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出的高溫色釉主要有紅、醬、黑、青四色。
1 紅釉:
“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啟事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
------《窺天外成》成書於萬歷十七年(1589年)
⑴歷史及燒制方法:
銅紅釉的壹種,以銅為著色劑的釉料,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紅釉,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還原焰壹次燒成,通體純紅,光彩奪目,燒制難度極大,對窯室氣候敏感度高,質量不穩定,成為“火的藝術”。這與“鈞紅”不同。“鈞紅”紅中帶紫,工藝上需兩次燒成。
名目混雜,稱“祭紅”或“霽紅”,“寶石紅”(釉色如閃閃發光的紅寶石)等等。燒制工藝復雜,傳世量少,極為名貴,有“永器鮮紅為貴”壹說,與“祭(霽)藍”是對比色,多用於祭祀用具。霽是古語,雨或雪後初晴的意思,因該釉顏色鮮艷奪目,嬌嫩欲滴,頗似雨雪後初晴時的雲霞,故得此名。色澤細膩中透著厚重,符合皇家高雅精致的氣質,深受皇室喜愛。
紅釉特點為:胎質細膩,胎體薄輕,紅色鮮麗勻潤,釉質晶瑩,透明如玻璃。永樂紅釉暗花高足碗為代表,內壁白釉暗龍紋,碗心刻篆書“永樂年制”,多為雙行,外壁釉鮮紅,形體秀美,莊重。
另:康熙年間也有壹種霽紅釉,是壹種純粹的深紅色釉。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細小棕眼,如橘皮,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後晴空中的紅霽。首博有壹對康熙霽紅霽藍瓶。
名詞解釋:棕眼:釉面氣泡在窯中焙燒時,爆破後未經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① 忘了名字了
銅紅釉對窯室氣候敏感,銅離子在高溫下揮發,所以會出現紅釉不勻,淡紅暈開狀,有紅色小點,類似於康熙的豇豆紅。但永樂帝認為其色不正,所以棄用。首博四樓恰好藏有壹只康熙豇豆紅的碗,兩相比較,還真有相似之處。關於豇豆紅的介紹留到後面說。
② 釉裏紅點彩紋碗:
這只碗最大的特點在於點彩這種加工工藝:用毛筆或筷子蘸銅紅料,在器物外壁釉下隨意點點畫畫,故稱點彩,花紋貌似漫不經心信手塗來,顏色深淺大小不均,毫無章法,卻有自然獨特的韻味,比刻意描畫更勝壹籌。(首博常展瓷器特輯中會介紹與之相關的撒藍釉)
③ 釉裏紅趕珠龍紋碗:
釉下有龍兩只,五爪,龍頭有角和須,形象威武豪放,有氣勢,唇上翻,發上飄,爪有力。空隙飾朵雲紋,外底心有雙圈刻印,紅釉色不正,紅中偏灰,未有傳世。
2 紫金釉:
初見時覺得像醬釉,到四樓壹查,果然是紫金釉的同義詞。特色不是很突出,只是顏色非常少見,像柿黃或芝麻,是壹種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它的歷史很悠久,商代後期的原始瓷器中就已出現,東漢時盛行。看到壹本書上說,“紫定”(定州窯)就是醬色釉,有些瓷器的表面呈紅色,也叫“定州紅瓷”。關於永樂紫金釉沒有直接記載,倒是提到過洪武年間的紫金釉,它是在元朝基礎上燒成的,色調似僧衣,故稱“老僧衣色”。
3 青釉:
⑴歷史及燒制方法:
青釉瓷是歷史最悠久的瓷器之壹,以鐵為著色劑,CaO氧化鈣為助溶劑。顏色豐富多樣,名稱也比較亂,因為中國古代將青色,綠色,藍色統稱為青色。
⑵典型器物:
這次只展出了壹件青釉瓷品:仿龍泉青釉凈瓶:
形似寶塔,呈橄欖綠色,顏色有剝落。雖說是仿龍泉窯,但似乎不是龍泉窯的正色。最常見的龍泉窯都是溫潤淡雅的梅子青,粉青或翠青,很少有這麽深的橄欖綠。
查了壹下仿龍泉釉的概念:青釉品種之壹,永樂仿燒釉色青中閃綠,釉質肥厚,多有小氣泡及垂流現象(可以想象壹下燭淚,但好的垂流不會有很明顯的釉汁疙瘩。);釉汁均勻,釉面玻璃感強,色澤較重,具有摹仿宋元龍泉的效果。
4 黑釉:
見過大汶口薄如蛋殼的黑陶,黑釉還是頭回見。
⑴歷史及燒制方法:
黑釉燒制始於東漢早期越窯,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常見色為赤褐色或暗褐色,主要成分氧化鐵占8%-10%。如果把釉層加厚到1.5mm,釉色就變成黑色了,實在很神奇。分石灰釉,石灰堿釉兩種,如果按顏色分,還有兔毫等。
⑵典型器物:
① 黑釉三足雙耳爐:
外壁通黑,內澀胎(猜為未上釉的胎體),雙魚形耳(和象耳什麽區別?)。外腹白書,表明為永樂二十年祭祀專用。
② ;黑釉四方蓋盒:
薄處呈褐色,繼承了洪武年間黑釉戧金器的制法。戧金工藝待查,記憶裏為在器物表面刻花紋,在紋路裏貼金線。發現盒子的邊緣泛紅,應該就是金了。 工藝是宋代的新創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針刻,作法是用特別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紋,在刻紋中上漆後再填金、銀粉。填金的稱之為戧金,填銀的稱之為戧銀。戧金銀法在《輟耕錄》中記載得很詳細:“嘉興斜塘楊匯髹工戧金、戧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或山水樹木,或花竹翎花,或廳臺屋宇,或人物故事,壹壹完整,然後用新羅漆。若戧金,則調雌黃;若戧銀,則調韶粉,日曬後,角挑挑嵌所刻縫罅,以金薄或銀薄,依銀匠所用紙糊籠罩,置金銀薄在內,逐旋細切取,鋪已施漆上,新綿揩試牢實,但著漆者自然粘住,其余金銀都在綿上,於熨鬥內燒灰,坩堝內熔鍛,渾不走失。”明代戧金工藝已非常成熟。
瓷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壹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壹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壹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致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壹經出現便風靡壹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壹,"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壹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壹般瓷器的制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壹,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