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建文帝死了,這就意味著在通向皇帝寶座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已經被掃除了。那麽接下來,朱棣是不是就可以打開皇宮,走上金鑾殿,堂而皇之地做起皇帝來呢?
朱棣要做皇帝,用現在的想法,打開皇宮,大搖大擺,宣布個日子咱們登極就完了嘛。不是。中國做皇帝這個禮儀很復雜,他要做皇帝,不說自己要做皇帝,他要讓別人推薦他、推舉他做皇帝。大家要上表文,說妳怎麽樣有德,妳怎麽樣賢明,上天如何眷顧,國家離開妳不成,妳趕快做皇帝吧!朱棣說,我是能力不行,道德不行,我不能做皇帝,這個位子我不能做,推辭,壹次推讓。大家說不行,不能推辭,再次上書,叩首請求,國家還是離開妳不成,妳壹定要做皇帝。朱棣再次推辭,不成,我能力不夠,品德不夠,我不能做皇帝,應該待有賢明之主出來,讓他來做皇帝。大家不答應,三次上書,離開妳不行,非做不可。朱棣說,既然大家這樣強烈要求我,那我就勉強服從大家的意見,我就做皇帝吧!
這在中國古代叫做“三推讓”之禮,做皇帝之前要有“三推讓”。實際上我說,中國古代的禮制,最虛偽的莫過這“三推讓”之禮了!——三年之前,四年之前,他們從北京往南方打不就是為了當皇帝嗎?寶座擺在面前,還要三次推讓。朱棣在三次推讓之後,登上了皇帝寶座。
但是登上皇帝寶座之前,他的壹幹人馬往皇宮走去,突然有壹個人攔住馬頭,這是誰啊?學士楊榮,說,妳就這樣去登皇位嗎?朱棣說,什麽意思?您怎麽忘了去祭孝陵?朱棣壹下恍然大悟:天下是朱元璋的天下,我要繼皇位,我要合法性,我要把老皇帝擺在前頭,要祭孝陵、祭天說明我的合法性。朱棣恍然大悟,於是到孝陵祭奠朱元璋,然後當皇帝。這些都是給天下臣民看的。靖難之役的結果,是以朱棣的全勝、登上皇位,建文帝不知所終而告結束,朱棣繼位,改明年,第二年(公元1403年)為永樂元年,年號改成“永樂”。
但是,僅僅經過三次推讓,僅僅有在進城之前所寫的這些信,宣布自己是合法的,合理合法地登上皇位,還不夠,還要有壹篇繼位詔書。這個繼位詔書很重要,我繼了皇位,我要做什麽,我為什麽做皇帝,我要做什麽樣的皇帝,要讓天下臣民都知道。誰來起草這個繼位詔書呢?朱棣找到壹個人,誰?這就是朱棣當年起兵的時候,他的謀臣姚廣孝向他提到的壹個人。姚廣孝在朱棣起兵打向南京的時候,知道這場戰爭非常殘酷,說妳可能要殺很多人,但是妳要攻打到南京以後,有壹個人妳不能殺。燕王說,什麽人?姚廣孝說:方孝孺。為什麽不能殺呢?這個人是天下讀書種子,如果妳殺了他,天下讀書種子就絕了。現在我們的話說,他是天下讀書人的代表,妳要把他殺了,就傷了很多讀書人的心。而且,他所承傳的學問,可能就沒有人繼承了。
* 方孝孺是明代洪武、建文時期壹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年輕時,曾拜元末明初文壇領袖、思想家、理學家宋濂為師,學問大進。方孝孺曾任建文朝翰林侍講學士,雖然官品不高,但無論是討論國家大事,還是為建文帝讀書解惑,他都是建文帝身邊不可缺少的近臣之壹。由於方孝孺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又為人正直,所以他在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無疑是壹面旗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那麽現在,朱棣要登皇位,請誰來起草詔書呢?非方孝孺莫屬,於是他就派人去請方孝孺。幾次下詔,方孝孺拒絕出門。最後迫不得已,穿上孝服,來到朱棣的面前。見到朱棣,在宮殿上大哭,悲徹殿宇。朱棣起來說,先生妳不要這麽悲痛,我這次來,不過就是效法周公輔成王。
*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但僅僅過了兩年,周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當時,成王只有13歲,年幼不懂事,並且周王朝剛建立不久,政權還很不穩固,於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輔佐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行天子的職權。歷史上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只稱他為周公。周公輔佐成王執政了七年,他外平叛亂,內修典章制度,恪守臣子的本分,總算把西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了下來。到成王年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主動把政權交給了成王管理。這就是歷史上倍受人們稱道的“周公輔成王”。那麽,朱棣說要效法歷史上的“周公輔成王”,他的這壹說法是否真的經得住推敲呢?方孝孺又將如何面對?
方孝孺說,“成王”在哪兒?妳是“周公”,“成王”呢?沒有了,宮中大火,“成王”不知道,被推翻了。“成王安在?”
朱棣說:“彼自焚死。”說他自己燒死了。
方孝孺說:“何不立成王之子?”他的天下,他可以立他兒子,他燒死了,立成王之子,也用不著妳來繼位啊。
朱棣回答:“國賴長君。”說這麽大壹個國家,能交給小孩子嗎?應該有壹個成年人,年長的人掌管國家大政,這個國家才治理得好啊。
方孝孺還有話,說:“何不立成王之弟?”對啊,建文帝還有弟弟啊,年紀也已經長了,朱標這壹支子下來的,妳可以立成王之弟啊。
燕王說到這兒,沒有話說了,說壹句什麽話?“此朕自家事!”說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妳不要亂插嘴。就不講理了。
他讓左右拿來紙筆,讓他起草詔書,說:“草詔非先生不可”,請妳壹定要起草詔書。
方孝孺拿過筆來,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把筆壹扔,壹邊哭壹邊罵,說:“死即死爾,詔不可草!”
朱棣也非常發怒,拍桌子響:我能讓妳馬上死嗎?妳就不怕誅九族嗎?“九族”就是所有沾親的壹律殺光。
方孝孺說:“便十族奈何?”說妳殺我十族怎麽樣,我也不給妳起草這個詔書!
朱棣說,妳不怕,我就給妳殺壹個十族看看!於是,他就把方孝孺的全家九族滿門抄斬,還把他的朋友、學生湊為壹族,“十族”全部殺了。
方孝孺死以後,被埋在南京聚寶門外,現在的南京中山門外。方孝孺臨死的時候,寫了四句話,說: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說現在啊,大概是上天也不保佑我們,江山變了,現在我用壹腔熱血報答君王,以死殉身,我沒有別的貪圖。走向刑場。方孝孺的“十族”被誅,很多遠的、跟他“十族”沒有關系的,也牽連了很多人,被充軍發配。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自殺而死,兩個女兒投了秦淮河而死,方孝孺的弟弟也被抓來當眾殺害。他弟弟有四句詩,我這裏只說兩句:
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青山!
千年以後,在這華表上,還有我們的英魂,我們還回到這兒來看壹看,我們的英名會長存的。過去忠君觀念,忠於朝廷這種觀念,是中國人的壹個傳統品德;造反、叛逆,那是十惡不赦的,所以他們甘願為朝廷獻身。以前我講過,他們不僅僅是出於壹個“忠”,他們也是為建文新政殉難。
* “建文新政”確實是當時的新氣象,朱允炆即位之初,就重用文人,提高文官地位,大大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他雄心勃勃,決心改變洪武朝的壹些弊政。他以仁義禮治為指導思想,進行了壹系列變革,主要是減輕賦稅、平反冤獄、裁並州縣、精簡機構、更定官制、銳意削藩。朱允炆還大開科舉考試,極力選拔人才。他改變朱元璋事必躬親的做法,適當地放權給手下大臣,註意聽取他們的意見,朝中上下由此形成了壹種比較寬松的氛圍,所以知識分子樂意為朝廷效力,甚至不惜犧牲生命。
方孝孺為建文帝殉難,不僅僅是因為忠。忠是很可貴的,但是不僅僅是因為忠,是因為當時建文帝所實行的寬仁政策。兵部尚書、布政使鐵鉉曾經把守濟南,他原來是布政使,後來當了兵部尚書,加了這個銜,還在濟南鎮守。這時候官軍失敗,他也被帶來了。鐵鉉站在朱棣面前,背對著他。朱棣下令,把他的耳朵、鼻子割下來,然後把他的鼻子、耳朵放在火裏燒,燒了然後塞到他嘴裏頭,強迫他轉過臉來,問他,這個肉味道怎麽樣?鐵鉉說:忠臣赤子之肉,自是好吃!他強調忠臣赤子。最後朱棣拿他壹點辦法沒有,下令寸磔而死,就給他是亂刀剁成肉醬,剁死。至死罵聲不絕。戶部侍郎卓敬,也被捉來,殺了三族。禮部尚書陳迪、刑部尚書暴昭、左僉都禦使景清、右副都禦使練子寧,還有齊泰、黃子澄這些人,都死得非常慘。但是最令人感到痛心,感到不解的是,朱棣采用了非常野蠻的手段,對待建文帝這些忠臣的家屬。凡是這些個被他鎮壓的人,男性被殺、被充軍,女性壹律發到教坊司浣衣局,遭到野蠻蹂躪。
有壹本很著名的書,叫做《立齋閑錄》,這個《立齋閑錄》是明朝中後期人寫的壹本書,專門記載“靖難”這壹段歷史。這本書曾經引起過誰的註意呢?引起過中國大文豪、思想家魯迅先生的註意。魯迅先生說:看到這樣的記載,真感覺中國人不是活在人間。什麽樣的記載呢?有這麽壹段話,永樂元年正月,有壹個校尉,說,把犯人,就是建文帝忠臣的遺屬這些“犯人”帶來了,帶來六口,還有犯人五百多口,請問皇帝怎麽處置?皇帝說:“連日解來的都是練家的親……錦衣衛把這廝都拿去,同刑科審,近親的揀出來,便淩遲了,遠親的四散充軍,若遠親的不把近親的說出來,也都淩遲了。”壹塊兒審問,淩遲就是千刀萬剮,壹刀壹刀剮死。說這些人在教坊裏頭死了怎麽辦?皇帝原話說:“著上元縣擡出去,讓狗吃了。”
* 難怪魯迅先生感慨萬千,每讀歷史,讀到這壹段,覺得中國人不是活在人間,朱棣壹以貫之地繼承了朱元璋殘暴殺戮的這種壞傳統。但問題是,靠殘暴殺戮,他真的能夠使忠貞之士畏懼,從而改變自己的誌向嗎?還是真的能夠掩蓋歷史的真相呢?不知朱棣他到底是怎麽想的。
朱棣認為,有了強權,壹切歷史可以改變。怎麽改變呢?他上來以後,就宣布革除建文帝年號。建文帝登了皇位,做了四年皇帝,有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有四年在歷史上。清清楚楚寫在歷史上,做了四年皇帝,這些個包括燕王朱棣都是他的臣民吶。朱棣說,歷史上不許寫,沒有這壹段。所以歷史是人寫的,人想怎麽寫就怎麽寫,朱棣說不寫就不能寫啊。所以現在在《明實錄》裏頭沒有建文那四年的歷史,這個年號叫做“革除”。最後明朝人也沒法提這段歷史了,壹提這段歷史怎麽說啊?按照官方的說法,叫“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洪武皇帝在洪武三十壹年就死了,又出來四年。壹般人不寫洪武三十五年就寫“革除年間”,這段事要回憶,寫個什麽事,也得有個年號,有個說法,“革除年間”。對於宮中所藏的文書,有關建文帝的記載壹律燒毀。甚至家裏頭收藏有方孝孺文集的,也要處死。與此相連帶的,朱棣的哥哥太子朱標,在建文帝做了皇帝以後他要追尊他的父親作“興宗孝康皇帝”,這時候封號也除掉了,仍稱“懿文太子”。然後,就把建文帝的弟弟、建文帝的兒子囚禁起來。
* 朱棣所采取的手段不可謂不嚴厲,但歷史真的就可以壹筆抹殺的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現在的中國歷史年表上,分明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建文帝朱允炆的年號,這大概是朱棣所始料不及的。也許朱棣對自己所采取的手段到底能達到什麽樣的效果,也沒有完全的把握,他還需要采取另外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那麽,朱棣還會怎樣對自己采取壹番巧妙的“包裝”?毛佩琦先生究竟是如何看待這樣的事情呢?
朱棣推翻建文帝的統治,他還打起了壹個旗號,就是要恢復朱元璋的祖制。恢復祖制,有些人高興,有些人不高興,為什麽呢?朱元璋的祖制是很殘暴的。建文帝他是相對實行了寬松的政策,但是朱棣為了使自己的統治合法,他說我要恢復祖制。還有壹條,就是他在壹切文書當中,要竭力宣傳自己是朱元璋的嫡子。大家知道,在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當中,嫡和庶的分別非常大。嫡,他的妻子也有嫡庶之分,所以生的兒子也有嫡庶之分。嫡子有繼承權,庶子就沒有繼承權。所以嫡子,嫡長子繼承皇位,庶子就沒有。他現在聲稱自己是嫡子,就是說自己做皇帝是合法的。
那麽怎麽樣體現他自己是嫡子呢?要把這句話寫在歷史上,讓大家都看。明朝有壹個傳統,老皇帝死了以後,新皇帝繼位,要給前面的皇帝編修史書,當時叫做“國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實錄”。朱棣所要修的是誰的實錄呢?就是《太祖實錄》。他在修《太祖實錄》的時候,就把自己是高皇帝的嫡子寫進去。所謂高皇帝就是朱元璋,就是太祖高皇帝,他的謚號是“高”,高皇帝。這個實錄很快就在學士謝縉的主持下完成了,但是修了以後,朱棣特別不滿意,後來又下令讓姚廣孝主持重修。所以,在歷史上就有“實錄三修”這麽壹個掌故,說《明太祖實錄》,妳現在看到的《太祖實錄》並不是原來的面貌,是經過三次才定稿的。那麽定稿為什麽這麽困難呢?它的核心爭議之處在哪裏呢?就是在是不是宣傳了朱棣做皇帝的合法性。
所以在三稿三修的“實錄”當中,第壹,要表現朱棣是高皇後所生,就是馬氏親生的,不是別人生的。是不是馬氏生的呀?我們以後會說,這是壹個問題,要是馬氏生的還老要說嗎,我是我媽的親兒子,我是我媽的親兒子?不用這麽說,當時也不用去檢查DNA,誰都知道,不用說;他天天掛在嘴頭上說自己是高皇後的親生兒子,這裏就有問題,這叫“欲蓋彌彰”啊。所以“實錄”三修就是為了掩蓋他真正的生母和他的出身。第二個,就是要說明他登位的合法性。他把他所有的他靖難時期的壹些事實,跟朝廷往來的文書,經過篡改以後,附在《太祖高皇帝實錄》之後,說明他登位的合法性。而且說明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有心把位置傳給他,暗示。實際上子虛烏有。
所以我們看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寫的歷史永遠跟客觀現實是不壹樣的。真正有良心的史學家他所追求的是最終的歷史真實,但是我們永遠離最終的歷史真實還有壹步距離。“實錄”經過三修以後,朱棣看到這個“實錄”,說:“庶幾稍副朕意”,什麽意思呢?啊,這回差不多了,我比較滿意。
* 讓朱棣滿意的這部所謂“歷史”,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正是它掩蓋了真實的歷史。但俗話說得好,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不管怎麽說,朱棣的皇位確確實實是從他的侄子朱允炆手裏奪過來的,這壹點毋庸置疑。那麽,在皇帝的寶座上,朱棣到底有著怎樣的表現呢?
朱棣殘暴,殺人,是壹個方面,但是他對國家的治理,對明朝政權制度的建立、根基的奠定,是另外壹方面的問題。我們知道,朱元璋非常勤奮,早朝、午朝、晚朝,每天辦公,身上寫滿了這些要做的事情的紙條子,貼好了,半夜裏想起什麽事來,還要把這個事情記下來。朱元璋很勤奮的,朱棣也很勤奮。因為他不偷懶,他是在馬上打出來的天下,妳讓他閑著他還受不了。另外壹方面,大家都說“亂臣賊子”,妳這個叛逆之臣啊,他是不是老戴著“叛逆”這帽子,他也心裏很不高興。因為傳統的中國人,他受儒家文化的教育,這個“叛逆”兩個字是很不光彩的,他雖然說了那麽多話,他心裏非常清楚。他為什麽說自己又是嫡子,又是合法?他實際上還是覺得,當個亂臣賊子是不光彩的。那麽怎麽樣洗掉他這個叛臣賊子的罪名呢?他就要做事情,他就要自己給自己找很多事情來做,要做壹個千古明王,我要做最好的皇帝!這從另壹方面就把明朝的事業推向前去。
永樂晚年,永樂二十二年,那時候天下已經大定了,有壹次朱棣退朝,他身邊的人看他的中衣。外邊是外衣,裏邊是中衣、襯衣,那個袖子,破袖子弄出來,他就往裏塞塞。旁邊這個跟隨他的侍臣說,哎呀,皇帝真簡樸啊,妳真是聖明的好皇帝啊。雖然有奉迎之嫌,但是也確實是說出了壹句真話。朱棣說什麽呢?朱棣說:“朕雖日十新衣,未嘗無。但自念當惜福,故每浣濯更進。”說我每天要穿十件新的衣裳也不是沒有啊,我自己考慮應該惜福啊,說我們現在過得很好,我們要珍惜我們今天這些個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基業,因此我每次洗幹凈了以後又穿上了。這壹點很像朱元璋,很具有壹個開國皇帝的氣質。
正是因為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事業,他也繼承了壹些朱元璋的做法和觀念,比較關心民生,他說自己最大的理想是什麽?是大家安居樂業,原話是說:“斯民小康,朕所願也。”說讓大家都過上小康生活就是我的心願了。所以他興辦學校、完善學校制度、獎勵農桑、減免賦稅、賑濟災荒,在他這壹朝做得都很周到。朱棣在明朝來說,是第三位皇帝。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壹個是開國之君,壹個是亡國之君,剩下的就叫守成之君。老祖宗打下了天下,妳做皇帝,垂手而治,得了壹個現成天下,守成,看著攤子就行了。朱棣不是,朱棣妳說他是開國之君嗎?他不是。但是妳說他不是開國之君嗎?他又自己得的天下。妳說他是守成之君嗎?他也是繼承了朱元璋的天下。妳說他又守成嗎?他又不是,他又開拓,很多地方他實現了開拓。朱棣既不是開國之君,也不是守成之主,他是介乎開國與守成之間,他的壹生沒有暇逸,他要以壹個盛世明王的名字留在史冊上,他做了壹系列震動世界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