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麥德維傑夫(俄國)
專賣店,創造特權生活
1988的秋天,位於Glanowski街2號的壹家店鋪前突然聚集了數百人。為什麽壹個小店能產生這麽大的新聞效應,吸引這麽多人的關註?
這是壹家為少數特殊顧客服務的特殊商店。今天是商店被宣布關門前的最後壹天。蘇聯的普通人把這種特殊商店的特殊顧客稱為特權階級,說他們是“我們* * *的資產階級貴族”。這個特權階層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逐漸形成,在戈爾巴喬夫時期進壹步發展演變。正是這個特權階層對蘇聯的內部解體起到了催化作用,成為推動蘇聯劇變的重要因素之壹。
十月革命後,戰爭和饑荒嚴重威脅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會有面包,什麽都有。”瓦西裏在《列寧十月》中的那句膾炙人口的臺詞,壹時成為流行的經典句子。今天的人可能很難相信,作為列寧身邊的工作人員,會為了壹小塊面包被人擺布,但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電影中的這個情節是根據當時的壹個真實故事改編的。1918,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遇到了糧食危機。在人民委員會的壹次會議上,時任糧食人民委員會委員的屈突然暈倒,被緊急招來的醫生說他餓了。作為蘇聯政府中掌管糧食的最高官員,他有權力調撥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普特糧,卻沒有給自己留糧食填飽肚子。列寧當即建議建立“療養食堂”,讓這些為人民日夜操勞的同誌們吃飽肚子。這是完全正確的,無可非議的。
列寧當時創辦的“療養院食堂”逐漸擴大為專門店,規模、數量尤其是性質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半個世紀後,只有蘇* * *的高級幹部才有資格在沒有任何招牌和特殊證件的情況下進出這座大樓。這是莫斯科最大的專賣店。每個周末,汽車都停在大樓前,堵塞了整條街。
在這裏,法國白蘭地、蘇格蘭威士忌、美國香煙、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領帶、奧地利皮鞋、英國呢絨、德國收音機、日本錄音機等外國稀有商品以及蘇聯國內稀缺商品應有盡有。
僅在莫斯科就有壹百多家這樣的商店。
蘇聯的特權階層是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後,特別是他的後期逐漸形成的。
1966年4月,蘇聯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召開。勃列日涅夫主持蘇聯中央工作後的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修改了黨章第二十五條。勃列日涅夫特別稱贊了長期主持意識形態工作的蘇斯洛夫的壹句話:“幹部的穩定是成功的保證。”他從片面追求幹部隊伍的穩定,到形成事實上的領導幹部任期制。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等高級幹部都死在了自己的崗位上。
在勃列日涅夫的幹部政策指導下,蘇聯領導層的成員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幾乎保持不動。
領導幹部終身制客觀上容易擴大特權階層的隊伍,為安排更多領導幹部而設立的機構也越來越多。上世紀70年代末,蘇聯中央直屬的部級機構多達20個,其中大部分與政府機構重疊。
“特殊待遇”,腐敗的溫床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為特權階層的形成提供了適宜的生長土壤。
更多的“特殊待遇”往往讓剛被提拔第壹次的高級幹部目瞪口呆。利加切夫曾回憶:1983年,他擔任蘇聯中央委員會組織部長時,第二天就配了壹輛高級轎車。當他提出要換壹輛檔次低壹點的車時,被蘇聯中央辦公廳主任訓斥,說他“特殊”,破壞了機關的氣氛。
特權帶來的享受,沒有親身經歷是無法想象的。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特權階層的孩子僅僅憑借父母的特權地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進入最好的大學,畢業後進入最優越的部門,很快走上權貴之位。特權甚至可以成為暢通無阻的腐敗的護身符。
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爾巴諾夫憑借嶽父的權勢,短短十年間從低級軍官壹路飆升至將軍,後擔任內務部第壹副部長。在此期間,他受賄65萬盧布,導致了震驚全國的“馬旭案”。勃列日涅夫的兒子尤裏是個紈絝子弟,年紀輕輕就當上了蘇聯外貿部第壹副部長。
1982 65438+10月,壹名蘇聯公民準備從莫斯科機場乘飛機出國旅遊,海關人員從他身上壹個隱蔽的口袋裏發現了大量鉆石。經核實,這是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女馴獅員布利米莫娃的個人收藏。此後不久,這個馬戲團的藝術家鮑裏斯被捕了。茲維科夫和馬戲團團長列瓦·托夫。在茲維科夫的家中,發現了價值約654.38+0萬美元的鉆石和其他貴重物品,而在列瓦的房間裏,則扣押了價值約50萬英鎊的西方貨幣和昂貴的珠寶及畫作。這些物品屬於勃列日涅夫的女兒加林娜。
勃列日涅夫後期,莫斯科等國的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
1980年,壹名偵探無意中買了壹批鯡魚罐頭,但打開後發現裏面含有昂貴的魚子醬。為什麽鯡魚會變成魚子醬?經過艱苦的調查,案件終於水落石出。原來,蘇聯漁業部門的大批官員與壹家公司達成秘密交易,將索契和阿斯特拉罕生產的昂貴魚子醬包裝成帶有鯡魚商標的罐頭,運往國外,由西方公司以鯡魚的價格收購,然後反向銷售。從暴利中,蘇聯參與者分享所謂的暴利,存入瑞士銀行。這種倒賣活動持續了十年。
經核實,該案給蘇聯造成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經濟損失,涉及漁業部副部長、漁業產銷署副署長等高官,以及蘇聯外貿部、食品工業部、太平洋艦隊、莫斯科等城市的酒店人員,達300余人。
蘇* * *的特權階層首先源於官職。有人認為官職越高,特權越多。想當官或升官,必須討好或賄賂相關領導,所以職位是有價格的。有些地區甚至連黨委書記都明碼標價。1969年,阿塞拜疆某區委第壹書記“身價”20萬盧布,第二書記65438+萬盧布。
特權階層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反對任何涉及自身特權的改革,更不可能積極遏制向全黨全社會蔓延的腐敗。勃列日涅夫諷刺改革:改變什麽?把工作做好就行了。到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和他的助手們起草了壹份關於經濟改革的報告,引起了壹些官僚特權階層的不滿和抵制。結果,柯西金的助手被解雇了。
體制的瓦解才是財富的出路。
戈爾巴喬夫時代,特權階層不僅僅滿足於追求自己的享受,還希望長期占有所有的特權,並傳給後代。
這壹時期,特權階層利用手中的各種權力獲取個人利益。特別是那些直接管理國有企業財富的經濟官僚,依靠戈爾巴喬夫混亂的機會,推行商業化、市場化和經濟自由化,搞“翻牌經濟”,直接把國家財產據為己有;有的搞權錢交易,獲取出口優惠和配額,出口原材料和軍火,竊取社會財富;壹些人在證券和期貨交易中賺取了巨額利潤,並設立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後來他們中的少數人演變成了新的金融寡頭。
1991年,莫斯科的千萬富翁大多是前黨政幹部。同年6月,壹項調查表明,蘇聯高級幹部中有76.7%的人認為應該走資本主義道路。就是這些所謂的“* * *制作人”毀了蘇的壹生。
這些人不僅獲得足夠的個人經濟利益,還繼續身居高位,掌控國家權力。蘇聯劇變後,在俄羅斯,除了少數處於權力金字塔頂端的人物,大量幹部都變成了俄羅斯權貴。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包括大衛?科茨等人深入分析了這種奇怪的現象。他們認為,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下,通過合法途徑積累物質財富幾乎是不可能的。非法積累物質財富的蘇聯領導人總是擔心有壹天被發現或被起訴。所以,蘇聯體制的解體源於本國統治精英對個人利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