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人物簡介人生故事作品目錄筆名無數魯迅研究相關名言人物評價家庭介紹展開人物簡介人生故事作品目錄筆名無數魯迅研究相關名言人物評價家庭介紹展開
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人物簡介[1]魯迅,清朝光緒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初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中國魯迅(20張)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壹。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為筆名。三弟周建人,二弟周作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臺醫學專科學醫,後棄醫從文學(詳見《藤野先生》壹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壹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辛亥革命後,魯迅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並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是壹個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2],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仿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其中《魯迅全集》中的《社戲》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雪》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下冊課本。《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風箏》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3]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4]。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被譽為“民族魂”。[5]編輯本段人生故事求學時期早年魯迅出生在中國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城內東昌坊口(今屬紹興市越城區)的壹個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在北京任官員。父親周伯宜是壹名秀才,母親魯瑞。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 魯迅漫畫1892年,11歲的魯迅就讀於家鄉紹興的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1893年(光緒十九年),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為科舉舞弊案而被革職下獄,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裏的皇甫莊大舅父的家中避難。周福清被判“斬監候”,入獄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須花費大筆禮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於是家道開始衰落,同時其父親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童年的生活場景,百草園、鹹亨酒店、外婆家壹帶的農村等地,都成為後來魯迅的兩部小說集《吶喊》《仿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來源。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家鄉的三味書屋,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江南水師學堂,並改名為周樹人。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與陳衡恪結交,1901年畢業,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留學日本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2年2月,21歲的魯迅赴日本,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2年後進入仙臺醫學專科學校(1912年改制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現代醫學。魯迅選擇學習現代醫學,是因為父親的病故造成他對中醫產生了嚴重的懷疑。他是東北大學的第壹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臺唯壹的中國留學生。在仙臺給魯迅影響最大的是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魯迅的青年時代》和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兩部書中,兩人都曾引用過魯迅的醫專同班同學醫學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魯迅學年成績:解剖學95.3 魯迅分組織學73.7分生理學65分倫理學83分德語60分[4]物理60分化學60分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學142人)[6]總成績正如魯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學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對此班上部分同學認為是“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1994年,渡邊襄發現成績算錯:生理學上學期60分,下學期75分,單科學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學年總平均65.8分,學年平均83分的倫理學等第登錄成丙等。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魯迅後來作有《藤野先生》,對這篇作品也非常重視,1935年日本巖波書店要出《魯迅選集》日本語譯,他要求執行選集編譯工作的自己的學生增田涉:“我看要放進去的,壹篇也沒有了。只有《藤野先生》壹文,請譯出補進去。”魯迅身後,藤野也發表《謹憶周樹人君》壹文回憶魯迅留學生活。
魯迅在醫校學習壹年以後,便從學校退學。他本人在《藤野先生》壹文中提及此事,稱自己是因為受到壹部日俄戰爭的紀錄電影片裏,中國人圍觀日軍殺害中國人情節的刺激,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據永田圭介的專著《秋瑾——英雄女俠傳》記載,在1905年秋瑾回國前,曾在陳天華追悼會上對反對回國的魯迅許壽裳等人痛罵,還拔出了隨身攜帶的日本武士刀厲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壹刀。”在當時,壹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其壹是讀書作官的道路 ,再者,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做某壹個官僚的“幕友”(俗稱“師爺”)。倘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壹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壹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壹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壹個人,壹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欺淩。魯迅先生在南京路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他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中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棄醫從文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習。讓他棄醫從文的,壹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這裏的“電影”指幻燈片)。魯迅筆下的匿名信事件:[7]有壹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裏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壹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壹走,郵差就送到壹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壹句是:“妳改悔罷!”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壹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壹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裏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壹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壹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壹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看電影:壹天,在上課時,教室裏放映的片子裏壹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壹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壹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壹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裏像大海壹樣洶湧澎湃。壹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壹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壹壹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鬥爭精神。“終於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為沈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誌向,棄醫學文的決心。魯迅先生想通過醫學將中國人身體變得強健。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有壹次,壹場電影中,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 許廣平年輕時的照片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不但為當時大多數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誌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魯迅結束了長達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鄉。1912年5月,魯迅北上,開始了在北京長達十四個春秋的生活。1923年10月,魯迅開始為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大學的學生講授《中國小說史》,許廣平成了他的學生。每到魯迅來上課,許廣平總是擠到第壹排中間的座位上,魯迅也有著包辦婚姻強加給他的“禮物”,而許廣平全然置之不顧,寫了《風子是我的愛……》,來贊美這段純真的愛情!而魯迅也寫下《臘葉》,“是為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同車南下。9月兩人分別登上“新宇”號和“廣大”號輪船,魯迅赴廈門大學任教,許廣平到廣州任教。兩人在熱戀中乍分兩地,便有了濃烈的相思之情。1927年1月,魯迅到廣州中山大學執教,兩人又相聚。在患難與***、風雨同舟的歲月裏,魯迅與許廣平經歷了分離的痛苦,也品味了重聚的幸福。1927年10月8日,這對有情人終在上海橫濱路幸福地結為伉儷。魯迅對於朱安是無愛的婚姻,而對於許廣平則是相濡以沫的廝守! 許廣平和她兒子周海嬰1909年,魯迅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壹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醜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沈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混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巖壹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壹同遷居北京。 19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訪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魯迅與泰戈爾會見且合照。當時中國文壇對於泰戈爾訪華的評價趨於兩極化,魯迅將其訪華評價為“做了壹瓶香水”。 魯迅和其妻子許廣平魯迅***做了14年的中華民國公務員,級別是薦任,機關是教育部,單位是社會教育司(司長是夏曾佑),歷任第1科科長和僉事(輔助司長的高級幕僚)。主要的業績有:擔任國語統壹會教育部代表,協調制定註音字母(與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錢稻孫***同提議並執筆文案“統壹讀音,不過改良反切,故以合於雙聲疊韻的簡筆漢字最為適用”);與錢稻孫、許壽裳2位科長合作中華民國國徽設計案,執筆《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說明書全文詳見2005年版《魯迅全集》);並設計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術字體;分管圖書情報(圖書資訊)業務:督導京師圖書館(後來的北京圖書館,2011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等)。直到被教育部時任署總長章士釗免職為止。為此魯迅向中華民國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勝訴,依法可以復職,但他選擇離開政府體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總長後簽署了讓僉事周樹人復職的命令,並以兼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身份發出新的教授聘書,1926年三·壹八慘案爆發後,周樹人易培基等都被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通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