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錦江街40號:嚴父子與

錦江街40號:嚴父子與

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成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壹位生活在川西的美國人感嘆:歷史悠久的成都,發展日新月異,卻沒有老建築,沒有老風貌!其實在成都壹些狹窄的街巷裏,老建築還是很少的。它們雖然稀少,卻隱約透露著老成都的故事,保留著這座城市的歷史,外地人很難知道。清末建商場後面不遠處,古華陽縣,錦江區和平街16號四川圖書館宿舍內的本(讀畢、四聲)園書庫就是壹例。

本元書屋是由清末民初藏書家嚴傲創辦的,由他的繼子嚴谷生負責完成,並經營了他壹生。它的成名與嚴父子及其書密不可分。顏敖(公元1855 ~ 1918)原名祖辛,名德裕,後字顏峰,名本元。我祖籍陜西渭南。他的前任有豐富的鹽業,他住在蜀國。嚴敖考入成都尊經書院,師從王。“鄉試不中則棄”,輕於名利,“遊遍大江南北,尋奇書舊書”(林山語)。嚴傲壹生的事業是藏書,同時刻經選典,讀書,成為壹個偉大的藏書家、學者、詩人。

顏敖作為詩人代代相傳,收集了他寫的59首詩,分別是《冠集》、《太華歸集》。附卷有《賀州張森楷》、《舊人敘錄》、《富順宋》和《燕君墓誌序》、《井研燕君傳》、《桂陽嚴先生傳》等,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刻《責任園詩話》時,嚴傲已經死了。是為繼子嚴谷生編的,每卷末尾都有“男子校對”。

顏敖壹生無子,家業和事業也沒有接班人,就從老家收養了壹個人,取名顧生。顏邀他去找繼子,說:“我只要保護五萬卷書,壹輩子就滿足了。”“他把藏書作為身後重要的東西,這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嚴谷生(公元1899 ~ 1976)原名石海,又名谷孫。這是壹個藏書家,版本編目員和金石和書法鑒賞家的集合。它的名字意思是“詩經”。飛蛾有子,螻蟻有贏有輸。教海爾如谷。“詩中,劍英(壹種細腰蜂)被用來養育蛾(壹種毛蟲)的兒子,並建議重慶人教育後代,繼承祖先的美德。這其中隱含了嚴的苦心邀約,他的野心得以實現。他的繼子嚴谷生繼承了他的衣缽,發揚了他的事業。

?嚴谷生初到成都時,已過了上學年齡,有人請他把兒子的書房命名為“石國學齋”,鼓勵他埋頭學習,壹刻也不休息。嚴傲去世時,顧生只有20歲。但他保留了祖業,有豐富的藏書可供閱讀,聰明好學。他從小就向父親和張森凱學習,他被賦予了知識。他的朋友都是上了年紀的名人,他成了壹個獨立的人。幾十年後,他繼承的藏書成倍增加;經過多年的滲透學習,他能夠了解古籍目錄、古代法規版本、風土人情、名人故事、字畫真偽,並能解題答疑。民國二十六年(1935),在北平遇到張大千,大千先生也被他的學識所折服。

嚴谷生繼承父業,藏書、讀書、刻書。收藏數量達到盛況。新中國成立初期,已超過30萬冊。

責任園書屋是嚴藏書的地方。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 ~1735)有景訊樓,是清朝著名將領嶽鐘琪在成都的住所。清末民初,嚴敖買下景訊樓,並於民國三年(1914)至十三年(1924)修建本元書庫。

顏宅,位於羅公祠街(今和平街),是壹座三進三出的四合院。豪宅古雅寬敞,花園花木翠竹環繞。新中國成立之初,嚴的藏書由國家捐贈,這所房子成為四川圖書館的中文系。省圖書館已故研究員田壹超先生曾寫道:“嚴故居,老花老樹多,數畝之間,奇花異草,花好樹美。它的前主人名叫本園,在《周易》中的意思是本邱宇園。”"

曾教過顏氏子弟的陶良生先生對本園書庫及周圍環境作了進壹步記載:“書庫築於園中,楠木結構,高大寬散於外,石質似,四周植銀杏樹、靜樹,冬暖夏涼,清新淡雅。”

責任花園書庫是壹個類似石頭圖書館的小建築。整個建築造型簡潔,富有韻味。它建在三晉大院最裏面的院子裏。小院門棚上刻著“樂毅”兩個篆字。小樓是兩層青磚樓,倚山屋頂,重檐粗檐。在三樓的上端,有壹個石雕,上面刻著“書庫”二字。書庫四周有小方窗,對稱,小巧玲瓏,中間有陽臺;墻體壹尺半厚,所有窗戶都裝有防水板,屋檐下有腰檐,小窗上方有氣窗,充分考慮防潮、防火、防曬。建築的底座上有壹些浮雕,雕刻著白雲、綠獅子和大象。

時過境遷,昔日的三晉大院已不在。幸運的是,本元書庫被保存在水泥建築的後面,但它們被囚禁在壹個小世界裏,在兩棵古老的銀杏樹下,樹枝雄偉,直入雲端。就書庫的功能和收藏規模而言,位於中國川西的本元書庫可以與遙遠的寧波天壹閣和杭州嘉業堂相媲美。但與現狀相比,本元書庫似乎有些不走運:天壹閣作為獨立的文物機構,地位不言而喻;嘉業堂現為鑒江省圖書館分館,外有園林,內藏書籍,風格依舊;杜本源的書庫處境尷尬。好在2001年,成都市政府宣布責任園的圖書館為成都市第壹批文物建築,避免了被拆除破壞的厄運。

顏延風曾經為本元寫過壹副對聯,是大書法家於右任寫的。看了這副對聯,我明白了嚴父子的精神氣節,也就是初壹的驕傲:無自尊,無官也貴。不同的書充滿了房間,它們在莫箐是豐富的。

?“讀書難,尤其是藏書,難,難藏久矣。”這是江南天壹閣圖書館創始人的座右銘。嚴的藏書並不早於天壹閣,天壹閣建於明代,賊院圖書館建於民國初年。嚴邀藏書始於清代,遠早於建館時期,但仍比天壹閣晚數百年。但天壹閣藏書最豐富的是清初的七萬余冊,而在責任園書庫初期,張森愷編纂了《責任園書庫目錄》(卷錄後),並收藏了富順宋的《顏責任園書庫錄》、荊平的《本園書庫錄》、華陽林的《資園書庫錄》。從民國末到嚴藏書最多的時候,超過30萬卷。

?嚴的藏書與杭州嘉業堂更有可比性,兩者都建於民國初年。嘉業堂雖然建成時間晚了幾年,但藏書最多時達到665,438+00,000冊,是顏藏書的近壹倍。但新中國成立時,其古籍保存遠不如現在,只有110000冊,落後於嚴的藏書。

本元書庫有經典和歷史四大亞類,尤以善本、精雕善本和善本聞名中外。其中有《淮南子》壹部孤本宋本、《春華閣雙鉤抄書》、胡林翼、嚴樹森、曾國藩書信手抄本、《山川帶兵圖》、《劉永福幕僚石嶽日記》等,還有大量文化、醫學、經濟類書籍。嚴父子二人都懂中醫,但他們“以治病為目的,不以內科疾病為目的”,希望通過收集到的醫書為醫生提供更多的文獻依據。因此,本元收藏的中醫經典非常豐富。大學者廖季平擅長醫書,稱本元“藏書豐富,尤以醫部為盛”。宋版《生濟總錄》、明版《醫統》、日本系列《丹波修堂》等都是“善本”。嚴谷生將這些書編刻為五種,共34卷,數百萬字。其中《金匱傷寒論》、《經典迎源》等都是善本。原中醫學院院長、名醫吳桂賢傳道授業,即僅選此系列書籍作為教輔用書。原因很簡單:“以此為可靠,避免誤傳。”時光荏苒,歲月流逝,足見此系列的珍貴。

嚴父子不僅以藏書為終身事業,而且以精雕細刻著稱於世。紙、字、刻都稱得上上品,享譽海內外。嚴谷生為了紀念父親,出版了《本元》,並題詞“渭南嚴氏孝義家塾在成都出版”。五卷1卷用黃紙線裝訂,版型字大,雕刻精美,賞心悅目,是民國雕版的典範。

《辭源》中有大量的音韻典籍。龔和項初歷經幾個寒暑,整理匯編成32種音韻叢書,123卷,被專家譽為唐宋以來中國音韻學的集大成之作,並由嚴谷生刻成。這是顏編纂古籍的代表作。嚴谷生曾隨家人到杭州向大學者章太炎求教。太炎先生很佩服他,親自帶頭。這套叢書被送往德國萊比錫世博會,獲得好評。

嚴谷生不惜重金,聘請著名工匠,雕琢皮革,收藏精品,向國內圖書館和學者以及海外贈書。英、美、法、蘇等國的許多大型圖書館都有閻在渭南的精刊。抗戰期間,蘇聯政府獲贈圖書,斯大林親自簽署感謝狀。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圖書館和列寧圖書館都展出了它們的印刷版。美國國會圖書館有壹個“渭南嚴精雕珍本館”。

民國時期,覬覦嚴書和善本的人很多。嚴谷生不畏暴力,不為利所動。災難發生後,他把這些書保存到新中國成立,全部捐給國家。嚴藏書已成為四川圖書館藏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名的四川地方和川籍學者,如、林善瑞、龐世貞、孟、張森愷、宋、、向楚、、張、於右任、沈、、顧頡剛、陳、、張大千、葉千語、謝稚柳、馬繼明、朱紹斌、陶良生等。許多世界著名的文人和詩人,如張大千,在抗日戰爭期間到本元談詩、談紙、談畫,並在煙寨居住了近兩年。抗戰時期,陳寅恪去成都,經朋友介紹。他去了嚴的家,查閱了嚴的藏書目錄,翻閱了的善本。

民國初年,林善佐自請擔任四川圖書館館長,是四川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先驅。袁哲書庫的建立晚於四川圖書館,但本元書庫在服務社會、促進學術進步方面的作用絲毫不遜於圖書館。張森愷編纂了《通史目錄》、《二十四史校勘》、《歷代四川地理沿革目錄》等史學專著。宋·於人修訂省誌、縣誌;廖平對傷寒古籍的考證,對楊公谷亮的研究,都是基於《本園集》...本園收藏後,歸四川圖書館,成為其館藏的壹部分。永久保存和服務社會的功能進壹步凸顯,這應該與本園主人的初衷不謀而合。

本元書屋,現在藏在錦江區偏街的壹個角落裏(編者註:位於和平街深處),孤零零地立在那裏。但絕不僅僅是表面看起來那樣的灰色老建築。它凝聚了兩代藏書家的心血,保存了豐富珍貴的中華文化和四川鄉村文化經典,為眾多先賢所傳誦。

?(第二部分:顏所說的會館)

  • 上一篇:想找壹本好看的奇幻小說,
  • 下一篇:沈陽市文物收藏研究會會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