國南方的四大珍貴水果。它的樹有壹兩尺高,葉子長而略小,花白色,在初秋成為現實。其實摔得很重,形狀又圓又滾。比如彈丸比荔枝略小,表皮呈綠色和棕色。剝皮晶瑩潔白,隱約可見裏面紅黑相間的石頭,與眼睛極為相似,故名“龍眼”。
泉州是我國龍眼主產區之壹,自古盛產龍眼。泉州人壹般把龍眼鮮果稱為桂圓,桂圓是經過烘焙的龍眼。商家常把二者統稱為“龍眼”。
歷史上的龍眼起源於中國南方,其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代。北魏(386-534)的《齊·姚敏疏》說:“龍眼是壹個謎和壹個比目。”因為它在桂花樹飄香的季節成熟,所以俗稱桂圓。在古代被列為重要貢品。魏文帝(535-551)曾寫信給他的大臣們說:“桂圓和荔枝是南方罕見的水果,讓妳們向老人們致敬。”
宋代泉州廣泛種植龍眼。
北宋全州縣同安縣人蘇頌在《本草綱目》(1061)中記載:“桂圓生於南海之谷,荔枝遍布今福建、廣州、四川。
南宋泉州刺史王贊桂圓:“無輕紅掃地,千樹嘯龍吟。就像不是藥的拼圖,味道真的比荔枝還奴性。”
黃明·趙衷的《八閩通誌》描述說:“龍眼樹像梅樹枝,但它的葉子很小,它的皮膚是黃褐色的。荔枝枝壹過,龍眼就熟了,所以南方人稱之為荔枝枝奴。泉州各縣皆有,縣(今鯉城區、豐澤區)尤盛。”
明代泉州人何所作《舒敏》中有“園中有荔枝桂圓,人間之行烘乾。”
泉州龍眼嫁接繁殖歷史悠久。在波(1597)的《荔枝譜》和鄧道燮(1628)的《荔枝譜》中都有龍眼嫁接繁殖的記載。清初周亮公《福建筆記》(1666—1668)和郭白蒼《福建產誌》記載的種類不同,沿用至今。老方法是用吊碗來填土。泉州的龍眼品種繁多,風味各異。有普明安本、鴻海兒奔奔等50多個著名品種。龍眼,最受好評的先鋒,1993中國農博會金獎。
“東壁”龍眼源於泉州市開元寺東塔旁原東壁寺的壹角,故名。其母本為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開元寺僧人所植,歷經300余年死於抗日戰爭。泉州承天寺有壹棵古龍眼樹,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現存“東碧”龍眼中最古老的樹。如今,“東碧”龍眼在泉州及該省其他龍眼產區廣泛繁殖。相傳仙遊早期,壹位僧人從泉州開元寺取來“東壁”龍眼苗,種在仙遊。現在已培育出2萬株成年樹,命名為“泉州本”,但質量不如原來的“東壁”龍眼。
“東碧”龍眼質量很好。其果皮有淡黃色虎紋,被任泉稱為“花殼”,這是其外觀與其他龍眼品種最顯著的區別。“東壁”桂圓,又名“蜜餞瓜蜜”,果肉淡白色,透明如果凍,厚而嫩脆,香甜可口,具有“紙上不濕,塵封不起砂”的特點,被稱為果中之寶。
還有壹種“幸運眼”,原名“虎眼”。《泉州府誌》有記載“壹個偉人以虎眼聞名”。春語中“虎”與“福”音相近,故用“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嚴復是全州的主要栽培品種,已有800多年的栽培歷史。曾獲國際巴黎旅遊食品金獎、中國農博會質量獎。近年來,省內各產區都種植了龍眼,是我省種植量最大的品種。據說臺灣種植的大桂圓也被當地同胞稱為“嚴復”。
桂圓藥用桂圓就是龍眼(龍眼,龍眼肉)。與屬於濕熱的荔枝不同,桂圓可入藥,具有壯陽益氣、養心健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可用於治療貧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經衰弱、病後及產後體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