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壹,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壹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壹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了***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壹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壹。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鬥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壹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沈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和國時,雨果卻成了壹個堅定的***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臺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壹直堅持對拿破侖三世的鬥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侖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與1901年,但雨果死於1885年,所以盡管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可還是無緣諾貝爾。
大事記
1802年 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於期刊發表第壹首詩。
1822年編成第壹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勛章,參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鐘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臺。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為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於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於巴黎偉人墓園。
主要作品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鐘樓怪人》(即《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沈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附: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1861年寫給當時參與焚毀北京圓明園的法軍上尉巴特萊的壹封信。雨果在信中高度贊美了圓明園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怒斥英法侵略軍的罪行。其實我們通過這份資料,可以理解壹段法國與中國的歷史。讀來不禁使人心潮波海洋,久久不能平靜。 信的壹開始,他寫道:先生,您問我對這次遠征中國的看法,您覺得這次遠征值得稱譽,幹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氣,相當重視我的感覺。近照您的高見,這次在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侖皇帝的雙重旗幟下對中國的遠征,是英法兩國的光榮;您想知道我參英法兩國的這壹勝利究竟贊賞到何等程度。既然您知道妳的看法,那麽我答復如下: 在世界的壹隅,存在著人類的壹大奇跡,這個奇跡就是圓明園。藝術有兩種淵源:壹為理念-------從中產生歐洲藝術;壹個近乎超人民族所能幻想到的壹切都市匯集於圓明園。圓明園是規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可能有原型的話,只要想象出壹種無法描繪的建築物,壹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假定有壹座集人類想象力之大成的燦爛寶窟,以宮殿廟宇的形象出現,那就是圓明園。為了建造圓明園,人們經歷了兩代人長期勞動。那麽這座像城池壹般規模巨大,經過幾世紀營造的園究竟是這誰而建的呢?為人民。因為時光的流逝會使壹切都屬於全人類所有。藝術大師,詩人,哲學家,他只都市知道圓明園。伏爾泰曾談到過它。它們壹向把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竟技場、巴黎的聖母院和東方的圓明園相提並論。如果不能親眼目睹圓明園,人們就在夢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遙遠的蒼茫暮色中隱約眺見的壹件前所未知的驚人傑作,宛如亞洲文明的輪廓崛起在歐洲的地平線上壹樣。這個神氣的世界現在已經不見了。 有壹次,兩個強盜撞如了圓明園,壹個動手搶劫,壹個把它付諸壹炬。原來勝利就是進行異常掠奪。勝利者盜竊了圓明園全部財富,然後彼此分贓。這壹切所作所為,均出自額爾金之名。這不禁使人油然想起巴特農神廟的事。他們把對待巴特農神廟的手法搬來對待圓明園,但是這壹作得更是幹脆,更是徹底,壹掃而光,不留壹物。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壹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又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收藏在這個東方博物館裏的不僅有接觸的藝術品,而且還保存有琳瑯滿目的金銀制品。這真是壹樁了不起的汗馬功勞和壹筆十分得意的外快!有壹個勝利者把壹個個的口袋塞得滿滿的,至於那另外的壹個,也如法炮制,裝滿了壹個個箱子。之後,他們雙雙才手拉著手榮歸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壹段經歷。 我們歐洲人,總認為自己是文明人,在我們眼裏,中國人是野蠻人。然而,文明卻竟是這樣對待野蠻。在將來交付歷史審判的時候,有壹個強盜就會被人們叫做法蘭西;另壹個——叫做英吉利。對他們我要提出抗議,並且謝謝您給了我抗議的機會。絕對不能把統治者犯下的罪行跟受他們統治的人們的過錯混為壹談。作強盜勾當的總是政府,至於各國人民,則永遠不會。 雨果站在歷史的高度,在怒斥踐踏人類文明的侵略者的同時,曾經預言:法蘭西帝國侵吞了壹半寶物,現在,她居然無恥到這樣的地步,還以所有的身份把圓明園的這些美侖美奐的古代文物拿出來公開展覽。我相信總有這樣的壹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汙洗刷幹凈了的法蘭西,將會把自己的贓物交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我暫且就這樣證明:這次搶劫就是這兩個掠奪者幹的。先生,您現在總算知道了這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贊賞。
文章引用自: 名言
人生至福,就是確信有人愛妳,有人為妳的現狀而愛妳,說得更準確些,有人不問妳如何就愛妳。——《悲慘世界》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壹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壹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壹把開啟數字,壹把開啟字母,壹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
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誌堅強的人例外。
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
笑聲如陽光,驅走人們臉上的冬天。
勉強應允不如坦誠拒絕。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腳步不能達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
多辦壹所學校,可少建壹座監獄。
生活就是面對微笑。
人的兩只耳朵,壹只聽到上帝的聲音,壹只聽到魔鬼的聲音。
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人類第壹種饑餓就是無知。
不認識痛苦,就不是壹條好漢。
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壹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壹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壹切重大事變。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裏昂。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壹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誌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壹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壹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蔔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舍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征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壹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