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昵稱為赤縣神州,中國人也被稱為池子。
杜甫有詩:“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朱門說的是名門望族。
白居易有詩:雪中退朝者,朱子皆王侯。據說王公貴族多穿紅色和紫色。清朝時,高帽常被用來表示官員的等級,壹頂鮮紅,壹頂暗紅色。
現在公文標題都是鮮紅的大字,叫做紅頭文件。
中國人以白色為喪,所以如果現在有人穿白色西裝讓我看到,即使我不說,我心裏也會想:“我怎麽能穿得像家裏的死人呢?”
原來中國美學的主流傳統是經過壹代代文人傳承下來的。雖然民間還有另壹種美學傳承,但由於傳承人多為手工藝人,流傳於鄉村,很難進入正統美學範疇,只能作為中國美學思想的壹個邊緣而成為壹個分支。
但1949之後,隨著工農兵的主導地位,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文人審美幾乎被否定。改革開放後,西方的審美觀念和模式以越來越大的勢頭進入中國人的視野,當代中國人的審美發生了徹底的轉變,以至於除了尚未能觸摸到城市脈搏的偏遠山村,幾乎所有人都把西方美學作為自己的審美標準。
首先要轉變的是色彩的概念。
在中國的古典審美觀中,從歷代的壁畫、彩塑、繪畫中都可以看到色彩塑造和搭配的特點。無論是漢唐的恢弘,六朝的恢弘,還是宋明的典雅,色彩的選擇壹般受兩個東西的影響,壹個是中國的五行觀,壹個是從印度、西亞傳入的“西方美學”。中國人將顏色設定為五種屬性,即金木火、水、土,分別對應白、綠、黑、紅、黃。中國人認為和諧的色彩搭配是色彩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保持色彩強度的平衡。比如綠色和黃色搭配不合適,因為五行上是木土,紅色和白色搭配不合適,因為是火金。當然,要把握色彩之間的關系並不是那麽簡單。我們祖先的智慧不會對色彩做出如此生硬膚淺的處理。選擇什麽顏色的家居和服裝應該與我的出生日期、地點和事件相關聯。即使以紅色和白色為例,紅色在地板上是火和金,但如果把位置反過來,就沒有這種關系了。如果白色的面積比紅色大很多,那麽紅色的火就抵擋不了白色的金。如果主人是個嫉妒心強的人,反而應該在臥室和穿著上多使用紅色,克制金氣對人的傷害。
中國人對顏色的審美是基於中國人認為顏色與人的運勢、心理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而不是簡單的“好看”。
印度和西亞文明的傳入,為中國人的審美體系註入了新鮮的元素。以高鼻、深目、露肩、露臂的形象,裝飾和色彩有了新的造型。隨著中國進入唐朝,與外國文化的交流進壹步加深和廣泛。而對中國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外來文明,在今天都被定義為亞洲文化,所以因地理距離的接近而產生的文化交流的核心理念,在今天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五四以後,歐美的生活方式及其美學逐漸進入中國新興的買辦階級和上層階級,但當時壹脈相承的中國美學體系仍然完整地存在,並沒有解體,而只是在這個體系之外誕生了歐美文明下的新的美學觀。
1949之後,隨著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人審美體系逐漸退出主流社會,來自中國的農民和手工藝人的審美在新時期未能擔當起審美教育的重任,更談不上作為壹套審美標準而生存。最後,中國的審美傳統在70年代末衰落,甚至在80年代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後退出主流舞臺。
在中國25年的改革開放中,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文明發源地的歐美文化滲透到當代中國人的審美體系中,以本土文明發展為基礎的中國美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置換。
這種改變不是被迫的,而是帶著進步的熱情主動接受的。
轉型之後,中國當代美學呈現出無歸屬的跡象。
中國流行色的概念是隨著服裝的流行而確立的。“文革”的遺產使從眾成為人們高社會化、低自然化的重要標誌。紅裙子壹流行,街上的女人從十幾歲到四十多歲都穿紅裙子,第二年又開始流行黃裙子,大街小巷像工作服壹樣整齊地變成了黃裙子。人們對於審美沒有壹個獨立的思考,只有壹個關於美的統壹結論——穿紅裙子還是黃裙子,大部分只是跟風,沒有思考這個結論是怎麽得出的。
對色彩關系的理解是不同文化間的顯著差異。西方世界觀是對立的,色彩關系追求在沖突中創造價值。目前由於生活成本的原因,中產階級的個性是在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品中實現的。標準化的理念和營銷體系的完善,使得壹種色彩關系成功復制並傳遍全球,在整個歐美社會得到中產階級的認可。上世紀下半葉,流行趨勢的發布不再僅僅對發布地有意義,對第壹世界國家的時尚消費者也就是中產階級也有意義。隨著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目標,這種色彩觀甚至審美也像其他工業產品壹樣成為世界上的主流。
中國以前建立在天人合壹宇宙觀基礎上的審美觀在這個時候變得非常脆弱。本來,漢族的家居色彩註重在寓意上積累文化厚度,色彩不僅要表達審美意義,更要表達生活意義。現在這些都讓位於歐美的色彩處理方式。
歐美人使用中國明清家具並配以面料的形式,被中國的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廣泛復制。古雅端莊的仿古家具中大量使用色彩鮮艷的織物。它的內在選擇是利用這種對比來調和房間的形象,使現代色彩和傳統色彩形成壹種無止境的互動。
如果說時尚色彩對當代中產階級的控制是強大的,甚至是無處不在的,那麽色彩對中產階級在家裏的控制就更強大了。
有什麽辦法讓中產階級擺脫這種控制,更自由地控制顏色?不可能,因為色彩的處理不僅僅是壹個審美問題,更是壹個社會問題。當代中產階級正處於激烈的社會變革之中,變革是常態。任何壹輪時尚的誕生都不是休閑的產物,而是社會思潮和大眾行為變化的風向標。中產階級為了不被這個社會淘汰,跟隨每壹個時尚潮流。跟上這個社會的變化意義重大,色彩只是其中之壹。
盡管如此,中產階級對色彩的態度和對待,在今天仍然是壹個意義深遠的話題。既然壹種顏色的選擇及其處理是中產階級證明自己社會判斷力的標尺,那麽選擇的標準就體現了中產階級的人生觀。
1999之前,中產階級剛剛浮出水面,進入房地產消費市場更加謹慎。隨著1998福利分房的取消,中產階級再也不能指望家裏的任何壹個人從國家那裏得到住房,不管他們多麽不情願,他們都得自掏腰包買房。高級灰傳遞出來的謹慎、內斂、優越感、清高投射,在家裏既不誇張也不簡單,總之就是不徹底的左右逢源。但是2000年以後,隨著進入房地產市場的中產階級的增多,中產階級有了群眾基礎和經濟基礎,形成了自己的品味。略顯誇張的色彩群和審美觀念,本身就有很強的氣勢。當然,更重要的是,進入新千年後,歐美時尚界刮起了壹股“耀眼”之風,璀璨奪目,成為新生活的形象。中國的中產階級也多了壹點勇氣,不再遮遮掩掩。2002年後,由於年輕壹代,即70後出生的年輕人獨特的文化取向,當代中國中產階級的色彩取向發生了變化,那些代表深刻、莊重、高雅的色彩被代表休閑、活力、自由的色彩所取代。
這些顏色的變化也標誌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從更具典範性到今天的自由自在。這在色彩關系的處理上尤為明顯。
起初,買房裝修的中產階級對顏色的使用相當保守。家裏很少使用對比色,所有的顏色都在同壹個色系或互補色相中變化。即使使用對比色,也有壹定的規範。但是現在的中產階級,尤其是35歲以下的中產階級,在色彩關系上基本不遵循什麽經典原則。他們可以想用就用。傳統的色彩原理在這裏自然行不通,但是沒有學習的機會?可能是壹個原因,但是批評我們的教育失敗似乎並不能說明整個問題。核心原因是他們成長在壹個失範的社會。現有的規範既不能指導他們如何應對每天突如其來的變化,也不能幫助他們成功地定位自己的未來。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規範的好處,所以只是隨便做做。反正輿論也沒興趣評論他們的審美修養,也拿不出壹套系統的模型來勸他們去做。
在未來,中產階級家庭的色彩將繼續混亂,直到這個階層失去改變的熱情和創造力,那時色彩才會在中產階級家庭中形成清晰的模式,但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