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沙灣古鎮的古鎮旅遊

沙灣古鎮的古鎮旅遊

沙灣古鎮旅遊區占地2300多畝,其中旅遊核心區占地約265畝。

六更堂、聚福樓等壹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明清古建築得到修繕,再現了清水井地區四大古建築的風貌。39條古街巷改造壹期工程、5.2公裏長管線埋設、雨汙分流和部分街巷立面裝飾已初步完成,綠化景觀提升。

2012大年初壹,以六更殿、清水井廣場為重點的壹期工程將如期正式對外開放,並推出兩條壹期旅遊線路,精選六更殿、延慶殿、三門殿等10代表性建築進行展示,展示沙灣的民俗風情、祠堂文化、建築藝術和重要事跡。同時,家庭旅館、停車場、公交線路等配套設施也很齊全。

核心區建設了10個主題鮮明的展館,包括沙灣宗祠文化展示館(六更館)、何院士紀念館、粵樂紀念館(三門館)等。,展示了沙灣瑰麗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築文化、農耕文化、民間文學藝術,充分展示了沙灣古鎮的風采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古鎮旅遊也推出了吃、住、玩、樂的人性化體驗。安寧西街的四大標誌性仿古建築,大茶樓、官南樓、金龍樓、羅清會所,成為沙灣特色茶樓的餐廳,以及家庭旅館、特色手信街、休閑酒吧街。

古鎮街道核心區居住人口約1萬,原住民約占60%,這也是沙灣古鎮人文環境的壹大特色。

沙灣古鎮旅遊不同於自然風光和人造風光,也不同於單純的吃喝玩樂。是沙灣鎮燦爛歷史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俗文化的全新體驗。集古建築欣賞、歷史文化知識吸收、風土人情體驗、休閑娛樂於壹體,全方位呈現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開啟番禺旅遊新篇章。

沙灣古鎮2013元旦起收費55元。

2013元旦起,沙灣古鎮景區封閉。屆時,非沙灣註冊遊客進入景區,即使不參觀六更堂等收費場所,也要花錢買55元的門票,才能在古鎮的大街小巷遊蕩。消息壹出,立即遭到多方質疑。許多居民認為,沙灣古鎮實行圈地收費,不僅給當地村民的生活帶來不便,還擔心“趕走顧客”的不良影響。1.家庭旅館:延續古鎮體驗之旅

2.保留景點繁華的特色店鋪。

古鎮街區,有26家明清“上住下鋪”特色的店鋪。除了保留和發展當當餛飩店、朱珠照相館、欣欣理發店、乳品皇後店等傳統特色店鋪外,還將把大相湧路打造成特色街,把安寧中路、光宇路打造成美食街,把安寧西街打造成休閑酒吧街。何紹夏故居

何少俠故居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北村車陂街顏回巷7號,建於清代。屬於壹座兩層青磚建築,位於堅硬的小山頂上,底部青磚砌成的山腳下有三條回廊,建築面積約105平方米,寬10.2米,深10.3米。墻基和門檻用花崗石砌成,石門額上有磚雕。故居現為其後裔居住,保存完好,為何少俠侄子朱偉森居住。

何少霞(1894-1942),沙灣北村人。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受粵劇熏陶,學風淳樸嚴謹。

2005年9月,何少霞故居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古鎮研究

古鎮書房為“金石裏”巷,復原了古代的“蔔蔔寨”文化,位於明初進士何的故居內。是清代中葉沙灣傳統的“三室兩廊”建築。讀書主要是傳授啟蒙和儒學的知識,也是封建社會科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古鎮研究再現了清末民初的私塾場景,從壹個側面展示了沙灣重視教育的傳統。

中國神木家具館

中國神木家具博物館位於車陂街6號右旗館。中國神木又稱“暗木”,蜀人稱之為“烏木”,享有“植物木乃伊”的美譽。在古代,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把中國神木家具和藝術品視為家中的傳家寶和辟邪之物。民間流行壹句話“壹盒珠寶不如烏木”。博物館裏陳列的精美家具和藝術品都是用中國神木制作的,極為珍貴。

池昌廳-水滸人物故事廳

池昌館——水滸故事瓷盤館位於車陂街8號池昌館,全面展示壹套國禮瓷器——“水滸故事瓷盤”。1951以景德鎮建國瓷業公司為主體,邀請醴陵、唐山、潮州等地的瓷業精英參與水滸故事瓷盤的設計制作,只燒制了三套。當時有壹套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主席贈送給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史達林的,珍藏在蘇聯國家博物館。保存多年,仍有壹套單獨認領,在各地收藏;剩下的壹套被壹個企業家在1983用巨款買走了。今天,遊客可以看到它的本來面目。

這套以水滸108典型故事為題材的成套瓷盤作品,在國內絕無僅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被瓷器專家精心繪制在108瓷盤上,加上《七常詩序》、《天後記》的圖版,全套***110。現在分別以“三十六天星”和“七十二地星”的順序陳列,猶如壹幅氣勢磅礴的瓷畫畫卷,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和陶瓷工藝的高超水平。

農耕生活館

建於清中葉,是沙灣傳統的“壹邊倒”小戶型住宅。該館展示了清末民初沙灣農民的居住場景,展示了沙灣的各種傳統農耕工具,再現了沙灣現代農耕社會的生活氛圍。

清水井

清水井,位於沙灣商業中心,安寧中街西南端,是沙灣的標誌性建築。無論周圍環境如何變化,即使是“老少鹹宜”的老沙灣人,只要站在這個地方,也能壹眼看出東南西北各方的情況。

1959在沙灣修建村道之前,清水井北臨安寧中街,與二樓隔街相望的官南茶莊,東南隔街就是賣鹹魚的雜貨鋪,大湘永路就在南面,西面是石板蓋的粥粉店,西面緊挨著著名的“奶當”牛奶甜品店。

清水井是壹口南北向的長方形公共井,寬約3米,長約4米,井深1.5米。四周豎著平底無蓋的石頭,東、南、北三面有井田,用白麻石砌成。

顏回何工寺

何工廟是第22任何及其祖先的祖廟,曾供奉於何家的書房。殿後坐北朝南,正門寬10.3米,深6.1米。花崗巖腳有三級臺階,大門是不可多得的“踏步門”。前門屋檐下有精美的灰色雕塑和壁畫。

顏回廟是壹座二元小祠堂,跨過“大門”,門前有壹扇褐色的紗門,雕刻精美,有花俏的圖案和窗戶,十分古樸典雅。頭門兩側的廂房內有木亭,房間北面開有窗戶,陽光透過雕花木窗照射進來,營造出溫馨的氛圍。上下窗墻之間有青釉瓷欄桿。祠堂庭院深4.4米,花崗巖鋪砌,兩側高墻,西墻附巷小門,東墻六角門與書房小院相連,石額鐫刻有題寫於門上的書法“少而精趣”,並飾有浮雕圖案。書房也是二合壹,隔著壹個小院,前座靠自己的門貼著街。小天井裏還有專門修建的井。井口為花崗巖,井腳刻有“升泉龍神”四個字。靠近井的墻壁上裝飾著精致的玻璃窗,後座是壹座小木樓,前面是壹條漂浮的走廊。

後臥室進深7.95米。前面有三級石階與天井相連。前墻兩側有細磚雕花窗,中間有壹扇墨色的紗門。門上的雕刻比頭門上的紗門更精致。門上有窗戶,窗門的格子裏嵌著貝殼做的白色薄片,既透光又有裝飾作用。屋檐下有華麗的雕花花壇,雕花吉祥圖案貼金箔。門的兩側嵌有壹只大木刻雕麻雀作為裝飾。廳內無柱,瓦頂由東西兩根金字大梁支撐。橫梁簡單樸素。在大廳裏,

在顏回寺主體建築的東側,有壹個2入口的精致書房,寬3.6米,深度與寺廟相同。東邊是“大義巷”,廟西邊的巷子裏住的都是廟裏的後人,巷名也就取名為“顏回”。

何氏大宗祠

何氏大宗祠,又名後本堂,位於番禺區沙灣鎮。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後幾經毀建,至清康熙年間規模擴大。沙灣何家祠堂又稱沙灣六更堂,是沙灣何家的大祠堂。“留耕”二字取自“賢德遠祖,心留後人耕”,意為建廟造福子孫。

何氏大宗祠為何姓侯?位於樂從鎮水藤管理區沙邊村八坊。根據民國初年出版的《何故事全集》,"...如果我們今天再看舊譜,那我們的前輩要花很多錢去管理它。至於它是什麽時候建立的,沒有考證,但重建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根據現存的建築形式、構件用料、裝飾技法等實物,如頭門套上的蓮花鬥拱、石柱、沙巖畫盤飾等,均屬明末遺物。據此,該廟的年代應不低於明末,其後座和兩廊為清代重修。

後本堂面積較廣,有三個進深的建築,主樓外有壹個後樓,是堂的老廚房。同治末年,改建成小聚的廳堂和廚房。頭門為倚山式,蓮花托鬥拱。兩邊的四柱和底梁都是石頭做的。橫梁上雕刻著動物和花卉等裝飾圖案。頭門兩個庫房的外墻上裝飾著浮雕的龍、馬、獨角獸等動物。線條粗獷古樸,是我縣現存古剎中較好的壹座。現在是沙邊小學的舊址。

1991年5月,後本堂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耿堂

六更堂位於北村“廬江路”,是沙灣何氏宗祠。始建於元代至元義海年間(1275),數百年來屢毀屢建。現在的模樣始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按明制品關家廟相關規範擴建,歷時17年。

整個寺廟的地勢北高南低。主樓占地面積3334.25平方米。它有五開五進的結構,包括頭門、鐘鼓樓、儀門、東西殿、禮拜殿、後寢和裏寧殿。建築按照古代宗法禮儀所要求的功能進行布局,按中軸線排列,兩側對稱鋪展,氣勢恢宏,空間寬敞。它的建築布局、結構和典雅華麗的裝飾顯示了高超的古代建築藝術。它反映了古代風水理論中的最佳位置和方位。

1983年,有“七國院士”之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夏鼐先生參觀並評價六更殿為“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殿堂”。

  • 上一篇:本桓長老是如何傳遞禪法的?心緣法師連線前後紀實(轉自香港佛教第565期)
  • 下一篇:玉成窯的歷史沿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