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歷史文物主要有漢臺和百濟。
會壇,飲馬池;蜀漢歷史文物主要有武侯墓和張亮廟。南宋的歷史遺跡主要是古城遺址;清代,外國商人在漢中建立了許多商業俱樂部,如湘鄂情俱樂部、河南俱樂部和山西俱樂部,並形成了許多生產和銷售的專家街,如萬普街、丁字街和雨傘街。此外,還有許多住宅街道和院落,如竇家巷、陜西會館巷、康佳花園、吳佳花園和陳翰林大院,它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特色。近代65438年至0927年,陜南特委在漢中成立,古漢臺是陜南特委書記陳千倫居住和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1932年冬,許率紅四方面軍路過漢中,召開了著名的小河口會議。
1933年,在地下黨員吳治平和愛國人士杜斌丞先生的努力下,紅四方面軍和國民黨中路軍在陜西漢中會館巷康佳花園達成“互不侵犯,* * *反蔣”的協議,建立了從漢中到川北紅軍總部的三條秘密紅色交通線。現於宮(傘鋪街7號)。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在非占領區確定了三個重點城市——昆明、重慶、漢中作為戰略根據地,以便統壹安排和指揮抗日戰爭。漢中也是當時第五戰區的營地所在地。李宗仁任該營總指揮,國民黨陜西省政府主席兼川陜鄂區司令朱紹周住漢中。蔣介石、李宗仁、陳誠都曾在漢中活動。隨著東北、華北相繼被日軍占領,高等院校紛紛南遷,在漢中組建西北聯合大學,促進了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2.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跡
漢中有豐富的歷史文物。龍崗遺址發現於1950處城市西南6公裏處。考古人員發掘出大量具有舊石器時代中期特征的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的生產工具,數量和種類均居中國首位。近年來,在邊境和郊區的武鄉、包河、龍江等地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器物。西漢著名的三大遺址——飲馬池、古漢臺、白江臺,我省最早的水利工程——何山大壩,東漢摩崖石刻等文物都分布在市區和郊區。此外,以古城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延伸,形成輻射式社區。
東部:張騫墓、古力墓和蔡倫墓。
西:武侯墓、武侯祠、馬超墓、諸葛亮的牧牛劉媽辦事處、靈雅寺等。
南:小南海水笙寺。
北:寶四故裏寶斜棧道遺址。
這幾十處名勝古跡構成了壹個系統完整的人文景觀,體現了漢中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其主要特點有:①反映漢代的史實數量眾多,內容密集。
(2)形成以古城為中心的漢代古跡群。
(3)市區內漢代古跡(如古建築、園林等)較少,但古跡具體位置仍可考證。
3.宏偉的城市規模和基本完整的舊城格局。
漢中古城始建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它是該國最早的建築者之壹。如今的漢中,已經不是老城了,三建兩遷。第壹座城建於秦二十六年(451年前)。這座城市位於漢中市東北部二裏新橋至陳家瑛壹帶,規模不詳。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王時,擴建了當時的城市。當時“周四十二裏”城內有壹座小城,為漢朝所建,南有天津河,北有環雉,金漆井。
漢代以後多次修城,城址變化不大。隋唐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漢中繼1063後第壹次遷都,第二次建在原城西。城址南臨漢水,距漢水100米。新城選址後,歷經唐、五代、宋初597年不變。
漢中第二次遷徙,即宋代嘉定三建,從原址遷至現址,現為漢中城遺址。
宋代以後,明清兩代多次對該城進行維護和擴建。明洪武三年,知府費真在宋城基礎上重修。這壹建築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即南北、東西的主要街道形成壹條縱軸,其他街巷與之平行,形成壹個雷區形式的街區網絡。
始於南宋的漢中城墻,原是土城墻。明代兩側砌磚,清代中期加建城垛、堡、塔。城墻高10米,頂寬5米,基寬11.5米,城圍4120米,基圍5592米。它是壹個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所有的大門上都刻有石刻,寫著“朝陽”在東,“真武”在西,“望江”在南,“陳宮”在北。其城墻布局獨特,東、北、西三面垂直,只有南墻呈三角形,與漢江流向基本壹致。
到了清代,除了利用明城墻作為防禦之外,還在商業繁榮的東關修築了壹座圍城,稱之為“土城”,與府城相連,全部將何山壩水引入護城河,形成了城外有城的特殊形狀。
如今,古城墻雖已拆除,但位置界限基本清晰,古城布局結構基本保持傳統的方形布局。壹些古老的商店和道路仍然保存完好。三浦街、萬普街、皮坊街等。,反映了城市專業街區的特點,至今仍以其名字來稱呼,許多住宅街道和院落仍保留著傳統特色。
4.眾多景點
漢中市位於漢中盆地中部,秦嶺南麓,巴山北麓。
市區北部有天臺山,自然風光秀麗,山勢險峻,景色奇特,樹木蔥郁,鳥語花香,泉水潺潺。山體布局乃至景點名稱都與東嶽泰山相似,故稱“小泰山”、“陜南第壹名山”。還有壹個宗教和旅遊勝地,雅古山,這是壹個迷人的風險和奇跡的結合。
城內河流、水庫眾多,古護城河引河為水源,形成連貫的自然和人工水系,增添了城市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